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4.33 MB
- 文档页数:33
1.1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种道明)授课日期:2021 年9月 5日课型:新授课课题: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2课时神奇的化学变化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经验的分析和动手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了解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和实现能量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的一些基本观点。
重难点:重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分。
难点:新物质的理解。
实验准备:多媒体、坩埚钳、试管(3支)、砂纸、镁条、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滴管、试管刷、火柴、木条。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情景创设: [展示] 观察教师拿两段木条,一条折断,另一条点燃。
导入新课:请大家分析一下,折议论纷纷。
断木条与木条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出示] 导学提纲阅读课本P4---P6,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1.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思考,讨论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联系? 4.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____、 ____和____的变化。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巡视1] 个别指导,点拨二、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及伴随的现象。
[演示]边演示,边介绍仪器的名称与注意事项,并提醒不能一直盯着强光看。
小组交流,小组间探讨1.点燃镁条疑难问题。
活动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趣培养自学能力提高交流合作能力提问燃烧时的现象,纠正不当描述部分学生将现象与结论混为一谈,要注意区分。
2.氢氧化钠+酚酞试液提问颜色变化 3.锌粒+稀盐酸提问所产生的现象 4.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提问所产生的现象 [问题2]这四个实验都生成了新物质,都属于化学变化,请归纳化学变化过程中所伴随的现象有哪些? [投影]自行车“爆胎”、电灯泡发光发热、水沸腾产生气泡 [问题3]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判断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巡视2] 个别点拨 [投影]蜡烛的燃烧,观察石蜡的变化 [问题4] 蜡烛燃烧属于哪种变化?其中有没有另一种变化? [巡视3] 加强指导 [点拨]像蜡烛燃烧一样,其他的化学变化过程中,也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则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课题: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2课时)总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经验的分析和动手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和实现能量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等一些基本观念。
3. 通过对氢原子、氧原子、水分子的认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考点、易错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学情分析:学生对“变化”比较熟悉,对有无新物质生成也能识别出来,因此,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比较容易,只是缺乏对这两类变化的系统认识。
对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在生物和物理中有模糊的认识,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就更少些,但本届也只是简单的认识,能建立起宏观和微观即可,形成初步的微粒观。
●教学流程设计【堂堂清检测】1.(2019•兴化市二模)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菜刀生锈 B.酒精燃烧 C.石油分馏 D.粮食酿酒2.(2019•安庆模拟)2019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雪。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公交站牌倒塌B. 树枝折断C. 铲除积雪D. 烧火取暖3. (2019•苏州模拟)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C.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D.浓盐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怎么减少了”4.(2019•周村区一模)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下列诗句中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5.根据提供的信息,写出下列粒子的符号:氧原子 O 氢原子 H水分子________ 氧分子________ 氢分子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2课时〕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是〔〕A.研发氢能源B.合成新材料C.编写电脑程序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2.以下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西瓜榨成西瓜汁B.铝块压制成铝箔C.石蜡熔化成蜡油D.玉米酿制成酒精3.联合国决定2022年为“国际化学年〞,以纪念化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奉献为宗旨,以下提法不符合其宗旨的是〔〕A.普及化学知识,宣传化学奉献,提高公众科学素质B.推广食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食品C.化学是一门可以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D.让公众更多了解化学对社会的奉献,激发人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造热情4.化学的开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以下用品的发现和创造与化学的开展不相关的是〔〕A.古代陶瓷B.青铜大鼎C.橡胶制品D.古代石斧5.小贝看了一篇介绍隐形飞机的材料后,提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与化学无关的问题是〔〕A.隐形飞机是什么材料制成的B.制隐形飞机的材料有什么性质C.隐形飞机为什么会隐形D.怎样合成隐形飞机的材料6.以下表达与化学有关的是〔〕①工业开展所需的动力②农业高产所需的化肥③人类战胜疾病所需的药物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A.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7.用分子、原子填空:从微观上说,水是由大量的水聚集而成的。
每个水是由两个氢和一个氧构成的,它们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8.针对以下说法做出判断,并请说明理由。
〔1〕某固体物质受热消失,一定是化学变化吗?〔2〕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3〕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9.请用“一定〞“不一定〞“一定不〞填空。
〔1〕物理变化中发生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中发生物理变化;〔3〕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4〕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参考答案1.解析:A、研发氢能源,属于开发新能源,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A正确;B、合成新材料属于制取的新物质,也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B正确;C、编写电脑程序是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故C错误;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属于制取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故D正确.答案:C2.解析:A、西瓜榨成西瓜汁,只是西瓜的形状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铝块压制成铝箔,只是铝这种物质的形状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石蜡熔化成蜡油是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玉米酿制成酒精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共2课时)第1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比较等活动,感受化学在时代变革、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2.通过生活经验的分析和动手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3.初步建立化学科学的价值观,树立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4.了解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和实现能量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等一些基本观念。
二、问题导学:1.化学改变了世界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料等是天然材料而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则是人造材料;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得的,都属于化学制品。
2.神奇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且它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
三、学情诊断:【诊断1】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下列与化学无直接关系的是()A.人们吃上了不含农药的绿色蔬菜 B.使用味精等人造调味品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的人造纤维D.使用汽车给人类的出行带来了方便【答案】A【诊断2】下列叙述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A.小煤窑发生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爆炸 B.涂在墙上的熟石灰逐渐变硬C.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遇水形成酸雨 D.舞台上用干冰制造“云雾”【答案】D第1课时问题-探究四、探究重点: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五、问题记录:1.观察镁条的颜色:_银白色_,点燃镁条,观察镁条燃烧的现象: _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_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镁+氧气点燃氧化镁__2.观察氢氧化钠溶液的颜色:_无色_,酚酞试液的颜色:__无色_,混合后的现象:_溶液变红色__3.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的现象:__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消失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锌+稀盐酸=氯化锌+氢气__4.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__蓝色_混合后的现象__产生蓝色沉淀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__六、论证演练:第1课时觉悟-发展七、水平过关:1. 某衣服标签上标明“面料成分:67%棉,33%涤纶”说明该衣服的面料()A.全由天然材料制成B.全由人造材料制成C.由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制成D.无法判断【答案】C2.下列房屋的结构主要是用人造材料建造的是()A.茅草屋B.竹楼C.钢筋混凝土的楼房D. 窑洞【答案】C3.你的学习用品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A.塑料尺B.钢笔C.圆珠笔D.毛笔【答案】D4.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给自行车打气B.把煤粉制成蜂窝煤C.用食醋去除水垢D.用砂纸磨去铁片表面的铁锈【答案】C5.家庭厨房中常发生下列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败B.水沸腾C.天然气燃烧D.菜刀生锈【答案】B6.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对着干燥玻璃呼气木炭在O2中燃烧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A B C D【答案】B7.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A.石蜡融化 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答案】B第2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5.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1.1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教学重、难点】1.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2.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1.1节化学真奇妙》(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6-8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分子的性质有哪些?2.用什么化学符号表示氢原子、氧原子、水分子?3.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一门学科?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下列事实体现了分子的什么性质?(1)假定每个人每分钟可数100个分子,则一滴水中所含的分子个数由10亿人同时数,昼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2)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变干。
(3)气体可以压缩存储在钢瓶中。
2.用化学符号完成。
氢分子( ) 氧分子( ) 水分子( )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后教:(一)先交换练习本,然后更正请同学仔细看这2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同学请举手。
(指名尖子生更正)(二)讨论:(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评检测题:为什么这样填写?(三)同学互改,交换更正。
五、当堂训练:(一)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2课时物质构成的奥秘板块导航01/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02/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03/知识导学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04/效果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05/问题探究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06/分层训练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一、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水分子的模型:二、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不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不一样。
即便是由相同的微观粒子构成,粒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表现的性质也不同。
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的性质却差异巨大,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而石墨则很软、有滑腻感。
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的。
三、化学学科化学就是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指导着我们更科学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1.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化学变化是有的变化,通常伴随发生发光、、颜色变化、、生成沉淀等现象。
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的相互转化。
物理变化多是指物质外形或状态的改变。
【答案】分子原子原子变化规律新物质生成发热产生气体能量【解析】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通常伴随发生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物理变化多是指物质外形或状态的改变。
2.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指出下列研究涉及食盐的哪个方面。
(1)食盐在水中溶解情况及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