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云人工增雨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在增雨作业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为了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气象灾害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天气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得到满足。
本文从人物影响天气作业的增雨效果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增雨作业中的应用现状。
分析人工影响天气,总结人工增雨作业的效益,从而为这一工作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影响; 天气催化剂; 增雨; 应用一、前言近年来,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在多年的研究中,不仅更加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与此同时也在探索着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无论是在实验阶段还是理论阶段、模拟、催化和测试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其操作的科学性也不断的提高。
当前我们面临着极端天气增多,自然降水不稳定,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使得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需求增加。
为了更好的面对连年干旱等重要天气问题,应对局部地区天气降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避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我们需要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技术水平。
二、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应用分析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先对气象情况进行观测,在此基础上确定作业假设。
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并在适当的时机,以合适的剂量投放到作业对象的具体位置,从而实现增加降水量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避免自然与降水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保证人工影响天气的操作效果,对催化剂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作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暖云催化常用的吸湿性核。
暖云催化通常需要采用氯化钙、食盐、尿素以及硝酸铵等物质最为催化剂。
一般情况下,暖云的吸湿性核较少,影响效果不足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降水。
因此要向采用飞机向云中喷入吸湿性核,增加云的质量,提高降水的效率。
这一类吸湿性核的优点是制造方便,成本较小。
然而其中的食盐和氯化钙会对金属材料产生腐蚀,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
而硝酸铵和尿素的腐蚀性和毒性较小,对农作物没有伤害,还具有一定的肥效,催化暖云具有有效的作用。
浅谈人工增雨作业时机的选择【摘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归类分析了北方降水天气系统变化,有利于增雨作业天气统计有:东北冷涡、高空槽和蒙古低压,有利于增雨作业的云系有:积雨云、雨层云、层积云、高层云。
【关键词】:人工增雨天气系统作业时机引言漠河县气象局从2002年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为森林防火、农业抗旱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积累了一定的人工增雨作业实践经验。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有利天气形势,选择最佳的作业时机,采用有效的作业方式进行作业,直接关系到人工增雨作业的成败。
人工增雨作业一定要选择有利的天气形势、降水机率较大的天气系统。
根据经验所得适宜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冷锋天气、东北冷涡、切变线。
我们知道,当大地干旱时,天上常常有云,有云却不一定下雨。
但下雨必定有云,云滴虽小,总水量却十分可观。
通过实践表明,最适合人工增雨作业的云是积雨云、高层云。
作业时机的选择经验表明必须在云中适当部位进行作业,效果才会明显。
因此,把握好作业时机十分关键。
2降水机制分析要进行人工增雨,首先要分清暖云和冷云。
云体温度在零下的叫冷云,在零上的叫暖云。
因为对于冷云和暖云,人工增雨的原理和方法都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先说人工冷云增雨。
要不下雨雪的冷云发生降水的关键是要使云内有足够数量的冰晶。
因为冰面上的饱和水汽压比水面要低,因此当云冰晶和水滴(零下而未结冰的过冷却水滴)同时存在时,水滴中的水会自动蒸发,并凝华到冰晶上,使冰晶不断长大成为雪花,最后降到地面上。
如果云的下部和地面气温在零上,雪花融化成为水滴,就是降雨了。
冷云降水的这种原理,便是著名的“冰水转化理论”。
但是在自然条件下,云中即使温度低至-(20~30℃),过冷却水滴还常常不结冰。
为了使这种云降雨雪,必须在云中人工制造大量冰晶。
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在云中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的温度是零下78.2℃,可迅速使云中温度降到-(30~40℃)以下。
可以促使暖云降水的方法
可以促使暖云降水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
1. 人工增加云的颗粒数:通过人工方式向云中喷洒云雾化剂,可以增加云中的颗粒数,从而促使云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水滴。
常见的云雾化剂有云银、氯化钠等。
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人工降雨项目中。
2. 人工引导云的运动:利用人工手段改变大气环境条件,如通过发射火箭、点燃炮弹等方式,可以产生冷却效应或改变风向,从而引导云团移动到需要降水的地区。
这种方法常用于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项目中。
3. 人工增强云的垂直运动:通过人工方式改变云的上升运动,可以促使云中的水蒸气更快地达到凝结条件,从而形成更多的水滴。
常见的方法有人工增加地面热量、利用微波炉原理加热云层等。
4. 人工改变云中的电荷状态:通过向云中释放电荷,可以改变云中水滴的电荷状态,从而促使云中水滴之间的碰撞和凝结更加有效。
这种方法被称为云电场调控技术,常用于一些大型云团的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工促使暖云降水的方法已经有一定的成功应用,但其效果仍然受到大气条件的限制,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施时需要权衡利弊并谨慎操作。
同时,建议在应对干旱和水资源管理方面,更多
地注重节水措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人工增雨总结及技术总结2024年,人工增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年,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和管理变得更加迫切,特别是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人工增雨技术的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一年里,人工增雨技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和突破,以下是对这些进展的总结。
首先,针对人工增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2024年,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气象观测和模拟技术,实现了对云层的精细观测和预测。
通过准确分析云层的物理属性和环境条件,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选择适合增雨作业的时机和区域。
此外,人工增雨技术也逐渐向着精细化和个性化发展。
科学家们通过调整喷洒形式、喷洒剂的成分和浓度等,提高了人工增雨效果的可控性和准确性。
其次,人工增雨技术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在一些干旱地区,人工增雨技术被广泛应用以补充自然降雨。
人工增雨不仅提供了及时的水源,还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条件。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灵活的人工增雨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人工增雨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2024年,科学家们在研发人工增雨技术的同时,注重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他们正逐步推动使用环境友好型的喷洒剂和喷洒设备,减少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
此外,人工增雨活动的地点和时间也被精确控制,减少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这些措施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然而,人工增雨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工增雨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贫困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此外,人工增雨技术的效果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云层的特性、地形、气象条件等。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了解这些因素,提高人工增雨技术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此外,人工增雨技术的长期环境影响和风险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人工增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者:陈铁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水资源缺少,自然灾害频发,干旱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物主要靠农业,农业又离不开水,如何保护水资源,如何利用水资源,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及粮食的稳定,人工增雨已成为抗旱救灾、水库蓄水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农业生产中缓解了旱情,保丰收促高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工增雨;气象;农业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62-11 人工增雨的原理1.1 雨的形成及特性云中的水汽的多少及凝结核的数量及温度共同决定了云厚度和颜色,这三种因素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云的形态。
而云中的这些水汽,相互间是一种稳定的胶性状态,这样水汽很难形成水滴落到地面形成雨,如果这种胶性的稳定状态被打破,水汽就会凝结,形成雨滴落到地面。
雨的形成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水汽足够多,二是有流动的气流打破云的胶性状态,三是温度的变化影响云中凝结核冰晶的改变。
如果云中的水汽量达到一定程度,在云的流动中水汽会相互聚集形成水滴,当水滴聚集到一定程度,空气浮力不能平衡水滴的重力时,水滴就开始下落,下落过程中仍然会碰到小的水汽并汇集在一起落到地面,同时下落的水滴也能影响气流的变化而导致更多的水汽的碰撞而形成雨滴下落,再有温度的升高能使冰晶融化成水滴下落,气流的变化会加速水汽的撞击汇集成雨滴。
1.2 人工增雨的原理人工增雨就是利用雨的形成而采用一些办法,人为改变云的这种胶性稳定状态。
这种对云的胶性状态的改变也叫做云的催化。
云的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冷云,一种是暖云。
冷云是指云体中有一部分或大部分的温度都在冰点以下的云,也就是云中的冰晶数量很多,这种情况下,人工增雨就采用往云中加入适量的致冷剂或冰核,让云中的冰晶数量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冰晶就会发生下降,同时随着凝华和冲并的增加,这些降水质点不断增大,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降,降落过程中,由于近地面温度增高,而使得冰晶融化形成雨滴降到地面,形成降水。
⼈⼯影响天⽓基本原理第⼗⼀章⼈⼯影响天⽓基本原理⼈⼯影响天⽓和⽓候既是⼈类千百年来的古⽼愿望,⼜是今天迅速发展着的⼀门新兴学科。
⼀切⼈为影响(有意识的和⽆意识的)天⽓和⽓候的活动都属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范畴。
⼈⼯影响天⽓是建⽴在云降⽔物理学基础上的⼀门应⽤科学技术,在深⼊研究云动⼒学和微物理学特征及其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云降⽔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因势利导,施加⼈⼯影响,以便使天⽓状况向⼈们所希望的⽅向演化。
前⾯已经讲过,能否降⽔与云中微物理条件及过程有关,能否降⼤量降⽔则与云的宏观条件有关。
除了少数情况外,⼈⼯影响天⽓实际上就是⼈⼯影响云,⼀⽅⾯改变云中微物理条件及过程,另⼀⽅⾯通过第⼀⽅⾯的作⽤促使云中宏观动⼒过程产⽣相应变化。
现阶段⼈⼯影响天⽓主要致⼒于在适宜的地理背景和⾃然环境中,选择适当的云体部位进⾏⼈⼯催化作业,以达到(1)增(加降)⾬(雪);(2)消雾、消云,(3)抑制冰雹等⽬的。
尽管在⽅法技术上并不完全成熟,还处于科学研究和应⽤试验相结合的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定的成效。
有些国家已形成了⼈⼯增⾬、防雹和消雾的业务体系,对国民经济和⼈类抗拒⾃然灾害有促进作⽤。
在过去的40多年中,播云技术作为增加降⾬量、抑制冰雹增长的⼀种⽅法得到了发展。
播云增加的⾬量是有⼀定⽐例的,在⽐较成功的地区,增加量约为5%⼀20%。
这些增加的⽔量降落在农⽥地区,对农业丰产丰收会有很⼤的帮助;如果降落在⼭区,则有利于⽔⼒发电和灌溉;在重要林区,⼈⼯增⾬为扑灭森林⽕灾起了关键作⽤。
我国先后有20个省、市、⾃治区开展⼈⼯防雹,多数地区取得了⼀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些有专业技术⼈员参加组织试验的防雹地区,初步统计资料分析表明,雹灾⾯积减少40%⼀80%。
然⽽必需认识,播云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应⽤时务必慎重决策。
下⾯简单介绍⼈⼯影响云、雾和降⽔的基本原理及⽅法。
1.增加降⽔当云中既有⾜够⼤的⽔滴或冰质粒,就有可能发⽣云⽔转化,产⽣降⽔。
暖云人工降雨进展代君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南京 210044摘要:人类对天气现象的探索和研究就从没停止过,大自然的奥秘对人类的吸引是从不间断的,而因为人类的智慧,人类逐渐能够影响天气,利用天气。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规模、经费投入已达世界之最,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人工增雨也正在研究中。
论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云物理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的科学原理,更加深入的研究了暖云增雨机制,使得暖云增雨机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并且思考我国人工降雨中的暖云增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的发展的问题,这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针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暖云增雨作业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为以后作业活动过程提供很好的帮助,以达到利用现代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关键词:暖云增雨人工降雨人工影响天气云物理1 引言自古代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天气状况更是人们所关心的,因此,人工影响天气一直是人类所研究的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如今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已经可以简单的影响天气变化了,人工增雨这项技术的使用必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光添彩,亦将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出于农业发展和抗旱的需要,1958年起我国开展云雾和降水学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技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云雾降水的观测、人工影响天气的野外和室内试验,如云的宏观发展过程、云滴谱的观测研究、飞机人工增雨试验、高山融冰化雪试验、土炮防雹试验和消雾试验等。
与此同时,开始建立暖云室和冷云室,开展暖云催化剂、冷云催化剂和冲击波作用等室内实验1。
暖云对大气起着重要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暖云形成的降水对人类的生命和日常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云中潜热释放是大气中各种尺度天气现象的重要能量来源,从单块积云到中尺度系统直至全球大气环流,云的辐射特征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地球气候并可能影响气候变化。
人工增雨与人工消雨的原理人工增雨(Artificial Rainfall Enhancement)和人工消雨(Artificial Rain Suppression)是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操作来诱导和改变自然降水的过程,以实现增加雨量或减少降水量的目的。
其原理涉及云物理学和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人工增雨的原理主要有三种:冷云增雨、暖云增雨和离子云增雨。
冷云增雨是利用引起云体冷却的方法来激发云中的水滴凝结,形成降水。
常见的方法包括:1.飞机撒播云性冰核:通过飞机将一定量的冰核材料撒播到云层上方,使水滴在冰核上凝结成冰晶,再通过降温达到足够大小时,降落为雨滴。
2.烟雾增雨:在云层中撒播一定量的烟雾微粒,利用烟雾颗粒作为冷凝核,促使云中水汽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
暖云增雨则是通过给云层提供额外的热量,使云中水滴增长到足够大的大小,从而形成降水。
常见的方法包括:1.火箭撒播云性催化剂:通过从地面发射火箭装载的云性催化剂,将其撒播到合适的云层中,引发水汽的凝结和成长。
2.雷电增雨:利用人工制造的电场或雷电活动,促使云中的水滴、冰晶碰撞、合并增长形成降水。
离子云增雨原理是利用人工产生的离子云对云层进行调控。
通过用高压电场使空气中的空气分子电离产生离子,通过电场作用和气流传输离子云至云层,最终促使云滴凝结、增长并坠落为降水。
而人工消雨的原理主要有两种:云碱化和凝结剂使用。
云碱化是通过撒播碱性物质(如氨、氢氧化钠、硫酸铵等)来中和云中的酸性粒子,减少云滴的数量和大小,从而减缓降水的形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出现大雨或冰雹可能对农作物、建筑物等带来较大破坏的情况。
凝结剂使用是通过添加一些具有亲水性的化学物质(如硝酸钾、硫酸铵等),促使云中的水汽更快地凝结成雨滴,从而提前消耗掉云中的水汽,减少降水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减少降水量、改善天气状况或调节局部气候的情况。
无论是人工增雨还是人工消雨,其原理都是通过改变云中水汽含量、粒子大小、水滴凝结速率等因素,从而干预和调节降水过程。
人工降雨的方法人工降雨,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至于人工降雨有哪些方法,下面店铺就和大家分享人工降雨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工降雨的条件:人工降雨是要有充分的条件的。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下雨。
然而,在自然的情况下,这种微物理条件有时就不具备;有时虽然具备但又不够充分。
前者根本不会产生降水;后者则降雨很少。
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干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催化剂在云中起的作用,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说,就好像是盐卤点豆腐,使本来不会产生的降水得以产生,已经产生的降水强度增大。
大家知道,有雨必先有云,但是有云不一定有雨。
自然界过冷云降雨(或雪)是由于云中除小水滴外,还有足够的冰晶——饱和水汽或过冷却水滴在冰核(不溶于水的尘粒)作用下凝华或冻结而形成的冰相胚胎。
过冷云中水滴的水分子会不断蒸发并凝华到冰晶上,冰晶不断长大以致下落为雪,如果云下气温高于0℃,它们就会融化成雨。
如果自然界这种云雾中缺少足够的冰晶,因云中水滴十分细小,能够长期稳定地在空气中悬浮而降不下来,于是就只有云而无雨。
这时候如果向这种云雾中播洒碘化银粒子,则能产生很多冰晶,云中水滴上的水分经蒸发、凝华迅速转化到这些人工冰晶上,使冰晶很快长大产生降雪,如果地面气温较高,雪降落过程中边融化边碰撞合并为水滴,最终成为降雨。
这就是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的方法:一、碘化银降雨把天上的水实实在在地降到地面上来,不让它白白跑过去,这就是人工降雨,但更为科学的称谓是人工增雨,有空中、地面作业两种方法。
空中作业是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
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摘要: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农业生产和天气调节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天气过程的认识不断加深,社会大众和各个行业对天气、气候的敏感性逐渐增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也不断完善。
本文在探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影响天气的具体应用,并给出了几点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质量对策,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原理应用对策前言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对局部天气过程进行影响,进而实现人工增雨、防雹、消雾等目的活动。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可以有效降低干旱、冰雹、雾霾等天气带来的危害,是确保水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是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原理1.1暖云人工增雨的原理整个云体温度超过0℃的云称之为暖云,虽然云顶温度在0℃以下,但云顶因过冷却云滴组成的云也被称之为暖云。
对于这种类型云的自然降水形成过程是:气流在上升过程携带一定量的水汽进入到云中,通过凝结而形成云滴,在凝结与碰并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雨滴,最终则会降落到地面形成了降水天气。
暖云降水是凝结与湍流的碰并后,会有较大的水滴出现在云内,之后较大水滴因重力的碰并,体积迅速增加就形成了雨滴。
若是云内因缺乏大水滴而不能降水或者降水强度较小,通过人工方式引入大水滴或者是产生大水滴的物质就能产生降水天气或者增加降水强度,这就是暖云人工增雨的原理。
1.2云的动力催化原理在冷云催化的作用下,会有大量的冰晶出现在云中,该过程中会有潜热释放出来,进而对积云的宏观动力进行改变,之后则会出现降水天气。
云内、云外间的温度差会产生浮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积云中上升气流速度。
尤其是对于发展较为旺盛的积雨云来说,其内涵盖的过冷水滴数量较多。
若是将大量成冰的催化剂播撒到这种云中,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过冷水滴冻结,并释放大量潜热,在冰粒表面凝华的水汽也会释放潜热。
人工增雨作业在兴山县抗旱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摘要:由于现如今全球变暖的影响,兴山县近些年天气变化状况剧烈,干旱情况也随之增强,这就给兴山县的农业生产以及生产劳动带来了极强的负面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已逐渐变为可能,尤其是人工增雨作业的使用尤为常见,在兴山县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能够为兴山县的抗旱减灾工作做出极强的推动性作用,并且为乡村振兴做出相应的努力。
关键词:干旱;人工增雨;抗旱减灾;乡村振兴引言我国距首次开展人工增雨至今已经许多年了,有着很长的历史开端。
人工增雨作业随着现如今科学技术实力的增长,已经极为普遍的被应用,它的主要运作原理是利用一些人工催化的手段,在合适的条件下对大气进行的一些物理作用,从而达到人工增雨的效果。
随着现如今全球变暖的影响,兴山县的降水量逐年变得稀少,但衣食住行以及生产劳动均离不开雨水的滋润。
不仅如此,常年降水稀少是很容易引起干旱的,及为甚者,很容易引起森林火灾。
人工增雨的运用很容易能改善以上弊端,不仅可以净化空气,保护森林免受火灾的侵袭等等。
就目前来讲,在兴山县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是极为必要的,不仅能够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更能够将人工增雨技术运用在防灾减灾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1、人工增雨概述1.1人工增雨的意义我国是气象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此产生的极端天气条件加剧了许多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干旱问题,兴山县也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当务之急是需要通过人工增雨的手段,有效地控制和应对干旱气象灾害。
作为气象工作者,必须让自己站在更高的位置。
培养人才,发挥气象工作人才,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防灾减灾。
同时,加大防灾减灾力度,深化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减灾工作。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应加强天气变化在预防气象灾害中的作用,开展研究,有效控制和减少气象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近年来,气象科学领域发展迅速。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原理及作业程序摘要:全球的发展在不停更新过程中,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给人们带来了可观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影响,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环境因素。
人们渐向小康生活方向迈进,这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比如说常见的酸雨、全球变暖、森林面积减少等现象,都是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常见表现,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围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原理及作业程序做出深入分析。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原理;作业程序前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原理指的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对各种天气因素进行管控,增加有利的气象,例如:在干旱的时候增加降雨量,对冰雹和雾气给人们出行带来的影响进行消除,防止冰霜给农业带来影响等等活动,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增加降雨量,缓解干旱情况,不仅可以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可以有效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帮助我国不断进步。
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原理(一)冷云人工增雨天气的原理冷云是指温度低于0℃的云层,在冷云中存在三种形式,分别为水滴、冰晶和水汽,降水就是冰与水的相互转化而成。
近代人工影响冷云降水的物理根据,也是冷云降水的核心,早在1935年外国学家就率先提出了理论假说,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冰面要小于水面,在通过冷云中的冰晶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汽,而水滴处在不断蒸发过程中,冰晶通过凝华增长,这种反应就是俗称的冰晶效应[1]。
水滴蒸发和冰晶大小成正比,水滴不断蒸发,冰晶不断长大,这就是冰水转化过程,被称为蒸凝过程。
由于温度的不同,冰晶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在0℃到30℃范围内,可以生成大量人工冰晶,也就意味着可以形成降水,从而实现人工降雨。
(二)云的动力催化原理冷云可以通过催化使云产生大量冰晶,冰晶在转化为水系的过程中释放的热能会改变积云的动力,从而使降水量增多。
云层内外温差所存在的浮力可以决定积云中上升气流的速度。
海南岛中部山区暖云人工增雨催化试验物理效果分析
邢峰华;黄菲婷;李光伟;黄巧明
【期刊名称】《干旱气象》
【年(卷),期】2023(41)1
【摘要】利用雷达、降水及探空资料对2015—2020年海南岛昌江霸王岭及五指山毛阳试验点的暖云吸湿性焰条催化试验在不同月份及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增雨效果进行评估并通过选取典型个例研究催化过程的物理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南海低压
槽和华南沿海槽影响下的催化试验整体增雨正效果较明显,平均绝对增雨量均超过
未催化组2.00 mm。
7、8、9月暖云催化试验均能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雨正效果,其中8月催化试验平均绝对增雨量最高,达4.71 mm。
海南岛2个试验点总催化样本平均绝对增雨量0.73 mm,平均相对增雨率13.52%,平均增水量39.73万m^(3)。
由典型个例的物理检验中发现,催化后0.5 h是一个关键时刻,即催化云和对比云的
几乎所有物理检验指标约在催化后0.5 h后拉开差距。
【总页数】9页(P114-122)
【作者】邢峰华;黄菲婷;李光伟;黄巧明
【作者单位】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81
【相关文献】
1.祁连山云系云微物理结构和人工增雨催化个例模拟研究
2.降水性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催化条件的研究
3.福建周宁水库地面暖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
4.三江源地区秋季一次层积云飞机人工增雨催化试验的微物理响应
5.海南岛西部山区人工催化暖底积云随机化效果检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增雨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一.人工降雨的发展历程首次实现人工降雨的科学家是杰出的美国物理化学家欧文·朗缪尔。
欧文·朗缪尔,1881年1月3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
他从小对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极感兴趣。
他年轻时就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实现人工降雨,使人类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
朗缪尔经过深入地研究,终于搞清了有云未必就下雨的原因,是因为云中冰核、冰晶的数目太少了。
当时,在人们中流行着一种观点:雨点是以尘埃的微粒为“冰晶”,若要下雨,空气中除有水蒸气外还必须有尘埃微粒。
这种流行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对人工降雨的实验与研究。
朗缪尔通过实验告诉人们:尘埃对降雨并非绝对必要,干冰具有独特的凝聚水汽的作用,即相当于云中的冰晶或冰核。
温度降低也是使水蒸气变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在实验中不断调整加入干冰的量和改变温度,发现只要温度降到零下40℃以下,人工降雨就有成功的可能。
朗缪尔发明的干冰布云法是人工降雨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它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
之后,朗缪尔决心将干冰布云法实施于人工降雨的实践。
1946年,已经66岁的朗缪尔像年轻人一样燃烧着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七月的一天,在朗缪尔的指挥下,一架飞机腾空而起飞行在云海上空。
试验人员将207 千克干冰撒入云海,30分钟以后,狂风骤起,倾盆大雨洒向大地。
第一次人工降雨试验获得成功。
朗缪尔开创了人工降雨的新时代。
二.人工降雨 - 科学原理云是由水汽凝结而成;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云中水汽含量的多寡以及凝结核的数量、云内的温度所决定。
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
2024年人工增雨总结及技术总结人工增雨(Artificial Rainfall Enhancement)是一种人工干预天气过程的技术手段,通过在云层中引发凝结作用或改变云滴特性,以增加降水量或调整降水分布。
人工增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农业、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____年的人工增雨技术进行总结。
一、技术原理总结在过去几年,人工增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____年实现了以下重要技术突破:1. 云物理助催技术的突破:传统的人工增雨技术主要是通过向云层中喷洒催化剂(如银碘化银)来引发凝结作用,形成降水。
在____年,新型的云物理助催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种技术利用高能激光器对云内的凝结核进行定向激励,使云滴快速生长并聚集成降水。
这种技术不仅具有高效性和精准性,而且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2. 水汽源调控技术的创新:传统人工增雨技术主要是通过增加云内的凝结核数量来形成降水。
然而,由于凝结核的来源和数量受限,限制了人工增雨的实施效果。
在____年,研究人员通过调控气象条件,创新性地利用地面或近地面水汽来源来增加云层中的水汽含量。
这种技术通过增加水汽来源,扩大了人工增雨的潜在范围,并提高了增雨的效果。
3. 降水调控技术的精细化:传统的人工增雨技术主要是增加降水量,但对降水过程的调控较为粗放。
在____年,研究人员通过精细的调整云滴大小、数量和降水形态等参数,实现了对降水的精细化调控。
这种技术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调整降水的时空分布,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
二、应用总结在____年,人工增雨技术在以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 水资源管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水资源短缺成为了全球性的挑战。
人工增雨技术可以通过增加降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____年,各国政府积极推广人工增雨技术,用于补充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保障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需要。
2. 农业:____年,人工增雨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暖云人工降雨进展代君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南京 210044摘要:人类对天气现象的探索和研究就从没停止过,大自然的奥秘对人类的吸引是从不间断的,而因为人类的智慧,人类逐渐能够影响天气,利用天气。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规模、经费投入已达世界之最,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人工增雨也正在研究中。
论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云物理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的科学原理,更加深入的研究了暖云增雨机制,使得暖云增雨机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并且思考我国人工降雨中的暖云增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的发展的问题,这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针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暖云增雨作业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为以后作业活动过程提供很好的帮助,以达到利用现代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关键词:暖云增雨人工降雨人工影响天气云物理1 引言自古代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天气状况更是人们所关心的,因此,人工影响天气一直是人类所研究的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如今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已经可以简单的影响天气变化了,人工增雨这项技术的使用必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光添彩,亦将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出于农业发展和抗旱的需要,1958年起我国开展云雾和降水学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技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云雾降水的观测、人工影响天气的野外和室内试验,如云的宏观发展过程、云滴谱的观测研究、飞机人工增雨试验、高山融冰化雪试验、土炮防雹试验和消雾试验等。
与此同时,开始建立暖云室和冷云室,开展暖云催化剂、冷云催化剂和冲击波作用等室内实验1。
暖云对大气起着重要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暖云形成的降水对人类的生命和日常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云中潜热释放是大气中各种尺度天气现象的重要能量来源,从单块积云到中尺度系统直至全球大气环流,云的辐射特征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地球气候并可能影响气候变化。
云的潜热释放、成云致雨以及辐射作用都受云内微物理过程影响,这些过程包括暖云粒子和冰相粒子的形成、增长及其间相互作用2。
2 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基础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简称人影3。
人工影响天气是建立在云降水物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应用科学技术,它还涉及到中尺度和边界层气象学、天气预报、大气扩散和湍流、物理化学、气溶胶物理学、统计学、计算数学和观测仪器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学科的进展都会促进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最重要的还是云降水物理学的研究.呼风唤雨、祛灾避害是人类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1946年11月13日,美国实施了人类首次对过冷云进行的科学催化试验,在地面即可看到云层转化雪晶形成的雪幡。
此试验结果引起广泛的重视,推动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迅速发展。
随着“连锁反应”假设以及“随机碰撞”理论的提出,为解决暖云降水机制奠定了基础。
人工影响天气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4。
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和作业。
1958年我国吉林等省为缓解旱情进行了飞机人工增雨试验,从而揭开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序幕。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影响天气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并成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人工影响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人工影响天气在缓解或解除旱情、森林灭火、机场消雾、保障大型活动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
3 云物理机制①云中粒子和微物理结构粒子谱。
20 世纪60 年代的观测研究揭示了我国南方层状云、浓积云的滴谱、云滴浓度和含水量的一些基本特征。
观测发现我国南方层状云中云滴谱宽6,浓积云中云滴谱很宽,并有第二峰值出现。
出现双峰时,总是伴随着云滴谱的加宽。
双峰谱往往在锋区云中出现,在雨强比较大而且变化又剧烈的云中也易出现。
大云滴。
大云滴的观测分析结果对人工播撒大云滴催化降雨有指导意义。
暖云中大云滴的存在(浓度达≥102 m–3)是产生降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降雨还应有其他条件配合,如要有合适的云中上升气流、含水量和云厚等。
因此,不管云中实际条件,一律用人工播撒大云滴催化降雨是有问题的。
②云中粒子增长及降水形成机制云滴增长。
20 世纪60 年代初,提出了云滴增长随机过程理论以及暖云降水微观机制模式,认为云中湍流以及起伏的规律是暖云降水微观机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子。
宏观条件除了通过平均气流场外,还通过湍流和微观过程紧密的相互制约。
在暖性薄云中,在垂直气流有起伏条件下,云滴通过重力碰并增长,云厚1.7km的暖云也可以产生降雨。
有云泡结构的对流云中,云厚只有1km 也能产生峰值半径为0.9mm的雨滴,从而解释了薄云降水的观测事实湍流交换和夹卷作用对凝结平衡谱的影响较大;在各种碰并过程对云滴谱展宽的作用中,以重力碰并作用最为显着。
小尺度湍流碰并可以加速大云滴的增长,电碰并作用不大7。
4 暖云增雨机制及方法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各种资源的消耗量都大的惊人,水资源也一样,因此,我国想到了利用人工增雨的方法来增加水量的方法。
我国最早的人工降雨是始于20世纪5O年代,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来说,我国都是人工影响天气变化的大国,而自从人工增雨技术的引入,我国的旱涝灾害明显减少,农业产量上升。
而近年来由于人工增雨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作用已经不仅仅作用于农业了,对于森林火灾的救护,生态建设,增加水资源方面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也印证了科技的发展是为人类服务的这句话。
人工增雨是指在自然降雨之外,利用现有的气象条件,通过人工于预的方法,使其再增加一部分降雨的科学手段。
其原理是利用飞机、增雨火箭或高射炮将催化剂发射到云层中,对局部范围内的云层中的水含量进行催化,使云层中的水滴增多并使其重量增加,去掉蒸发的一部分,大部分就降落到了地面,形成了降水8。
暖云中水滴大小均匀,不易障水。
影响暖云障水的基本原理就是向云中撒人水漓,改变云滴谱分布的均匀性,破坏其稳定状态,促使碰并过程进行,导致降水形成。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1、吸湿性物质影响暖云降水,如将盐粉粒引人云中,使它吸收水汽形成盐溶液滴,盐滴迅速凝结增长,进一步由碰并作用增大成雨而下降到地面。
2、直接利用大水滴影响厦云陴水,即从飞机上直接将水撤进厦云内影响陴水。
20 世纪60年代,在湖南和广东开展的暖云人工降雨试验没有采用国外的小盐粒、小剂量、云底播撒的作业方法,而是采用在对流性暖云顶部反复播撒颗粒很大的盐粒,得到明显的人工降水效果。
提出了催化暖云降水的方法和指标,增雨效果为7%。
以后建立了一维盐粉催化积云的数值模式9,模拟研究了盐粉催化暖积云的效果,其中包括催化可以提高降水机率、使积云初始回波高度降低、催化高度影响增雨效果,催化高度低的效果较好等;还模拟研究了盐粉对不同为物理特性的击晕的催化。
二维模式盐粉催化研究10表明,在适合的条件下,盐粉催化后约半小时可出现增雨,增雨量为10%~50%,是播撒量的几千倍。
用直径小的盐粉催化增雨效率高,但在云中生长时间长,一般采用几十微米到100μm 直径的盐粉为宜。
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流性暖云人工降水作业中,盐粉的播撒部位和颗粒大小对播撒效率和降水效果有很大影响。
它依赖于云的厚度、含水量、上升气流及云生命时间等条件,对于不同的对流云,有不同的播撒高度、剂量和颗粒大小的最佳播撒方法11。
暖云增雨的微物理过程有:云滴的活化,云雨滴通过水汽凝结、碰并和破碎而增长等过程,具体有:(1)云滴通过水汽凝结的增长过程;(2)雨滴通过水汽凝结的增长过程;(3)云滴之间的碰并过程;(4)云雨滴的自动转化过程;(5)雨滴碰并云滴过程;(6)雨滴的碰并过程;(7)雨滴的碰撞一破碎过程;(8)雨滴破碎成形成云滴的过程;(9)云滴的退活化过程;(10)雨滴蒸发形成云滴的过程12。
5 暖云降水作业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人工增雨作业必须重视的问题人工增雨这项技术虽然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科技成就,但凡事都有利有弊,因此,在作业中的一些问题还是要给予重视的。
①作业中对云层的选择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与作业人员的实践经验,云层的选择是人工增雨取得何种效果的关键。
要选择适合作业和水汽较厚的云层进行作业,带有雷电的积雨云是最佳的作业对象,此类云层本身就能降水,对其进行作业就能得到中雨以上的理想效果。
②发射工具的选择人工增雨作业中,催化剂的发射工具尤为重要。
如空中有带有雷电的积雨云或者云团比较完整清晰,这时就比较适合使用高射炮或增雨火箭进行作业因为此类云团本身就能降水,只要适当的进行催化,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而如果空中不具有积雨云,且云团模糊不清,看不到边际,这时如果还是采用高炮火箭等作业效果就不会很好了,这时应采用飞机进行作业,飞机飞到云层中,通过抛洒干冰来催化云层中的冰晶,这时出现”蝴蝶效应”,降水顺利完成。
③作业地点的选择作业地点的选择是人工增雨作业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业地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受益点。
作业受到云速、风速、作业点受益点距离的制约,因此,作业地点要选择在受益点的上风向。
另外,由于使用高炮或者火箭存发射完成后,其弹壳一般不会炸毁,完成爆炸后会为重力作用落地面,因此,就要考虑弹壳的落回是否会对人、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所以,人工增雨地点的选择和时机的一样,都足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关键,是人工增雨作业能否完成及完成质量的保障。
④作业时机的选择由于受各种天气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作业时机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业提前可能造成雨量减少,作业滞后可能造成错过了最好的时机,都会影响降水的效果,因此,掌握好时机在人工增雨作业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6 研究思考鉴于我国水资源匮乏和旱灾不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从国家及研究机构到地方人工影响天气部门都应重视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更要注重暖云增雨的研究。
(1)暖云人工增雨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一个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性,研究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和方法,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暖云增雨的有关问题。
(2)充分利用人工增雨工程建设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核心技术研究,为人工增雨工程取得好的效益提供技术保证。
(3)对我国实施暖云增雨的地区,开展人工增雨的云中微物理条件的普查性研究。
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性,研究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寻找暖云增雨的新方法。
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云系的人工增雨。
通过对主要暖云的综台观测,研究暖云和降水的关系.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降水模型,深刻了解和认识暖云降水过程及其对催化剂的反应,探索人工影响天气的物理机制和催化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