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_规则之变(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5.28 MB
- 文档页数:18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规则的基本含义、作用及其存在形式。
理解生活中任何规则的产生都是现实的需要,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变化。
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制定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初步理解规则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列举生活中的各项规则,结合案例探究规则演变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尝试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感受不同的规则制度,增强社会责任感2学情分析规则既不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新生事物,它的产生与出现有一定的抽象性,七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规则的不断完善”,“ 规则从无到有”,“ 规则从有到无”等内容学生很容易弄混淆,因此教师须多设置相吻合的“规则演变”的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规则,感受规则。
其次是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多安排些感性的游戏,直观的案例来探讨。
总之,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规则的存在形式及演变,说明规则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探究规则演变的原因,辨证看待规则的演变;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规则的演变一、活动导入【提问】你们玩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吗?谁能带着全班同学玩一会儿?完了1-2轮后,教师要求暂停一下。
【活动】击鼓传花。
【提问】为什么我们玩的时候会发生“混乱”?怎样使这个游戏更有序、更有意思?要使这个游戏更有序、更有意思就必须制订游戏规则。
学生讨论有关游戏规则。
如:击鼓人背对众人或用头巾闷住双眼;传花要遵循鼓声的松紧依次传递;鼓声一停,传花的动作立刻停止;花落到哪位同学,哪位同学就即兴表演个小节目。
【承转】击鼓传花这个游戏最初是一种饮酒游戏,由于玩的目的不一样,因此游戏规则也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玩简便的“击鼓传花”游戏,,讨论制订该游戏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初步意识到在活动中制订规则的重要性。
用游戏的形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规则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简单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和制度,知道生活中的规则是无处不在,是生活的需要结合课本中的实例,知道规则的演变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及相关资料能说明规则的演变原因及其产生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知规则的存在是生活的需要,理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树立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规则的废立与演变折射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变化,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二、教学重点规则的形成与演变三、教学难点规则的演变过程折射出的历史发展变化,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四、具体教学过程1.导入设置的自己网购的一次经历,与学生分享。
让学生通过评析,了解网购存在着规则,进而让学生对规则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该环节的设定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
2.通过视频的形式,介绍两个发生在上海的悲剧。
通过这两个悲剧的介绍,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则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让学生展开一定的思考,如第一个教学案例中让学生思考,火灾发生的原因。
通过思考让学生明白遵守相应规则的重要性。
3.设置相应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应该遵守的规则。
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规则存在的多样性,或者说生活处处有规则。
此外展示中学生守则,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的形式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4.规则的古与今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规则是变化着的。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列举了结婚仪式的古与今的不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到规则是变化着的,应该对不同的规则进行具体的分析。
5.举了江山大陈村的例子,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文字形式的规则,也有约定俗成的无形规则,如大陈村的孝文化就是体现了无形的规则。
6.规则是变化的。
通过图片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明白规则的变化。
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规则变化体现在什么方面,引发学生的思考。
本教学环节中还详细的列举了档案管理费的存与废,让学生思考规则变化的意义。
9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第二课,主要内容为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规则以及规则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规则并能够归纳整理。
2.理解规则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守规矩、讲礼貌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规则。
2.学生能够理解规则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归纳整理生活中的规则。
五、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中心、情境中心、任务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思维导图、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课知识。
六、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把“规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向学生提问:“你们都知道规则是什么吗?规则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引起学生对于规则的思考。
2. 学习前的准备教师可以找几个用语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进行教学引导。
比如,在上学路上应该走哪一侧;在打闹嬉戏中不能伤害他人等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这些故事中都有哪些规则?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3. 新知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规则是人们为了让生活更加安全、有序、合理而制定出来的行为准则”。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生活中的规则,例如不在教室内吃东西、不在公共场合喧哗等。
4. 活动实践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整理生活中常见的规则,并归纳整理出规则的分类。
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规则的分类图。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范例,例如身体卫生与公共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规则。
5. 情境模拟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
例如:公交车上有一个老人,讨论学生应该怎么做才符合规则?或者在排队买东西时,有人插队讨论该如何应对?6.归纳总结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课堂小结,或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出学生对于规则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生动、实用、生活化为主要特点,尝试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规则的认识。
其中,小组讨论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通过讨论,让学生对于规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课题: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遵守规则地点:八年12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自由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明白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理解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明白要坚定维护规则与积极改进规则。
能力目标:提升对自由与规则关系的理解能力,具有改进规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遵守规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自觉遵守规则,维护与改进规则。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境设置法、探究活动、讲解法等相结合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过程复习:1、社会秩序的作用?2、社会规则的作用?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相声《我忍不了》。
【教师提问】(1)相声列出了哪些“忍不了”的行为?(2)你发现还有哪些“忍不了”的行为?(3)这些“忍不了”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4)相声中反映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学生发表各自看法。
教师总结:这个相声列举了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旅游景点乱刻乱画、乘车无人让座、破坏环境、乱扔杂物等一系列不文明行为。
生活中,有违反游园规则而破坏环境的行为,有违反交通规则而导致交通堵塞的行为,有违反乘车规则而伤及自身安全的行为,有违反体育比赛规则而恶意伤人的行为……这些说明优质的个人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良好的社会秩序则需要大家遵守社会规则。
怎样遵守规则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遵守规则。
讲授新课:(二)遵守规则。
1、自由与规则不可分【心灵感悟】《自由不是任性妄为》一天,车轮质问方向盘:“你为什么总是要束缚我的自由?”方向盘回答:“要想随心所欲,必定会走到邪路上去。
”谁都想要自由,可是若车轮自由了,后果将会和火车离开了铁轨一样,虽然享受了短暂的“自由”,却让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
这也如白白的斑马线一样,虽然束缚着你,却能保证你的安全,而当你“自由”地走到车行线上,得到了“自由”,你的生命安全也就没了保证。
【教师提问】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有规则才有自由。
第七单元第一课规则的演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主备章节内容:规则之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情景,让学生体验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规则的形成和变化,要自觉遵守并不断完善;让学生亲身感受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制度,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做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人。
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情景(播放视频画面或出示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和探究能力的培训。
认知目标:了解规则随着需要在不断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规则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争做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人。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方式和讨论法。
七年级《思想品德》公开课教案-特殊的规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有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2. 学会遵守规则,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规则对生活的影响。
2. 如何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规则的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规则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如公共汽车上,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则,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什么是规则,规则的种类,以及规则的重要性。
3. 情景模拟:设定一个学校集会的场景,模拟违规行为,让学生观看后,讨论违规行为的后果。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违规行为,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对自己的影响。
6.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遵守规则,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规则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规则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3.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他们对如何遵守规则的思考。
七、教学反思:1.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2. 反思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否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接受规则。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简单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和制度,知道生活中的规则是无处不在,是生活的需要结合课本中的实例,知道规则的演变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及相关资料能说明规则的演变原因及其产生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知规则的存在是生活的需要,理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树立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规则的废立与演变折射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变化,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二、教学重点规则的形成与演变三、教学难点规则的演变过程折射出的历史发展变化,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四、具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师:这句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有规则,需要懂规则、守规则。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关于规则的内容,什么是规则,规则的存在有何意义,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它的演变对我们生活有何影响。
(板书:规则的演变)<二>讲授新课1、规则之“源”【规则无处不在】活动设计: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规则,说明这些规则都是在哪些场合出现教师活动:板书学生的答案,归纳其涉及的范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规则的共同点】活动设计:PPT出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规则如:《中学生守则》、《班级公约》、课本P78页图7—1身边的各类规则、《法律条文》、交通安全警示标志、交通规则、体育竞赛规则等教师活动:说说这些规则的共同点是什么?至少说出三点学生举手发言,教师总结共同点:(1)都具有强制性(2)都需要有人来监督(如警察、裁判或法官)(3)违反规则都要受到惩罚【规则的存在形式】教师活动:这些规则都是以哪些形式存在?并举例说明归纳:以文字形式存在如:校规、社区公约、法律等成文的规则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流传如:尊老爱幼、清明祭祖、年三十吃团圆饭、回族人不吃猪肉等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各民族风俗习惯【感悟规则的作用】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每一个小组任选一种规则进行讨论,如果没有这个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归纳:如果没有规则我的生活会、、、、有了规则我的生活会、、、教师活动:人们为什么要制定和遵守规则?制定规则的原因:规则因生活的需要而出现,应生活的内容而存在(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规则的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标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质量;规则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结合课本P79)过渡: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规则,社会上还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源于违规、违法,或者没有依法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