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人员行前培训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12.00 KB
- 文档页数:28
出国(境)人员行前教育和归国回访制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境)交流、学习、工作。
为确保出国(境)人员的安全、提高其在外期间的适应能力,以及加强归国后的反馈与交流,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出国(境)人员行前教育和归国回访制度。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这些制度。
一、出国(境)人员行前教育1.目的与意义行前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出国(境)人员充分了解目的国的文化、法律、风俗习惯等,提高其在国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降低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和误解。
2.内容(1)国情教育:介绍目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情况,使出国(境)人员对目的国有全面的了解。
(2)法律法规教育:讲解目的国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与我国法律不同的地方,提醒出国(境)人员遵守当地法律,避免违法行为。
(3)文化礼仪教育:介绍目的国的礼仪、风俗、宗教信仰等,提高出国(境)人员的文化素养,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
(4)安全防范教育:教授出国(境)人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治安事件等,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5)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出国(境)人员树立正确的心理预期,学会调节情绪,适应新环境。
3.形式行前教育可通过线上培训、线下讲座、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归国回访制度1.目的与意义归国回访制度旨在了解出国(境)人员在外期间的经历、收获和困难,为今后出国(境)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加强归国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内容(1)归国人员访谈:了解归国人员在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收集其对目的国的评价和建议。
(2)归国人员座谈会:组织归国人员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探讨今后合作与发展。
(3)归国人员反馈:整理归国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完善出国(境)政策提供参考。
3.形式归国回访可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线下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
出国(境)人员行前教育和归国回访制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境)进行学习、工作、交流等活动。
为确保出国(境)人员的安全和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出国(境)人员行前教育和归国回访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制度,为广大出国(境)人员提供参考。
一、出国(境)人员行前教育1.目的行前教育的目的是使出国(境)人员了解目的国的文化、法律、风俗习惯,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在境外期间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2.内容(1)目的国的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情况介绍;(2)目的国的法律法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3)出国(境)期间的安全防范知识,如防范恐怖袭击、抢劫、诈骗等;(4)境外突发事件应对方法,如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5)我国驻外使领馆的联系方式及求助途径;(6)其他与出国(境)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3.形式行前教育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线上学习、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
二、归国回访制度1.目的归国回访制度的目的是了解出国(境)人员在境外期间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确保回国后的顺利过渡。
2.内容(1)了解出国(境)人员在境外期间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2)收集出国(境)人员对境外经历的反馈和建议;(3)针对回国后的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建议;(4)协助解决回国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形式归国回访可以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
三、总结出国(境)人员行前教育和归国回访制度是我国保障出国(境)人员权益的重要举措。
通过行前教育,出国(境)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目的国的情况,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归国回访,可以及时了解出国(境)人员的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广大出国(境)人员应认真对待这些制度,确保自己在境外的安全和回国后的顺利过渡。
本文仅作参考,具体制度以相关部门规定为准。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一、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简介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和较高对外交往能力的专门人才,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本科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模日益扩大,赴国(境)外学习学生人数稳步增长,本科教育国际化工作的开展利于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
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旨在充分发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优势及政策导向和带头作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合作,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满足国家急需专业、学科领域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自2012年开始,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每年选派一批本科生赴境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并颁布了《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选派办法(试行)》,明确了选派学生的选拔要求。
选拔对象主要面向“985工程”、“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选拔本科二年级(含) 以上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高校或机构的优势学科专业学习交流。
二、行前培训的内容1.安全教育培训。
做好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对于保障学生在境外的安全至关重要。
学生在出国前需检查护照、签证的有效期。
护照有效期是指签证期满还有半年以上时间,不要因护照过期影响国外行程。
签证有效期是根据外国使领馆给的签证来确定,同时出访二个以上国家,要注意根据每个国家的签证有效期和停留期安排出访顺序。
了解前往国家(地区)的基本信息也很有必要,学生应提前了解前往国家的风土人情、气候变化、治安状况、法律、法规、艾滋病、流行病疫情等信息,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
学生可提前登录外交部网站,查询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2.外事纪律培训出国学生应严格遵守外事纪律。
外事无小事,出国学生要严格遵守外事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
遇事多请示。
在访学过程中,如有意见需向对方提出,应报代表团、组领导,个人不要擅自表态,更不得随意发表有损国格、人格和不符合国家对外政策的言论;在国外期间如发生意外事件,及时向我驻外使领馆请示,寻求帮助。
行前培训内容一、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领导讲话:1.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一定要爱国2.注意安全问题:1)遇到歹徒不要反抗,积极配合,要钱给钱,要啥给啥,安全第一,保命要紧;2)英联邦国家(主要指英、澳、新三国)交通规则为右舵左行;3)有病要看,心理、心态要正常,别钻牛角尖,遇事想开点,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一点要傲娇的活下去。
3.注意学习。
有问题联系中国大使馆教务组(处)或文化处。
4.适应社会。
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欧洲国家可能花粉比中国严重的多,所以……二、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专题讲座1.领事保护1.1什么是领事保护?答:领事保护(Consular Protection)指一国的领事机关或领事官员,根据本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于国际法许可的限度内,在接受国内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权利和利益的行为。
1.2可以得到那些帮助?答:①遇到纠纷案件、医疗案件时推荐律师、翻译、医生;②协助撤离,比如利比亚,叙利亚等;③探视,专指你进局子时;④通知家属(这还用解释么,珍爱生命啊!!!);⑤联系亲属以解决经费;⑥寻亲,别走散啊亲;⑦证件办理,签证什么的丢了来这;⑧回国手续;⑨公证认证(法国一部分学校的学位证书需要认证后才能回国使用,似乎是介个意思)。
1.3注意事项答:①真实陈述事实;②自愿原则;③国民待遇,不会超越当地国民的法律、生活待遇;④尊重他人;⑤依法缴费,要交钱的哦亲;⑥遵纪守法。
1.4限制因素答:①不介入司法程序,表示爱莫能助,只能交涉和敦促;②非保姆式照看,不负责学生的鸡丝面、打卤面等烹饪要求;③提供临时救援保护,但非无条件买单,如利比亚撤侨,看似华侨坐包机回来,但是所有人上机前必须签订协议,表示回国后还机票钱,据说花的机票钱是纳税人的钱,必须得还。
2.安全风险2.1传统安全风险,海外局势答:政治动荡、武装冲突、政治不靖。
2.2非传统安全风险答:恐怖袭击、绑架、海盗、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
2.3一些常识答:①少去人多处;②勿在治安差的区域久留;③正确的自我保护,宗旨还是要傲娇的活下去④谨慎对待陌生人;⑤适应当地交通规则,自觉遵守交通规则;⑥积累自救常识,注意水上安全;⑦注意身体检查和平时联络;⑧切莫盲目创举,就是别作;⑨说话注意点儿,别经常说我要是再毕不了业就开车撞墙之类的话,我们有这么一个前辈,就是因为经常这么说,被导师报警了,然后遣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