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4
涂料附着力原理范文涂料的附着力原理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涂料与基材的物理吸附和涂料与基材的化学反应。
首先,涂料与基材之间的物理吸附是指涂料中的分子与基材表面之间的物理作用力。
涂料中的分子通常具有一定的极性或非极性,分子间的束缚力可以使涂料分子吸附于基材表面。
这种物理吸附可以通过各种因素来增强,如膜厚、涂料的固体含量、涂料的粘度等。
物理吸附的附着力主要来自于范德华力(分子间引力)和静电作用力。
其次,涂料的附着力还与涂料与基材之间的化学反应有关。
涂料中的成分可以与基材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或键合结构,从而增强涂料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力。
例如,涂料中的乙烯基团可以与基材表面上的羟基官能团(-OH)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醚键;或者涂料中的异氰酸酯团可以与基材表面的羟基官能团(-OH)反应,形成脲键。
这些化学反应可以使涂层与基材之间形成更牢固的结合。
此外,涂料的附着力还受到基材表面的特性影响。
基材表面的粗糙度、清洁度和化学成分等因素都会对涂料附着力产生影响。
通常来说,粗糙表面有一更大的附着面积,更有利于涂料的附着。
同时,表面的污垢、油脂、水分等物质会降低基材与涂料之间的接触面,并阻碍附着力的形成。
因此,在涂料施工前,必须对基材表面进行充分的清洁和处理,以确保涂料具有良好的附着力。
总结起来,涂料的附着力主要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实现。
物理吸附是指涂料分子与基材表面之间的物理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力。
化学反应是指涂料成分与基材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或键合结构。
此外,基材表面的特性也会对涂料的附着力产生影响。
只有在涂料与基材之间具备适合的物理和化学亲和力,并处理了基材表面的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涂料附着力。
胶粘剂的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区别胶粘剂是一种常见的粘合材料,常用于黏合各种材料,如金属、塑料、木材等。
在使用胶粘剂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个术语:内聚力和附着力。
虽然这两个概念都与粘合有关,但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内聚力是指胶粘剂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当胶粘剂涂覆在物体表面时,它的分子会相互吸引并形成一种内聚力。
内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胶粘剂的黏合性能。
较高的内聚力意味着胶粘剂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大,因此更容易形成牢固的黏合。
附着力是指胶粘剂与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涂覆胶粘剂时,它会与物体表面接触,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附着力。
附着力的强弱决定了胶粘剂能否牢固地黏附在物体表面上。
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区别在于它们作用的对象不同。
内聚力主要影响胶粘剂内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附着力则主要影响胶粘剂与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内聚力决定了胶粘剂本身的黏合性能,而附着力则决定了胶粘剂与物体表面之间的黏合性能。
内聚力和附着力还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
内聚力主要受胶粘剂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分子结构、分子量等因素的影响。
较强的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有利于增强胶粘剂的内聚力。
而附着力则受胶粘剂与物体表面之间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表面能、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
物体表面的粗糙度越大,胶粘剂与其表面的接触面积越大,从而增强了附着力。
在实际应用中,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内聚力过强而附着力较弱,胶粘剂容易破裂,黏合效果不佳;反之,如果附着力过强而内聚力较弱,胶粘剂容易脱落,黏合效果同样不佳。
因此,制造商在生产胶粘剂时会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调整胶粘剂的内聚力和附着力,以达到最佳的黏合效果。
总结起来,内聚力和附着力是胶粘剂的两个重要性能指标。
内聚力主要影响胶粘剂本身的黏合性能,而附着力则决定了胶粘剂与物体表面之间的黏合性能。
制造商在生产胶粘剂时需要平衡这两个因素,以确保黏合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合理控制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前提下,胶粘剂才能发挥最佳的黏合性能,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粘接原理1、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
在粘接如泡沫塑料的多孔被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
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1)机械镶嵌;(2)形成清洁表面;(3)生成反应性表面;(4)表面积增加。
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
2、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
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
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γSV=γSL+γLVcosθ。
γSV,γSL,γLV各代表了固气接触,固液接触和液气接触。
θ为0º表示完全浸润)。
如果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
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
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即γ氟塑料很难粘接。
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
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4)xx力3、扩散理论认为,粘接是通过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分子扩散产生的。
当胶粘剂和被粘物都是具有能够运动的长链大分子聚合物时,扩散理论基本是适用的。
热塑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可以认为是分子扩散的结果。
4、静电理论由于在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产生了静电引力,即相互分离的阻力。
当胶粘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有明显的电荷存在,则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实。
5、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破坏被认为是界面破坏时,实际上往往是内聚破坏或弱边界层破坏。
弱边界层来自胶粘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之间任意组合。
胶粘剂原理胶粘剂是一种能够将两个或多个物体牢固粘合在一起的材料,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胶粘剂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胶粘剂的基本成分。
胶粘剂通常由粘合剂、助剂和填料组成。
粘合剂是胶粘剂中起粘合作用的主要成分,它能够将两个物体黏合在一起。
助剂则是为了提高胶粘剂的性能,比如增加粘度、改善流变性等。
填料则可以提高胶粘剂的强度和硬度。
其次,胶粘剂的粘合原理是怎样的呢?在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胶粘剂会填充物体表面的微小凹陷,形成微观粘合。
同时,胶粘剂中的粘合剂会与物体表面的分子发生作用,形成化学键或物理吸附力,从而实现粘合。
这种微观粘合的形成,使得胶粘剂能够牢固地将物体粘合在一起。
另外,胶粘剂的固化过程也是胶粘剂原理的重要部分。
一般来说,胶粘剂在粘合后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来固化,形成牢固的粘合。
固化的过程中,胶粘剂中的溶剂或水分会逐渐挥发或被吸收,使得粘合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提高粘合强度。
此外,胶粘剂的选择和应用也是影响胶粘剂粘合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物体表面特性、使用环境和要求等都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胶粘剂。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胶粘剂的施工方法、固化时间和温度等因素,以确保胶粘剂能够发挥最佳的粘合效果。
总的来说,胶粘剂的原理是通过填充物体表面的微小凹陷,形成微观粘合,同时通过化学键或物理吸附力将物体牢固粘合在一起。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胶粘剂,并注意施工方法和环境条件,以确保胶粘剂能够发挥最佳的粘合效果。
希望这篇文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胶粘剂的原理和应用。
一、胶黏剂的定义: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
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二、胶黏剂的分类:胶黏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按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从胶黏剂的应用领域来分,则胶黏剂主要分为土木建筑、纸张与植物、汽车、飞机和船舶、电子和电气以及医疗卫生用胶黏剂等种类。
所以用途不同的胶黏剂的作用机理也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各种材料:木材、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的粘结机理做以简单的介绍。
三、六大胶粘理论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
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
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
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1、吸附理论:人们把固体对胶黏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
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
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
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黏剂粘度等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
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
当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Å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
胶水的附着力原理
胶水的附着力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机械嵌入说
胶水可以渗入粗糙表面的微小空隙中,经固化后粘合力来源于胶水与基材的机械扣锁效应。
二、吸附作用
胶水中的粘合剂分子与材料表面之间存在附着力,例如van der waals力等,使胶水紧贴基材表面。
三、界面相互作用
胶水接触材料表面后,界面存在相互物理化学作用力,如氢键、离子交联、缔合作用等,增强界面胶黏。
四、共渗透作用
胶水中的水分子可渗入多孔材料,胶体也可渗入基材,界面发生共渗透,形成interpolition层。
五、结晶融合作用
胶水固化后,其分子链端与基材分子发生缠结,相互融合,如二元共晶结构增强附着力。
六、机械扣锁作用
固化后的胶水分子与基材表面形成错综复杂的机械扣锁,起到胶结作用。
七、其它因素
胶水本身的牵拉强度、基材表面处理等也影响最终的胶黏强度。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胶水的附着强度,使其可靠地胶结不同材料。
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良好的附着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的附着力特点及其应用。
一、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的附着力特点1. 化学结构: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丙烯酸酯基团,这种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较好的附着力。
2. 亲和力: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分子中的苯环基团对许多基材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够有效地与基材表面形成键合,提高涂料的附着力。
3. 物理性能: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具有较佳的耐黏附性和耐水性,能够在潮湿环境下依然保持良好的附着力。
二、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的应用1. 涂料行业:由于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广泛应用于建筑涂料、汽车涂料、木器涂料等领域,能够提高涂料的耐久性和附着力。
2. 胶粘剂行业: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用于制备各种胶粘剂,能够有效地提高胶粘剂对各种基材的附着力,提升产品品质。
三、总结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作为一种具有优异附着力特点的化工原料,在涂料和胶粘剂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有较好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能够提高涂料和胶粘剂的附着力,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以上就是对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附着力特点及其应用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的附着力特点及其应用,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其在涂料和胶粘剂行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涂料行业中的应用情况1. 建筑涂料: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在建筑涂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涂料作为装饰和保护建筑物表面的重要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附着力以确保长期的使用寿命。
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能够与不同地面材料形成良好的附着力,提高涂料的耐久性和抗污性能,对建筑物表面提供有效的保护。
2. 汽车涂料:在汽车制造行业中,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常用于汽车涂料的制备中。
汽车涂料需要具备优异的附着力和耐候性能,以保护车身表面免受环境侵蚀。
附着力拉脱试验附着力拉脱试验,是用来测试材料表面与另一表面(通常是胶粘剂)接合程度的一种试验方法。
它可以用于多种材料,比如塑料、金属、橡胶、纤维等。
一、试验原理附着力拉脱试验是利用试验机进行测试的,将试样固定在试验平台上,另一端固定在试验机上。
在施加一定拉力的同时,分离试样与胶粘剂表面之间的粘接性能。
这个过程中,试验机能够实时监测拉力与位移,从而计算出附着力的数值。
二、试验方法1. 制备试样: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制备不同形状尺寸的试样。
2. 胶粘剂的涂布:将胶粘剂均匀涂覆于试样的一个表面上,厚度约为0.1-0.3mm。
3. 测试环境:通常在25℃±5℃的环境中进行试验,拉伸速率通常为50±10mm/min。
4. 试验过程:将试样的胶粘剂面正对着试验机上的夹具,并施加适当的拉力。
5. 数据处理:试验结束后,根据试验机的数据计算出附着力的数值。
三、数据解读附着力实验得到的结果通常是一组曲线和一个数值。
曲线描述了胶粘剂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数值表示最大附着力的大小。
通过数据解读,可以了解到不同材料与胶粘剂组合的附着性能,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胶粘剂,或优化着粘剂的粘接性能。
四、试验注意事项1. 试板表面要求平整光洁,避免表面存在油污或其他杂质。
2. 试板装配、固定及取下时,要避免对试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3. 试验环境要保持稳定,尽量避免环境变量对试验数据的影响。
4. 试验机的配置及校准都要符合标准,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在夹具和试样的设置时,要保证能够真实地反映试板接触胶层的情况,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附着力拉脱试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用来评估材料表面与胶粘剂之间的附着性能。
它在工业制造、科研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人们优化材料和胶粘剂选择,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胶黏剂的黏附机理是什么胶黏剂是一种常见的粘合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和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胶带、胶水、硅胶还是超级胶等,它们的黏附性都是其最基本和重要的特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胶黏剂能够如此黏稠,能够在不同的表面上粘附牢固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胶黏剂的基本类型。
根据成分和性质,胶黏剂可分为天然胶和合成胶两类。
天然胶主要由植物或动物的分泌物、淀粉等制成,其黏附性较低,易受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而合成胶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胶黏剂,具有较高的黏附性和稳定性,常用于制造工业用胶、家用胶等。
胶黏剂的黏附机理主要涉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力量,包括化学作用力和物理作用力。
其中,最常见的化学作用力是键合作用,即胶黏剂中分子间共享电子,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等化学键,从而将接合材料固定在一起。
此类作用力主要表现在有机胶、聚氨酯胶、环氧胶等中,其黏附性强、耐热性好、耐腐蚀性能优良。
而物理作用力则是指分子间的几种非键合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亲疏水作用力等。
范德华力是胶黏剂中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斥力,主要影响黏附的牢固度,较易受温度和湿度等外界环境影响。
静电作用力则是胶黏剂中分子间电荷的吸引或排斥作用,其大小主要受电荷大小距离和介电常数的影响。
而亲疏水作用力是指胶黏剂和接合材料之间的相互吸附作用,主要受到两者之间亲疏水性质的影响,如水溶胶对亲水性材料更具黏附性。
此外,胶黏剂的黏附性还与其特有的结构形态和粘度等参数密切相关。
胶黏剂通常具有多级分子结构,包括主链、侧链和端基等;同时也存在不同粘度的液态、半固态和固态状态,不同的形态对于黏附效果也有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胶黏剂的黏附机理是复杂的、多元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胶黏剂类型和材料组合对应着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同时个体特性、工艺条件等多个因素也会对黏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在实际选择和应用胶黏剂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精细的材料组合、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黏附效果和产品可持续性。
测试胶水粘结力的原理
胶水粘结力的原理是靠分子间的化学吸附力和物理吸附力实现的。
当胶水涂在物体表面时,胶水中的分子会与物体表面上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两种类型。
化学吸附是指胶水中的分子与物体表面上的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结合。
这种键结合通常较为牢固,其强度受到键能的影响。
化学吸附使得胶水与物体表面之间形成了一种持久的结合。
物理吸附是指胶水中的分子与物体表面上的分子之间发生短程的非化学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通常是由于静电吸引、范德华力等凡德瓦尔斯力的作用。
物理吸附相对弱一些,但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粘结,而且可以与一些非常规表面(如粗糙表面)上的分子相互吸引。
胶水粘结力的强弱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胶水的成分、物体表面的性质、胶水与物体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等。
选择合适的胶水和正确的涂抹技术可以提高胶水的粘结力。
粘接的原理
粘接是一种通过在物体表面应用特定的粘合剂,以便将它们牢固地粘合在一起的技术。
粘接的原理基于粘合剂的特性和物体表面的特征。
粘合剂通常由高分子聚合物构成,如丙烯酸酯、环氧树脂、聚氨酯等。
这些聚合物通常具有低粘度,在施加力量或温度作用下可变得更流动。
粘合剂仅在物体表面接触区域附近形成化学或物理结合,形成了一层坚固的连接。
在粘合过程中,首先要确保物体表面清洁干燥,以便粘合剂能够充分接触到表面并提供最佳的附着力。
然后,在物体表面均匀涂覆一层粘合剂。
粘合剂可以在涂覆后通过蒸发溶剂或固化剂来达到特定的粘合效果。
当涂覆完粘合剂后,将需要粘接的物体放在一起,并施加适当的压力。
压力可以帮助粘合剂完全接触到物体表面,并去除可能存在的空气或液体。
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低温加热或使用嵌入物(如铆钉、螺栓等)来增强粘接强度。
在粘接过程中,粘合剂通过与物体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牢固的连接。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化学键、静电作用、分子间力等。
最终形成的粘接是具有良好强度和耐久性的。
总的来说,粘接的原理是通过使用特定的粘合剂,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连接,使物体具有牢固的结合。
这种连接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建筑、汽车、电子等。
划格法附着力试验划格法附着力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表征材料附着力的实验方法。
它通过测量材料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评估材料的粘附性能和应用的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划格法附着力试验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一、原理划格法附着力试验是基于划格法的原理。
划格法是一种常用的表征材料附着力的方法,通过在材料表面划格并用胶带剥离的方式,评估材料与基材之间的粘附性能。
划格法附着力试验的原理是利用划格后的胶带剥离力,间接反映材料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
二、步骤划格法附着力试验的步骤如下:1. 准备材料和设备:选择适合的划格工具、胶带和基材,并清洁表面以确保无杂质。
2. 划格:使用划格工具在材料表面划格,划格的密度和深度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
3. 贴胶带:将胶带贴在划格区域上,并确保胶带与材料紧密贴合。
4. 剥离胶带:迅速而均匀地剥离胶带,记录剥离的力度和速度。
5. 分析结果:根据剥离胶带的力度和速度,评估材料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
三、应用划格法附着力试验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和工程领域。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1. 涂层材料评价:划格法可以评估涂层材料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帮助选择合适的涂层材料和优化涂层工艺。
2. 胶粘剂性能测试:划格法可以评估胶粘剂的附着力和粘接强度,用于胶粘剂的研发和质量控制。
3. 金属涂层质量评估:划格法可以评估金属涂层的附着力和耐久性,用于金属涂层的质量检验和评估。
4. 涂料粘附性能研究:划格法可以评估涂料的粘附性能,帮助研究涂料的配方和应用领域。
划格法附着力试验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可以快速评估材料的附着力。
通过划格并剥离胶带的方式,可以间接反映材料与基材之间的粘附性能。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涂层材料、胶粘剂和金属涂层等领域,帮助选择合适的材料和优化工艺。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划格密度和深度的选择,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划格法附着力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附着力。
通过划格并剥离胶带的方式,可以间接反映材料与基材之间的粘附性能。
粘接原理1、机械理论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
在粘接如泡沫塑料的多孔被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
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1)机械镶嵌;(2)形成清洁表面;(3)生成反应性表面;(4)表面积增加。
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
2、吸附理论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
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
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γSV =γSL+γLVcosθ。
γSV,γSL,γLV各代表了固气接触,固液接触和液气接触。
θ为0o表示完全浸润)。
如果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
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
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即γSV要大),这就是环氧树脂胶粘剂对金属粘接极好的原因,而对于未经处理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和氟塑料很难粘接。
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
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4)范德华力3、扩散理论扩散理论认为,粘接是通过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分子扩散产生的。
当胶粘剂和被粘物都是具有能够运动的长链大分子聚合物时,扩散理论基本是适用的。
热塑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可以认为是分子扩散的结果。
4、静电理论由于在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产生了静电引力,即相互分离的阻力。
当胶粘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有明显的电荷存在,则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实。
一、附着力理论和机理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
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
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及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
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
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
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
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表1:键的强度和键能强度类型能量(千卡/摩尔) 实例共价键主价力15~170 绝大多数有机物氢键次价力<12 水色散力次价力<10 绝大多数分子偶极力次价力<5 极性有机物诱导力次价力<0.5 非极性有机物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
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
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
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1、机械连接理论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锚定作用。
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
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
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及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
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
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涂料和底材的界面面积。
喷胶过程胶水附着率1. 引言喷胶过程胶水的附着率是指胶水在喷涂过程中与被喷涂物体表面的粘附程度。
附着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喷胶工艺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从喷胶过程的原理、影响胶水附着率的因素以及提高附着率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2. 喷胶过程原理喷胶过程是将胶水通过喷涂设备均匀地喷射到被涂物体表面的过程。
喷涂设备通常是由喷枪、喷嘴和气源等组成。
喷枪通过将胶水送入喷嘴,同时通过气源产生的气流将胶水雾化成小颗粒,然后将这些小颗粒喷射到被涂物体表面上。
胶水颗粒在被涂物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膜,通过干燥和固化,最终实现胶水与被涂物体的粘附。
3. 影响胶水附着率的因素3.1 胶水性质胶水的性质是影响附着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胶水的粘度、表面张力、固化速度等特性会直接影响其在喷涂过程中的涂覆性能。
粘度过高会导致胶水难以形成均匀的喷雾,从而降低附着率;表面张力过大会使胶水难以完全湿润被涂物体表面,同样会影响附着率;固化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胶水在喷涂过程中无法充分与被涂物体接触,从而降低附着率。
3.2 喷涂参数喷涂参数的选择对胶水附着率也有很大的影响。
喷涂压力、喷嘴直径、喷涂距离等参数的合理设置可以使胶水均匀地喷涂到被涂物体表面,提高附着率。
喷涂压力过高会导致胶水喷涂过度,无法形成均匀的薄膜,从而降低附着率;喷嘴直径过大或喷涂距离过远会导致胶水颗粒在空气中过度扩散,同样会降低附着率。
3.3 被涂物体表面状态被涂物体表面的状态也对附着率有着重要影响。
表面的粗糙度、油污、氧化层等因素都会影响胶水与被涂物体的接触面积和粘附性。
表面粗糙度过大会导致胶水无法完全填充表面微小凹陷,从而降低附着率;油污会降低胶水与被涂物体的接触性能,同样会影响附着率;氧化层会使胶水与被涂物体表面的粘附力减弱,降低附着率。
4. 提高胶水附着率的方法4.1 选择合适的胶水根据被涂物体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胶水是提高附着率的关键。
合适的胶水应具有适当的粘度、表面张力和固化速度,能够在喷涂过程中形成均匀的喷雾,并能够与被涂物体表面充分接触。
提升PVC塑溶胶附着力汽车工业应用胶粘剂起始于40年代, 最初目的是为了密封和防锈。
自6 0 年代开始, 随着汽车工业生产工艺改进和轿车舒适化、豪华化的需要, 特别是油面胶粘剂的出现, 汽车工业开始大量使用胶粘剂和密封胶。
8 0年代以前汽车工业使用的胶粘剂和密封胶以氯丁橡胶、丁睛橡胶和醇酸树脂等为主。
这些胶粘剂(密封胶)最大缺点是含有苯类溶剂, 不但毒性大, 对操作工人身体和环境有害, 而且在固化过程中, 由于溶剂挥发, 会产生气泡和发生体积收缩等现象, 使密封胶难以达到密封作用。
70年代末PVC塑溶胶的出现使汽车胶(密封胶)出现了质的飞跃。
P V C塑溶胶以聚氯乙烯糊树脂、增塑剂、稳定剂、填料等配制而成, 在常温下是稳定的糊状物, 当加热到一定温度即可以“塑化”成有一定弹性和强度, 有良好耐水、耐油、碱介质的固状物。
因而很适于制造单组份加热固化密封胶。
PV C塑溶胶虽然有很多优点, 但是它与绝大多数材料没有粘附力。
要使用PVC 塑溶胶制造汽车胶粘剂(密封胶)必须对PVC塑溶胶进行适当改性,使其对钢板或电泳漆有良好的粘合力。
1.增粘机理及增粘剂选择我们知道, 胶粘剂粘合力好坏, 主要与其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和聚合度有关。
一般来说,粘合力好的高分子材料分子中都含有一定比例的极性基团,聚合度则应较低为宜。
如果配制胶粘剂的主体高分子材料不具备上述条件, 则应添加适当的低分子聚合物以提高其粘合力。
PVC树脂是聚合度高(分子量10万左右)、没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 因此以它为主体材料配制胶粘剂(密封胶)必须添加增粘剂。
一般聚合度较高的材料如天然橡胶、丁睛橡胶、SBS等配制胶粘剂时使用的增粘剂多为酚醛树脂、松香、萜烯树脂等。
但由于PVC塑溶胶中含有大量增塑剂,这些增粘剂对PVC塑溶胶几乎没有增粘作用。
根据我们的经验适于PVC塑溶胶的增粘剂应具备以下条件: ( 1 )增粘剂分子中应有大量含孤电子对的极性基团如氨基、酞胺基、尿基、氰基等。
丙烯酸对亚克力基材附着力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丙烯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具有优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结构,使其成为许多工业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丙烯酸在与亚克力基材的附着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丙烯酸对亚克力基材附着力的概述进行阐述。
首先,将介绍丙烯酸的特性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接着,将对亚克力基材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其物理特性、制备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然后,将重点分析影响丙烯酸与亚克力基材附着力的因素,包括表面处理方法、温度和湿度、时间等因素。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实验结果,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说明丙烯酸对于亚克力基材附着力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通过深入探讨相关内容,我们希望提供一种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丙烯酸在亚克力基材上的方法。
对于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来说,这将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2. 丙烯酸的特性及应用:2.1 物理特性:丙烯酸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刺激臭味。
其密度为0.94 g/cm³,沸点为141.5℃,燃点为427℃。
丙烯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在水中可溶解,也能与多种有机溶剂相混合。
此外,丙烯酸还具有较低的粘度和表面张力。
2.2 化学结构:丙烯酸的化学式为C3H4O2,其分子结构含有一个羧酸基(-COOH),并且存在一个双键的碳原子。
这个双键使得丙烯酸具有易聚合性和反应活性。
2.3 工业应用:由于丙烯酸具备以下特点:耐候性好、抗紫外线、抗氧化、透明度高以及化学稳定等,因此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在涂料工业中,丙烯酸可以作为重要配方之一加入,提高涂料的附着力和耐候性。
其次,在塑料制品生产中,丙烯酸可以用作改性剂,增加塑料的强度和耐用性。
此外,在纺织行业,丙烯酸可以用于纤维染色和改善纺织品的柔软性。
此外,丙烯酸还可以用作油墨、胶粘剂、聚合物及乳液的成分。
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胶粘剂(涂料、油墨)附着力的机理人们并未完全了解,但形成了一些假设理论,并用以分析附着过程和影响附着力的因素。
一、附着力
当两种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时就生成了附着力。
当胶粘剂涂布于基材上,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
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基材表面和胶粘剂的性质。
广义上讲附着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
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
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基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二、附着力理论
1、机械连接理论
在亚微观状态下观察,基材表面是粗糙的,充满孔洞、凹陷。
具有良好流动性能的液态胶粘剂流入并填满这些孔洞、凹陷,干燥固化后形成钩锚、榫接、铆合等机械连接力。
基材的粗糙程度高、表面积大,附着力就大。
只有当胶粘剂完全渗透到粗糙表面的不规则界面处,才对附着力有利。
只要涂膜稍具流动性,就很少会产生不可释放应力。
但随着涂膜粘度、刚性的增加和对基材附着力的形成,就会产生大量的应力。
胶粘剂在基材的凹凸处的厚度显然不同,这种不同导致物理性质不同。
不均一的涂层会产生很大的内部应力,甚至会导致膜层的破裂。
2、化学键理论
在界面间产生化学键,互相反应的化学基团牢牢结合在基材和胶粘剂上。
这类连结最强且耐久性最好。
含反应性基团如羟基和羧基的胶粘剂倾向于和含有类似基团的基材有更强的附着力。
光谱分析法可证实这一点。
3、静电理论
胶粘剂和基材表面都带有残余电子而形成带电双电层,这些电子的相互作用也能提高附着力。
静电力主要来源于色散力和由永久偶极子引起的相互作用力(一个分子的正电区和另一个分子的负电区)。
诱导偶极子之间的吸引力称为色散力或伦敦力,是范德华力(分子间力)的一种。
当胶粘剂分子与基材分子之间的间距超过0.5纳米(5埃)时,这些力的作用明显降低。
所以保证一定压力用压辊使胶粘剂与基材紧密接触是非常重要的。
4、扩散理论
当胶粘剂与基材接触时,大分子的某些短链会向界面另一边进行不同程度的扩散。
即链段穿过界面后相互扩散形成交错网状结构。
由于长链性质不同及扩散系数较低,非相似聚合物通常不相容。
完整的大分子穿过界面互相扩散是不可能的。
实验表明,局部链段扩散很容易发生,并在界面产生10-1000埃的扩散界面层。
三、附着力形成机理
1、机理描述
当不相似的两种材料密切接触时,在空气中的两个自由表面消失,形成新的界面。
界面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了涂料和底材之间成键的强度,这种相互作用的程度基本由一相被另一相的润湿性决定,使用液体涂料时,液相的流动性也有很大帮助,因此润湿可被看作涂料和底材的密切接触。
为了保持涂层与底材的附着力,除了保证初步的润湿外,在涂膜形成后的完全润湿和固化后仍保持键合情况不变是很重要的。
成膜方式
(a)、冷却到熔融温度(玻璃化温度Tg)以下
(b)、化学交联反应
(c)、溶剂和稀释剂的挥发
(d)、粘结料在干燥时也有交联能力。
因此涂料对底材的润湿是形成附着键的关键。
2、界面现象
附着力形成机理的前提是液体涂料在固体基材上产生有效润湿。
涂料在液态时的表面张力以及基材和固态涂膜的表面能是影响界面连接强度和附着力形成的重要参数。
液体的表面张力数值低于固体的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数值时,液体才能在该固体上有效润湿,才可能充分铺展。
二者数值差越大,润湿、铺展的程度越好。
1)润湿
润湿过程就是相界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
衡量润湿程度的参数是接触角。
2)、净吸力
物体表面和内部分子的受力状态是不同的。
如图:
液体表面某分子所受的各个方向的吸引力,其中A1、A2的力可以互相抵消,C向力及B、D 向下的合力为F,B、D水平分力也互相抵消,所以分子受到一个垂直于液体表面指向液体内部的”合吸力”,通常称为净吸力,由于有净吸力的存在,致使液体表面的分子有被拉入液
体内部的倾向,所以任何液体表表都有自发缩小的倾向,这也是液体表面表现出表面张力的原因。
固体表面分子同样存在净吸力,只是固体分子不能象液体分子一样可以自由移动,不能产生表面收缩,但以自由能的形式存在于表面。
3)、表面张力
以球形液滴铺展到表面为例
表面积变大、意味着液体内部的某些分子被“拉到“表面并铺于表面上。
当内部分子被拉到表面时,需要克服内部分子的吸引力而消耗功。
因此,表面张力可定义为增加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功。
表面张力的单位是N/M。
是作用在单位长度上的力。
分子间力可以引起净吸力。
而净吸力引起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永远和液体表面相切,而和净吸力相互垂直。
4)、表面润湿
把液滴放在固体表面时,会出现二种现象:一种是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即固体被液体所润湿;另一种是液滴团聚成球状不铺展,即固体不被液体所润湿。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通常用液-固二相的接触界面AC与液体表面的切线AB之间的夹角(称接触角)的大小来表示。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
基材可以被表面张力、接触角小的涂料所润湿、或者说二者较接近时才能润湿。
理论上讲:若某种物体表面自由能低于33dyn/cm,就几乎无法附着目前所知的任何一种胶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