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组慧能
- 格式:docx
- 大小:17.41 KB
- 文档页数:2
南华寺六祖慧能的故事
南华寺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开宗祖师之一,他的一生传奇而又充满智慧,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传,慧能出生在7世纪的中国,他小时候失去了父母,过着贫苦的生活。
后来,他听闻佛法的道理,便决心出家修行。
慧能前往南岭南华寺,拜师学艺。
当时南华寺的五祖弘忍正在传授佛法,众弟子都很尊敬他。
慧能虽然是新来的弟子,但他的悟性和勤奋却引起了五祖的注意。
一天,五祖弘忍对众弟子说,“佛性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你们每个人都要体会到这一点。
”众人听了都陷入了沉思之中,但慧能却在心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展示了他对佛性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引起了五祖的注意。
五祖看出慧能的悟性和悟道的能力,便传授给他衣钵,让他成为自己的法嗣。
然而,五祖知道自己的地位已经不保,为了避免争端,他将慧能打发到贵州一带隐居。
慧能在那里传播佛法,弘扬禅宗。
慧能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贫寒还是智慧过人,只要有悟性和勤奋,就能够超越种种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的故事也启示了我们,要不断地修行,提升自己的悟性,以求得更高层次的境界。
六祖慧能传奇传说文献
六祖慧能(638年-713年),俗姓陶,祖籍浙江义乌,出生于
广东佛山,是唐代南宗(南宗)的开创者之一,被尊称为六祖。
慧
能的传记中融合了一些传奇传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传说,慧能是广东佛山人,其母怀孕时梦见一颗明亮的星,
因而取名为慧能。
他从小聪明过人,读书知识渊博。
后来,他听说
光禅师从慧达禅师处受戒后,自己也决定追随光禅师研究佛法。
慧能拜光禅师为师后,苦心修行,毫不计较地从事各种杂务,
乐于助人。
据说他曾在修行中被巨蟒所掳去,慧能全然不惧,坚守
的教义,最终成功脱险。
这个传说显示了慧能的勇气和对修行的坚
定信念。
在光禅师即将圆寂时,他告知众徒:“法印即我之心,慧即我
之入悟。
”这句教言成了慧能传世的名言。
光禅师圆寂后,慧能在
南岳后头山禅院向智藏禅师求授禅法,获得智藏禅师的认可和传授。
慧能后来尽忠责任,成为南宗的第六代祖师,并传播的教义。
据传说,慧能传法时曾被追兵追杀,终因巧妙应对而安然逃脱,这成为了慧能坚守真谛的一种象征。
他的传法之路崎岖而不平,但慧能秉持正直和慈悲的原则,将的教义传向更多的人。
六祖慧能以其智慧和教化众生的能力,成为南宗的重要人物。
他的传奇传说文献影响深远,启发了无数人对修行的理解和实践。
参考资料:。
六祖慧能核心思想及修行要义南宗禅核心思想要义及修行要旨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向众弟子讲述了南宗禅的核心思想要义,这种核心要义就是慧能在《六祖坛经·定慧晶》中所讲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和“无住为本”的理论。
一、无念为宗“无念为宗”中的“念”,就是指人的意念。
“无念”就是在一切境上,心不被外境所染。
在自己的心念上,常能远离一切外境,不在所遇境上起妄念,在念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妄想、排除“尘劳邪见”。
比如,名闻利养方面的,财色名食睡五欲方面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方面的,祸福、生死方面的种种杂念。
“无念为宗”就是以无念为宗旨。
因此,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没有妄念,保持正念。
迷失的人陷入现象之中,从而产生了各种幻觉,由幻觉生出错误的看法,一切烦恼和虚妄都是由此而生。
所以,慧能大师要把无念当成禅宗的宗旨。
二、无相为体”相”本来是指事物的形状、性质等。
佛教中所说的相就是表现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也就是形相或状态。
禅宗认为,事物的“相”是由心造成的,所以都不是真实的,只有摆脱了这些虚妄的假相,才能认识到世间万物的真实本性。
万法本性是我们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也无法用任何语言加以描述的,只能用心来体会。
而只有当心不受世俗之相束缚时,才能见证到万法的本性。
所以,慧能大师说“离一切相即佛”。
三、无住为本“住”本指事物形成后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慧能大师说的“无住”是指心的无住,也就是时时刻刻不为对象所束缚,不再追忆过去的事情。
前一个刹那后一个刹那,每个刹那绵绵不绝,时时刻刻都依循着佛法,不为任何对象所束缚,就是无住为本。
所以,“无住” 就是心无所执着,无所取舍,没有特定的认识趋向。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即是一切都不住着、不执着,不追怀往日荣辱,不计较过去恩怨,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缺陷、忧苦、悔恨、烦恼、祸福、生死,等等都无住、都不被束缚,犹如飞鸟出笼,离开一切尘垢、离开一切妄念。
六祖慧能偈语1. 慧能的背景介绍六祖慧能,俗名陈玄奘,是中国禅宗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唐朝,出生于广东婺州(今江西婺源县)。
慧能在禅宗中的地位非常高,他是禅宗六祖,也是禅宗的主要传承人之一。
2. 慧能的修行经历慧能在年轻时是个木匠,直到有一天听到《金刚经》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慧能的心灵,他决定寻找一个真正的禅师来指导他的修行。
慧能前往黄梅县,拜访了禅宗五祖弘忍。
弘忍看到慧能的潜力,决定将传法衣给他,并告诉他:“汝若有心,即为佛;若有所求,即为妄。
”这句话让慧能茅塞顿开,他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苦行。
在苦行的过程中,慧能曾经多次面临生死的考验,但他始终坚持下来。
最终,他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禅宗的六祖。
3. 慧能的偈语慧能以他的偈语闻名于世,他的偈语简洁明了,深入人心。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偈语表达了慧能对于菩提(觉悟)的理解。
他认为菩提本质上是没有形象的,就像明镜没有台子一样。
只有去除一切杂念和尘埃,才能真正体验到菩提的境界。
•“人生无常,苦难无边,修行是为了超越生死的轮回。
”这句偈语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
慧能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无常,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超越生死的轮回,达到解脱的境地。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句偈语是慧能对于禅宗的重要观点之一。
他认为禅宗的真正教义不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而是要直接指向人的内心,通过觉悟自性来成佛。
•“世人求佛,如鹿求角,不知自身本来就是佛。
”这句偈语表达了慧能对于佛性的理解。
他认为每个人本质上都具有佛性,只是被无明所蒙蔽,不自觉地追求佛,实际上佛就在自己的内心。
4. 慧能的影响慧能的偈语对于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偈语简洁明了,直指人心,使禅宗的教义更加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慧能的教诲也吸引了众多的弟子,他的禅宗传承流派广泛传播,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六祖慧能经典语录130句决定放弃了的事,就请放弃得干干净净。
那些决定再也不见面的人,就真的不要见面了。
请不要让我再做背叛自己的事了,如果要爱别人,就请先好好爱自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祖慧能经典语录,欢迎学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六祖慧能经典语录1、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2、即使光环已不再也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3、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4、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5、莫向不幸屈服,应该更大胆、更积极地向不幸挑战!6、态度决定一切,实力捍卫尊严!人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7、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8、人得自知,既然没种去死,那就找点乐子活下去。
9、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10、强者向人们揭示的是确认人生的价值,弱者向人们揭示的却是对人生的怀疑。
11、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
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12、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敛。
13、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14、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15、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16、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17、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苦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18、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19、只做第一个我,不做第二个谁。
20、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1、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2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
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3、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任何人都不能抢走的,那就是智慧。
24、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25、赞美是一种激励,给别人赞美的同时,不要忘了也给自己一点赞美。
26、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六祖惠能,改造禅宗六祖惠能,改造禅宗禅的全称是禅那,译为静虑·思惟修等。
静虑是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
也就是在修禅时,止息一切不应有的妄念,令心专注于一境,对之正审思虑,成为定慧均等的一种心理状态。
定慧若不平等,那就不得名为禅。
禅,必须要经过智能的决择,当心缘境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丝毫的迷糊。
这种外静内动的修持,即是真正的修禅,从此可知,佛教的修禅与外道,实有天壤之别。
外道所修的禅定,形式虽与佛教相似,但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无非是上生天堂,佛教的修禅,则是以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为目的。
因此,不能把所有的修禅,都说成是佛教的禅定。
因为他们有着根本的不同。
若只是寂然不动的静坐,充其量,也不过是生天的因行。
禅那还有译为弃恶,功德丛林。
弃恶是舍去欲界的五盖等一切诸恶。
因为贪、嗔、痴、慢、疑的五盖。
盖覆了我人自性清净心的功用。
修定能将诸恶弃除,使心恢复本来清净,所以名为弃恶。
功德丛林,《大智度论》卷七说:“诸禅定功德,总是思惟修。
”以禅为因,能生智能、神通、四无量等功德。
如种种树木生坐,开发无漏智能,而体证了诸法的实相。
因此,禅是佛教思想的基本,也是佛教的生命。
禅,在中国佛教长在一处,故称为功德丛林。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佛教徒的光荣和骄傲,它是禅宗对佛教修行法门的一大贡献。
中国佛教两千年,所发生最大的事件,应该是禅宗的产生。
慧能,一作惠能(会元638年至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
其原本在范阳为县官,因罪贬职,流放新州(今新东新兴县),遂在岭南落藉。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
稍长,卖此狩猎养母。
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24时,慧能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去投五祖弘忍为师,被留作行者。
他一面舂米干替代,一面随众听法。
后来弘忍要选继承人,命寺僧各作一偈。
神秀是弘忍的上座,饱览经史,博学多闻,当即提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指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最著名的六句话,句句启发智慧,读完不再困惑六祖慧能是中国古代与老子、孔子齐名的圣人,他的言语句句直指人心,启发智慧,读懂了他的话,我们自然就轻松自在。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六祖,而达摩则是初祖。
达摩因为一句话:“震旦国(中国)有大乘气象”,就来到了中国。
本来以为中国真的有大乘气象了,没想到却让他大失所望。
特别是见了梁武帝,更是如此。
梁武帝听闻达摩是从印度来的高僧,就兴冲冲派人把他请到了皇宫。
梁武帝贵为皇帝,下令在全国修建了很多寺院,并且供养了很多僧人。
他自认为功德很大,就自傲地问达摩:“我的功德很大吧?”梁武帝本想得到高僧的赞扬,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
达摩直接怼他:“没有任何功德。
”这可把梁武帝气坏了,直接不理睬达摩。
达摩见梁武帝不能理解,也不解释,一苇渡江,到崇山少林寺面壁去了。
后人就把这个故事请教六祖慧能,慧能仅仅说了几句话,就解答了达摩为何说梁武帝没有功德的缘由。
如果我们能读懂慧能的那几句话,那也能轻松自在了。
第一句,“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很有智慧,但经常被迷执遮蔽,本有的智慧就不能显露出来。
因此每个人首要的是要见自本性,然后平等地对待他人和事情。
第二句,“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我们每个人不由自主地都会有各种心念,但只要见自本性,每个念头都不去执着,不执着钱、不执着事业、不执着情感。
智慧自然而然就会生起,然后清清楚楚地知道如何去处理钱、事业和情感。
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庙,但却一直执着在上面,反而困住了他。
第三句,“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当我们不执着于外在的事务,智慧也生起了,知道要如何去处理事情。
那要如何去处理事情呢?对内是谦恭的,对外是平等的,有礼有节的。
第四句,“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这句话也是在重复,我们每个人都本自具足,都很有智慧,关键是不要被自己的心念束缚住。
第五句,“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慧能六祖的故事慧能所创立的禅法,提倡以“顿悟”宗旨,推动了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学术佛教的生活化、贵族佛教的平民化、都市佛教的山林化。
在他的影响下,禅宗几乎成为汉传佛教的代名词。
)话说神会在广东韶州曹溪六祖慧能处住了几年,颇受慧能的器重。
为了增广见闻,不久他又北上参学。
先到江西青原山参拜行思禅师,然后又到河南洛阳受戒。
唐景龙年中(707-709),神会又到了曹溪。
他认真阅读佛教经典,但有六处感到困惑不解,于是他便去请教六祖慧能。
第一问:“在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学中,所谓戒,应戒何物?所谓定,应从何处修习?所谓慧,应从何处获得?”六祖回答说:“定就是定其心,戒是戒其行,慧即在自性中观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六祖回答说:“生前的恶行记忆本无,生后的善行今有。
念念不忘行善,后代人天不久。
你现正在听我的话,我就是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
不明了生灭的意义,所见就如同聋耳瞎眼。
”六祖回答说:“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脱离这两种见解,自然除去生灭的错误观点。
”第四问:“先顿悟而后渐悟,先渐悟而后顿悟,不了顿悟、渐悟的人,心里常常迷闷。
”六祖回答说:“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
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顿、渐是不变的条件,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
定、慧后初,怎样才是正确的呢?”六祖回答说:“本性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
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
定、慧平等没有先后,定、慧双修,自心就是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最初从何处出?”六祖回答说:“说就是先佛而后法,听则是先法而后佛。
如果说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都从自己心里出。
”神会在六祖慧能圆寂后,曾到洛阳弘扬六祖的顿悟教导,确立了六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并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
后来,神会在山东菏泽建寺,开创菏泽宗,他因此又叫菏泽神会。
六祖慧能說真佛偈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
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
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
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終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坛经>>中说顿悟法门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勿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彼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悟亦名不法门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宁执有如须弥山,莫执空如芥子草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100位中国历史人物02 -----慧能慧能——中国佛教禅宗六祖生卒年:638—713祖籍:范阳性格:聪明、悟性高、深沉身份:禅宗六祖、宗教改革家慧能大师,唐代高僧,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
慧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
一次,慧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之中“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
他去黄梅双峰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
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和尚们的谈论,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慧能是个文盲,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六祖慧能说过一句话作文六祖慧能说过一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让我想起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阳光并不怎么灿烂的周末,我被老妈硬拉着去参加一个乡下的亲戚婚礼。
说实话,我心里那是一百个不情愿啊,想着乡下能有啥好玩的,不就是泥巴路、土房子,还有一群不认识的七大姑八大姨。
可当我们坐着那摇摇晃晃的大巴车,一路颠簸着到了目的地,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但却有着城市里没有的宁静和祥和。
婚礼的场地就在亲戚家的大院子里,简单地搭了个棚子,摆了几张桌子。
我心里正嘀咕着这也太简陋了,可当我看到每个人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真诚和喜悦,是在城市里那些豪华婚礼上都看不到的。
我闲着没事就在村子里溜达,走着走着就到了一片稻田边。
那稻田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忍不住走进稻田中间的田埂上,感受着那泥土的松软和温暖。
这时,一个扛着锄头的老大爷走了过来。
他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就像那干裂的土地,但眼神却透着一股精气神儿。
他看到我,咧嘴一笑,露出了几颗残缺不全的牙齿,问我:“城里来的娃,咋跑到这儿来啦?” 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随便逛逛。
” 老大爷放下锄头,坐在田埂上,点了一根烟,和我唠起了嗑。
他跟我讲起了这片稻田,说这是他们全家的希望,从播种到灌溉,再到除草、施肥,每一个环节都得精心照料,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稻子啊,就跟人一样,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回报。
” 老大爷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烟圈。
我看着那绿油油的稻子,突然觉得它们不再只是普通的植物,而是充满了生命和故事。
我想起了在城市里,每天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却从来没有想过这背后的汗水和辛劳。
老大爷又说:“别看我们这乡下地方穷,但是踏实。
不像你们城里,花花世界,容易让人迷了眼。
” 我听着他的话,心里一阵触动。
回到婚礼现场,看着大家热闹地吃喝、欢笑,我突然觉得这里的一切虽然简单,却无比真实。
慧能六祖的著名偈语1. 引言慧能六祖(638年-713年),俗姓陳,福建南安人,唐代禅宗六祖,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卓越的教诲被后世尊称为“六祖慧能”或“南宗祖师”。
慧能六祖以其著名的偈语而闻名于世,这些偈语简洁明了、寓意深远,道出了佛法的精髓。
本文将对慧能六祖的著名偈语进行全面详细、完整深入地介绍和解读。
2. 慧能六祖的背景慧能六祖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8年),他在少林寺出家修行,后来前往黄梅山拜访第五代禅宗祖师弘忍。
弘忍看出了慧能的修行资质和潜力,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随后,慧能被派往广州开设一座寺庙。
在广州,慧能受到了当地僧众的敬重,但也引起了争议。
他的教诲和见解与传统禅宗有所不同,这引起了其他禅宗派别的反对。
最终,慧能被迫离开广州,并前往九华山隐居。
在九华山,慧能继续传授佛法,并有许多弟子。
他的教诲以简明扼要、直指人心而著称,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求教。
3. 慧能六祖的著名偈语3.1 偈语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偈语是慧能六祖最为著名的一句话,也是禅宗最重要的箴言之一。
它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佛理观点:菩提(觉悟)并不存在于外在世界或物质之中,而是存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
菩提本无树,意味着觉悟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或外物。
明镜亦非台,则表示清晰明了的心灵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或媒介。
本来无一物,强调了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何处惹尘埃?则提醒人们不要被外界的杂念和烦恼所困扰,应当保持内心的清净。
这句偈语告诉我们,真正的觉悟是通过超越物质世界、放下执著和迷恋来实现的。
只有在内心彻底明净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菩提之境。
3.2 偈语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句偈语强调了个人修行中保持内心清净的重要性。
它通过比喻将身体比作菩提树,将心灵比作明镜台。
身是菩提树意味着我们自己就是觉悟的源泉和载体。
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原文是什么?始平公即是指的宋朝时期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这个人在历史中确有其人,只不过没有活到唐朝而已,但就算如此也无法掩盖他的光芒,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整个南方地区都被佛教所占领。
所以说要知道这段历史还得从开始谈起。
这样看来他真的可谓是“活”在当代的伟人。
接下来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吧!始平公名叫慧能,俗姓卢氏,唐朝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人。
他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长。
慧能青年时期曾学习儒家经典和佛门仪规,二十岁左右出家为僧,遍游各地寻师访友,寻求解脱之道。
相关内容:《宋高僧传》卷十七;《景德传灯录》卷三、卷四;《五灯会元》卷八等均有记述。
慧能在黄梅东山寺隐居潜修达九年之久,虽然他未参加任何社团组织,却受到当地群众敬重。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朝廷派使者迎请慧能入京,并封他为“大鉴禅师”。
慧能坚辞不赴,仍返回故乡。
次年,武宗死,宣宗继位,又命使臣送慧能进京。
慧能再度拒绝,仍留住东山寺。
对于上面的记载,想必很多朋友应该听说过或者见识过,那么你们知道吗?慧能除了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禅宗思想外,更是将佛教推向全国,甚至影响到日本。
据统计,现存的汉语系佛教的经书中,有一半以上源于慧能的著作。
慧能圆寂后,弟子们遵照遗嘱,将其肉身装殓,葬于广东新兴县西北的国恩寺内。
明正德十三年(1518),寺院失火,慧能的舍利塔亦化为灰烬。
直到嘉靖初年才由僧人募资重建。
清
康熙年间,国恩寺毁于战乱,仅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砖塔。
乾隆皇帝亲笔题写“唐大鉴禅师之塔”碑额,竖立在塔前。
六祖慧能故事
六祖慧能,又称达摩祖师,是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启迪,对于修行者和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传说,慧能是一位普通人出生在南海一个渔村。
他从小就对佛法非常好奇,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智慧。
于是,他来到广州附近的黄梅山寻找的真正修行者。
在黄梅山的寺庙,慧能遇到了第五祖弘忍。
他向弘忍请教如何证悟佛性。
弘忍告诉慧能:“心即是佛。
”这句简短的话深深触动了慧能的心灵,并让他决定留下来拜弘忍为师。
在拜师期间,慧能努力修行并跟随师父的指导,渐渐地理解了的真义。
然而,慧能并没有立即成为弘忍的指定继承人。
相反,师父选择了另一位弟子称为道信来传授。
慧能心怀感激,决定默默离开寺庙,在夜晚悄悄离去。
他经过香炉山时,遇到了几位修行者,他们纷纷向慧能请教佛法。
慧能对
每一个人的问题都给予了独到而直接的答案,他们深受启发。
修行者们于是带领慧能回到寺庙,希望他能成为的第六代祖师。
慧能最终同意了这个请求,并成为的第六祖。
他以独特而直接的方式传授禅法,强调悟性和直觉的重要性,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修行者和。
六祖慧能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行并不仅仅是追求知识和智慧,更要通过直觉和体验来达到对真理的理解。
他的教义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让人们能够超越文字和概念的束缚,去直接体悟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的本质。
慧能的故事在中国佛教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敬仰。
他的智慧和教诲将继续激发人们对于心灵成长和觉醒的追求。
六祖故事文言文六祖故事,原文如下:六祖慧能,韶州曲江人,姓卢氏。
初闻刘长者说法,知法即身,因问:作佛待得何时?刘令寻净土。
偶因入市,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然了悟。
遂问:此经从何得来?客云:从广州曹溪来。
慧能便辞去,径向曹溪。
至则值僧饭时,便杂众中宿。
五更诣法堂,欲请事。
主僧以其不知识,拒之。
慧能于是不觉礼悔,却回至碓坊,自充役。
过三四年,而刘长者知其意未忘,遇便与语曰:闻汝在彼,欲求什么物?慧能云:不求甚物,愿得作佛。
长者告曰:汝大似个宝物,何不觅知者卖?我当买汝。
慧能云:欲谁买?长者云:与掘碾坊作使。
慧能便应之。
经八个月,长者云:特殊知般若否?慧能云:特殊恨即不知。
长者云:试说看。
慧能便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用久识久见性。
长者云:甚善!甚善!且得入未得地前行看。
又经八个月,长者云:更说看。
慧能便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长者云:此又是本师之义耳!又经八个月,长者云:复说看。
慧能便说: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长者云:大悟!大悟!并坐门下,夜语密陈那项事,那僧口不能说,心下不安,先发归去。
长者云:此僧得作佛!慧能如是闻说已,恐人讥谤法衣,便藏六祖之衣入碓坊下。
当值僧说一切僧为师已来三十三度礼拜不见齿,师便出见我礼拜云:“求作佛不求小乘。
”便礼拜归堂。
五更来见,师问:“甚处来?”对云:“堂中来。
”师云:“吃粥了也未?”对云:“吃粥了。
”师云:“洗钵盂。
”便洗钵盂。
师云:“子三岁作佛会?”对云:“夺儿得与师看。
”师云:“且过。
”其年因遇乡人辛姓之力政伤寒死六七日医不能活便来求救于师师教洗浴既浴以法水加持一粥食之便下咽喉七日病愈得在道信为弟子师初以猎为业父号刘清叟年近六十方生惠能。
禅宗
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慧能法师最启发人的观点
我身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不再强调向外去崇拜偶像,而把这种自我超越的能力植入人们的内心,自然受到人们的拥戴与欢迎 )
“五香内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莫向外觅”的修习之法,要求宗徒用修身养性的方法供奉自己身上的佛,不必崇拜身外之佛
并进一步指出:"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彻底切断了迷信的路途
慧能对佛学用“解神话”的方法进行的重新阐释
1.若论相说里数(指人离佛国之远),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即行八千....
2.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是弥陀......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反对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信仰,追求当下成佛、当下快乐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
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
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顾东顾西。
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住处恒安乐。
对”禅”的新解:追求明心见性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
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
「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禅宗一扫繁芜的佛教修习仪式,提倡顿悟成佛。
慧能将顿、渐截然分开,认为真正的觉悟完全不要过程。
慧能认为觉悟只在反身自照的一瞬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坛经·疑问品》)
禅宗呵佛骂祖的潮流
慧能开拓了禅宗追求精神解脱的总方向,并强调这种解脱是个性化的。
在此影响下,禅宗兴起了呵佛骂祖的潮流,声称:““达摩是老骚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德山宣鉴禅师)
有的禅师拿佛像来烧火取暖,有的禅师说当年如见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说要让文殊、普贤菩萨扫床叠被,有的干脆就宣称,要“见佛杀佛,见祖杀祖,见罗汉杀罗汉。
”宣称:“我这里无佛法”。
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
这些就是狂禅。
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五代以后禅宗一枝独秀,到宋代禅与佛几乎成了同义语
不过,慧能的宗教改革也在佛教内部留下了潜在的危机。
他们极力缩小天国与现世间的距离,使凡夫与佛仅隔一念。
挑水砍柴皆是道,“运水搬柴即是般若”,如何修行?饥来吃饭困来眠,甚至“贪嗔痴即是解脱”,后来掀起了“狂禅”思潮,宣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济公形象以及小说中的鲁智深吃肉喝酒却能开悟的形象就是来自这里。
在思想史上,禅宗曾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禅宗公案与语录选讲
禅不是坐:开元中,沙门道一(即马祖道一大师),在衡岳山常习坐禅。
师(怀让)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麽?”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甚麽?”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
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
平常心即禅
禅不可说
超绝逻辑对立的思维方式
有无不二
至善的境界,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