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等价定理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8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作业债务危机与李嘉图等价定理分析小组成员:牛晓旭SY1108316王黔豫SY1108320苑桂萍SY1108326陶然SY1108318侯秀秀SY1108310范晶晶SY1108308债务危机与李嘉图等价定理分析一、李嘉图等价定理1、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发展征税和发行公债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两种主要方式。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17章中表述了这样的论点:政府无论选用一次性总付税(lump-sum tax),还是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均不会影响消费和投资。
20世纪70年代,这一原理重新被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 J. Barro)所揭示。
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因而成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嘉图等价定理之所以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瞩目,其原因在于对举债的宏观经济影响的重视。
在政府举债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发生何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
本文将透过李嘉图等价定理,分析举债的经济影响。
2、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内容政府采用发行政府公债还是征收一次性总付税的方式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既不会影响居民的消费,也不影响资本的生成。
征税和政府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
实例:这一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以保证政府支出规模不会发生变化。
减税后的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105元的税收。
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
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100元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俩本息而增课税收105元的支出。
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231 第10章公债的,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公债政策最终是无效的。
这就是西方公债理论中被布坎南称作“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的一个著名命题。
② 货币主义学派。
弗里德曼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政策将最终决定公债政策的有效性,公债政策自身无法单独有效。
③ 公共选择学派。
布坎南认为政府因内部效应,导致依靠发行公债来扩大公共消费,结果势必会摧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资本或资产。
这种公债政策,实际上不仅无效,而且有害。
(2)主流学派认为公债政策基本有效。
凯恩斯之后的主流经济学派(后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仍坚持认为积极的公债政策是有效的。
当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衰退时,举债扩大支出将能刺激需求,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但在反对学派的挑战之下,他们更加注重公债政策适用的经济条件(有效需求不足)、公债支出的投向(主要是投资性支出)、公债还本付息负担的安全性与公平性(债务规模与结构、债务转移问题)等的研究,从而深化了对公债的认识。
10.4.3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公债效应1.李嘉图等价定理公债理论中,对公债效应的研究构成了公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关于公债效应的研究方面,影响深远和争执持久的是李嘉图等价定理。
(1)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涵义。
19世纪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1815年)后期,英国因战争费用庞大,国库入不敷出。
在如何筹措军费上,英国议会对征税筹款还是公债筹款展开了争论,经济学家也卷入其中。
例如,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年)就认为,征税会减少消费支出,引起经济紧缩,而公债的影响要小得多。
李嘉图则认为,无论是征税,还是发行公债,对经济的影响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思想。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涵义为: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采用发行公债还是增税来增加收入,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时,用发行公债比增加税收弥补赤字要好,増加税收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影响赤字财政政策的效果。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R。
巴罗根据当年(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一个猜测,即认为政府用公债筹资和用增加税收筹资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是一样的,因为人们会认识到政府还债还是要用增加税收来解决,因此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增加税收的一部分财富储蓄起来,尽管李嘉图自己并不认为上述猜测在现实中行得通,但巴罗认为,按理性行事的人们确实是会如此行事的,即使政府用来还债的更高赋税可能部分会落到后代人身上,但人们都是关心后代的,因此还是会增加储蓄给后代以应付还债。
这就是所谓的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之所以叫等价定理,是因为其认为发行公债和增加税收弥补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其实是相同的,因为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借债只是公民纳税被推迟而已,并不会刺激消费,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弥补赤字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受到凯恩斯主义者批评。
他们认为,人们通常并没有动机为超出自己生命限度的未来征税而储蓄财富。
他们关心的是自己当前的利益,并不关心自己生命以外的事情,并不会认为今天的政府借债就是明天更重的赋税从而为未来还债增加储蓄,而会把钱用于消费和投资。
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弥补赤字财政来增加总需求的政策还是有效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思考一、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又称为债务中性理论。
其中心思想是: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的举债行为不会影响消费者的经济决策,由于消费者能够了解到政府举债与未来税收的替代关系,政府增加发债只会使储蓄增加,而消费不会改变,总需求亦不会改变,因而政府举债的经济影响是中性的。
其实质是:政府公共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换句话说,无论政府是以课税方式来弥补公共支出,还是以举债方式来弥补公共支出,其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无差别的。
如同历史上某些著名的经济定理一样,李嘉图等价定理也是由后人总结归纳的。
他在分析国家筹划战争费用(纯粹消费性政府支出)是应当通过征税还是举债时,阐述了举债的本金、利息支付负担的分布及其对私人消费、储蓄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影响。
他写道:“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征集二千万英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二千万英镑。
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课征的一百万英镑,只不过由付这一百万英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一百万英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
实际的开支是那二千万英镑,而不是为那二千万英镑所必须支付的利息。
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变富或变穷。
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二千万英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课征一百万英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
一个人虽无需每年支付一百万英镑,却可能必须一次付清二千英镑。
对他来说,与其从自己资金中一次付清二千英镑,倒不如向别人借二千英镑,然后每年给雇主付息一百英镑更为方便。
”这个例子表面看来,以税收筹资和债务筹资是不同的:政府增加税收减少了个人的财富,而出售相当于税收价值的债券给同一个人,之后连同利息偿还,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个人的财富。
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均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由赤字支持的减税导致未来更多的税收。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一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征税时的情况一样,消费支出没有改变,总需求不受影响。
李嘉图等价的原理
李嘉图等价原理是指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交换达到的两种货物或服务之间的价值是相等的。
具体来说,李嘉图等价原理认为,交换的双方在市场上决定交换一定数量的货物或服务时,应当使交换双方得到的满足程度相等,也就是说,他们所交换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必须相等。
例如,假设一个人拥有一只羊,另一个人拥有一袋谷物,他们之间进行交换。
根据李嘉图等价原理,这两种商品的价值是相等的,即羊和谷物的价值相等。
如果交易的双方认为羊和谷物的价值不相等,交易将不会发生。
李嘉图等价原理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资源配置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市场经济中自愿交换的原则,即只有当交换双方认为交换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相等时,交易才能成立。
这一原理也体现了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观点,而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李嘉图等价原理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都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交换双方认为价值相等。
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也会随之波动。
李嘉图等价定理名词解释李嘉图等价定理(English:Ricardian equivalence)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9世纪提出的。
这一理论主张,无论国家政府是通过减税还是通过借债来增加支出,对于个人来说,最终的经济效果是相同的。
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在增加支出时,如果通过减税来融资,个人会感到实质上的减负,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因此会增加消费。
然而,如果政府通过借债来融资,那么人们会预期未来将需要通过增税来偿还这笔债务,因此会减少当前的消费。
这意味着无论财政政策如何进行,个人的消费决策都会受到影响,但最终的总消费金额不会发生变化。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础是假设人们能够做出合理的预测。
如果人们相信政府通过借债融资会导致未来的增税,他们会在当前减少消费,以应对未来的负担。
这一理论的另一前提是,公共债务的负担最终将由公众承担,而不是政府。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财政和货币政策。
对于财政政策而言,该理论暗示着减税并不一定会刺激经济增长,因为个人可能会将通过减税获得的额外收入储蓄起来,而不是消费。
对于货币政策而言,该理论暗示着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因为人们会调整其消费和储蓄决策,以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增税风险。
然而,李嘉图等价定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人们的预期可能并非总是准确的,所以他们在面对政府政策时可能会做出不完全理性的决策。
此外,李嘉图等价定理也没有考虑到政府支出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其他影响,例如公共投资可能带来的产出增长。
因此,这一理论在解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时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尽管如此,李嘉图等价定理仍然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来理解政府支出对个人决策的影响,并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实证研究作者:肖盛勇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2期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Marinheino认为,如果政府的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私人的消费和储蓄,那么财政政策会有一个稳定的效果,这个效果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待国债为净财富的程度。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把国债看成净财富,因此国债代替税收会对私人的消费需求产生积极影响。
但私人与国家储蓄的减少会使实际利率上升,进而会使国债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长期的财政赤字不利于经济的长足发展。
李嘉图等价定理却反映了另外一种不同的观点,其核心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
李嘉图等价认为,消费者是有完全理性的;政府今天通过发行的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
一、检验理论与方法概述我们主要集中于对消费函数进行研究,消费函数的方法有两类:简化形式的消费方程与Euler方程。
本文侧重于简化消费方程下的李嘉图等价的分析,Kormendi法是简化消费函数的代表方法。
国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不多,大多从理论假设与中国国情出发是否能找到相冲突的地方,进行适用性分析。
也有少量的学者进行过实证研究,基本沿用国外的最基本方法,且对中国的样本数据没有进行深入的考究。
Feldstein和Elmendolf“Kormendi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支持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
”它同时也给了Seater在李嘉图等价定理争论中的核心地位。
Kormendi主张用联合方法去代替标准方法进行研究消费行为。
标准方法又即凯恩斯学派的方法,认为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私人财富包含了国债。
因此,这个简化的消费函数中的私人部分太含糊而不能解释国债对将来税收的影响。
Kormendi的联合方法是基于私人部分和公共部分合理联合而进行改进的结果。
关于“李嘉图等价原理”的思考张鑫会计一班32013040007引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早在19世纪初,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思想,即在财政支出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政府是通过征税(一次总付税)还是发行债务来融资,对经济的影响是等价的,都会减少居民的消费支出。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主张自由放任的主流经济学失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效力,以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按照标准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大规模失业时,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由此引起的财政赤字则由政府发行公债筹措资金来弥补。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结束,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
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遭到各种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攻击和批判。
其中,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巴罗在70年代中期通过复活古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全面否定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并由此引起了一场激烈的经济学争论。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的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到政府预算与未来税收的关系,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预见到今天政府债务的增加或税收的减少意味着以后税收的增加。
根据希腊经济学家达马格斯的观点,在以举债取代征税的情况下,消费者如何行为取决于每个人准确获得税收负担信息的成本。
这些成本主要包含三方面第一,税收可见度的成本。
税制的可见性越低,人们越难以预测其纳税负担。
第二,税收征收时间的成本未来纳税义务的间隔时间越长,人们越有可能淡化其实际税收负担,从而引起减税的幻觉。
第三税制复杂性程度的成本。
税制复杂性程度越高人们越难以估计他们真实的税收负担。
这样,若实践中存在的税制包含这三方面的特征将会使得消费者难以获得他们的真实税收负担,从而无法准确地确定减税部分的储蓄数额以备将来的纳税义务。
目前我国税制是以间接税性质的流转税为主体的,以个人和家庭收入为对象的所得税所占比例较低。
李嘉图定律
李嘉图定律,也称为李嘉图-穆勒定律,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以牺牲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的。
也就是说,人类和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这被称为绝对合理的必然规律。
不过,李嘉图相信最终应该克服这种对抗,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
西方经济学第一次大综合完成者的穆勒,把李嘉图的上述观点作为一种“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纳入其折衷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因此称为“李嘉图-穆勒定律”。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没有逃出“李嘉图-穆勒定律”这一怪圈。
社会主义社会正在设法冲出这一怪圈。
西方国家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制度运行的稳定性,曾力图跳出“李嘉图定律”怪圈,因而在某些观念、生产关系和具体政策上作了局部改变、调整和变革。
但上述做法在客观上却带来另外一种后果:它不仅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扩展设置了障碍,也是对资本关系的本质和自身规定性的自我背离。
深圳前海首华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将为您准备更多的相关金融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对您产生帮助,感谢您的学习。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认为,预算赤字和减税的效果是相同的,现期的赤字和减税将导致未来的高税收预期,从而家庭在现期会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的高税收,消费不发生变化。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债不是净财富,政府无论是以税收的形式,还是以公债的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对于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
财政支出无论是通过目前征税还是通过发行公债筹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公债无非是延迟的税收,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费者眼中,债务和税收是等价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征税和政府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
这一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以保证政府支出规模不会发生变化。
减税后的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105元的税收。
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
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100元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俩本息而增课税收105元的支出。
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政府债券的期限为N年,结果是一样的。
因为政府债券的持有者可以一手从政府手中获得债券利息,另一手又将这些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用以支付为偿还债券本息而征收的更高的税收。
在这种情况下,用举债替代税收,不会影响即期和未来的消费,等价定理是成立的。
该定理是以封闭经济和政府活动非生产性为前提和条件的,其成立的的首要条件及是要求各代消费者具有利他动机,以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产为正值,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根据这个定理,政府发行公债并不提高利率,对私人投资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然这些理论未得到实际经济运行的论证。
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原因分析托宾(Tobin,J.)在其著作《财产积累与经济活动》一书中,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作者:周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3期摘要: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但是,现代经济学家们并非完全同意李嘉图的见解,无论是对其必要条件的检验还是对其结论的检验都存在着争论。
而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989—2004年的政府发债分别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从历史数据来看,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并不适用。
关键词:李嘉图等价定理;中国;适用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09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14-02一、理论综述政府借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国债效应的理论争论中,“李嘉图等价定理”处于核心地位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思想是李嘉图于19世纪提出的。
1974年, Barro发表了《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复兴了李嘉图债务和税收等价这种古老思想: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采取何种方式——征税还是发行国债,是无关紧要的。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李嘉图等价定理实质是这样一个命题:政府公共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因为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均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由赤字支持的减税导致未来更多的税收。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一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征税时的情况一样,消费支出没有改变,总需求不受影响。
(二)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检验对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检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其成立的必要条件间接地进行检验,另一种是对其结论直接进行检验。
1.间接检验间接检验主要对李嘉图等价定理以下的几个条件存在疑问和争论。
(1)代际联系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疑问之一就是人们是否有动机为超出生命界限的未来增税因素而储蓄。
今天得到减税的人们并不一定是偿还明天债务的人们,所以国债发行在一代人的时期里是不存在等价的。
今天活着的人们并不一定考虑他们后代在未来将缴纳更多的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