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39.50 KB
- 文档页数:5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一、概述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应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长在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应是也显著的,主要表现在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音等。
本实验以城市生态学中的城市植被为研究对象,说明其产生的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不同的城市绿地由于植被种类、数量、营建方式的不同,植被产生的生态效应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城市中不同地点的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测定,了解城市中不同植被群落在城市中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的差异。
2.掌握测定城市植被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结果,即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效应的差异,主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生态效应好的植被群落类型。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内容1.通过对城市中具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屋顶花园)的生态因子(CO2、温度、湿度、S0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等因子)的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的不同植被群落生态效应的差异。
2.采样分析项目测定项目:CO2、O2、SO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温度、湿度。
3.测定网点的布设方法选择一处城市地域,根据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采样点。
每个测定网点附近设定一个无绿化的测定点作对照实验。
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由于街头绿地相对于城市公园和屋顶花园而言,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选定采样时间上应当尽量避免周围环境对测定数据的干扰。
所以测定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周围环境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段同时完成测定数据。
采样频率:测定次数不少于7次。
(二)实验方法根据测定因子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测定方法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1.O2/CO2的测定本实验可采用O2/CO2气体测定仪(型号CES-02)2.二氧化硫SO2的测定――――紫外荧光法实际工作中可用紫外荧光SO2监测仪测定。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面积逐渐扩大,但植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恢复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本实验旨在通过生态工程手段,对城市绿地进行植物多样性恢复与评估。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的现状。
2. 探讨生态工程在恢复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中的作用。
3. 评估恢复措施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4. 为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地点选择我国某典型城市绿地作为实验地点,该绿地面积为5公顷,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多样性指数较低。
四、实验材料1. 植物种子:选取当地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种子,如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2. 工具:铁锹、锄头、喷壶、测径尺、GPS定位仪等。
五、实验方法1. 现状调查- 对实验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 利用GPS定位仪对植物进行定位,建立植物数据库。
2. 生态工程设计- 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制定生态工程设计方案。
- 设计内容包括:植物配置、土壤改良、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3. 植物多样性恢复- 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植物种植和生态工程实施。
- 种植过程中,注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确保植物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
4. 植物多样性评估- 定期对恢复后的绿地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包括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 利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评估植物多样性。
5. 数据分析与结果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恢复前后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 分析生态工程设计措施对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六、实验步骤1. 前期准备- 成立实验小组,明确分工。
-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生态工程原理和方法。
2. 现状调查- 对实验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 利用GPS定位仪对植物进行定位,建立植物数据库。
3. 生态工程设计- 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制定生态工程设计方案。
- 设计内容包括:植物配置、土壤改良、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城市环境调查个人总结报告近期,我参与了一项城市环境调查,对我所居住的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观察。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城市环境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通过对城市空气质量的调查,我发现城市中存在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汽车尾气排放、工厂废气排放以及建筑工地的扬尘等都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空气污染不仅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影响到城市形象和发展。
因此,我建议政府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推行更严格的环保政策,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同时,应加大对工厂和建筑工地的排污治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城市噪音污染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我进行的调查中,我发现城市中交通噪音、建筑工地噪音以及社区娱乐设施噪音等都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干扰。
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会导致人们的健康受损,影响居民的休息和工作。
为了改善噪音污染问题,我建议政府加强对施工现场和交通噪音的管理,采取隔音措施,合理规划娱乐设施的位置,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另外,城市的绿化状况也需要得到改善。
在城市的街道、公园和小区中,我发现绿化覆盖率不高,缺乏足够的绿色植物。
这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美观度,也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绿化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对改善城市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我建议政府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增加绿化面积,引进各类树木和花卉,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最后,城市垃圾处理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我的调查中,我发现城市中存在垃圾分类不规范、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等问题。
这导致垃圾随意堆放、污染环境,给城市带来了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政府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提供更多的垃圾分类设施,加大对垃圾处理的投入。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调查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城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减少噪音污染、增加城市绿化和改善。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数据分析,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特定区域景观格局及其生态功能,评估景观生态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议。
二、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城区实验时间:2023年10月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与样品:- 地形图、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 地表植被样方、土壤样品、水样2. 仪器设备:- 全站仪、GPS定位仪、无人机、数码相机- 地形测量仪、土壤养分测定仪、水质检测仪- 计算机软件(ArcGIS、SPSS等)四、实验方法1. 数据收集:-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形图,获取实验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等信息。
- 利用无人机采集高分辨率影像,分析景观格局特征。
- 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植被样方、土壤样品、水样等数据。
2. 景观格局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实验区域景观格局特征,包括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等指标。
-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
3. 生态风险评价:- 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估实验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包括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方面。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利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之间的关系。
- 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景观格局分析:- 实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城市建成区、农田、林地、水域等。
- 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建成区斑块密度较高,农田斑块密度较低,林地和水域斑块密度适中。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关系,如城市建成区与农田之间存在过渡带。
2.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实验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较高,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中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风险较低。
- 土壤侵蚀风险主要源于城市建成区扩张和农田水土流失。
- 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主要源于城市建成区扩张和林地的破碎化。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实验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进行了一项综合性的评估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找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城市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取了城市名称作为研究对象。
该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典型特征。
四、实验方法1、数据收集通过政府部门、统计年鉴、相关研究报告等渠道,收集了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大量数据,包括 GDP 增长、人口变化、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
2、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城市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包含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经济维度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指标;社会维度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社会治安等指标;环境维度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绿化覆盖率等指标。
3、数据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
五、实验结果1、经济发展方面城市的 GDP 保持了稳定增长,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就业情况总体良好,但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社会发展方面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数量和师资力量有所增加,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仍存在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治安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3、环境发展方面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季节性污染问题。
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依然严峻。
绿化覆盖率逐年增加,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仍需加强。
综合来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挑战。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我们小组开展了本次生物调查小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 掌握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实验材料1. 生物调查工具:望远镜、放大镜、记录本、相机等。
2. 生物样本:昆虫、鸟类、植物等。
3. 实验地点:公园、树林、河流等。
四、实验方法1.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对象等。
2. 观察与记录:通过望远镜、放大镜等工具观察生物,并记录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 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生物进行采集,以便后续研究。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过程1. 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2. 实验地点:某公园(1)调查准备:提前了解公园内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准备好调查工具。
(2)观察与记录:在公园内观察各种生物,并记录其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昆虫、鸟类等进行采集,并做好标记。
(4)数据整理:将观察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物种类:在本次调查中,共观察到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30余种。
2. 生物数量:昆虫数量最多,达数百只;其次是鸟类,有数十只;植物种类较多,但数量相对较少。
3. 生活习性:昆虫多在早晨和傍晚活动,鸟类多在清晨和傍晚鸣叫,植物则在阳光下生长茂盛。
七、实验结论1. 我们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繁多。
2. 生物调查方法简单易行,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意识。
八、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护生物,尊重生命,遵守相关规定。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生物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4城市生态课第一次实习报告尊敬的教授:我是您的学生,今年参加城市生态课的实习。
我写这封信是为了向您汇报我所完成的工作。
首先,我在实习期间选择了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作为我的实习单位。
这家公司管理着一个住宅小区,我主要负责该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改善工作。
在开始实习的第一周,我与公司工作人员一起制定了一个行动计划。
我们决定首先进行小区内植被的调查,并制定出改善植被状况的方案。
通过调查,我发现小区内的绿化面积较小,大部分地区都是水泥路面。
这给小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向公司提出了增加绿化面积的建议。
经过与业主的商议,我们决定在小区内增加一些绿地,并栽种一些耐旱的植物。
接下来,我与一些志愿者一起进行了植树活动。
我们挖掘了一些坑,并将树苗种植在其中。
我们还为这些树苗浇水,并培养了一些志愿者,定期对这些树苗进行养护。
同时,我还向业主们介绍了如何正确地养护植物,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除了植被改善工作,我还进行了一些小区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
我使用了一些科学仪器来测试空气质量、水质等指标,并统计了小区居民的环保行为。
通过分析数据,我对小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并制定了相关改善计划。
总的来说,我的实习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成功改善了小区的植被状况,并提高了业主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我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您在实习期间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您的学生XXX。
第1篇实验名称: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研究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全球各地(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美国、欧洲、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实验目的:1. 了解地球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 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地球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4.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实验方法:1. 收集全球各地的环境数据,包括气温、降雨量、土壤质量、水质、生物多样性等。
2.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化等。
3. 调查地球环境问题的成因,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
4. 研究地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如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5.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态度。
实验结果:一、地球环境状况1. 大气环境:- 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 部分地区臭氧层破坏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2. 水环境:- 淡水资源短缺,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危机。
- 污染问题严重,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受到污染。
-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面临洪水威胁。
3.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 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土壤造成污染。
- 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加剧。
4.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 生态系统失衡,导致生物链断裂。
-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造成破坏。
二、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1. 工业排放:- 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等行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污染物。
- 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对水体、土壤造成污染。
2. 农业活动:-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水体污染。
-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3. 城市化:- 城市扩张导致绿地减少,影响气候调节。
环境保护实验报告
为了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污染治理
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方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为环境保
护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验方法: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个偏远地区进行实验,以避免其他因素对结果
的影响。
然后,我们在该地区设置了几个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
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植被种植、污染物清理等,而对照组则不
做任何干预,以作为对比。
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植被种植组:通过种植大量植被,我们发现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得
到改善,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对环境的净化作用明显。
2. 污染物清理组:经过清理污染物的实验组,我们观察到环境中有
害物质的浓度明显下降,水源质量得到改善,降低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3. 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环境污染程度更为严重,生态平
衡受到了破坏,也验证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明确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得出了以下建议:
1. 积极开展植被种植工作,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2. 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强化环境监控,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3. 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洁、美丽!愿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美好!。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实验报告
姓名:张资涵
学院:建筑学院
学号:201341020125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实验报告
——明远教学楼区风实验
摘要:风环境是指室外自然风在城市地形地貌或自然地形地貌影响下形成的受到影响之后的风场,包括城市的风向,风速以及影响城市风向风速的因素以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建筑形体及布局和不同下垫面对城市(区域)风热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群和构筑物会显著改变近地面风的流程,室外风环境对建筑防风和自然通风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筑规划设计应该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区域的微气候,通过周密的规划布局以及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从而达到良好的风环境。
关键词:学校环境风环境建筑布局风速温湿度
一、实验名称:
不同建筑布局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建筑物周围的近地风即建筑室外风环境对行人舒适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建筑室外风环境除与当地来流风相关外,还取决于建筑物外型、朝向、间距、建筑群布局及不同下垫面等因素。
通过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明远教学楼区域周边的测试实验,掌握不同建筑布局形式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情况及其测量、评价方法,并对所处环境的风环境质量做出定性分析。
本次实验通过测量明远教学楼5个点位的风速及温湿度来探究建筑物布局对周围风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
智能热线式风速计
四、实验条件:
1.风象:实验当天西安的风向为西北风,微风。
2.地理位置:所实验点具体位置如图,即明远一区南侧底层架空处(1)、明远三区中庭处(2)、明远三区连廊处(3)、明远e段三角平台处(4)及明远d 段东侧外廊处(5)。
3.人流:实验时间避开上课人群,但11点05分后学生陆续出现。
五、实验内容:
测量校区明远教学楼区域内不同建筑布局对周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及对通风风道的影响,整理分析测量结果。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测量选取明远教学楼区域5个点(如上所述),按点1—5的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分别从早上9:00-9:42,9:55-10:37,10:45-11:27,11:55-12:37,11:56-12:38,每隔3分钟测得一组数据,每个点测得并记录15组数据,并依次编号,其中包括瞬时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
七、实验原始数据及数据分析总结:
八、风环境评价:
1.相关原理
①风吹过地面时,受到地面上各种粗糙元产生的摩擦阻力作用而使风的能量减少因而风速减小,减小的程度随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形成上大下小的风速剖面,这一层受地球表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称为大气边界层,建筑物均处于大气边界层中。
而不同的地面条件产生的大气边界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大气边界特征主要包括平均风速剖面、湍流结构和温度层结等方面内容。
②造成局地性风速差异的原因:A:当由于街道的走向、宽度、两侧建筑物的高度、
形式和朝向不同时,各地所得的太阳辐射有差异。
(局地热力环流)B:盛行风吹
过参差不齐的建筑物时,因阻碍效应产生的不同风向风速。
③紊流:空气各质点不规则地运动,测定紊流的速度和压力必须取一段时间间隔的数据进行平均,而对紊流各质点的瞬时速度很难准确测定。
④风场实例表明,对建筑物绕流特性影响最显著的是近地面风,而近地面风是有着显著的紊乱性和随机性的。
2.实验过程中出现风向改变的现象
分析认为是在明远一区背风面形成了涡流区(如下图),又由于建筑进深较小,开间较大,所以其后的涡流区很大。
这和实验过程中风向的改变相吻合,而实际情况中湖面上零散地飘落着一些垃圾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当风吹向参差不齐的建筑物时会产生不同的风向风速。
3.不同建筑布局对城市(区域)风环境影响的结论
⑴并列式、斜列式、错列式的布局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风环境,而周边式的建筑布局不利于自然通风。
(2)气流吹向同一排建筑的迎风面,在穿过建筑之间通道时风速增大,有利于建筑群自然通风。
气流在前排建筑的角部发生绕流,风速较大。
(3)在大部分建筑物的背风面,产生了风速较小的区域,可以通过增加建筑前后间距、调整建筑左右位置、改变建筑朝向的方法来布置建筑,以改善建筑背风面风环境。
九、风环境设计策略初探
⑴建筑物内部的自然通风是由于建筑物的开口处存在着空气压力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室内外气流交换造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有两个,热压作用和风压作用。
热压取决于室内外的空气温差导致的空气比重差和进出口的高度,风压是由于风作用在建筑物上由于各部分的风压不同而产生的压力差。
影响建筑物出入口风压的因素有很多,如建筑物的体量、来流风速的大小以及与建筑物的夹角、周围其他建筑物的影响等,因而规划设计中应综合考量上述建筑设计形式等方面的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做到自然通风。
⑵城市热环境的高温化、干燥化和通风不良等城市气候特征的形成,其症结所在是城市中外部空间的不足,即无建筑物覆盖的土地包括裸地、广场、绿化地带、森林地、草地即湖泊水面等的不足。
因而在城市(区域)风环境设计应宏观综合
考虑建筑物布局形式、不同建筑形体和不同下垫面对区域风环境的影响,合理预留城市风道,利用城市绿道、蓝道等在通风导风同时利用水系及绿化的作用来改善城市大环境气候。
(3)城市建筑在规划上的不合理,如布局封闭、外部空间安排不当等都是造成城市通风不良的主要原因。
在建筑物密集地区的室外换气,多是风速较小、垂直方向的管状气流,很难有穿越建筑物的量大的、质好的气流产生。
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形状与布置,利用道路、河流水路把其外围的外部空间与市区连结起来,起到犹如人体气管的作用,避免因地形等条件所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