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而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水稻褐飞虱对水稻造成严重的危害,给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重大损失。
防治水稻褐飞虱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水稻褐飞虱的危害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生。
水稻褐飞虱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吸食叶汁:水稻褐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为食,大量吸食叶汁会导致水稻叶片萎缩和枯黄,影响光合作用,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2. 传播病毒:水稻褐飞虱还是一种重要的病毒媒介昆虫,它可以传播水稻白叶枯病、条纹花叶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害,加重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影响产量和品质:大量的水稻褐飞虱吸食叶汁会导致水稻减产,严重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降低农民的经济效益。
二、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褐飞虱的危害,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防治技术和生态调控方法。
1.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目前控制水稻褐飞虱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选择一些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使用化学农药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严格按照标准用药、用量和用药时间,以防止农药残留和抗药性的产生。
2.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捕食性昆虫和微生物等对水稻褐飞虱进行防治的一种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如蚁、蜻蜓、瓢虫等天敌昆虫或者利用寄生性蜂类对水稻褐飞虱进行生物防治,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3. 配套栽培技术采用一些配套栽培技术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褐飞虱的危害,如采用合理密植、留茬灌溉、适时肥水管理等措施,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减少水稻褐飞虱的滋生和繁殖。
4. 科学施肥管理合理的施肥管理也是控制水稻褐飞虱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量施肥会使水稻生长繁茂,提供了更多的滋生环境给水稻褐飞虱,还会使水稻更易感染病毒病害,因此要科学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的危害非常严重。
它主要以水稻叶片汁液为食,造成水稻叶片黄化枯死、减产甚至死亡。
褐飞虱还会携带病毒对水稻进行传播,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褐飞虱主要在水稻生长季节为害,孵化后的幼虫主要以嫩叶为食。
受害水稻的叶片出现大片黄化,并逐渐蔓延到整株水稻上,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大量的褐飞虱为害导致水稻生长迟缓,株高矮小,叶片迟迟无法展开,形成“黄秧病”现象。
褐飞虱还会吸取大量养分,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严重下降。
褐飞虱还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是水稻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褐飞虱可以携带并传播白叶枯病病毒和黄单胞菌束缚病毒,这些病毒会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瘰疹和枯死等症状,给农田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扰。
综合防治褐飞虱是保障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综合防治可以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个方面入手。
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合理的田间排水,埋深苗床和翻耕等措施,破坏褐飞虱的卵和幼虫的生长环境,减少褐飞虱的滋生。
及时翻深耕土、栽插前清除茬余物、及时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褐飞虱的滋生。
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褐飞虱的繁殖。
可以引入食草蜂等寄生性天敌,食草蜂以褐飞虱为食,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还可以通过种植一些对褐飞虱有拮抗作用的植物,如苦豆、蓖麻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褐飞虱的为害。
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褐飞虱防治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对褐飞虱有较好效果的农药进行喷洒。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剂量和频次的控制,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过多的农药,以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
水稻褐飞虱是水稻种植中的重要害虫,对水稻产量和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综合防治是防止褐飞虱为害的重要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个方面。
只有科学合理地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滋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水稻稻飞虱属于半翅目昆虫,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
水稻稻飞虱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
水稻稻飞虱主要以稻谷汲吸植物汁液为生,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主要在水稻苗期和拔节期发生较为严重,这两个时期是水稻稻飞虱的危害高峰期。
水稻稻飞虱喜欢在植株的下部或者中部汲吸植物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水稻死亡。
水稻稻飞虱还会分泌一种叫做“稻飞虱素”的物质,会诱导水稻产生褐飞虱素,导致水稻叶片变黄、卷曲,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
水稻稻飞虱主要通过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来为生,造成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受阻。
特别是在水稻的苗期和拔节期,水稻植株生长迅速,如果受到稻飞虱的危害,会导致水稻植株的生长不良,长势减弱。
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水稻植株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稻飞虱在寄主植物之间传播病毒病害,使得水稻遭受病毒病害的风险增加。
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为了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目前,水稻稻飞虱的防治主要分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等几种方式。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在水稻生产中,可以选择适宜的天敌和寄生性昆虫放入水稻田中,来控制水稻稻飞虱的数量,减轻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程度。
一些寄生性昆虫对水稻稻飞虱的幼虫和蛹期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水稻稻飞虱的数量。
一些对水稻稻飞虱有天敌作用的昆虫也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水稻稻飞虱。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专门用于水稻稻飞虱防治的农药,可以通过喷洒或者灌溉的方式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属于同翅目(Homoptera )飞虱科(Delphacidae )害虫,具有迁飞性、易暴发、群集性等特点,是一种寄主特异性昆虫[1-4]。
褐飞虱的主要宿主是水稻,其通过口器吸食水稻的汁液,造成水稻茎部筛管组织受损和营养流失,从而导致水稻叶片发黄和倒伏。
温度是影响褐飞虱寿命的关键因素,褐飞虱的卵易干燥,当寄主植物开始枯萎时会随之失活[5]。
在28~30℃时,褐飞虱的种群增长速度最快[6]。
湿度是褐飞虱生活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褐飞虱喜欢潮湿的环境,相对湿度90%以上时生长良好。
水稻植株上褐飞虱成虫、若虫多栖息在距离水面10cm 以内的部位,在高湿度的稻田中,若虫生长快[7]。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是粮食种植大县,2020年共发生稻飞虱6代,其中发生较为严重的是F2、F3、F5、F6;发生面积4.27万hm 2次,损失稻谷3323t 。
当前灵川县常用于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农药为烯啶虫胺、吡虫啉、异丙威等农药。
为了筛选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药剂,笔者于2022年7月25日选择3种常用药剂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对比试验,为广大生产者科学、经济用药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设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定江镇莲花南村稻田中,试验田面积800m 2,土壤为潴育性潮沙泥田,pH 值5.86,土壤有机质含量3.64%,全氮2.4g·kg -1,有效磷23.0mg·kg -1,速效钾65.8mg·kg -1,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良好。
1.2试验材料水稻品种为野香优2号,2022年5月27日播种,6月13日移栽。
供试药剂为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上海沪联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45%吡虫·异丙威可湿性粉剂(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施药器械为桂林洪氏喷雾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桂林-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容量16L ,电压12V ;单个锥形喷雾头,工作压力为0.20~0.45MPa 。
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威胁。
中后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易发生的时期。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效的病虫防治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水稻中后期进行病虫防治的技术措施。
一、病害防治技术1. 褐飞虱防治中后期是褐飞虱生长繁殖的高峰期,对水稻产生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褐飞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检查田间的褐飞虱密度,及早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黄色粘板、黄色水面探测器等工具来监测虫情。
- 手工捕虫:可使用网虫器、拍虫器等工具进行捕捉。
-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水稻捕蝇草来吸引和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 化学防治: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氟虫腈等进行喷洒。
2. 稻瘟病防治稻瘟病是水稻中后期病害防治的重点之一。
为了防治稻瘟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检查水稻叶片上是否有发黄、发褐的斑点,及早发现并进行防治。
- 移栽疫苗:选择无病害的稻苗进行移栽,减少病害传播。
- 利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稻瘟病抗性的品种种植,能有效减少病害发生。
- 适时施肥:合理施肥,保持稻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 移风易地:采取适当的田间管理措施,如适时修剪、松土等,调整稻田风向,减少病原菌传播。
3. 白叶枯病防治白叶枯病是水稻中后期常见的病害之一,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防治白叶枯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检查叶片上是否有黄白色斑点,并进行及早的防治。
- 适时割去病叶:发现病叶后及时割除,减少病原菌传播。
- 清除病残茬:在田间操作时,要及时清理病残茬,减少病原菌滋生。
- 施肥调节:合理施肥,促进水稻生长,增强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
- 防止田间积水: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少病害的滋生。
二、虫害防治技术1. 心叶螟防治心叶螟是水稻中后期常见的虫害之一,对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心叶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采用物理防治:可以使用白色灯光引诱心叶螟,然后手工捕捉。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叶片黄化、枯死,严重时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对水稻褐飞虱的综合防治非常重要。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病害:水稻褐飞虱是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许多病原菌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唾液中含有大量病菌,咬食水稻叶片时会将病原菌传播到健康植株上,加重病害的发病程度。
2. 吸食叶汁:水稻褐飞虱以水稻叶片的汁液为食,大量吸食会导致植株叶片受损,严重的话会引起叶片黄化、枯死,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3. 分泌物危害:水稻褐飞虱对水稻植株进行咬吸后,会将一些蜜露和虫粪排泄在叶片上,这些分泌物会滋生一些真菌病害,如黑穗病、白粉病等,加重了水稻病害的发生程度。
为了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建立健全的田间管理制度: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增强植株抗虫虫性。
定期清理农田杂草,减少虫源的孳生。
及时清除稻田周围水草,减少虫源迁入的机会。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水稻褐飞虱种群数量。
可以运用天敌如蜈蚣、轻盾蜀葵蓟马、寄生蜂等,定期释放到稻田中。
这些天敌可以有效控制水稻褐飞虱的繁殖,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3. 化学防治:在水稻苗期发现褐飞虱病害时,可以使用绿色无毒的杀虫剂进行防治,精准喷洒,避免过度施用农药,对水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4. 轮作与翻田:水稻褐飞虱有一定的寄主植物,可以选择将水稻田进行轮作,间作一些不同的经济作物,减少虫害的种群数量。
定期翻田,将水稻秸秆和田间残渣深埋,减少害虫越冬条件。
5. 科学灌溉:水稻褐飞虱在干旱炎热的环境下繁殖能力较强,因此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是防治水稻褐飞虱的重要措施。
避免田间积水,减少虫源的繁殖。
6.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虫能力,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减轻害虫的危害。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健康。
水稻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不容忽视,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常常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叶部损害:褐飞虱的幼虫和成虫都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食,它们的吸食位置往往是叶片上方,给叶片带来直接损害。
这种损害通常表现为叶面逐渐变黄,甚至干枯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严重时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二、毒素危害:除了通过吸食水稻叶片造成直接损害之外,褐飞虱还会分泌毒素,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斑病斑。
这种病斑会导致叶片变形、萎缩,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最终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三、传播病害:褐飞虱是一种重要的病害媒介,它们可以传播多种病害,如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等。
这些病害会进一步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褐飞虱的综合防治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合理耕作管理:保持水田的良好通风状况,及时清理杂草和残茬,保持田间整洁,有助于降低褐飞虱的繁殖和传播。
另外,在育秧和苗期及时施肥和浇水,有助于提高水稻免疫力和防御能力,从而减少褐飞虱的危害。
二、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水稻褐飞虱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剂量、浓度以及使用时间,以免造成农药残留问题。
此外,应避免单一化学农药的连续施用,以避免产生抗药性。
三、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褐飞虱的数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草蛉,孔雀草蛉,瓢虫等食性昆虫,可以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繁殖和传播。
综上所述,水稻褐飞虱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对稻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从而减少它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杂交水稻的稻飞虱生物防治剂与防控方法杂交水稻是一种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然而,杂交水稻的生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稻飞虱的危害。
稻飞虱是杂交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其食害叶片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为了有效控制稻飞虱,研发出了许多生物防治剂和防控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杂交水稻的稻飞虱生物防治剂与防控方法。
一、生物防治剂1. 联合补给剂联合补给剂是一种通过喷洒生物防治剂来有效控制稻飞虱的方法。
该剂主要由益春生物、拓科农药等组成。
在稻飞虱发生期间,将联合补给剂喷洒在水稻叶面上,能够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稻飞虱对水稻叶片的食害。
此外,联合补给剂中的益春生物还能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有利于全面防治稻飞虱。
2. 绿色防治剂绿色防治剂是一类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杀虫、驱虫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功能。
绿色防治剂主要由菊粉、川芎酮等成分组成,既能杀灭稻飞虱,又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在水稻生长季节,将绿色防治剂喷洒在水稻田中,能够有效击退稻飞虱,达到防治的目的。
二、防控方法1. 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一种通过调整生态系统平衡来防治稻飞虱的方法。
生态防治的关键是保护和利用稻飞虱的天敌,如益虫。
通过在稻田旁种植一些花卉或绿化植物,吸引益虫前来觅食,从而减少稻飞虱的数量。
此外,合理施肥、优化田间管理等也能够改善水稻生长环境,降低稻飞虱的发生率。
2. 技术防治技术防治是一种通过农艺措施来防治稻飞虱的方法。
技术防治的关键是选择抗虫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更好地抵抗稻飞虱的攻击。
同时,合理调整稻田的播种期和移栽期,破坏稻飞虱的生活环境,减少虫害的发生。
此外,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避免农药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综上所述,杂交水稻的稻飞虱生物防治剂与防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喷洒生物防治剂和采取适当的防控方法,能够有效减轻稻飞虱对杂交水稻的危害,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生态防治和技术防治的结合也是有效的防治策略,有助于建立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
水稻稻飞虱防治措施
水稻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的防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农业增产措施和自然因子的控害作用,创造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天敌繁殖和水稻增产的生态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虫情,合理使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进行防治。
一、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水稻抗病能力。
二、合理施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巧施追肥,使水稻早生快发,增加株体的硬度,避开稻飞虱的趋嫩性,减轻危害。
三、科学灌水,做到浅水栽秧,寸水分蘖,苗够晒田,深水孕穗,湿润灌浆,通过合理灌溉,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性。
四、各农技站要加强田间调查,随时掌握本地区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动态,及时指导农户进行防治。
五、在成虫迁入高峰期或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即每百丛虫量500头(水稻生长前中期)―800头(水稻生长中后期)开始用药防治。
六、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
1、亩用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25克兑水60―75公斤喷雾。
2、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40―60克兑水60―75公斤喷雾。
3、严重的田块:亩用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30―35克+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或40.8%乐斯本乳油60毫升)
兑水60―75公斤喷雾。
4、注意事项:喷药量要充足,喷药部位要尽量喷到水稻基部,施药时田间要保持5―10厘米浅水层。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从危害和综合防治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水稻褐飞虱。
一、危害1. 直接危害:水稻褐飞虱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主,大量吸食会导致水稻叶片萎蔫、卷曲、干枯,造成水稻叶面积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光合产物的积累。
严重时,会导致水稻产量明显降低。
2. 间接危害:水稻褐飞虱为病虫害传播媒介,可传播水稻红褐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等多种病害。
褐飞虱在吸食水稻叶汁液的过程中也会排泄大量的粪便,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二、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综合防治包括农艺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
1. 农艺防治:选择抗虫品种是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用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水稻品种,能减少虫害发生和危害程度。
合理调整水稻种植密度、施肥和灌溉管理等农艺措施,保持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植株对虫害的抵抗力。
2. 物理防治:在水稻田间设置黄色黏虫板或黄色黏虫球,利用褐飞虱对黄色的引性敏感,诱虫陷阱收集并清除褐飞虱。
可以采用人工捕集、人工排虫等物理措施来减少虫口的数量。
3. 生物防治:培育和利用天敌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培育杀褐飞虱寄主的天敌如大头蜂、肥蛆等,把它们放入水稻田中进行生物防治。
利用杀菌剂对水稻田均匀喷洒,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4. 化学防治:在农艺、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无效时,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并根据药剂的使用对象和作物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合理的药剂选择和使用。
为了避免产生农药抗性,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措施,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也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褐飞虱的发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水稻褐飞虱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褐飞虱主要以吸取水稻叶片汁液为食,使水稻叶片逐渐变黄,严重时甚至枯死。
褐飞虱还会分泌蜜露,导致叶片上发生黄曲叶病,并诱发病毒病害。
褐飞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褐飞虱的吸食会导致水稻叶片的减产。
褐飞虱的吸食会使叶片失去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水稻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水稻产量的降低。
褐飞虱还可以通过其唾液传播水稻黄矮病毒和白叶枯病毒等病毒病害。
这些病毒会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弯曲等病症,严重时可使水稻叶片完全干枯。
褐飞虱的繁殖能力很强,一般一年可以繁殖5-6代。
它们的繁殖速度快,数量也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疫情,就会给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水稻褐飞虱的危害,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其危害程度。
下面是几点综合防治措施:选择抗虫品种是一个重要的防治措施。
选择抗虫品种可以减少褐飞虱的危害,提高水稻的抗虫性,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合理施肥是防治褐飞虱的重要措施之一。
适当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虫力,从而减少褐飞虱的繁殖和危害。
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也是必要的。
当发生严重的褐飞虱危害时,可以采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雾治理,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和繁殖。
掌握好防治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褐飞虱的危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灌浆期、抽穗期和蕾期,因此在这些时期要加强防治工作,及时监测虫口密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加强农田管理也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稻草等杂物,减少褐飞虱的栖息地;合理灌溉,控制水田水位,避免大面积大水,以减少褐飞虱的滋生条件。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减少褐飞虱的危害,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化学防治、掌握防治时机以及加强农田管理等。
只有综合利用各项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会导致水稻叶片黄化、卷曲、凋萎,甚至严重的话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对水稻褐飞虱的危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褐飞虱的危害特点、危害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危害严重,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对水稻的危害程度非常严重,一旦大面积发生,会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危害迅速,水稻褐飞虱以繁殖速度快、数量多、危害迅猛而著称,一般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虫口猛烈,侵害速度极快。
三是难以彻底根除,水稻褐飞虱对药物有抗性,很难直接杀死。
四是易发生抗药性,由于水稻褐飞虱繁殖速度快,容易对农药产生抗性,导致药效逐渐降低,难以根除。
五是易发生虫害复合,水稻褐飞虱还会引发其他害虫的发生,形成害虫复合,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气候因素,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褐飞虱的繁殖,是其猛烈侵害的重要原因。
二是土壤因素,水稻褐飞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强,同时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也是其繁殖的重要条件。
三是水稻栽培措施,种植密度适中、适时灌溉、合理施肥等栽培措施会影响水稻褐飞虱的繁殖。
四是生物因素,水稻褐飞虱的天敌数量不足,天敌对其控制效果不明显,导致水稻褐飞虱数量迅速增加。
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等方法来降低水稻褐飞虱的数量。
可以适当增加田间的蝗虫、蜻蜓、蜘蛛等天敌数量,加强生态环境平衡。
二是物理防治,可以在田间设置一定数量的黄色粘虫板,或者悬挂特制黄色塑料袋,吸引并捕杀水稻褐飞虱。
三是化学防治,选用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的农药进行喷洒,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严格控制用药量和使用频次。
四是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还可以降低水稻褐飞虱的发生。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推广和普及使得我国水稻产量大幅提高。
但是,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对其害虫——褐飞虱的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将对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褐飞虱的危害褐飞虱是杂交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成虫体长约2.5毫米。
以杂交水稻的嫩叶为食,它们会在植株上取食汁液,导致水稻叶片黄化、枯萎,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此外,褐飞虱可能携带病毒,使得水稻叶子出现条纹状、叶片变窄等现象,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1.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指通过增加中、上层次天敌和病原体对褐飞虱的控制力,保持或重新创造一种平衡状态,使褐飞虱的危害程度得到控制的措施。
首先,要增加中、上层次天敌的数量。
杂交水稻田间草丛和田埂草丛是各种天敌的活动场所,增加田间草丛和田埂草丛,可以吸引大量的天敌,对褐飞虱的危害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
另外,在杂交水稻生长阶段,可以将适宜种植的天敌引入水稻田,如蜈蚣、金龟子等,增加天敌的数量,控制褐飞虱的危害。
其次,还可以利用褐飞虱的伏隐期,进行病原体的控制。
例如,杂交水稻田间可种植蚜茧蜂、了蜂、绿僵菌等对褐飞虱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的保护性细菌,并利用水稻生长期间的花期灭褐飞虱。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通过喷洒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来杀死或削弱杂交水稻褐飞虱的措施。
在实施化学防治时,需要根据褐飞虱的发生情况、害虫种群密度、气象条件和病毒感染情况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处理。
常用的防治方法有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等,把防虫药物控制在必须防治的阶段和虫情程度为关键。
3.综合防治在实践中,综合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即在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防治措施综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例如,结合天敌调境技术,调整农田结构,改良农业生产者素质,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效地控制了褐飞虱害虫,并促进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结论杂交水稻的产量与褐飞虱防治密不可分。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摘要】褐飞虱是一种在水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的常见害虫,若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控,则会影响到水稻的正常生长及产量。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在杂交水稻孕穗末期和灌浆初期对褐飞虱进行施药试验,重点就试验结果进行探讨,并总结出合理的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水稻;褐飞虱;结果分析;防控措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播种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0%,而稻谷的总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0%,水稻的生产和供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的消费及贸易,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褐飞虱是威胁水稻生产安全的常见害虫之一,经常会集结与水稻基础,刺吸水稻茎叶组织汁液,引起稻株瘫痪倒伏,导致水稻产量严重减产和失收,同时褐飞虱还会在水稻上产卵,破坏到水稻的疏导组织,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安全。
因此,水稻务农工作者必须清晰认识到褐飞虱害虫带来的危害,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确保水稻的产量及成长。
本文通过在杂交水稻孕穗末期和灌浆期进行施药控制穗期褐飞虱的效果试验,证明了杂交水稻孕穗末期是最适施药期,为褐飞虱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水稻品种供试水稻品种为粤晶丝苗2号和粤晶丝苗4号。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1.2.1 药剂处理试验设3个处理:①100g/L乙虫腈SC40mL/667m2+40%毒死蜱EC80mL/667m2。
②25%吡蚜酮WP20g/667m2。
③清水对照。
随机排列,每处理重复3次,药剂处理小区面积100m2,清水对照小区面积50m2。
1.2.2 施药时期及方法试验在两块相邻的杂交籼稻田中进行。
第1块田水稻品种为粤晶丝苗2号,于2009年8月12日孕穗末期施药,第2块田水稻品种为粤晶丝苗4号,于2009年8月29日灌浆初期施药。
均采用农邦—16型喷雾器(4孔喷头,孔径为1mm)喷雾,喷雾量45kg/667m2。
施药时各处理区灌水3~5cm,保水5~6d。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
【摘要】褐飞虱是一种在水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的常见害虫,若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控,则会影响到水稻的正常生长及产量。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在杂交水稻孕穗末期和灌浆初期对褐飞虱进行施药试验,重点就试验结果进行探讨,并总结出合理的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水稻;褐飞虱;结果分析;防控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播种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0%,而稻谷的总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0%,水稻的生产和供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的消费及贸易,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褐飞虱是威胁水稻生产安全的常见害虫之一,经常会集结与水稻基础,刺吸水稻茎叶组织汁液,引起稻株瘫痪倒伏,导致水稻产量严重减产和失收,同时褐飞虱还会在水稻上产卵,破坏到水稻的疏导组织,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安全。
因此,水稻务农工作者必须清晰认识到褐飞虱害虫带来的危害,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确保水稻的产量及成长。
本文通过在杂交水稻孕穗末期和灌浆期进行施药控制穗期褐飞虱的效果试验,证明了杂交水稻孕穗末期是最适施药期,为褐飞虱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粤晶丝苗2号和粤晶丝苗4号。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 药剂处理
试验设3个处理:①100g/l乙虫腈sc40ml/667m2+40%毒死蜱
ec80ml/667m2。
②25%吡蚜酮wp20g/667m2。
③清水对照。
随机排列,每处理重复3次,药剂处理小区面积100m2,清水对照小区面积
50m2。
1.2.2 施药时期及方法
试验在两块相邻的杂交籼稻田中进行。
第1块田水稻品种为粤晶丝苗2号,于2009年8月12日孕穗末期施药,第2块田水稻品种为粤晶丝苗4号,于2009年8月29日灌浆初期施药。
均采用农邦—16型喷雾器(4孔喷头,孔径为1mm)喷雾,喷雾量45kg/667m2。
施药时各处理区灌水3~5cm,保水5~6d。
1.2.3 调查时间、方法和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药适期
2.1.1 孕穗末期施药效果
2.1.2 灌浆初期(齐穗后6d)施药效果
2.2 示范效果
水稻病虫统防区褐飞虱防治全面推广在水稻孕穗末期即水稻破
口前施药技术,3年来统防区1750~2820hm2水稻只有极个别田块因施药不均而造成褐飞虱为害冒顶或毁秆倒伏,而农民自防区于2010年和2012年出现了因褐飞虱为害而连片冒顶或倒伏的现象,
冒顶或倒伏的田块率分别达30%和80%。
2010年褐飞虱大发生,统防区防治2次(7月中旬和孕穗末期),穗期平均虫量971只/百丛,比以主害代作为防治重点的农民自防区(全季用药3~4次,穗期平均虫量4935只/百丛)少80.3%;2011年褐飞虱中等偏重发生,统防区只在孕穗末期防治1次,穗期平均虫量496只/百丛,比以主害代作为防治重点的农民自防区(全季治虱用药2~3次,穗期平均虫量4327只/百丛)少88.5%;2012年褐飞虱特大发生,统防区防治2次(7月中旬和孕穗末期),穗期平均虫量1946只/百丛,比以主害代作为防治重点的农民自防区(全季治虱用药5~6次穗期平均虫量16413只/百丛)少88.1%(表3)。
3年生产实践均说明,在水稻孕穗末期即水稻破口前施药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为害。
3 讨论
1)褐飞虱主要是在稻丛的基部取食为害,破口前施药,喷施的药液大部分在叶片上,药液除蒸发外,一部分顺着叶片、稻秆流到稻丛基部,还有部分被叶片吸收,随营养物质传输到稻丛基部。
所以,破口前施药,药液到达稻丛基部的量较多,表现出对稻虱的防效好,持效期长,同时对稻谷的直接污染也极小。
齐穗后施药,叶受药面积占总受药面的30%~40%,稻穗受药面占总受药面的60%~70%。
喷洒于叶片的药液除蒸发外,部分顺着叶片、稻杆流到稻丛基部,而被叶片吸收的部分随营养物质传输到稻穗;喷洒于稻穗的药液除蒸发外,或被稻穗直接吸收,或顺着弯曲下垂的稻穗掉落于地面。
因此,齐穗后施药,药液到达稻丛基部的量较少,表现出对
稻虱的防效差,持效期短,而对稻谷的直接污染却很大。
2)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末期施药,褐飞虱的数量和成若虫的比例均较低,虫龄比较整齐,因此,表现出较好的防效。
而灌浆期施药,褐飞虱的数量和成若虫的比例均较高,世代重叠严重,因此,表现出的防效也较差。
3)根据2009年的试验和2010~2012年大面积应用结果,杂交稻在孕穗末期施药对穗期褐飞虱防治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显著高
于灌浆初期施药。
因此,根据有效控制褐飞虱为害,确保稻谷质量安全的原则,杂交稻穗期褐飞虱的防控重点,应放在水稻孕穗末期,结合预防稻曲病和穗期病害进行,灌浆期施药只能作为补治措施。
4)由于褐飞虱年度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在褐飞虱重发年份需施药2次,第1次在7月中旬(分蘖期至孕穗初期)至8月上旬,第2次在孕穗末期;而在褐飞虱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孕穗末期施1次药即可。
5)灌浆期褐飞虱的防治,由于此时水稻群体数量大,田间密闭程度高,褐飞虱虫量高,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因此防治时应采用速效性药剂与持效性药剂相结合的方法,并适当增加用药量和用水量,以确保防效。
4 结语
杂交水稻的产量及品质与我国的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如何对褐飞虱进行防控已成为了务农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对于褐飞虱害虫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制定出一系列切实有效
的防控措施,并加强了杂交水稻务农工作者对于褐飞虱的进一步认识,以避免褐飞虱对杂交水稻造成进一步的危害,确保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参考文献
[1] 廖世纯;王凤英;黎柳锋.水稻褐飞虱防控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第07期
[2] 龙向祥.水稻褐飞虱发生原因及防治建议[j].植物医
生.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