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ppt35 人教课标版
- 格式:ppt
- 大小:328.50 KB
- 文档页数:48
《燕歌行》完美课件•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目录•主题思想与价值取向•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跨文化对比与现代社会意义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高适生平及成就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唐代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其边塞诗雄浑悲壮,深刻反映当时边塞战争和人民生活的苦难,对唐代诗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除诗歌外,高适在散文、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成就,被誉为唐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当时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紧张,战争频繁。
高适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对边塞士兵的苦难和英勇深有感触。
他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士兵生活,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燕歌行》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唐代边塞诗发展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的疆域空前辽阔,边塞成为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
初唐时期,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为主,情感基调较为昂扬。
盛唐时期,边塞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情感基调沉郁悲壮。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概述及结构分析《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起兴、描写边塞风光、叙述军旅生活和抒发感慨。
诗歌采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英勇善战。
关键句段解读与赏析“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开篇即点明战争背景和将士们的使命,气势磅礴。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通过描写军容整肃、声势浩大的出征场面,展现了军队的威武之师形象。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运用对比手法,将敌我双方的紧张形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描绘战士们奋勇杀敌和将领们寻欢作乐的对比场景,揭示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