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随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有效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类似于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情境的构建和情感的渗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同时,在教学环境中也需要注重安全和卫生问题,创造优雅和丰富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教师应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外,在教学方法中,也需要注重灵活性和差异化,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
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科基础,教师应该梳理已有的教学内容,设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
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应该严格按照学科标准和教育部规定来设置,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同时,在教学内容中也应该充分考虑本土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灵活运用文化元素和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四、有效的评估与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反映了教学效果的真实水平,因此,评估和反馈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考试、口头评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特点,给予切实的评价和反馈。
“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还能让学生从大量复杂的文本信息中,快速抓住重点信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本信息二次加工,实现语文知识的内部构建的过程。
此时,适当引入对话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提高语文课堂的互动性,方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应用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作用1.1具有实践意义“对话”是人和人的对话,是传递情感的方式,也是生活中必备的部分。
“对话”策略的引入,帮助学生提升了口语表达、理解能力,将学生真正带入书本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话”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可以长时间地和学生沟通,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1.2促进口语交流“对话”是传递内心的情感,“对话”策略的引入,是指师生双方一问一答,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分段朗读,分人物角色展开对话,加强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促进对话交流。
培养口语交流能力,需长期的培训锻炼。
利用“对话”,能够培养口语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交流,鼓励他们多说多做,激发口语表达兴趣,让学生乐于说、乐于讲。
1.3有利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
情景重现,口语促进情感的深层交融。
“对话”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感情,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对阅读的热情,让学生爱上阅读、对话。
在对话中,提升学生对书本的认知能力。
如先介绍全文中的若干人物形象,将这些角色分配给班上学生,要求分人物朗读。
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这种对话能够加深学生对书本的理解。
1.4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在严谨的课堂氛围下,“对话”可以让学生释放紧绷的神经,帮助学生缓解身心的疲惫,让教师充分地感知和体会每个学生的内心。
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要有实效性案例背景: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
而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一、虚假对话教师有一系列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学生是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二、精英对话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课堂中的对话只是几个精英学生在表演着思维的艺术体操,其他学生则冷眼旁观。
综观以上现象,试问:何谓有效对话?如何做到有效对话?以下案例来源于本人执教的《唐雎不辱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案例描述:《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大多数学生觉得繁琐无味,理不清的字词,释不完的句意。
一开始我也想因循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品析人物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在讲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应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慷慨陈词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与秦王同归于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的课堂……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一下子全班炸开了锅,很多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生干脆站了起来……)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
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
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口气很强硬,让秦王“怫然怒”。
师:秦王好惹吗?他是怎样一个人?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礼的一个人。
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
师:秦王的反应怎样?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
浅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价值和作用的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犹记万松老师上的《伯牙绝弦》这一课,现场听完,惊喜之情难以言表。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原文上,实乃学好语文之金玉良言。
上课伊始,读题目,为“弦”字正音,无奇。
继而读全文,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读,无奇。
再继之,请学生练读难读的句子,亦无奇。
就这样,读一读,议一议;读一读,悟一悟;读一读,品一品;读一读,写一写。
一个“读”字,若蛟龙,上天入地;若江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全课在“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琅琅读书声中在戛然而止。
霎时,听者心潮澎湃——本分的“读”、本色的“读”、本真的“读”,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声振林木、响遏飞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无疑,“读”在此课成了某种绝招、绝艺、绝学甚至绝唱!二、创设开放的阅读情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领悟。
本学期我校的陈老师在上《画杨桃》一课时,特意从超市挑选了一个杨桃在课堂上展示,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让学生说说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的杨桃,使学生对同学们的“笑”有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笑,是因为“我”画的杨桃并不是他们所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同学们不笑了,是因为他们从“我”的角度所看到的杨桃和“我”画的杨桃是一样的。
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_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
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
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教师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
设定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弄清楚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将这一问题具体化,转换成可以评价的指标,还应当是关照了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
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三、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
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1、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
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伊旗四小高美芳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
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寻求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做好课堂内外的一些细节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灵动的空间
眼下许多语文课,“感悟”变成了“赶着学生悟”,常常是学生只读了三五分钟课文,师生便开始对话,抒发“感悟”。
即便教师在对话中安排了几次朗读,大多是为了体现“悟”的成果,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所谓的“重点句段”,也大多是为了体现“悟”的成果。
感悟、感悟,有感才有悟,感得扎实才能悟得透彻。
教师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懂课文,就企望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悟、理解”,这是本末倒置、不啻缘木求鱼。
课文中的文字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有声音,有色彩的,只有读才能把文字还原成生活画面,才能使它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缘语生情,依情品语。
二、珍视学生合理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间平等的对话活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感受能力都不一样。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精心备课,从不同角度解读教材,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个体感受。
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珍视他们合理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三、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在解读文本上要创新,转换自己的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课堂阅读的有效性,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课堂设计的角度着手,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不再只注重文字的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也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方法不够灵活、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而这些问题可能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首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教学内容入手。
传统的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围绕课文朗读、课文背诵等内容,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际交际情境。
因此,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具体的交际情景,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对话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关注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与交流。
因此,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口语交际的实际效果。
另外,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
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朗诵比赛、话剧表演、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课外实践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文将从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意义、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意义口语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和意见的重要方式。
通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口语也是与他人沟通的桥梁,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教学策略1.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读《打开心灵的锁》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模拟小孩子与画家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供合作机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在小组中进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篇短文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的角色扮演卡片,要求他们根据卡片内容与其他组员进行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的欲望。
3.提示关键词汇在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时,教师可事先提供一些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组织语言。
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张关键词卡片,学生可以根据词卡提示进行表演或讨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够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以小学四年级一篇《成语的故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教师首先介绍成语的定义和作用,并通过举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成语的用法。
2.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从教师提供的五个成语中选一个成语,并举例使用,其他小组成员猜测成语的意思。
3.学生角色扮演,每组选取一个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要求其中包含这个成语,并在小组内进行表演。
4.小组间进行互动交流,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后,评价他们表演中成语的使用是否准确,是否富有趣味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有效对话的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文阅读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往往面临挑战,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面临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讨论、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有效与学生展开对话等问题。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也面临着如何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如何理解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与教师共同构建意义等挑战。
1.2 研究意义教师与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对于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探究中提升语文素养。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研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策略,可以为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性的参考和借鉴。
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有效对话的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2. 正文2.1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话模式可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尽量采取平等互动的对话模式,而不是简单的一言堂教学。
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对话模式方面,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是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思考和看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其次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疑惑。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以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詹伟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读练结合,提高自学能力;创设情境,巧用评价。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以来,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
谈谈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好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体现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要遵循小学语文学习的规律,发挥好文本作为教学资源的效益,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读”,历来就是传统的小学语文学习方法,语言学科最需要的是阅读。
课堂上应该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朗读、诵读、默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之前,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之中,让学生“品读”课文,在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之后,让学生“悟读”课文。
我们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沉淀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从而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读练结合,提高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加强读练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有着长远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训练朗读。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为切入点,采取案例加理论的模式,重点谈谈如何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有效性
结合新课改内容,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就是教学、学生以及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始终只有具备较强的预见性和自主性以及共同性的特点,方能实现多向互动,达到三者之间情感交流的和谐,从而预防教学出现问题化和空泛化的现象,最终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
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难以读出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观念和意志,就别谈站在某一角度审视和赏析这一文本作品,那么学生给出的自我感受也就毫无意义,这也就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即问题化和空泛化的现象,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对话兴趣,更难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一.就存在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具体阐述
针对上述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化和空泛化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的同时也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希望能引起广大同行的注意。
1.问题化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历尚浅就很难理解这句话,需要进行
重点讲解和讨论。
但很遗憾的是,笔者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给学生设计大量问题,将整个教学内容分成很多小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提问,学生则根据笔者的提问而只顾在书本中找出预设的答案,尤其值得反思的是笔者所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与教参如出一辙。
后来经过分析主要是在导学案应用时过于僵化而缺乏灵活性,只是按照教参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一堂课下来全部都用在提问上了,将学生的发言权和倾听权进行了严格控制,使得学生只能在这些“有条不紊”的提问中找出“正确答案”。
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和总结,笔者认识到这虽然是开展的对话教学,但是将学生的倾听、见解和述说等主体性地位没有体现出来,极大地钳制了学生的思维。
这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严重的问题,导致过多的问题使得课堂问题化,也是笔者没有仔细领会新课改精神和目标以及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等不足而导致的。
后来笔者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总算能确保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了,那么是如何确保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的呢?笔者在第三部
分将会进行重点分析。
2.空泛化。
空泛化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出现的最为常见的现象,空泛化,就是有的老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往往千篇一律,既不管文本的问题也不管文本的内容,一般的引导性问题都是诸如“这篇课文中最精彩的是哪部分”、“文中的哪些词语用得最佳最妙”等同样的问题,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可以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
文都这样问,否则就难以体现文本内容存在差异,不能突出重点,难以突破难点,本来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篇章变得千人一面,使得学生难以与文本进行有效性的对话,好比能看见树木而看不见森林,在关注细枝末节的同时忽略了整体能力的把握,将学生在文本的理解与欣赏停留在最基层,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空泛化的现象是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确保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的几点浅见
一是教师设置问题要有预见性。
要求教师首先准确地把握文本,不能简单地把对话简化为提问,要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把有形的问题化为无形的思索。
这样才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你问我答。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开放而不空泛,提出的问题要切合文本,贴近学生,防止空泛化,真正实现对话的有效性;二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老师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和思考空间,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给学生充足的质疑契机,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学生在对话中要充分发挥自主性,享受文本,体验文本,与文本有效对话;三是共同的对话,不仅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而且指师生共同体验文本。
在阅读课堂上,要想实现真正的对话,就必须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
这是实现阅读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
杨光,江苏省邳州市新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