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3
单穴电针结合四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金理柜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它属中医”痹症”范畴。
近年来作者采取采用单穴电针结合四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9例,男47例,女22例;年龄21~67岁,平均36.5岁。
病史15 d~15个月,平均4.5个月。
突出部位L2~3 2例,L3~4 5例,L4~5 31例,L5~S1 21例,L4~5与L5~S1两个间隙突出10例。
中央型11例,侧旁型58例。
以上病例均经CT或MRI确诊。
1.2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腰椎间突出症诊断标准。
1.3方法1.3.1单穴电针①取穴:”腰突穴”,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变椎间隙旁开1寸(同身寸),椎旁压痛最明显之处,其中L4/L5节段腰突穴相当于同节段夹脊穴与大肠俞之间,按压该穴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沿坐骨神经分布的放射痛。
②操作: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夹持进针法迅速将0.45 mm×75 mm无菌毫针1枚垂直刺入皮下,边进针边仔细调整进针的角度与深度。
如医者感针下有”如鱼吞钩饵”样沉重感,患者针刺部位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并且针感迅速向下肢传导,即出现所谓的”气至病所”时,说明已得气,定位准确。
针刺深度约为70~73 mm。
针刺完毕后接通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G6805-2A型),以所刺针针柄为一电极,另在该穴周边旁开1 cm处取一固定于皮肤的湿棉球作为另一电极。
1.3.2四维牵引用韦以宗四维整脊牵引仪进行牵引。
所有患者先给予一维调曲法(即俯卧骨盆牵引法)牵引3 d,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于四维整脊牵引仪上,将上端牵引带束于胸下部,下端牵引带束于髂骨上,然后根据病情、体重等来调整重量进行纵轴牵引。
牵引时间为30 min,牵引重量为20~40 kg,1~2次/d。
电针承扶与悬钟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研究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简称腰突症)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髓核脱出或突入椎管,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组综合征候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为腰腿痛。
大多数患者有此症状,患者以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
病情严重时,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甚至不能活动或伴有下肢发凉、麻木、马尾综合征等。
所以寻找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治愈率为当今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近几年来,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有的单用电针治疗,有以电针为主配合其它疗法,或仅以电针作为次要的配合疗法。
电针治疗腰突症确有较好的效果。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电针治疗腰突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能看到,目前的研究并不能产生一个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
其次是缺少机理研究,疗效大多以临床症状为依据,缺少能反映疗效的相关指标。
研究目的:观察电针承扶与悬钟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为本病提供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选取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编号,然后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电针组)33例和对照组(针刺组)31例。
治疗方法:Ⅰ选穴:根据辨证及症状,循经取穴法;主穴:承扶、悬钟、肾俞、大肠俞、委中。
配穴:根据症状及疼痛部位加殷门、承山、昆仑、风市、阳陵泉。
随证加减:寒湿配腰阳关;血瘀配隔俞;肾虚配命门、太溪;湿热配阴陵泉。
Ⅱ操作:治疗组(电针组)①针刺:患者取俯卧位,用30号1.5-3寸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皮肤,直刺进针。
进针深度:承扶穴2-3寸,悬钟穴0.5-1寸,大肠俞及肾俞约1-1.5寸,委中约1-1.5寸。
依病情虚实行提插捻转手法1次,以得气为度②电针:本课题取承扶穴与悬钟穴接电针。
承扶穴与悬钟穴上下相联接KWD-808-I型电针仪。
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探究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痛苦、下肢放射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目前,电针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中。
本探究旨在探究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1. 探究对象选择选择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范围在30-60岁之间,排除有严峻心血管、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
共分为三组,每组30例。
2. 治疗方案分别接受1 Hz、50 Hz和100 Hz的电针治疗,每组进行连续10次治疗。
全部患者每天接受一次治疗,每次治疗20分钟。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腰背痛苦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放射痛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状况。
结果1. VAS评分变化经过治疗后,每组的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00 Hz组下降幅度最大,50 Hz组次之,1 Hz组下降幅度最小。
2. 下肢放射痛程度变化治疗后,每组患者的下肢放射痛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100 Hz组减轻程度最大,50 Hz组次之,1 Hz组减轻程度最小。
3. 运动功能改善状况治疗后,每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00 Hz组改善状况最好,50 Hz组次之,1 Hz组改善状况最差。
谈论本探究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一定疗效。
其中,高频率电针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痛苦、减轻症状并改善运动功能。
这可能是因为高频电针能够刺激神经系统,增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本探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起首,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对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只观察了治疗后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尚未得到观察。
进一步的探究需要加大样本量,并延长观察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电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结论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中高频率电针治疗效果更佳。
电针配合艾盒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电针配合艾盒灸的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达到通经止痛,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改善症状。
【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使用毫针(1.5寸和3寸两种规格),G6805-Ⅱ型电针仪,艾条,艾盒,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取穴夹脊穴(病变椎体及上下各1个椎体两侧的夹脊穴)、患侧环跳、太阳经取伏兔、委中、承山;少阳经取阳陵泉、昆仑、悬钟。
2. 进针法采用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指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3. 进针角度所取穴位基本上采用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
4. 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5. 行针基本手法5.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5.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6. 补泻手法多用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7. 电针操作方法得气后接G6805-Ⅱ型电针仪,频率2HZ,选用连续波,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8. 艾盒使用方法艾盒请专人定做,针刺完毕后患者俯卧位,在患椎上放置艾盒,每次灸半根艾条的艾绒量,将艾绒平铺在艾盒的金属网面上,点燃,以舒适为度。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令患者侧卧,充分暴露患椎和患侧下肢。
3. 对针刺穴位进行常规消毒4. 环跳穴用30号3寸长针直刺2~2.5寸,有针感向下肢放射为佳,出现针感后停止幅度较大的提插捻转,防止损伤坐骨神经。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践与体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疗法与中药熏蒸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中的临床疗效,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电针和中药熏蒸结合进行10d的治疗。
结果:效果评价比较理想、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关键词:电针治疗中药熏蒸实践体会【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01-02电针疗法是用电针器与毫针结合起来,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来治疗各种疾病。
它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给毫针通电,来增强针刺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在针灸传统穴位的基础上,电针疗法还提出了按神经分布给予刺激的方法,是对祖国传统针灸疗法的发展。
腰椎间盘突出原系腰间纤维退变或外伤发生裂隙,在外力作用下,脊椎失稳,使髓核向后或后外方膨出或突出,以至相应神经受累而产生腰骶酸痛,坐骨神经痛,腰腿功能障碍。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近年来,我院收治疗过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经腰部ct检查确诊,按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中央型30例,单侧15例,双侧9例,膨出型4例,突出型4例,脱出型3例。
男39例,女26例。
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15年。
1.2临床症状。
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急性腰腿痛多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休息。
临床诊断是:腰椎下端棘突有压旁、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2治疗方法以下治疗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后评定治疗效果。
2.1主要治疗:电针法。
取病变椎旁膀胱经穴或臀部及下肢各穴,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
采用提插捻转手法至得气并向下肢闪电样放射,再稍退针,针柄连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2hz,30min 后起针,留针期间,局部配合tdp照射。
温度以舒适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2.2配合治疗:中药熏蒸法。
熏蒸袋中药物构成:炙川乌15g,防风15g,杜仲10g,川牛膝20g,炙草乌20g,千年健15g,伸筋草15g,威灵仙15g,红花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