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说(一)第二节 郁达夫等的 “自叙传”抒情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293.50 KB
- 文档页数:29
五四时期小说: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超人》《斯人独憔悴》、叶绍钧《隔膜》《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缀网劳蛛》、卢隐《海滨故人》王统照《生与死的一行列》等。
问题小说的特征:①问题小说集中而广泛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许多社会难问题,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代社会现象,特别是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②具有丰富的这里色彩;③问题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基本倾向于现实主义,它反映与揭露社会问题时往往是真实的,有着现实生活的基础。
2 乡土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许杰《惨雾》、王鲁彦《菊英的出嫁》、许钦文《石宕》、台静农《拜堂》、彭家煌《怂恿》、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
乡土小说的特征:①形成乡土小说的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文学风格;②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③致丽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④“乡土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色,在写人叙事时注重情感的流泻和氛围的渲染。
3 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茑萝行》、《迟桂花》叶灵风《女娲氏之遗孽》,冯沅君《旅行》《隔绝之后》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①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②侧重表现情绪,感受心境,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③着重心里剖析,开掘灵魂深层。
五四时期诗歌:胡适:代表作《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人力车夫》、《鸽子》、《老鸦》郭沫若:代表作《女神》李金花象征派诗歌:代表作《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艺术特征:①打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直抒胸臆;②白描的手法,用诗挖掘;③表现微妙的心理或潜意识本能的生命;④常采用“远取譬”方法,用象征。
五四时期的散文:鲁迅:代表作《野草》、《朝花夕拾》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①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②运用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真实感;③语言逻辑的严密与及受欧化的影响;④虚词的运用周作人:代表作《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周作人美文的艺术特点:①以“自我”为中心,抒写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②追求感情的节制与调和,将蕴蓄于心的情绪舒缓平淡、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③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情趣性;④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种成分加以杂糅调和,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
第3章小说(一)本章重点:1.乡土小说的定义、特色、作家及其代表作2.重点作家作品其他知识点:1.五四小说如何取得正宗地位。
2.问题小说的特色及成因。
3.主观型抒情小说(自叙传小说)的特色及成因。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1.清末民初:小说向中心位移。
梁启超: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小说的文化生存环境2.“五四”文学革命:小说的现代化新思想、新读者、新作者3.西洋小说的引入,推动小说现代化“林译小说”的历史性作用:准备了作者和读者周译小说:影响“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开辟多样的潮头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1.问题小说和问题小说家(1)问题小说的端倪:《新潮》——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2)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冰心《斯人独憔悴》(3)文学研究会倡导问题小说:“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题材热2.问题小说的成因(1)“五四”思想启蒙运动造就了“思考的一代”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王统照的《沉思》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2)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推动“问题小说”。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3.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派人生写实派与问题小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问题小说家则多向发展。
有的发展为写实主义,如冰心、王统照等。
有的发展为感伤的自叙传小说,如庐隐。
许地山的小说充满了宗教哲理和隐喻的气氛,越是早期离写实主义越远。
4.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1)冰心《斯人独憔悴》:青年走出家庭参加社会运动受到父亲禁锢这样的父与子冲突《超人》: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超人》的“五四”性质:不事情节的铺张,而着力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第二部分·现代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继续点击下方空白区域▼第四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五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第六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应初步了解“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的影响。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2)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
他紧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
二要了解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即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个字来概括。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鲁迅的小说:“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1)第二章“为人生”的社会写实小说 (2)第三章“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 (3)第四章茅盾: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 (3)第五章巴金:以生命燃烧青春之火 (4)第六章老舍:市民社会与北京文化的全景关照 (5)第七章沈从文:美好人性的赞歌与挽曲 (6)第十章赵树理方向与解放区小说 (6)第十一章国统区与沦陷区的小说 (7)第十三章鲁迅散文的“深”与“广” (8)第十四章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 (8)第十五章周作人散文的“味”与“趣” (9)第十六章多种风情的散文小品 (9)第十七章现代新诗的开创与确立 (10)第十八部分现代新诗的初步繁荣 (10)第十九章新月诗派:追求美的诗形 (11)第二十二章新诗大众化的浪潮 (11)第二十三章“七月”与“九叶”的诗歌 (12)第二十四章现代话剧的早期探索 (12)第二十五章曹禺:现代话剧的真正完形 (13)第二十六章现代话剧的多种风格 (14)第二十七章现代话剧的多样体式 (15)第一章鲁迅的小说:“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故事新编》:神话历史的现实演绎史的现实演绎★《非攻》赞扬了墨子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理水》歌颂了大禹为民治水造福的献身精神;《补天》歌颂了女娲的劳动创造精神;《奔月》赞扬了后羿的正直性格;《铸剑》称赞了晏之散坚定不移的复仇意志。
(2)批判和讽刺了老庄等人的复古倒退、清静无为、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
《出关》批判了老子“无为而不为”的无为主义哲学以及所谓“与世无争”超现实的态度;《起死》批判了庄子的“无生死观”与“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采薇》批判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复古倒退行为。
对这些古人错误意识的批判,是从反面呼唤人民积极人世,投身现实主义大潮。
(3)有着寓古于今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2、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总要求一、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要讲述从 1917年文学革命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
本课程教学目标在于:①进入20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和文艺生态环境,掌握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期学生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认知;②放眼20世纪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和思潮、社团、流派等文坛现象作多维度的诠释,认识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以构建基本的史识认知;③强调走进文本世界的专业阅读,深入考察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与审美能力;④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专业素养,注重现当代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功底的夯实,以提升其文学评论及研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①讲授现当代文学的发生过程与历史脉络;②讲授现当代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③讲授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综合性研究;④讲授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三、课时总安排章节设置主要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2第二章鲁迅(一) 4第三章小说(一) 4第四章通俗小说(一) 1第五章郭沫若 2第六章新诗(一) 4第七章散文(一) 2第八章戏剧(一) 1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2第十章茅盾 3第十一章老舍 3第十二章巴金 3第十三章沈从文 3第十四章小说(二) 6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 2第十六章新诗(二) 2第十七章鲁迅(二) 2第十八章散文(二) 1第十九章曹禺 3第二十章戏剧(二) 1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2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2第二十三章小说(三)8第二十四章戏剧(三) 1第二十五章艾青 2第二十六章诗歌(三) 6第二十七章绪论 5第二十八章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述评 2第二十九章当代小说(上)12 第三十章当代小说(下)27 第三十一章当代诗歌创作13 第三十二章当代话剧创作9第三十三章当代散文创作 4合计144学时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要求教学单元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发展1、概括和介绍现代文学起始阶段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史实,明确现代文学的概念、分期、性质,成就,帮助学生宏观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鉴赏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沉沦》
刘连新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4(000)024
【摘要】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在题材的选择上采用了自叙传形式,在人物的刻画上多是悲惨不幸又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在创作手法上,形成了清新绮丽、凄切俊逸的文学语言,这些都与其一生的坎坷经历分不开,也构成了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特色。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刘连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王楼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
【相关文献】
1.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相似下的不同
2."沉沦"浅谈——郁达夫小说《沉沦》略析
3.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叙述学解读
4.化茧与成蝶——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异同
5.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真实观之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铺垫: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和思想资源(1)“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2)让诗歌“适用于俗,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3)企求“改良群治”“新民”的“小说界革命”(4)要求打破桐城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新文体”的“文界革命”(5)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倡议。
(6)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借鉴与模仿中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引起文学内部结构变迁2.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机缘:(1)辛亥革命结束帝制(2)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3)清末的新式教育造就一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者群体,运动主体(4)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出现,现代文学市场形成(5)稿费制度规范化,职业作家出现(6)走马灯式的军阀政权无法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当务之急是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束缚,精神启蒙救国。
1915.9《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起变为《新青年》)1917迁京,1919借五四大势将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推向高潮4.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知识者“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讨论宗教、劳工、妇女、教育、文学、贞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思想启蒙课题具体化。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争相译介文艺复兴以来各样思潮理论(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思潮等)进行思想启蒙。
不足:为了冲破罗网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
4.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力色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进化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勿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绪论1、“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他的文学观念都服从于“新民”的目的,而王国维则说文学“超然于厉害之外”,“强调文学自己之价值”。
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2、裘廷梁1987年旗帜鲜明地在《苏报》上倡言《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他详细细论述了白话有“省力”、“免枉读”、“便幼学”、“炼心力”、“便贫民”等八项益处。
3、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三个阶段:1、1917年~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1、1928年~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年~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1、背景:文学发生期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2、两个概念(1)新文化运动(2)文学革命:①理论倡导②创作实绩理论倡导: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文学创作:小说诗歌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后移址北京,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学现代化与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理论上: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们就是从西方文艺思潮中汲取理论源泉提倡文学革命的,例如:1、1916年,胡适在美国就注意欧美诗坛的意象主义运动,认同其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口语等主张,正是在“意象派”的启发下,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章八事”。
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也是号召学习欧美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运动,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