第十章 海上天气预报
- 格式:ppt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23
海洋预报作者: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5年第10期“预计今天晚上到夜间,渤海北部沿岸将有大风,西北风风力7到8级……”亲爱的小读者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天气预报中有与海洋相关的内容呢?事实上像海温、海浪、台风、潮汐等海洋环境的预报每天都会出现在我国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但习惯了内陆生活的我们往往关注的只是城市预报,而自动忽略掉了它们,下意识觉得“大海的情绪”与我们貌似不太相关。
殊不知,对于海洋环境的监测预报其实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它为我们预报出海洋的喜怒哀乐,增加我们对广阔海洋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因此本期我们就将带领大家走近海的预言家——海洋预报。
海洋预报——一切海上活动的基础21世纪是海洋世纪,对海洋的开发探索在全球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如此巨大的空间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生物、能量资源等等。
就拿我们平时十分依赖的油气资源来讲,据估计,海洋油气储备占全球总资源的34%,而目前的探明率大约只有三分之一,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对海洋的开发探索还处在一个初期起步的阶段:另一方面,海上贸易在商业全球化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印证了海上贸易的独特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对于资源和贸易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安全高效地开展海上活动成为重中之重,海洋预报就在这样的需求中不断发展起来。
海洋预报起源于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中,法国军舰“亨利4号”受狂风巨浪袭击,在黑海沉没。
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维埃尔于1855年3月19日向法国科学院提交报告,报告中指出:“若组织观测网,迅速将观测资料集中一处,分析绘制天气图,可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
”1856年,法国第一个正规的天气服务系统建立,1863年正式向法国港湾发布风暴警报。
此后不久,欧美各国和日本也都开始拍发气象电报,绘制天气图。
源于军事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海洋预报在今后的时日里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作用,这项技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承担起了更多的职能。
多变的天⽓说课稿3篇多变的天⽓说课稿3篇 作为⼀位不辞⾟劳的⼈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精⼼整理的多变的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多变的天⽓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师,⼤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章《天⽓与⽓候》,第⼀节《多变的天⽓》。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三个⼩标题:1.天⽓及其影响。
2.明天的天⽓怎么样?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 这⼀节课⼀共有三个⼩标题:⽓。
三个活动:1.让学⽣了解天⽓与我们的关系。
2.让学⽣了解天⽓预报的相关知 本节课中⼀共有三个活动:识。
3.让学⽣懂得保护环境。
⼀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知道世界上第⼀张天⽓图的诞⽣。
本节课中有⼀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知道世界上第⼀张天⽓图的诞⽣。
本节课中有五个概念:天⽓、降⽔、⽓温、风⼒、风向。
五个概念:天⽓、降⽔、⽓温、风⼒、风向。
需要学⽣掌握的知识点有:天⽓的特点、降⽔概率的意义、风⼒与风向的表⽰⽅法。
知识点有:天⽓的特点、降⽔概率的意义、风⼒与风向的表⽰⽅法。
【教学⽬标】【教学⽬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认知⽔平以及我县正在⼤⼒推⾏的“杜郎⼝教学模式”,制定本课时的教学⽬标如下: 知识⽬标:让学⽣理解天⽓、降⽔、⽓温、风⼒、风向这五个概念;了解天⽓预报的制作过知识⽬标:让学⽣理解天⽓、降⽔、⽓温、风⼒、风向这五个概念;了解天⽓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卫星云图上不同⾊彩所表⽰的不同含义;区分天⽓预报标志符号的含义;区分空⽓质量等级的划分。
能⼒⽬标:能⽤⼀定的语⾔⽂字对天⽓进⾏描述;能够判断风⼒、风向;能看懂天⽓卫星云 能⼒⽬标:能⽤⼀定的语⾔⽂字对天⽓进⾏描述;能够判断风⼒、风向;能看懂天⽓卫星云图;能模仿进⾏天⽓预报的播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感受到天⽓与我们的⽣产、⽣活、⼯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感受到天⽓与我们的⽣产、⽣活、⼯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好环境,让地球上永远阳光明媚。
气象服务工作暂行规定正文:---------------------------------------------------------------------------------------------------------------------------------------------------- 气象服务工作暂行规定(1987年11月1日国家气象局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气象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益,使之更好地服从于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总目标,根据气象工作的方针,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保护人民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宗旨,是全体气象工作者的共同职责。
第三条气象工作应全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农业服务为重点。
第四条气象服务力求准确、及时、优质,把提高服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首位。
第五条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加强公益服务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专业有偿服务。
第六条地方气象服务工作由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
为地方的气象服务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领导和布置,服务重点按当地经济建设的特点确定。
气象科技扶贫是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的专业气象服务,在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贫困地区应为气象服务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服务的分工和协作第七条气象服务体系原则上按行政区划布局,以便为各级政府和各地经济建设服务。
省会(自治区首府)所在市未设置气象台的原则上不再单独设立气象台,由有关省(自治区)气象台负责该市气象服务。
地区行署所在县,亦照此办理。
第八条气象服务体系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和县4个层次,各自负责责任区内的气象服务工作。
气象服务责任区原则上按照行政区划分,其中:(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公开发布的天气预报、警报的范围一般以责任区内的为主;(二)为当地政府部门或专业部门特殊需要而提供的内部气象服务,其范围可不受责任区的限制;(三)海洋天气预报、警报的服务责任区按国家气象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章海上天气预报一、天气预报的概念、分类与方法天气预报是指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天气预报的种类按预报时效可大致分为:短时预报几小时以内、短期预报1~3天、中期预报4~10天、长期预报10天以上、超长期预报〔1年以上〕等;按效劳对象可划分为:日常天气预报和专业天气预报如航空天气预报、海洋天气预报等;按预报范围可大致划分为区域预报和站点预报等。
由于效劳对象不同,在预报工程、预报时效、预报用语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目前制作天气预报主要采用天气学预报方法、统计学预报方法和动力学预报方法,以及由这三种根本预报方法相互结合形成的天气—统计预报方法、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和天气—动力预报方法等。
天气学预报方法〔或称天气图方法〕:是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配合卫星云图、雷达图等,用天气学的原理来分析和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短期预报。
统计预报方法:是采用大量的、长期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概率统计学的原理,寻找出天气变化的统计规律,建立天气变化的统计学模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中、长期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
数值预报方法〔又称动力学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就是利用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在一定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应用数值积分方法,求解描述大气运动的闭合微分方程组来预报天气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制作短期预报,也可做中、长期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近几年还开始用来做气候预报。
近年来,随着大气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大气探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开展,数值预报得到了快速开展,国内外动力数值预报已在气象业务上得到广泛使用,从而使天气预报从主观、定性向客观、定量开展。
现在,世界上15个国家建立了全球数值模式预报,40多个国家建立了有限区域模式预报,10多个国家建立了中小尺度数值预报。
海洋预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海洋预报,是指根据海洋环境特征值的历史资料和实时观测结果,运用专门设计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一定海域未来时间内的海洋要素、海洋现象、海洋变异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一定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进行描述和发布。
海洋预报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海流、海温、盐度、潮汐、海平面变化、厄尔尼诺、水质、海岸侵蚀等。
海洋积聚着巨大能量,这些能量一旦以某种突发的方式释放,则可能对人类构成非常大的危害,包括风暴潮、巨大海浪、严重海冰、海啸、赤潮等突发性较强的灾害;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以及沿岸土地盐渍化等缓发性海洋灾害。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海上各类生产活动蓬勃发展,但频受海洋灾害袭击,每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 100亿元以上。
风暴潮、海浪、赤潮、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等较为严重。
进行海洋预报可以有效地对海洋灾害进行预警,有效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人类社会对海洋分析预报的需求包括:海洋业务化预报、台风预报、季节和气候预测、全球变化研究、海上航运、渔业、目标漂浮物的跟踪预报、海上搜救、溢油预报、海上执法和管理、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作业、海洋旅游等。
军事方面,海军对海洋分析预报的需求有:水面舰艇的航行安全、作战训练、武器装备性能的发挥、维护国家海上权益、海外救援等。
海洋预报可以对国防安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防灾减灾、海上重大活动、海洋权益维护等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强有力的支撑,很多海洋预报的产品对军事活动和国防的安全等也有重要的作用。
海洋预报是一切海上活动的基础。
随着海洋数值模拟技术、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和海洋数据同化方案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和军事活动对海洋环境信息的迫切需求,驱动着海洋分析预报技术的不断发展。
海洋预报的具体内容有:研制深、浅水海浪数值预报模式,研制适合于海洋环境预报的有限区域海面风场数值预报模式和台风风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中海及邻近海域海浪数值预报。
第十章- 天气理论不管是准备本地飞行还是长途越野飞行,基于天气的飞行计划决定会明显的影响飞行安全。
对天气理论扎实的理解为理解从飞行服务站气象专家和其他航空气象服务机构获得的报告和预报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本章的目的是帮助飞行员学习天气理论背景知识,它是培养和天气有关的有效决断技能必须的。
然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经验是不可替代的。
大气特性大气是包围地球的一层气体混合物。
这层大气的覆盖为我们提供免受紫外线的保护,还用于维持这个星球上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
氮气占大气组成的78%,而氧气则占据了21%,氩气和二氧化碳,和微量的其他气体组成了余下的1%。
如图10-1.在这些大气的包围中,有几个可以识别的大气层,不仅是因为高度而定义的,也是由于各层的具体特性。
如图10-2第一层称为对流层【根据纬度不同从地表延伸到20000英尺至60000英尺的大气层】,在北极和南极地区从海平面延伸到20000英尺(8公里),在赤道附近地区延伸到48000英尺(14.5公里)。
绝大多数的天气,云,暴风雨,和温度变化都发生在大气的这第一层。
在对流层内,温度以高度每升高1000英尺2摄氏度的比率下降,而压力以每升高1000英尺1英寸的比率下降。
在对流层的顶部是被称为对流层顶的边界,它阻止了对流层中的湿气和相关的天气。
对流层顶的海拔高度随着纬度和一年中的季节而变化;因此它是呈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
对流层顶的位置是重要的,因为它通常和射流(jetstream)以及可能的晴空乱流(clear air turbulence)的位置有关。
对流层顶之上的大气层是同温层【或叫平流层】,它从对流层顶延伸到大约160000英尺(50公里)的高度。
在这一层很少有天气现象,而且空气保持稳定。
在平流层的顶部是另一个称为平流层顶的边界,它处于大约160000英尺的高度。
就在这之上是中间层,它延伸到中间层顶边界大约280000英尺(85公里)的高度。
中间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快速降低,可能冷到零下90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