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服务外包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1.18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部门服务外包中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部门服务外包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形式。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满足公众需求,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采用这一方式。
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部门服务外包中的作用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在公共部门服务外包中的作用1. 为政府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组织拥有不同于政府机构的优势,例如专业性强、敏捷度高等。
在公共服务外包中,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能够为政府机构带来更加高效的服务。
2. 促进公共部门服务的创新:社会组织能够为公共部门提供新型服务,例如轻型公共服务、民间公益服务等。
这些新型服务能够满足公众需求,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
3. 促进公共部门服务的多样化: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特长和资源,他们能够为公共部门服务带来多样化的选择,这样就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群,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服务。
4. 为政府机构提供监督和反馈:社会组织可以对政府采购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这有助于政府机构提高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够反馈公众需求和意见,促进公共部门服务的改进。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部门服务外包中的作用1.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公共服务外包行为: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服务外包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
与此同时,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制定和完善这些规范。
2. 拓展社会组织参与渠道,加强宣传和协调: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和引导,使得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外包中来。
同时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和协调,为其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
3. 提高社会组织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社会组织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公共服务外包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培训和资质管理等方式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评估。
4. 完善公共服务外包的绩效评估机制: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外包绩效评估机制,评估公共服务外包的目标达成情况和质量,并对服务合作方进行评估。
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一、公共服务外包的概念和背景公共服务外包是指政府将原本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向民间企业或其他机构委托管理或实施,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效率,减轻政府负担的一种非常行为。
公共服务外包起源于20世纪以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核心思想是将政府的功能和服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组织,以确保服务的更高品质和更高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推进,公共服务外包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应对方式。
然而,公共服务外包涉及到复杂的法律规制问题,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以确保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责任的完成。
二、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规制问题1.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基础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及文件。
这些法律规定了公共服务外包的程序、条件、标准和限制等,对于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公共服务外包的法律责任公共服务外包涉及到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如果服务外包方违反合同规定,导致用户利益受损,可能被追究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服务外包方违反法律规定,导致公共利益受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和诉讼的风险。
此外,服务外包方也要承担由于服务不达标而造成的合同违约责任。
3.公共服务外包的管辖问题公共服务外包涉及到的管辖问题主要包括合同管辖权、争议管辖权和执行管辖权等。
具体而言,根据合同的不同,服务外包方和用户所属的地区、争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都将影响到管辖法院的确定。
因此,在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服务外包方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合理规划合同条款,明确约定合同的管辖权,提高合同生效和执行的效率。
4.公共服务外包的监管问题公共服务外包中涉及到的监管问题主要包括服务合同管理、监督检查、违法违规处理和异议投诉处理等。
具体而言,管辖机构通过对服务外包方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定期检查服务品质、违规情况和用户反馈,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和投诉,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品质。
浅谈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与思考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政府直接供给公共服务的模式已呈现诸多弊端,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尝试把公共服务外包给社会组织。
南京市鼓楼区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推动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提升了财政使用效率,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较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公众对服务“质”与“量”的需求。
但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只有建立适度可操作化的监管机制、更多培育社会组织、建立三方评估机制、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合理划分公共服务外包领域、构建一种有管制的公共服务外包模式,才可以有效避免其不足。
关键词:公共服务外包;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实践公共服务外包是指政府将原来由其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
这是一种“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的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着财政负担重、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共服务外包成为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制度创新,并在西方公共部门中广泛运用。
中国政府正从经济建设型向社会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北京、深圳、南京等城市部分公共服务事业外包工作已在迅速推进中。
本文是在对南京市鼓楼区部分政府部门及相关社会组织如“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金康老年护理中心”等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基础上,综合整理分析完成的。
一、南京市鼓楼区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近年来,南京市鼓楼区从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出发,以“有限政府、无限服务”为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契约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向社会组织购买部分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外包。
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创新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成为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不仅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不足、服务不均等,导致了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的不尽人意。
如何创新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居民需求,成为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现状分析1.资源不足目前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存在着资源不足的问题。
城市社区服务项目众多,包括基本生活服务、公共设施服务、教育医疗服务等。
由于财政预算有限、社会资源不足,导致部分城市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展受到限制,造成个别社区服务不到位,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2.服务不均另外一个问题是城市社区服务不均,表现在城乡差别大、区域差异大等方面。
一些城市社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较差,导致其服务水平较低。
相反,一些发达城市社区的服务水平相对较高,造成了城市社区服务的不平衡现象。
3.管理体制滞后当前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的管理体制也存在滞后的问题。
由于部分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长期停留在旧体制下,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服务机制的创新和改革难以进行。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制约了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创新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1.增加财政投入在解决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的财政拨款,增加投入到社区服务项目中,保障服务项目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社区服务领域,拓宽服务资源渠道,提高服务供给。
2.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在解决城市社区服务不均的问题上,可以建立健全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通过对城市社区服务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以及对城市社区服务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起覆盖城市社区各个方面的服务体系,保障城市社区服务的全面均衡。
(四)从居民层面来看1.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量”的需求。
政府实施公共服务外包,社会组织可以更加敏感地发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各种需求并能及时做出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所需的服务政府无法提供,而政府提供的服务又非公众所需这一矛盾。
鼓楼区购买的“心贴心”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包括家庭保洁、日间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陪医取药、代办事务等等,较好地满足了老人们的需求。
96180生活服务求助热线截至2009年2月,就有来自全市有效拨打的求助电话15.77万个,其中服务类求助4.99万个,咨询类求助10.73万个,多方位满足了居民的服务需求。
2.满足了公众对公共服务“质”的需求。
社会组织为了使政府能够持续购买自己提供的服务,必须建立独立的服务团队,其服务质量必须能通过质量评估。
这必然会促进社会组织在服务质量上精益求精。
如“心贴心”的所有服务人员均要经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专业家政培训,95%的人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其中30%的人还拥有中级证书。
6180的服务部对接受过该热线服务的市民抽样回访显示,“满意”和“很满意”的居民占到回访总数的99.8%。
三、南京市鼓楼区公共服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模式,具有旧模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起步阶段由于其发展尚不完善,难以避免新问题的产生。
(一)区政府的监管方式有待合理化、可操作化目前鼓楼区对公共服务外包的监管还存在一定问题。
以“心贴心”和“金康”为例,政府向“心贴心”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要求“心贴心”每周将服务情况向所在社区的社区主任汇报,每月向所在街道汇报,与此同时,区政府还聘请了康汇通公司进行督导。
“心贴心”的员工在提供服务之前之后均需向康汇通公司电话汇报有关服务的情况,常造成电话汇报拥堵现象。
区政府每年向“金康”提供几百万元的房租以及床位补贴,但是对“金康”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
其监管主要通过领导考察等方式进行,未形成长效机制。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风险研究分析摘要:公共服务外包是对过去政府主导公共服务方式的一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也成为了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还未成熟的模式,同时又存在一些风险问题,基于公共服务外包的背景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公共服务外包风险识别解决措施一、公共服务外包发展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对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形成一定影响,以及政府为了能更好的关注于国家发展,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需要也更加强烈,其在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角色有必要进行重新定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行政改革的浪潮开始影响着全世界政府的发展,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尤其是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模式越来越被欧美国家所认可。
公共服务外包就是指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并明确一定的准入资格,再把其承包给有资质的市场主体来完成,从而丰富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
二、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风险(一)隐藏成本风险政府部门在草拟公共服务外包项目时会对公共服务外包进行可行性分析,可是由于隐性过渡和管理成本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外包成本大于政府内部生产成本。
此外,在契约价格设计上,若契约标价过高,会对政府财政造成负担;若契约标价过低,承包商无法以低价供给高质服务。
最后,政府部门在进行分析时会逐渐导致形成合同逆向承包,即放弃外包形式变为内部生产服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挫败公共服务外包的积极性。
(二)寻租风险在政府寻找公共服务外包的承包商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行贿受贿行为。
少数政府官员利用手中发包权主动向承包商索贿,也有承包商主动向其行贿来谋求合同。
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承包商占有信息优势,其在利益的驱动下,通常会违背诚信,不惜牺牲服务质量、自身信誉等,来追求自身利益,包括隐藏信息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
(三)管理失控风险失控风险是服务外包中最基本的风险。
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与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公共服务外包是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上的创新,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承接者和提供者,对于推动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我国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许多问题,梳理了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事业过程中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阐释了发展我国社会组织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标签:公共服务外包;社会组织;研究一、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缘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旨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公共服务外包在这场公共部门改革浪潮中备受各国推崇。
所谓公共服务外包是指政府把机关的后勤性服务和与行政工作相关的技术服务以及为企业、市民、各类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性服务等,以政府机关或部门作为发包方,明确条件资质的准入制度,按照一定程序公开择优承包的方式,通过签订报酬与服务数量、质量、效率相挂钩且与规范考核评价结果相联系的合同办法,承包给有关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主体)的行为。
“社会组织”是一个中文语境下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中介性组织。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由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这三类社会组织。
本文涉及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的社会组织,是除了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私营部门之外所有独立公益性组织。
社会组织基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于推动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府将公共服务外包给社会组织,可以更加高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中来,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是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其次,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
大多数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为了争取到外包合同会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来提高其竞争力,充分的竞争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公共服务事业外包问题研究一、引言公共服务事业外包是指领导将原本由领导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事业委托给私营部门或非营利组织来管理和运营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然而,公共服务事业外包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服务事业外包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背景与现状1. 公共服务事业外包的背景公共服务事业外包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于领导财政紧张、效率低下以及对市场机制的信任而引发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
2. 公共服务事业外包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许多国家采取了公共服务事业外包模式,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这些国家在不同领域实施了外包,包括教育、卫生、交通等。
外包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将整个服务交给私营部门,有的是将部分服务委托给非营利组织。
三、公共服务事业外包的优势1. 提高效率公共服务事业外包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各方面的活力,提高效率。
私营部门通常具有更高效率和更灵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 节约成本通过外包公共服务事业,领导可以将原本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来建立机构和设施的成本转嫁给私营部门或非营利组织。
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提升质量私营部门通常具有更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能够提供更好质量和更满意度。
这样可以提升公众对于领导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四、公共服务事业外包存在的问题1. 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领导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较高,私营部门不愿意承担这些地区的服务。
这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2. 监管不到位领导在外包公共服务事业时,需要加强对私营部门或非营利组织的监管。
然而,由于监管机构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导致监管不到位。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公共管理新政策的实行和政府体制改革的开始,我国服务外包给非营利组织或者企业来提供,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转变为监督者,非营利组织或企业成为代理者,政府利用公共服务外包的这种形式,有效的降低成本并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这种新模式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经在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实行了外包制度,公共服务效率和品质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政府内部管理不当,引发的管理松散,腐败等行为;外包制度下政府和其他代理方签订合同存在的局限性;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缺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所以较为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出当前我国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可行性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企业;非营利组织AbstractSince in the 1970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operation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Government reform have begun torise globally, and the public sector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my country, has begun to make major changes.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is a new service concept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system in the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America and Sweden. The government has outsourced some of its public services to corporate 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a new model. Using the form of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while lowering thecos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public service, this has become a new service concep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ll have a long-term imp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nearly more than 20 citie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outsourcing modelis introduced in the public service projects such as landscaping, sanitation, home-aged, public transport, and disability assistance. Corresponding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but also there are some new problem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internal management imbalance, the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approach is single, the appraisalincentive system is unclear, the oversight is inadequate, Theseissues will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Government's implementationof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Therefore, in-depth analysis of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o make rectification measur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Keywords: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Outsourcing; Enterpris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目录 TOC \o "1-3" \h \z \u一、绪论 1(一)选题背景 1(二)研究意义 1(三)研究方法 1二、公共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2(一)公共服务外包相关概念解析 21.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 22.公共服务外包的类型 23.公共服务外包的途径 2(二)公共服务外包的理论依据 31.公共选择理论 32.新公共管理理论 33.委托代理理论 3三、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与问题 4(一)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 41.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 42.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成效 4(二)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5四、国外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及经验 6(一)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 6(二)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外包的经验 7五、完善我国公共服务外包政策 7(一)明晰公共服务外包的范围 7(二)改进服务外包的合同制度 7(三)强化政府内部管理 8(四)开展公开透明的外包活动 9(五)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9(六)完善外包监督体系 9六、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一、绪论(一)选题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逐渐兴起,政府开始意识到深化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改革的重要性,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必须找到另外的一种公共服务模式来改变现状,政府改变管理方法 (javascript:;),,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交给私营部门或者第三部门来承担。
公共服务外包论文一、我国发达地区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一)安保领域在个别城市有着大胆的尝试。
深圳宝安西乡“花园街区”推行的“综合执法管理模式”改革,把涉及街区治安巡查、协助公安机关治安防控、协助交通部门维护交通秩序等8大类26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项目外包给鑫梓润物业公司。
通过引进企业参与管理,冲突和矛盾经过企业这一层缓冲,管理和处罚剥离,执法者可以更多扮演“裁判”的角色,进行调停和处理,矛盾和冲突相对会减弱。
(二)推行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早在2003年11月,南京鼓楼区就率先创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网,通过购买民间组织“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为鼓楼区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每月免费提供20个小时的服务。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网服务对象达5500多人,基本实现了辖区内70岁以上孤寡、独居老人免费服务全覆盖。
(三)创新了文化和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
无锡市文化部门不再包办一切,文艺团队自主经营。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为文艺团体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2011年,无锡出台文件,明确“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用于面向文化企业的政府采购”。
2012年无锡市财政出资840万元购买了45项公共文化产品,涵盖演出、展览、电影放映和艺术培训等内容。
(四)在党建等其他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江苏无锡新区管委会组织部仅11人,却挂了12块牌子,为了破解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的难题,无锡新区开始探索试验党务外包改革,把党建研究、形象宣传、文体活动,甚至是基层党组织组建,都不同程度外包给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
无锡新区招募14名“党群指导员”,专门负责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企业工会和党组织的组建。
此后,无锡新区把外包扩展至其他党群事务,在江南大学设研究中心,负责党建课题研究;委托广告设计公司设计党建品牌形象标志;委托央视制作宣传MTV;将一些文体活动交由专业公司或协会运作。
二、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在政府服务外包实践中的问题综合上述几个典型时间案例可以发现,实行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大多减少了行政开支,减少了服务成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政经视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研究———基于14省市的调研数据分析齐舒展(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摘要】公共服务外包是指在公共服务的供应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私人企业生产公共物品和服务。
公共服务外包能增强政府活力,有效地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种类较为单一,存在监督机制缺失问题,借鉴国外政府的经验,我们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社会化、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范围并完善相关法规,依托法律支撑。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合同外包;社会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大变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面对着愈演愈烈的严峻局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其政府为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利用政府的力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
这场行政改革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重塑政府(Reinventing Government)、政府再造(Reengineering Govern-ment)、再造公共部门(Reengineering the Public Sector)、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等。
这种政府再造运动的代表形式就是公共服务社会化。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蓬勃兴起以及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逐渐抛弃了垄断性的公共服务直接生产模式,采用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方式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
政府将公共服务交予私营部门来承担的合同外包制度成为西方政府广泛应用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方式。
公共服务的合同外包在西方国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它自产生以来就受到政府官员和学术界的广泛争议,合同外包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以及问题1.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
我国在建国初期,一直将公共服务事业定义为公益性事业。
政府公共服务事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低价格、高财政补贴的体制,供求关系和成本变动基本不受价格所影响。
一、国外研究综述(一)关于公共服务外包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研究公共服务外包是民营化的主要方式,起源于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20世纪70年代,在国家财政、管理、信任危机背景下开始于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政府改革的一种国际思潮,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萨瓦斯(Savas,1999)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企业管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由此他提出了民营化与PPP模式,该理论中系统的介绍了公共服务外包的过程。
萨缪尔森·保罗(Samuelson Paul A,1954)提出的公共物品理论中从公共物品的属性角度限定了公共服务外包的范围、成效等。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962)在“政府失灵”前提下提出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减少政府垄断,从而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这解释了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合理性;企业管理理论则为公共服务外包提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包括绩效评估、合同管理、组织目标管理、技术创新等。
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2015)指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是“合约失灵”的体现,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易过程容易出现投机主义等问题进而增加交易成本,这很好地解释了公共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风险及规避等。
赫菲茨(Hefetz,2016)认为,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将公共服务外包运行不畅、不适合领域的外包陆续收回的“逆合同外包”现象,由此引发了公共服务外包的争议。
(二)关于公共服务外包的过程研究公共服务外包的过程研究,包括公共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范围、对象、合同管理、外包效果等方面。
1.公共服务外包的决策影响因素。
公共服务外包决策受多重因素影响。
费里斯(Ferris,1986)提出市政府从收益—成本的角度作出外包决策:可能节约费用、财政压力明显和政治反对力量微弱。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问题及对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服务提供方式被西方各国广泛采用。
近些年,我国各个地方政府针对这种新的政府服务方式展开了一系列尝试,同时也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其中的各类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旨在总结当今我国在社会政府服务外包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突的出问题,并针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标签: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一、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一)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定义在当前国外的学术界,对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
就我国学术界而言,学者们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概念也没有达到完全的一致,但是在本质上,其观点并没有存在太大的差异。
在表现形式上,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就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供给方式,其意义就是政府部门将公共事务交付给具有一定资质与经验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包括原来由政府部门直接生产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的服务等。
政府或第三方按照先前合同签订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后将一定的费用支付给第三方。
(二)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将公共服务外包划分为不同类型,在本文中主要根据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第一个维度是外包服务的性质是面向政府内部还是面向社会公众,前者称为间接的公共服务,后者是直接的公共服务;第二个维度是承接的主体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前者具有一定的营利性,后者则主要是非营利性或公益性。
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公共服务外包划分为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的服务外包分别为:第一类为商务性外包,主要由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政府内部的服务。
第二类为特许性外包,主要由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
第三类为定制性外包,主要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政府内部的服务。
第四类为公益性外包,主要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这类服务的公共性最强。
本文的公共服务外包主要讨论的是第二类特许性外包和第四类公益性外包这两种服务外包类型。
浅析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问题——以XX区污染普查为例摘要:公共服务外包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此手段一方面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政府公共支出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但是,公共服务外包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晚,因此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理及归纳,通过案例研究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以此来构建解决外包风险的路径。
关键词:公共服务外包;政府;外包风险;解决路径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因此中国政府借助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部门当中,通过政府服务外包更好的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但由于政府的特殊性以及政府部门与乙方之间对于公共服务的目标理解和利益诉求的差异性,造成许多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项目的效果不甚理想。
2.研究意义从国外公共服务外包经验中得到启发,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当前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对公共服务外包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能够深入分析剖析其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从而为改善我国公共服务外包机制创造条件。
(二)国内外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1)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内涵的研究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公共服务服务外包是从外部购买产品和服务二不是在政府机构内部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
”也就是说,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服务不是政府直接进行的过程,而是以政府和企业进行的一项递盘行为,或许这样说有失偏颇,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公共服务外包的管理和供应过程体现的是直接民营化的方式,即政府进行公开招标,而服务供应商之间会进行竞争来进行投标。
这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公共服务传统的“管制”转向了“契约合同”的方式,而这样一来,社会资源和池昌资源就被充分的运用到政府的资源分配中。
[1]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的界定离不开理论的支持。
地方政府完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思考:基于上海市的研究陈奇星[摘要]目前,上海基层政府公共该服务外包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方兴未艾。
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服务外包实践也出现了诸如不规范、监管低、风险高等问题。
在客观分析政府合同外包的类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就优化体制、机制,营造有利环境,发挥合同外包的积极效应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上海[中图分类号]D0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2)11-0077-03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政府采购、后勤服务社会化、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外包实践。
一方面,通过引入竞争、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发挥规模效益,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满意度,降低了行政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服务外包产生了诸如监管困难、成本上升,甚至行政腐败等问题。
可以说,如何科学认识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内涵与边界,通过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最大限度发挥其正面积极优势、规避其负面性影响,让政府成为“精明的买主”,是公共管理领域中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对上海基层政府合同外包的调查研究,在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关优化外包实践的对策性思考。
一、上海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与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元化,上海各级政府以购买岗位、服务外包等方式向辖区内公民提供公共产品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通过对部分区县和社区(街道、镇)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基层政府服务外包的发展态势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发展迅速,涉及面广。
总体来看,上海区县、镇(包括街道)两级政府服务外包的总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和岗位也在不断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市级机关和各区县政府每年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资金从几百万至数亿元不等。
例如,2006年上海市财政拨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1.5亿元,上海市民政局从2007年开始,每年从福利彩票福利金中拿出7000万元,用于对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7家社会组织实施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