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收购案-201409
- 格式:ppt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6
中信证券并购广州证券的过程中信证券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业务涵盖证券、期货、信托、基金、资产管理、海外业务等多种领域,在国内和香港、伦敦等国际市场均有业务。
为了进一步扩大股票托管、期货经纪和投行等业务,中信证券计划通过并购方式收购广州证券,与此同时,也是为了扩大公司在广东省证券市场的市场份额。
1. 初步谈判中信证券早在2016年就开始考虑并购广州证券的事宜,但由于前期工作量很大,考虑到对方方向的方向以及文化差异等情况,一直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直到2017年初,两家公司开始初步洽谈。
在双方探讨市场地位、财务状况、管理层、人员等实际情况之后,双方起草了谅解备忘录,确定合作方向。
此时,合作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为后续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2. 合同签订双方在初步谈判之后,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洽谈和磋商,终于在2017年5月签订了并购合同。
合同规定,中信证券以现金方式收购广州证券的股权,收购价格为每股6.42元人民币,收购总价达23.28亿元人民币。
其中,以现金方式支付的收购价为13.53亿元人民币,其余部分以可转换债券的形式支付。
3. 收购过程签订合同之后,中信证券开始向广州证券发起收购。
中信证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全控广州证券。
全程收购过程富有戏剧性,广州证券管理层不断调整策略以求更好的利益保护。
在收购过程中,中信证券饱受股民诉讼之苦,股民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不断发起抗议和示威活动。
然而,经过努力,中信证券最终还是成功收购了广州证券。
4. 未来之路收购完成之后,中信证券进一步扩大了在股票托管、期货经纪和投行等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同时整合广州证券的资源,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而广州证券也将受益于此次合并,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及管理经验和战略合作机会。
双方合作的未来之路也越来越开阔。
中信证券交易违法操作案例咱来说说中信证券那些交易违法操作的事儿。
就说有一回啊,内幕交易这事儿就冒出来了。
比如说有一家公司要搞个大动作,像重大资产重组之类的。
中信证券有些工作人员呢,就像是得到了什么秘密小纸条一样,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
然后呢,他们或者他们身边的一些关联人员,就偷偷地去买卖这家公司的股票。
这就好比是在赛跑的时候,别人都还在起跑线等着枪响呢,他们已经提前跑出去好远了。
这对那些啥都不知道、老老实实按照规则来的普通投资者可太不公平了,普通投资者还在研究财报、分析行业趋势呢,结果这些人靠着内幕消息就想大赚一笔。
还有的时候,在操纵市场这块儿也出问题。
比如说故意大量地买入或者卖出某只股票,让这只股票的价格不正常地上涨或者下跌。
中信证券可能有个别员工或者相关人员,联合起来做这种事儿。
就像一群人商量好了,今天都去买这只股票,把价格抬得高高的,然后等那些不明真相的小散们看到股票涨得这么猛,也跟着冲进去买的时候,他们再偷偷地把股票卖掉,赚差价,小散们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股价又跌回去,被割了韭菜。
这就跟在集市上做买卖,有人故意哄抬物价,然后等大家都来抢购的时候,他们再把东西高价卖掉,坑了那些真正想买东西过日子的人一样不地道。
再说说在合规管理上的一些漏洞导致的违法操作情况。
中信证券有时候可能在一些业务流程上,没有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来。
比如说在客户身份识别上,没有做到位。
就好比一个酒吧门口,保安本来应该仔细检查每个人的身份证,确定年满18岁才能让进去,结果中信证券有些时候就像那个不负责的保安,没有好好检查客户身份是不是合法合规就做业务,这就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他们的平台进行一些违法的交易操作,就像是让未成年人混进酒吧一样,容易引发各种混乱和不好的事情。
当然啦,中信证券这么大的公司,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呢,也会被监管部门敲打,要去整改。
这也提醒了整个证券行业,得好好遵守规则,不能耍这些不正当的手段。
国内证券业并购案例那咱就来说说国内证券业的并购案例哈。
就拿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来说吧。
这就像是一个证券业的“大鱼吃小鱼”的故事。
中信证券那可是证券业的大佬啊,实力强劲。
广州证券呢,也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中信证券为啥要收购广州证券呢?一方面呢,中信想扩大自己的地盘,把业务触角伸到广州那边去,就好比一个大商家想在新的城市开分店一样。
广州可是个经济活跃的地方,有很多潜在的客户资源,中信证券把广州证券收了,就能把那些客户和业务都揽到自己怀里了。
而且呢,两家公司的业务整合之后,说不定还能产生“1 + 1 > 2”的效果。
比如说,中信证券可能在投行业务上特别厉害,而广州证券在某些地方特色的业务上有优势,这么一合并,就能互相取长补短了。
还有申万宏源的合并案例。
这就像是两个小伙伴,觉得各自单干有点吃力,不如联合起来力量大。
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它们俩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客户群。
合并之后呢,就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证券企业。
这个合并可以让它们在资源配置上更优化。
以前呢,可能申银万国在某个地区做业务的成本比较高,宏源证券在那个地区有更高效的资源,合并之后就可以共享这些资源,降低成本了。
就像两个人合租房子一样,原来各租各的挺贵,合起来租就省钱了。
而且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更重了,在和其他企业竞争的时候,比如去争取一些大的IPO项目,这个合并后的申万宏源就更有底气了,因为它规模大、资源多、能力强嘛。
再说说中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这事儿。
中金那是高大上的券商,主要面向大客户、做高端业务的。
中投证券呢,有很多中小客户。
中金收购中投证券,就像是一个走高端路线的商店,把一个面向大众的小商店给收了。
这样中金公司就可以拓宽自己的客户群体了。
以前中金只服务那些大客户,现在把中投证券的中小客户也纳入囊中,就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客户市场里都有布局。
而且,中投证券的一些网点分布也能给中金带来好处,就好比是这个高端商店在收购了小商店之后,多了很多小商店的门店位置,能接触到更多的路人顾客,扩大自己的业务覆盖范围呢。
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失败的真正原因从广发证券的角度:一、事前防御:采用交叉持股以及员工持股计划。
对于敌意并购的反并购策略中,事前防御包含自我控股、交叉持股或相互持股、员工持股计划。
交叉持股:广发证券作为吉林敖东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占总股本的3.46%,对吉林敖东股票价格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辽宁成大而言,其本身的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广发证券工会是其第二大股东,持股16.91%,仅比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集团少 1.6%的股份。
广发证券和辽宁成大开始是交叉控股,后来广发将所持辽宁成大的股份转让给广发工会,即核心员工组成的持股机构。
广发开始成为员工部分持股的公司,广发和辽宁成大关系越来越密切目标公司的交叉持股公司为了谋求自保和确保股票市值不缩水,往往也会参与到抵制敌意收购的行动中来。
辽宁成大以其第一大股东的身份,与美达股份签署转让协议,收购其持有的1.73%广发证券股权。
吉林敖东相继收购了广东风华高科和延吉股份公司的股份而成为广发的第二大股东。
他们和深圳吉富共持66.68%股权有力的对抗并购案。
员工持股计划:广发证券自1999年成立员工创业贡献基金,转让不少于其出资额10%的股权,提取了占税后利润5.88%的员工创业贡献基金,从而为此后的员工持股奠定了基础。
2000年启动工会持股,将所持6482.88万股辽宁成大法人股全部转让给工会委员会,开始员工持股计划。
2004年发生中信证券并购案,由广发员工募集资金认购的深圳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立。
实现员工间接持股广发证券。
深圳吉富收购云大科技3.8%、梅雁股份8.4%的股权使得自己的股权到达12.23%,成为广发证券第四大股东。
和辽宁成大与吉林敖东共持66.68%股权有力的对抗并购案。
二、事后防御:第三方白衣骑士。
对于敌意并购的反并购策略中,事后防御包含公司重组、白衣骑士、股份回购、管理层收购、帕克曼防御术、法律诉讼。
白衣骑士战术:广发证券股东辽宁成大和吉林敖东在此次反收购战中,无疑充当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对广发证券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正文:----------------------------------------------------------------------------------------------------------------------------------------------------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对广发证券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1997年6月11日)广发证券公司:最近,国务院证券委会同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对广发证券公司违规炒作深圳南油物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油物业)股票问题进行了调查。
现已查实广发证券公司以下违规行为:一、集中资金操纵市场1996年4月以来,广发证券公司以153个个人名义开设自营帐户炒作南油物业股票,成为炒作南油物业股票的庄家。
1996年10月24日,广发证券公司利用自营帐户开始分别大量买入南油物业股票,持仓量由10月17日占总股本的14.29‰,增加到23日的18.3%,达2086.7万股。
11月23日,广发证券公司再次大量建仓,待仓量达到2684.4万股,占南油物业总股本的23.6%。
广发证券公司在用自营帐户买卖南油物业股票时,共动用资金5.4亿元,并使用不同的帐户对南油物业股票作价格、数量相近、方向相反的交易,拉高股票价格。
据统计,1996年10月11日至11月29日,广发证券公司通过自营帐户之间自买自卖南油物业股票3365241股,使该只股票价格由8.55元上升至20.49元、涨幅达1.4倍。
12月2日至12月29日,广发证券公司再次自买自卖南油物业股票5065946股。
从1996年10月11日至12月30日,该公司自买自卖南油物业股票总计达14324982股。
由于买卖量大,笔数频繁,价量配合明显,广发证券公司实际上操纵了南油物业股票价格的涨跌。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系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
1999年10月27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同年12月29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变更注册,公司增资改制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资本为29.815亿元。
2002年12月13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4亿股普通A股股票,并于2003年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首家IPO发行上市的证券公司,股票代码600030。
2005年8月15日,公司成功实施股权分置改革。
2006年6月27日,公司向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发5亿股普通A股股票,公司股本扩大至29.815亿股。
截止2006年6月末,中信证券总资产484.38亿元,净资产105.71亿元人民币,净资本88.53亿元,是国内资本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
公司第一大股东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
公司在中信控股公司指导下,与中信银行、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信诚人寿保险公司等公司共同组成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并与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为客户提供境内外全面金融服务。
作为本土最大的证券公司,公司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市场,深刻理解国家宏观经济及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公司向市场化转变的特殊文化背景。
在金融、电力、交通运输、石油天然气、石化、钢铁等重要领域,公司与长江电力、武钢股份、中国石化、中国银行、中国国航、中国工商银行等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建立了包括股票、债券发行与承销、企业并购等综合金融服务的业务关系,协助客户实现其战略发展的目标。
从长江电力IPO,到武钢股份增发,到中国银行A股IPO,公司作为主承销商,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不断提高。
而在企业债券承销方面,公司作为国内企业债券发行市场的主力军,2005年主承销企业债券5支,筹资总额215亿元,市场份额达到32.87%,市场份额继续排名第一。
证券公司借壳上市案例汇总及方案分析案例之一:广发证券借壳S延边路方案简介:第一步:S延边路以全部资产合负债定向回购并注销第一大股东所持公司得非流通股:S延边路以全部资产及负债定向回购并注销吉林敖东持有得50,302,654股非流通股,以及吉林敖东拟受让得深圳国投持有得本公司34,675,179股非流通股,合计回购84,977,833股非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得46.15%。
第二步:S延边路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广发证券:以新增股份得方式吸收合并广发证券,换股比例为1:0.83,即每0.83股广发证券股份换1股延边公路股份,吸收合并得基准日为2006年6月30日。
同时,广发证券向吉林敖东支付4000万元补偿款。
第三步:S延边路其他非流通股股东按10:7.1得比例缩股:其他非流通股股东按每10股缩为7.1股得比例单向缩股。
缩股完成后,其他非流通股股东持有得股份将减少为422.32万股,该等股份即可获得上市流通权,在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一年后可上市流通。
本次股改及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S延边将更名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迁往现广发证券注册地。
方案点评:通过S延边路以全部资产负债定向回购并注销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新增股份吸收合并广发证券、非流通股股东缩股获得上市流通权等三个步骤,S延边路完成股改同时更名为“广发证券”,也即实现了广发证券得上市,届时,广发证券得总股本将达25.07亿股,接近中信证券30亿股得总股本规模。
该方案得各方权益划分:(1)S延边路第一大股东:获得S延边路得全部资产负债合人员,获得4000万元现金补偿。
对价为出让46.15%得控股权,退出S延边路。
(2)S延边路原来得其他非流通股股东:以股权缩股比例为0.71得方式合计获得存续公司0.17%得股权以及上市流通权,对价为每股净资产合每股收益摊薄。
(3)S延边路得流通股股东:合计获得存续公司3.72%得股权,其在原公司中得股权比例合计50.61%。
中信收购广发案例中,广发证券提高并购成本的过程中信收购广发案例中,广发证券提高并购成本的过程可谓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智的剧情。
以下将对其进行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描绘。
故事开始于中信决定收购广发证券,这是一起备受关注的大型并购案。
对于中信来说,广发证券是一家有着良好声誉和强大市场实力的证券公司。
并且,通过收购广发证券,中信不仅能够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还能够进一步拓展其业务板块。
然而,广发证券并不是一个容易收购的目标。
他们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管理团队,也有一大批忠诚的员工。
为了提高并购成本,广发证券开始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
首先,广发证券加大了战略联盟的力度。
他们与一些国际顶级的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分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这使得中信看到了广发证券在未来的潜力,进而提高了并购的成本。
其次,广发证券加强了自身的品牌价值。
他们通过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升了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
同时,广发证券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赢得了更多客户的青睐。
这使得中信意识到,收购广发证券将不仅仅是收购一家公司,更是收购一整套优质的品牌资源,因此并购成本随之提高。
此外,广发证券还进行了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
他们通过高薪聘请一些行业顶尖的人才,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团队。
这支团队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拥有创新思维和领导才能,成为了广发证券的核心竞争力。
正因为如此,中信意识到并购广发证券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支庞大而强大的团队,因此并购成本也随之提高。
最后,广发证券关注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经营。
这使得广发证券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支持,也进一步提高了并购的成本。
通过广发证券的种种努力,中信不禁对并购成本的提高叹为观止。
他们意识到,广发证券不仅是一家拥有实力与资源的证券公司,更是一家注重战略布局、品牌建设和团队建设的优秀企业。
因此,中信决定提高并购的成本来完成收购。
浅析中信证券并购广州证券后的整合问题作者:周雪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26期摘要:从证券行业这几年的发展态势看,证券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证券公司想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并购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2019年中信证券对广州证券实施并购战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企业在华南市场的扩张,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然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才是中信证券的重要关注点,也是众多企业实行并购后的关键点。
因此,通过浅析中信证券并购广州证券后的业务整合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旨在为更多证券公司提供并购整合的思路与启示。
关键词:企业并购;整合问题;廣州证券;中信证券中图分类号:F83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6-0106-02一、并购背景我国证券市场在外资进入后,在高新技术、大数据等快速发展的多重推动下,证券行业内部竞争激烈。
2003年1月中信证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交易后,为了补足中信证券的短板和扩张经纪业务格局,一直没有停止并购扩张的战略步伐,先后并购多家公司,实现了业务网点的扩张和海外扩张。
然而,从中信证券在华南市场的业务占有率和发展态势看,还是有待提高的。
2018年12月25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广州证券相关资产,拟通过收购广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实现并购战略的计划。
2018年10月30日,中信证券发行股份购买广州证券资产暨关联交易事项获证监会无条件通过。
2019年1月9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其以每股16.97元的价格向其母公司越秀控股及其全资子公司金控有限发行股份购买广州证券,剥离广州期货和金鹰基金股权的100%股权,最后交易总对价为134.60亿元。
二、并购动因分析广州证券无论在规模、业务范围还是客户资源等方面都不及中信证券这一证券大商。
广州证券这家看起来资质平平的券商,却让中信证券舍得拟斥资近百亿元来收购,这一大手笔市场化收购案例在近年来的券商行业中较为罕见。
反并购策略案例——广发VS中信事件经过2004年9月1日,中信证券召开董事会,通过了拟收购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部分股权的议案。
9月2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声称将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权。
一场为期43天、异彩纷呈的收购和反收购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9月4日,广发证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目标公司深圳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吉富”)成立。
9月6日,中信证券发布拟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权的说明,称收购不会导致广发证券重大调整,不会导致广发证券注册地、法人主体,经营方式及员工队伍的变更与调整。
9月10日,深圳吉富以每股1.16元的价格率先收购云大科技持有的广发证券3.83%股权。
9月15日,深圳吉富按每股1.20元的价格受让梅雁股份所持有的广发证券8.4%的股权,此时,深圳吉富共持有广发证券12.23%股权,成为第四大股东。
面对广发证券的抵抗,9月16日,中信证券再一次重拳出击,向广发证券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收购书,以1.25元/股的价格收购广发股权,使出让股东的股权在评估值基础上溢价10%-14%,以达到收购股权51%的目的。
9月17日,原广发证券第三大股东吉林敖东受让风华高科所持有2.16%广发证券股权,增持广发证券股权至17.14%,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9月28日,吉林敖东再次公告受让珠江投资所持广发证券10%股权,至此,吉林敖东共持有广发共计27.14%的股权。
同日,原广发证券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公告,受让美达股份所持有的广发证券1.72%的股权,至此辽宁成大共计持有广发证券27.3%的股权,继续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
此时,辽宁成大、吉林敖东与深圳吉富共同持有广发证券66.67%的股权,三者构成的利益共同体的绝对控股地位已不可动摇。
10月14日,因无法达到公开收购要约的条件,中信证券发出解除要约收购说明。
至此,历时43天的反收购大战,以广发证券的成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收购动机分析广发证券在全国各地拥有78家证券营业部,其中广东47家。
《投资银行学》案例(五)案例5—1 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一、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介绍中信证券是我国第一家公开发行上市的证券公司。
中信证券总资产达137.46亿元,净资产52.65亿元,净资本48.35元,员工1071人,拥有41家证券营业部。
据证券业协会会员排名,中信证券去年股票交易金额在所有券商中位列第十名广发证券总资产120亿元,净资产23.96亿元,净资本为18.35亿元,员工1690人,拥有78家证券营业部。
据证券业协会会员排名,广发证券以1903亿元的股票交易金额在所有券商中位列第六。
因此,中信证券拟收购广发证券曾一度被业界认为是证券业“强强联合”的好事,然而事件的发展却并非如此.二、案例基本情况:2004年9月1日,中信证券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决议收购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而此举并未和广发证券管理层充分沟通,广发证券内部视其为“敌意收购”,公司上下群情激昂,决意将反收购进行到底,并随即采取了一系列反收购防御措施,并最终达到了抵御收购的目的,10月14日,中信证券正式对外公告,由于公司要约收购广发证券的股权未达到51%的预期目标,要约收购因此解除。
至此,这场围绕广发证券控股权而展开的中国证券业首次收购战,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较量后暂告落幕。
三:广发的反收购措施:广发证券反收购可以分为两条线:明线:广发证券员工从言论到行动。
同盟线:辽宁成大与吉林敖东增持广发证券股权1:言论反对9月3日,反对中信证券收购广发员工“陈情”广东证监局,向监管层表达了反对中信证券进入广发证券的立场和态度。
9月6日,中信收购广发案再起波澜。
有关网站刊出了《广发证券员工强烈反对中信证券敌意收购的声明》。
这份署名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230名员工”的声明称,“坚决反对中信证券的敌意收购,并将抗争底。
”2:发起员工收购股权行动9月7日。
由广发系统员工集资组建的深圳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吉富”),以每股 1.16元的价格将收购云大科技所持有的广发证券7,662.113万股(占总股本的3.83%)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