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故事
- 格式:pdf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
龙源期刊网
国学大师钱穆的“静坐”养生术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08期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经历坎坷,但是最终得享95岁高寿,这得益于他独到的养生心得,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静坐。
钱穆的妻子钱胡美琦回忆,她与钱穆刚刚结合时,钱穆“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
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钱穆却只休息十几分钟便可以伏案工作”。
钱胡美琦觉得奇怪,便询问原因,钱穆说都是因为有静坐之功。
年轻时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将静坐法之中的“息念”功夫运用纯熟,乘车、行路都用心“息念”,所以能精力充沛,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钱穆的同龄人郭沫若留学日本时,因为神经衰弱,受到王阳明的影响,也修习了静坐法,后来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难能可贵的是,钱穆还从静坐领悟到,“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
若心中自恃有一长处即不虚,则此一长处,正是一短处。
余方苦学读书,日求上进。
若果时觉有长处,岂不将日增有短处?乃深自警惕,悬为己戒。
求读书日多,此心日虚,勿以自傲。
”
在这里,静坐法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养生术,而是升华到培育心性的层面,与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联语颇为相近,钱穆一生在面临很多重大关口时,往往能从容抉择,甚至不惜冒险犯难,不能说跟修习静坐法没有一点关系。
(摘自《北京晚报》谭徐锋/文)。
钱穆的养生方法作者:珊瑚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04期“方其生,即依其他生命为养。
及其熟,则还以养其他之生命。
故生命乃一大共体,绝无不赖他生而能成其为生者。
”钱穆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他在史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领域的造诣使之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然而,人们对于钱穆的关注已远远超越了学术领域,因为他还是一位长寿学者,在养生方法上有其独到见解。
“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健康长寿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标,然而,大多数人仅仅是口上说说而已,很难付诸实践,或者无法坚持下去。
但钱穆则不同,正如他执着于学术研究一样,他对养生之学也是积极而为。
如果单从遗传基因来寻求钱穆长寿的秘密,恐怕会有很多人感到奇怪,甚至是失望了,因为在钱穆的家族中有“三世不寿”。
钱穆的祖父37岁就去世了;父亲离开人世时也仅仅41岁;1928年,钱穆的第一任妻子及其刚出世的儿子相继去世,长兄钱挚在为其料理后事期间,也因操劳过度导致旧病复发而亡。
这些不幸在钱穆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钱穆本人也是自幼多病、身体虚弱,他因此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
”这种经历和感悟让钱穆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以及养生的重要意义。
基于此,钱穆在治学之余非常关注养生之道,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规律、增强身体锻炼等,以求延年益寿。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轻慢松柔的运动,与其他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太极拳讲求“神形合一”“内外兼修”,或者说是“身心俱养”,坚持打太极拳,可有效调节心理,使之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
钱穆酷爱太极拳,这是他几十年来从未间断的功课,甚至在讲学时也不忘记“温习”。
据说,有一次钱穆上课时遇到两个人在教室门口打闹,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于是钱穆就摆出了“揽雀尾”的姿势,吓走了他们。
太极拳对人体的机能和心理的调节作用是其他任何药物所无法替代的,这也就不难解释钱穆为何能于“三世不寿”中取得长寿之秘方、于乱世中求得学术之密钥了。
5位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国学大师”是对我国德才兼备学者的一种尊称。
很多国学大师除了在中国传统学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外,在养生方面也很有心得。
下面就介绍一下5位长寿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1.梁漱溟梁漱溟(1893~1988)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他在谈及养生方法时说:“人们在生活中要少吃多动,持之以恒,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梁老习惯早睡早起,每天都定时散步和打太极拳。
在工作的间隙,他常去户外活动。
90岁以后,他很少外出,但仍坚持在室内进行身体锻炼。
每天清晨醒来后,梁老先是在床上做伸腰、蹬腿、转动脖颈、吸气屏气等运动,运动50分钟后才下床活动。
梁老也曾经历过种种磨难,他经常劝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说:“一个人动不动就发怒,势必会伤肝,并使怒火攻心。
如气盛不得外露,又会积郁于内腑。
这两者都会伤肝劳神,损害健康。
因此,气平情淡,使其自长自消,才称得上身心休养的硬功夫。
”2.任继愈任继愈(1916~2009)是山东平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国学大师,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
任继愈年轻时就喜欢运动,初中时爱打篮球,高中时爱打网球,大学时爱打乒乓球。
在耄耋之年,他坚持“多读书,多睡觉,多用脑”,从不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
平时,任老喜欢散步、听音乐和上网冲浪,并经常通过电子邮件和别人保持联系。
任老曾说,“养心第一,养身第二。
神养第一,药疗第二。
自医第一,求医第二。
”这也是任老能安享93岁高龄的养生之道。
3.钱穆钱穆(1895~1990)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史学家、国学大师,曾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的教授。
钱老很喜欢散步。
在遵义讲学期间,钱老每天吃完早餐后都会沿着湘江河西岸向南行,大约走一个小时后再返回老城。
国学大师钱穆的静坐养生法展开全文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
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
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
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
连失三位亲人,对钱穆的打击也是极为重大,在《先秦诸子系年·跋》中,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
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因这些人生变故,加上钱穆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读书时关注“年寿”之事。
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
钱穆因而感悟:“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于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
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
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
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
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
接近钱穆的人说他无论做何事均“能提得起,放得下,洒落自在,不为物累”。
钱穆先生的静坐经历在钱穆先生的养生方式中,静坐(息功)应该是最令人感兴趣的。
钱先生从二十多岁就一直练习静坐,对静坐之法也是深有心得。
钱穆在《师友杂忆》中曾记载了他自己的多次静坐经历:余时正习静坐,已两三年矣。
忆某一年之冬,七房桥二房一叔父辞世,声一先兄与余自梅村返家送殓。
尸体停堂上,诸僧围坐诵经,至深夜,送殓者皆环侍,余独一人去寝室卧床上静坐。
忽闻堂上一火铳声,一时受惊,乃若全身失其所在,即外界天地亦尽归消失,惟觉有一气直上直下,不待呼吸,亦不知有鼻端与下腹丹田,一时茫然爽然,不知过几何时,乃渐复知觉。
又知堂外铳声即当入殓,始披衣起,出至堂上。
余之知有静坐佳境,实始此夕。
念此后学坐,倘时得此境,岂不大佳。
……一日,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
钱穆:最后的国学大师
欣闻
【期刊名称】《中国三峡(人文版)》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1990年8月50日,史学大师钱穆(字宾四)在台北杭州南路寓所里无疾而终。
这位享誉文化界的名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96年的人生征途。
他留给世人的是56种54册著作,约1500万字,给中国文化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泽被后世。
按现代学科门类划分,他的治学范围广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欣闻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
【相关文献】
1.为国学大师钱穆再立碑传——评陈勇著《钱穆传》 [J], 徐国利
2.钱穆:最后的国学大师 [J], 欣闻
3.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J], 许衍琛
4.“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故事 [J], 玲珑
5.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结了三次婚 [J], 徐廷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穆的静坐息念功静坐的具体做法端坐椅子上、床铺或沙发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两脚分开,放松腰带,头颈正直,下颌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口,舌抵上腭,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然后排除杂念(初练时难以排除,以后杂念会逐渐消失,切忌操之过急),主动调整用腹式呼吸,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
同时,将意识集中在脐下手掌捂处(丹田穴上),如此便可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一种似有似无、如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就是所谓“入静”,会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
一般的每日早晚做2次,一次做30分钟。
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如同人体内在功能被启动而迸发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强身祛病的作用。
静坐一般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对此,钱穆先生深有体会,他说:“静坐必择时地,以免外扰。
昔人多在寺院中,特辟静室,而余之生活上无此方便,静坐稍有功,反感不适。
以后非时地相宜,乃不敢多坐。
”钱穆二十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他的学术活动,静坐也对他的身体机能产生了影响。
对此,钱穆的妻子回忆说:我和宾四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
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宾四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
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谈起,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
他年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息念”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心“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这应该是他高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钱穆先生的静坐养生之法先用止法,一念起即加禁止。
然余性躁,愈禁愈起,终不可止。
乃改用观法,一念起,即返观自问,我从何忽来此念?如此作念,则前念不禁自止。
国学大师的养生经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11期编者的话:国学大师除了才学上的极高造诣外,不少人在养生保健方面也很有心得。
本期我们与您分享5位长寿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其中任继愈先生享年93岁,其他四位均享年95岁。
梁漱溟少吃多动,气贵平和梁漱溟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他谈及养生时说:“在生活上要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说到锻炼身体,梁老每天早睡早起,定时散步和打太极拳。
白天开会、写作的间隙,都要在户外活动多次。
90岁以后,他的活动就改在室内了。
每天清晨醒来,先是在床上做保健操,伸腰,蹬腿,转动脖颈,吸气屏气50分钟后才下床活动身子。
精神上的气贵平和与情贵淡泊,是指人在遇事之时,要善于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受气而不动气。
梁老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都经历了种种磨难,他经常劝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一个人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伤肝,火攻心。
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郁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于健康。
所以说气平情淡,自长自消,称得上身心锻炼的一项真正过硬功夫。
”任继愈一生崇尚闭目养生“养心第一,养身第二;神养第一,药疗第二;自医第一,求医第二。
”这是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任继愈能够安享93岁高龄的养生之道。
任老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任老一生崇尚“闭目养生”:闭目静心:当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之时,找一清静空寂之地,闭目端坐,良久则心平气和,头脑清晰。
闭目降气:凡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掂量各种行为的后果。
闭目行悦:当忧郁悲伤、失望空虚时,独坐闭目,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回忆以往得意欢愉之事。
闭目意驰:当若有所失,烦闷终日时,闭目抬头,意想浩渺广阔的太空,能心旷意驰。
闭目卧思: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可提高思维的深度。
钱穆每天散步1小时钱穆,中国现代史学家。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
钱穆的生平事迹国学大师钱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学者,著书数量众多,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认为历史是贯穿的。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钱穆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穆的生平事迹钱穆的观点在当时不被人认同,但钱穆用他的坚持赢得了后人的赞同。
在学术巅峰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他放弃了学术研究,转而办学,创办了新亚学院,给流亡到香港的学生一个栖息地。
虽然有人评论他为了创业荒废学术,导致后期再无建树,但是老先生对于国学的奉献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钱穆创办学院新亚学院,办学中秉持着不牟利原则,坚持用中文授课,这些要求体现了他的一颗中国心,当时许多香港学校的老师慕名而来,免费授课,一时新亚学院的学习风气浓厚,吸引了许多学子。
钱穆先生的后半生历程从广州开始到台北结束,并没有划上一个圆圈回到起点,浓烈的爱国之情处处体现在他的教育中,新亚学院的创办体现了这种爱国之情,在民族存亡之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薪火。
后来与其他两所学院合并,老先生亲自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从中文一词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祖国的浓厚思念之情。
钱穆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了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艰苦的办学环境中,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自己的病体,晚年因病双目失明的他还醉心于教学,参加了多场讲座,他的授课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座无虚席,钱老先生一生奉献,无私教学,令人尊敬。
钱穆一生的故事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历史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他的学术成果弥补了中国历史上的空白,作为史学大师,人们对他的尊重不只局限于他的学士,更为他在国学上的无私奉献而感动。
钱穆在抗战胜利后经广州去香港,此后再也没有踏上回国的路,由于时局动荡,他不得不放弃了自身学术研究,转而投身教育学中。
因为政治原因不能回到祖国怀抱,思乡心切而又忧国忧民的他亲自创办了新亚学院,为流亡学生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新亚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慕名前来免费授课,钱穆亲自创办这所学院旨在为中国培养文化人才,由于不收任何钱财,新亚学院地处香港贫民区,条件艰苦,钱穆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病体。
国学经典与养生智慧篇一:钱穆、季羡林等国学大师论养生智慧五一四. 钱穆、季羡林等国学大师论养生智慧仁者高寿、德者延年。
书中人生有如一杯浓茶,越品越醇。
那些在国学经卷中的漫步者,用自己的生命采撷着硕果,这些果实滋润了后辈也成就了他们令人仰止的丰富人生。
撇开学术不论,回归他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深刻的人生体悟、温情的生活之心铸就了他们悠远绵长的生命之河。
这种体悟、这份温情伴随着他们走过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留下了令世人心向往之的追慕慨叹。
本书从众多的国学大师中遴选出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钱穆、赵朴初、张岱年、启功、蔡尚思、张中行、季羡林等十位妇孺皆知的高寿者,从养生的角度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一番巡礼。
这不仅是一次对大师生活的环视,还是一次对大师涵养生命的聆听。
编辑手记:知识经济的到来,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空前的活动舞台。
这个舞台绚烂多姿,争芳斗艳,不过,在荣耀闪烁的背后,这个时代也使知识分子的身心背负了巨大的负累,他们身心俱疲,困顿不堪。
健康问题开始日益成为困扰这个群体的严重的社会现象。
在繁重的工作与压力之下,生理疾病、心理疾患也接踵而至,成为知识分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近年来,文科、理科和工科领域的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现象、亚健康现象开始触痛社会的神经,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应成为其自身和社会的关注点。
能否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一些优秀的养生文化,古为今用,把传统精华化为现代力量,直击中华传统文化的养生之道?由此,(该书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书便应时而出。
该书很好地把国学大师的日常生活和养生结合了起来,从众多的国学大师中遴选出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钱穆、赵朴初、张岱年、启功、蔡尚思、张中行、季羡林等十位妇孺皆知的高寿者,从养生的角度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一番巡礼。
全书文字优美流畅,逻辑严谨而不失活泼,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自己对于哲学和人生的一些体悟融入其中,既是审视国学大师的新视角,又是丰富养生学的新视角,使得全书看起来飘逸洒脱,深富哲理和智慧,可以说,这是任何健康专家都无法做到的。
养生有道的国学大师钱穆国学大师钱穆不但在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修身与养性方面也到达了很高的境界。
钱穆是以96岁的高龄在台北寓所无疾而终的,但钱穆的家族却是“三世不寿”。
其祖父37岁就去世了,父亲也仅仅活了41岁;1928年,钱穆的第一任妻子及其刚出世的儿子相继去世,长兄钱挚在为他们料理后事期间,也因操劳过度导致旧病复发而亡。
钱穆自幼多病、身体虚弱,他因此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
”这使他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以及养生的重要意义。
因此,钱穆非常关注和讲求养生之道,平素起居规律,注重身体锻炼,以企延年益寿。
钱穆酷爱太极拳,全套每次可打30分钟,这是他几十年来从未间断的功课,甚至在讲学时也不忘记“温习”。
据传,一天钱穆正在上课,突然来了两个阿飞,旁假设无人地窜进教室,来去晃荡。
钱穆大怒,一个箭步抢到那两个阿飞面前,摆出一个揽雀尾的姿势,把他们吓得一溜烟跑了。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轻慢松柔的运动,与其他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太极拳讲求“神形合一”“内外兼修”,或者说是“身心俱养”。
坚持打太极拳,可有效调节心理,使之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也能增加免疫力,强壮体魄。
钱穆崇尚宋代学术,因此也喜爱静坐养生。
钱穆从20多岁开始练习静坐,对静坐之法深有心得。
他先用“止法”,一念起即加禁止。
但他性急,愈禁愈起,终不可止。
于是改用“观法”。
一念起,即返观自问,我何来此念?如此念之,前念不禁自止。
如此反复,前念已去,所念不来,瞬息间云开日朗,满心光明通亮,全身轻松,快乐无比。
钱穆每天教务繁忙,往往一天操劳下来,年轻人都疲惫不堪,钱穆却稍事休息即伏案工作,别人都十分惊讶。
钱穆却说,这是静坐的功绩。
他把静坐的“息念”功夫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乘巴士、走路都“息念”,所以他回到家还能马上工作。
钱穆在回忆录中曾经记载:“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
余上船,坐一老人旁。
老人顾余曰:‘君必静坐有功。
’余问何以知之,老人曰:‘观汝在桥上呼唤时,双目炯然,故知之。
【转】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古圣今贤《看历史》谭端2015-07-20 09:55我要分享7[导读]“她是仰慕他的,她把他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生怕他有任何损伤。
年轻的她对花甲之年的钱穆开始了无微不至的照料。
她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
”文/谭端2012年,3月下旬,中国北部刮起大风,一时黄沙滚滚,遮天蔽日。
电脑屏幕上,静静地出现一则新闻:钱穆夫人胡美琦老太太在台湾病逝,而且还转刊了香港新亚书院的讣闻,说“胡美琦为照顾钱先生,遂辞教职,为钱先生于教育及著述上创下不朽的丰功伟业,厥功至伟”。
讣文说,她是3月26日零时在睡眠中安详过世,享年83岁。
胡美琦的逝世,很快被淹没在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当中。
钱穆先生与钱胡美琦女士(资料图图源网络)胡美琦的父亲胡家风,是国民政府要员,抗战期间一直任职山东与江西等地。
抗战胜利后,胡家风随熊式辉赶赴东北任行辕秘书长,去职后再任江西省主席。
1949年,他带着全家迁至香港,在这里,意外成就了女儿胡美琦的乱世姻缘。
乱世别离1949年春天,徐淮平原降起大雪,千里冰封。
淮海战役结束不久,蒋介石即在南京召集文武百官,宣告下野,旋即飞离南京。
此时,钱穆正在老家苏州养病。
他早先以《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文章著作引学人注目,又任教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多年,是中国望重一时的学者。
但,胃病一直是钱穆的宿疾。
不论如何名满天下,钱穆始终是一介书生,私人生活靠的是夫人张一贯打理。
张一贯原在小学教书,和钱穆育有五个儿女。
为了丈夫能专心学林,她一手操办起家里大大小小的琐事,也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跟随学校逃难川、滇,准备让妻儿随后跟上。
战火蔓延,千里路险。
一个女人带着四个稚儿,从北平跋涉到四川实在艰难,她只好带着他们回到苏州娘家。
待战事间歇,钱穆悄悄跑回来,将老母接来苏州藕园与儿媳同住。
关于10位民国国学大师生命的最后一刻黄侃、刘文典、赵元任、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10位民国国学大师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们锤珠咳玉,环佩叮当;他们学问超绝,而又骄纵自负;他们性格古怪而又蔑视权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侃黄侃(1886—1935),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湖北省蕲春县人。
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
1935年11月6日重阳,黄侃携子女甥婿,游鸡鸣寺,登豁蒙楼,忽觉腹痛,便归。
当晚,他依旧吃蟹喝酒,夜间,忽觉暝眩,汗流不止,四体若冰。
第二天,他“吐血盈盂”,但依旧读书不止。
去世前一天,他虽吐血不止,仍抱病圈点完毕《唐文粹补编》,并披阅《桐江集》五册。
此时,吐血更加厉害,共吐三盆四盂,指甲变白,终夜不能入睡。
10月8日下午,黄侃“哮气兴奋而坐,坐甫定而卒”。
章太炎听到噩耗后,恸哭不已,连呼:“这是老天丧我也!这是老天丧我也!”刘文典刘文典(1891—1958),原名文聪,字叔雅。
安徽合肥人。
国学大师,善治庄子;教育家,曾担任安徽大学校长。
刘文典染上鸦片,据说是因长子刘成章的死。
他为打发排遣内心伤恸,麻醉自己,便开始吸食大烟。
钱穆回忆说:“(刘文典)后因晚年丧子,神志消沉,不能自解放,家人遂劝以吸鸦片。
其后体力稍佳,情意渐平,方立戒不再吸。
及南下,又与晤于蒙自。
叔雅鸦片旧瘾复发,卒破戒。
及至昆明,鸦片瘾日增,又曾去某地土司家处蒙馆,得吸鸦片之最佳品种。
又为各地土司撰神道碑墓志铭等,皆以最佳鸦片为酬。
云南各地军人旧官僚皆争聘为谀墓文,皆馈鸦片。
叔雅遂不能返北平,留教云南大学,日夕卧榻上,除上课外,绝不出户。
”据说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两个人抽“云土”,一个是原云南省主席龙云;另一个就是云南大学教授刘文典。
国学大师钱穆的生平简介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国学大师钱穆的生平介绍吧!国学大师钱穆的生平介绍家世背景父亲钱承沛考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无意科名。
但对两个儿子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入仕。
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
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
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于是钱穆得以继续就读。
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生于今江苏省无锡市。
早年求学1901年,入私塾读书。
1904年,进果育小学就读。
1905年,父逝。
1906年,入常州中学堂。
1910年,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逢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遂辍学。
开始执教1911年,任教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
1918年,任教鸿模学校,即原果育小学,出版《论语文解》。
1919年,任后宅泰伯市初小校长。
1922年,赴厦门任教集美学校为任职中学教师之始。
1923年,任教江苏省无锡第三师范学校。
1927年,转任教苏州中学。
1928年,妻殁、儿殇、兄亡连遭三丧。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钱穆居北平八年,授课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课,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
1937年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
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1944年,撰文《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号召知识分子投笔从戎。
1946年,赴昆明任教五华学院、兼任云南大学。
1948年,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课余撰《湖上闲思录》。
1948年,新任苏州城防司令孙鼎宸(孙鼎宸乃王耀武舅子)数次访问钱穆。
1949年4月,与江南大学同仁唐君毅一起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王淑陶之邀,从无锡南下广州。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的故事钱穆(1895年7月30日(距今121年)-1990年8月30日),,原名恩,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
钱穆自幼以中国读书人之本色,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30年来,学问局面一步开展一步,而一直与中国甲午战败以来之时代忧患共终始。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的故事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县人,字宾四,1895年7月30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村的一个贫寒书香之家。
他天赋聪悟,7岁入私塾,10岁进无锡荡口镇华子才创办的果育小学读书。
1906年其父病逝,家徒壁立,寡母及兄弟四人,靠本族怀海义庄抚恤为生。
其间他就读中学,至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学校被迫解散,遂致辍学。
1912年,因家境贫寒,升学无望,钱穆想通过教书自学谋求出路,遂应聘到小学任教,开始了乡间教书手涯。
在以后的十年中,他读了《孟子》、《史记》,毛奇龄的《四书改错》,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马建忠等的《马氏文通》,孙诒让的《墨子闲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等等名著,为以后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1922年始,他开始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师,教授国文、文字学、《论语》、《孟子》、《国学概论》等课程,由于教者要自编讲义,故在讲《论语》时,“考孔子生卒行事,始有意作《先秦诸子系年》”。
所讲授的讲义,除文字学外,其他的如《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国学概论》等,后经改定均已出版。
1927年秋,钱穆应汪典存之邀,任教于苏州省立中学,并与吴梅相识。
此间,在课外的研究工作为撰述《先秦诸子系年》。
1930年春,应顾颉刚之请,钱穆把撰好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寄给他,顾氏看后,并不介意其观点与自己意见相左,把此文刊载在同年《燕京学报》第七期上。
正是这篇文章确立了钱穆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