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一、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北方地区是指中国的北方地域,主要包含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青海-藏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们不仅是我国的“西北石油基地”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门户。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1. 自然地理环境北方地区是高纬度地区,气候十分寒冷干燥,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最为明显。
其中更北部地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极地环境,而较南部地区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些气候使得北方地区土地质量差异较大,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
2. 自然资源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包含了森林、草原、红土高原、黄土高原等丰富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当地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旅游业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也受制于环境与气候因素。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的加强,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三、农业发展现状1. 基本情况农业是北方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以旱作农业和畜牧业最为突出。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农业发展由传统大规模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转变。
同时,政府逐渐加强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从改革土地制度、完善农业保险等方面帮助农村发展。
2. 农业发展模式在旱作种植方面,北方地区在提升高产、节约用水方面也在努力。
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节约自然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方面,也采取了分散放养、产业化养殖等经营模式,并逐渐向生态畜牧业、科技畜牧业方向发展。
3. 产业发展随着城市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北方地区的农产品当前面临着更大的市场机遇。
政府逐渐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推动农村产业化,努力推进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四、总结北方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也受制于气候和环境等因素。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当更加注重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市场开拓、推进产业升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知识点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一)自然条件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主要作物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灾害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1、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位置、气候、地形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2.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5.水绕:1黑龙江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3.图门江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农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对初步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
2.通过学习了解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业发展的条件。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教材中的资料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农业一部分的学习,形成一定人地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2.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水资源环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手段课件地图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引入北方地区。
2.认识北方地区的范围看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大兴安岭、阴山、六盘山、秦岭、淮河、黄海、渤海,通过认图明确北方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3.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完成练习p9,练习1-3.通过练习1概括出北方地区气候的特征:冬季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通过练习2和3,让学生理解北方地区内部的环境差异,练习2最明显的差异是齐齐哈尔的冬季气温更低,因为齐齐哈尔维度更靠高纬;练习3明确延安的降水少一些,因为距海更远。
4.认识北方的农业这里可以让学多看一些照片,了解北方的旱地作物。
5.补充有关北方农业用水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北方缺水的现状,更好理解北方的节水农业。
6.完成练习P121-3题习题一,引导让学生得出结论,春季气温回升,农作物开始生长,但是水量不足。
习题二,华北平原农业面临的问题—春旱。
7.课堂练习: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课堂总结:本节课在学习和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知道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环境和农业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北方地区的气候3.北方地区的农业课后反思:。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北方地区是指中国的北方省份,主要包括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北方地区地处副热带至温带,地形以平原为主,同时也有丘陵和山地。
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北方地区具备了广袤的土地资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外,北方地区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
然而,由于北方地区的地处高纬度地带,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变化较大,这对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方地区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的气候,降水相对较少,夏季高温多雨水,冬季严寒干燥。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加困难。
在农业生产中,北方地区往往面临着缺水、干旱、少雨和冻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方地区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利用水库、灌溉系统等手段来保证农田的灌溉用水,同时也通过科技手段研发抗旱耐寒的作物品种,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
再次,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北方地区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尤其是小麦、玉米和大豆等。
这些作物适应了北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较强的抗寒耐旱能力。
此外,北方地区的农业还包括牧业和林业等,这些产业与地方的自然环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北方地区的牧业发展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特别是养殖牛羊和种养多样化的农残牲畜。
这些牲畜对于北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畜牧产品,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最后,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自然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方地区加大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中国地理北方地区的特征中国北方地区是指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它们拥有独特的地理特征。
以下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特征:1.自然环境多样化: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多样化,包括草原、沙漠、山脉、平原和大江河流域。
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之一,东北地区则被山脉和森林所覆盖,西北地区则有广袤的草原和沙漠。
2.干旱气候:北方地区的干旱气候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戈壁沙漠和柴达木盆地,这些地区降水量非常有限。
北方地区的内陆地域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则非常干燥。
3.滨海地区:北方地区有许多重要的滨海城市,包括天津、大连和青岛。
这些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了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
此外,北方地区还拥有绵延的海岸线,包括渤海湾和黄海海岸,是重要的渔业和旅游资源。
4.耕地和农业:北方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农业产区之一,拥有大片的耕地。
华北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农作物种植。
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则以极高的肥力而闻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6.出土文物和历史遗迹:北方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历史遗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北京的故宫、长城和天坛,沈阳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都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
7.重工业和现代化发展:北方地区是中国重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以沈阳、大连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拥有发达的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先行区域。
同时,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等地也吸引着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
总之,中国北方地区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煤炭能源资源,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
这些特征使得北方地区在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地理分布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2)掌握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农业分布;(3)了解影响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2)通过实例,分析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气候特点(2)地形特点(3)水资源特点3. 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1)粮食作物种植(2)经济作物种植(3)畜牧业发展4. 北方地区农业分布(1)粮食主产区(2)经济作物主产区(3)畜牧业发展区5. 影响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气候因素(2)地形因素(3)水资源因素(4)社会经济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农业分布;(3)影响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气候、地形、水资源对农业的影响;(2)如何解决北方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地图和图表分析法:通过地图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分布;2.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地图和图表;2. 相关实例材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农业分布。
北方地区是指我国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等省份。
这些地区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特征,还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以下将分别介绍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
一、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气候:北方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大。
例如内蒙古地区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炎热而干旱;黑龙江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湿润。
2.地貌:北方地区地势复杂多样,主要有山脉、平原、盆地、高原和河流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等山脉是北方地区的重要地貌特征。
3.植被:北方地区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草原和沙漠等。
例如黑龙江省的松花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黑龙江林区,著名的防护林带“三北”其一在这里形成。
二、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1.作物种植:北方地区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经济作物。
例如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
2.养殖业:北方地区养殖业发达,主要养殖畜牧业。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养殖有牛、羊、马等。
3.果树种植:北方地区的果树种植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例如河北省是我国的“果产大省”,主要种植苹果、梨、桃、葡萄等水果。
三、北方地区的农业问题与对策1.气候干旱: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缺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水资源调配和改善灌排设施等措施来解决。
2.土地退化:北方地区土地退化严重,导致产量下降。
可以通过良好的耕作管理、合理施肥和有效控制土地污染等来改善土壤质量。
3.农村人口流失:北方地区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
可以采取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益等措施来留住农民。
4.自然灾害:北方地区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干旱、洪水和冰雪灾害等。
可以加强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
总之,北方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貌和植被等。
在农业发展方面,北方地区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北方地区教案本次教学旨在介绍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们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历史、农业现状以及农业发展战略。
本节课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介绍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气候条件,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北方地区的农业历史和现状,第三部分将讲述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和未来展望。
一、自然特征与气候条件北方地区是指长江以北、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以及西北三个区域。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地理、气候和土地等方面。
地理上,北方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多山地区,中部是平原地区,南部是丘陵地带。
气候方面,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不明显,全年气温变化幅度大,四季分明。
春季短暂,夏季炎热潮湿,秋季宜人适宜,冬季严寒干燥。
土地方面,北方地区是中国粮食作物的主产区,黄河流域是全国四大旱地之一,但长江以北却是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
自然条件对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作物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
由于北方地区冬季漫长,短寒植物的生长期非常短,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庄稼,同时,温差大、风沙大、干旱少雨等气候特征也限制了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
其次,北方地区的地理条件也对耕种技术造成影响。
由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性,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也促进了不同的耕种技术的发展。
因此,了解北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对我们深入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历史与现状北方地区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经历了多次王朝的更替和战争的磨练之后,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体系。
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由于对华南海产品的需求激增,开启了由南向北的商品交换之路,让北方地区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近代以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和农业革命也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幅提升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和良种率。
课题: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能够描述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结合地图和资料,通过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学习,养成读图、用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理念。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诗词导入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上的这首词,还知道这首词的名字吗?这首词的名字是《沁园春.雪》,我们请一位读书好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朗读。
教师:这首词中有很多壮美的自然景观吧,这些自然景观来自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方地区。
二、探究深入,走近北方地区自主学习: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 页完成学案的内容。
活动一、学生来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师:通过自学,大家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了初步的了解。
下面请一位同学指着地图给大家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
生指图回答,师总结: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和黄海。
教师追问: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呢?生指图回答,教师总结:包括东北三省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及南部安徽江苏部分地区。
承转:我们知道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我们在来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
教师:同学们从地形图上北方的地形主要的地形区,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它们周围有哪些山脉,学生回答,教师指图总结: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它的周围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而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有太行山脉。
承转:了解地形,本区的气候是怎么样呢?教师给学生提供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让同学们指出所跨的温度带。
承转:了解了北方地区所跨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我们来看看北方地区的气候活动二探究北方地区的气候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选取代表展示,教师点拨提升。
1、读下图(课本P10 图6.5),探究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气候特征是什么?(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小组讨论完,选小组代表来回答。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北方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其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气候、土壤、水资源和植被等方面,详细探讨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首先,北方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和水分资源较为匮乏。
北方地区主要位于内陆,与太阳辐射强度高、大气压力梯度大、水汽含量低、热传递快等因素有关,形成了干旱的气候特点。
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气候更加干燥,年降水量较少,昼夜温差大。
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因此,在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中,要采取合理的灌溉措施,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以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其次,北方地区土壤质地较差,土壤肥力低。
北方地区大部分为干旱或半干旱气候,长期以来受到少雨和高温的影响,导致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层状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较为普遍。
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中,要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再次,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
北方地区不仅降水少,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西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缺水,北方地区的农田灌溉困难,农作物生产受到限制。
因此,在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中,需要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建设高效的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最后,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北方地区以草原和草原农田为主,少有森林和湿地。
草原植被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牧草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然而,由于大量草原被转化为农田,导致草原退化和植被覆盖度下降。
这对生态环境和农业产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中,要采取保护草原和植被的措施,加强草原恢复和植被保护,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北方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特征,这些特征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地理区域⾃然特征与农业.四理区域⾃然特征与农业知识梳理⼀、北⽅地区⾃然环境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积⼴阔,⼟壤肥沃,耕地集中连⽚。
(2)农作物粮⾷作物:⼩麦、⽟⽶、⾕⼦。
经济作物:甜菜、花⽣、⼤⾖。
⼆、南⽅地区三、西北地区⾃然环境1、突出的位置特征是深居陆,距海遥远。
2、⾃然环境特征:地形以⾼原、盆地为主;河流稀少,多为流河(河流);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候特征及其影响:⽓候⼲旱,降⽔稀少(400~50毫⽶以下),是我国⼲旱⾯积最⼴的地区。
原因:深居陆,距海遥远,且被⼭脉重重阻隔,海洋湿润⽓流难以到达,形成典型的温带⼤陆性⽓候,⽓候特点:冬冷夏热,全年少⾬。
因此,西北地区河流稀少,⽔量较⼩,⽔源多来⾃⾼⼭冰雪融⽔和⼭地降⽔,夏季⽓温⾼,⽔量较⼤。
由于降⽔少,传统民居多为平顶屋。
西北地区⾃东向西的⾃然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变化的原因是:降⽔量⾃东向西逐渐减少。
4、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畜牧业——草原、河西⾛廊、天⼭牧场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四、青藏地区1、位置、围:位于我国西南部,以昆仑⼭、祁连⼭、横断⼭为界,与西北地区、北⽅地区、南⽅地区相邻,南⾄国界喜马拉雅⼭。
位于地势的第⼀级阶梯,与其他区域的明显差异是地势⾼。
2、地形:以⾼原、⾼⼭为主,青藏⾼原平均海拔在4 000⽶以上,是世界最⾼的⼤⾼原,号称“世界屋脊”。
显著的地表特征:许多⼭峰终年积雪,冰川⼴布。
3、⽓候特征:“⾼寒”,特点:冬寒夏凉,夏季⽓温低。
空⽓稀薄,⽇照充⾜,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青藏⾼原平均海拔在4 000⽶以上,地势⾼导致⽓候寒冷。
⾼是原因,寒是结果。
4、河流:多外流(流、外流)河,雪峰冰川的融⽔形成众多⼤江⼤河的发源地。
5、青藏地区以畜牧业(农业部门)为主,原因是耐寒的⾼⼭草甸分布⼴泛,⽣长着适应⾼原环境的牲畜(如牦⽜)。
6、青藏地区的⾃然环境特征是⾼寒,热量条件差,⽽在海拔较低的河⾕地区,⽓温较⾼,⼟质较肥沃,适宜种植喜温凉的青稞、⼩麦等农作物。
初中地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自然环境特征一、地理位置与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综合拓展】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1.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2. 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3. 草原与森林的分界线;4. 牧区与农业区的分界线;5. 非季风区与季风区的分界线;6.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二、地形由上图可知,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从温度带来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
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从干湿区来看,北方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季。
从气候类型来看,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四、黑土地、黄土地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
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一、耕地类型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本地区降水偏少,耕地以旱地为主。
二、主要农作物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和谷子,主要的油料作物是花生,主要的糖料作物是甜菜,还有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
北方地区盛产温带水果,如苹果、梨、桃、杏、枣等。
三、作物熟制北方地区的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华北平原为两年三熟,东北平原为一年一熟。
例题1下列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反映北方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思路分析: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A、B选项明显不是夏季多雨,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D选项也不对。
农安三中八年级地理校本小课题导学案
课题自然特征与农业课型课时 1 主备人教学过程研讨与补改
周节第周
第节
备课日期
年月日
使用日期
年月日
2.地形
以和为主。
地形区:东部
为平原和平原;西部
为高原。
3.气候
该地区主要气候是气候,气候特
征是。
4.土壤
东北平原为土地,高原
和平原为黄土地。
读图·析图
1、认真图6-1-1,从图中找出:
(1)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
山、太行山、秦岭。
(2)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
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目标导学
1、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3、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
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
及其措施。
难点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研讨与补改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真实写照。
那么北方有哪些自然特征和农业呢?这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黄土地、黑土地
1.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以东以南,- 以北,东和。
教学过程研讨与补改教学过程研讨与补改
(3)河流:黄河、淮河、京杭运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4)海洋:渤海、黄海。
(5)国家: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知识点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耕地
(1);如常见三角洲、热带等。
(2);如工业区、经济特区等。
(3);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
2.粮食作物、、等。
3.经济作物、、等。
4.春旱
分布地区:、
原因:
措施:①②。
5.冲积扇
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最重要的农耕区。
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读图6-1-2、图6-1-3、图6-1-4,分析下列问题:(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征是。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是。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4)归纳: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气候属于气候。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 毫米,属于区。
主要集中于季。
知识归纳总结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