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特性hao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14
酶的特性第2节一.教材版本及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第二部分。
二.内容分析酶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物质,是多项生物化学反应的联系纽带。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两个过程由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组成,这些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
因此,本节内容即酶的三个特性是本章的基础。
即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酶的特性;理解酶特性的实质和意义;②能力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参与酶的特性的实践,使学生体验设计对照实验的科学思想,促进质疑、求实、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通过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
四.教学重点酶的特性和实质及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设计,实践,主动探究酶的特性,分析实验结果,准确描述影响酶活性的各种因素。
六.多媒体及实验器材电脑、投影仪、视频展示仪、powerpoint课件;试管、滴管、试管架、火柴、卫生香、酒精灯、试管夹、小烧杯、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玻璃棒、ph试纸、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稀释200倍的新鲜唾液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3%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蒸馏水、热水、冰快、碘液、斐林试剂。
各代表展示实验结果教师提问,适当补充学生归纳总结,反馈练习结束开始新课导入酶的特性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回忆推理教师指导各代表组介绍实验方案分组实施实验教师指导答疑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设计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三课时新课导入复习引入: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全程氨氧化菌的发现及其进展研究1. 引言1.1 全程氨氧化菌的发现及其进展研究背景全程氨氧化菌是一类能够利用氨氮酸氧化为硝态氮的微生物,最早被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
早期的研究表明,全程氨氧化菌在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促进氨氮的转化,并影响环境中的氮素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全程氨氧化菌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了不同类型的全程氨氧化菌,揭示了其生态功能和代谢途径等方面的特点。
全程氨氧化菌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对环境氮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备受关注。
全程氨氧化菌在环境修复、农业生产、水质处理等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通过对全程氨氧化菌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类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生物学功能,为环境保护和微生物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全程氨氧化菌的研究意义全程氨氧化菌是一类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全程氨氧化菌在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可以将氨氧化为硝酸盐,从而参与到氮素的转化过程中。
氮素是生物体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全程氨氧化菌的存在和活动直接影响着氮素的有效利用和循环。
全程氨氧化菌在环境修复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全程氨氧化菌能够降解有机废物,清除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帮助恢复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这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全程氨氧化菌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被应用于废水处理、土壤改良、生物肥料的制备等领域。
通过利用全程氨氧化菌的代谢功能,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健康保护。
全程氨氧化菌的研究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氮循环、环境修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深入研究全程氨氧化菌,对于推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全程氨氧化菌的分类与特征全程氨氧化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在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分类学的特征,全程氨氧化菌主要包括广义氨氧化菌(AOB)和细胞质膜蛋白氨氧化菌(comammox)。
在传统的废水生物脱氮处理中,好氧硝化过程将废水中的铵盐转化为硝酸盐,为反硝化过程提供电子受体,是生物脱氮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好氧硝化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由好氧氨氧化菌将NH 4+氧化为NO 2-,然后在亚硝酸氧化菌的作用下将NO 2-氧化为NO 3-。
本文将着重介绍好氧硝化过程的主要功能微生物、生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1好氧硝化过程功能微生物好氧氨氧化菌是革兰氏阴性专性化能无机自养菌[1],以CO 2为碳源,从氨氮氧化中获取能量生长。
伯杰氏细菌手册将好氧氨氧化细菌(AOB)归为硝化杆菌科(Nitrobacteriaceae),划分为5个属: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亚硝化叶菌属(Nitrosolobus)、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弧菌属(Nitrovibrio)。
AOB 从氨的氧化中获取能量,靠固定无机CO 2满足生长所需碳源,常见于土壤、淡水和海水。
从系统发育树上AOB 可分为两类,一类为Proteobacteria 科γ亚纲,仅有一个属(Nitrosococcus),其代表为Koops 和Pommerening-Roser 发现的两种海洋种[2];另一类为Proteobacteria 科β亚纲,包括nitrosolobus 属,Nitrosospira 属,Nitrosovibrio 属和Nitrosomonas 属。
亚硝酸氧化菌和氨氧化菌的生理特性大致相似,但两类菌群间并不存在亲缘关系。
亚硝酸盐氧化菌(NOB)为革兰氏阴性专性化能无机自养菌,划分为4个属:Nitrobacter、Nitrococcus、Nitrospina 和Nitrospira,其中Nitrobacter 属于Proteobacteria 科α亚纲[3]。
NOB 自养生长时,以亚硝酸盐为电子供体,氧气为电子受体,CO 2为碳源,进行代谢[4]。
全程氨氧化细菌营养类型1.引言1.1 概述全程氨氧化细菌是一类特殊的细菌,它们具有独特的代谢能力,能够直接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继而氧化为硝酸盐。
这一过程被称为全程氨氧化反应,对于氮循环和污染物降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是指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
根据研究的不同,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
其中一类全程氨氧化细菌被称为硝化细菌,它们能够利用亚硝酸盐作为能源和电子受体进行生长。
另一类全程氨氧化细菌则是光合细菌,它们能利用光合作用生成的能量来驱动全程氨氧化反应。
此外,还有一些细菌能够通过吸收有机物质,如简单的有机酸或腐殖质,来获得能量并进行全程氨氧化。
研究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对于理解它们的生态功能和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全程氨氧化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参与氮循环过程,能够将氨氧化为硝酸盐,为其他生物提供可利用的氮源。
其次,了解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有助于设计和优化污染物降解的生物处理系统。
例如,针对含有氨氮的废水进行处理时,选择适合的全程氨氧化细菌营养类型,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和降解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对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进行综述和总结,探讨其在环境生态和工程应用中的意义,并展望其在未来可能的研究和应用方向。
通过深入了解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代谢途径和生态功能,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框架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清晰、合理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对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进行引入和概述,说明全程氨氧化细菌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2. 正文:详细介绍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将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划分为两类,即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1和全程氨氧化细菌的营养类型2。
《酶》知识清单一、什么是酶酶是一种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或 RNA 分子。
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而自身在反应前后并不发生改变。
打个比方,如果把生物体比作一个庞大的工厂,那么酶就像是这个工厂里的高效工人,能够精准地操控各种化学反应,确保生产流程的顺利进行。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和性等特点。
高效性意味着酶能够极大地加快反应速度,通常比无机催化剂的效率高成千上万倍。
专一性则表示一种酶通常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特定的化学反应。
温和性是指酶发挥作用的条件相对温和,一般在常温、常压和接近生物体pH 的条件下就能工作。
二、酶的分类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酶可以分为六大类:1、氧化还原酶类这类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如细胞呼吸中的脱氢酶,能够将物质中的氢原子转移给其他物质,实现氧化和还原过程。
2、转移酶类它们负责将一个基团从一种化合物转移到另一种化合物上,例如转氨酶在氨基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3、水解酶类水解酶能够催化水解反应,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像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4、裂解酶类此类酶通过裂解化学键来分解底物,产生双键或新的化合物。
5、异构酶类负责分子内部的基团重排,改变分子的结构和构型。
6、合成酶类又称为连接酶,能够催化两个分子连接形成新的化合物,并需要消耗 ATP 等能量。
三、酶的结构酶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是指酶蛋白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这决定了酶的基本性质。
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等,通过氢键等维系,使蛋白质形成特定的构象。
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形成的三维结构,其中包含了活性中心,这是酶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的关键部位。
四级结构则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酶所具有的结构,亚基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
除了蛋白质酶,还有一些RNA 分子也具有酶的活性,被称为核酶。
酶的特点有什么特点性质酶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在酶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分子被称为底物,底物通过酶的催化转化为另一种分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酶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酶的特点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
3、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已发现约4000多种酶,在生物体中的酶远远大于这个数量。
4、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5、活性可调节性:包括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
6、易变性: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7、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助因子有关。
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1、相同点: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几乎不被消耗;2)只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4)降低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5)都会出现中毒现象。
2、不同点:即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需要一定的pH和温度)等.。
酶的命名方法通常有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两种方法。
习惯命名常根据两个原则:1.酶的作用底物,如淀粉酶;2催化反应的类型,如脱氢酶。
也有根据上述两项原则综合命名或加上酶的其它特点,如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等。
习惯命名较简单,习用较久,但缺乏系统性又不甚合理,以致造成某些酶的名称混乱。
如:肠激酶和肌激酶,从字面看,很似来源不同而作用相似的两种酶,实际上它们的作用方式截然不同。
又比如:铜硫解酶和乙酰辅酶A转酰基酶实际上是同一种酶,但名称却完全不同。
鉴于上述情况和新发现的酶不断增加,为适应酶学发展的新情况,国际生化协会酶委员会推荐了一套系统的酶命名方案和分类方法,决定每一种酶应有系统名称和习惯名称。
同时每一种酶有一个固定编号。
系统命名酶的系统命名是以酶所催化的整体反应为基础的。
(必修一)6一轮复习第六课时(5.1 5.2)撰写人:姜翠翠审定人:于丽2009.9.14【复习目标】1.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方法导引】1.通过实验分析,全面系统得理解掌握基础知识2.通过习题加强基础知识巩固【学习过程】一导入二知识梳理(一)酶的作用(10min)1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2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3 酶的催化作用和高效性的验证实验分析(课本78页实验)⑴实验原理:①2H2O2 ------------------ 2H2O + O2 ↑②比较H2O2在常温、高温、过氧化氢酶、Fe3+等不同条件下气泡产生多少或卫生香燃烧剧烈程度,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⑵实验设计及现象分析⑶实验结论:①酶具有作用,同无机催化剂一样都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②酶具有性,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随着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
2、除了一个因素(自变量)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在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3、酶的催化作用和高效性的验证实验中的变量和对照分析4、催化本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更高。
5、活化能:分子从变为所需要的称为活化能(二)酶的本质及特性(8min)、酶的概念:酶是产生的具有作用的,其中绝大多数酶的是。
2、酶的本质:绝大多数酶是,少数是。
3、酶的特性:①;②;③。
、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2、酶的适宜温度: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细菌和真菌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差别较大,有的酶最适温度可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