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念文:泉眼无声细细流2
- 格式:doc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4
二年级语文《小池》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3、背诵古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所见》,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背诵《所见》。
2、板书课题:教师一丝不苟地书写,边写边告知学生: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才好看。
3、理解课题,提醒学生:“池”是翘舌音,出示画面,知道“小池”指的是小小的的池塘。
4、简介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书,提示读书要求:⑴ 读书姿势要端正。
⑵ 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
⑶ 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⑴ 叫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⑵ 同桌互读互纠。
⑶ 个别读。
(去掉拼音)⑷ 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⑸ 齐读。
3、读熟古诗:打开书,把这首诗再读几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三、借助插图,明白大意1、(出示插图):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说说这些景物。
2、边读古诗边看图,想想:读明白了什么?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
4、这首诗写了小池的.哪些景物呢?快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相机板画。
5、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重点探讨的问题。
如:“泉眼”“晴柔”“尖尖角”等,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解疑。
四、创设情境,诵读古诗1、出示画面: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讲述,师生在音、画中共同想象,感受“小池”的“自然”“情趣”美。
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的景色及心里所想。
3、学生配乐练习朗读。
4、师范读。
5、学生再读,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边读要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6、指名读、评议。
赛读、齐读。
7、练习背诵。
五、巩固识字,积累语言1、玩“小青蛙认字”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仔细看写有生字的荷叶卡片,会读的小朋友叫:呱呱,这是“x”“x”。
2、齐读生字,交流识字的好办法。
3、积累课后“我会读”的部分词语,用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第六单元本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古诗二首》《荷叶圆圆》《要下雨了》。
这一单元选取的课文都十分典型。
前两课都出现了池塘、蜻蜓、荷叶,其中,小蜻蜓连续出场,展示了不同的画面。
这3篇课文,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夏天、喜欢夏天。
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熟悉了学习语文的模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六”,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二首《池上》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拍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动作描写,有心理刻画,让我们体会到童真童趣。
诗中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小池》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荷叶圆圆本课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
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朗朗上口,适合背诵。
要下雨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鱼儿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注意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3.通过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的运用,激发学生识字学词,积累经典语句的兴趣。
4.会读会背有关天气的谚语。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美和快乐。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
2.通过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的运用,激发学生识字学词,积累经典语句的兴趣。
12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池上教学实录: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多媒体出示荷塘及荷花图片)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学生情不自禁一起吟诵)有的已经露出了绿色的莲蓬,又让我们想起《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相机介绍“采莲”:碧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连、莲肉,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既好吃又好玩。
【反思:古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堂学习的一首古诗上,所以我由古诗《小池》和《江南》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我们的孩子不太了解“采莲”等极具地域特点的活动,所以我在这里相机介绍“采莲”的含义,为古诗中“偷采白莲回”做下铺垫。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3、出示古诗,了解作者(1)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生:我们学过白居易的《草》,我想给大家背背。
【此时再也没有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二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不多,所以我就大屏幕出示了作者资料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资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这里作者的资料介绍并没有给古诗的理解带来多大帮助,但我想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资料补充和渗透,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长久的好处和效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个别读。
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古诗中红字显示),读一读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后鼻音)读准。
(2)看看它们的字形,你又发现了什么?(都是形声字。
提示:从字形上你能猜出大概意思吗?)(“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
现在的很多孩子难得去亲近大自然,对于夏天的认识也只是止于电视、书本之中,因此,教学本单元的课文,首先必须制作好贴近夏天的实物和课件,为孩子们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同时,在课堂上一定要抓好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边欣赏美丽的画面边学习课文中,去体会夏天的美好和乐趣。
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加强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12.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课堂教学片段
品读《小池》,了解诗意
师: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读懂的?
生1:我读懂了泉水是没有声音的,泉眼“无声”惜细流。
生2:我读懂了泉水是轻轻地流过的,我是从“泉眼无声惜细流”知道的。
生3:我知道了荷叶刚刚长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是从最后两句读懂的。
师:你能在插图中指一指那刚露出尖尖角的荷叶吗?
(指名该学生上来在图中指出,其余学生一起朗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
师:哪里还读不懂?
生:“泉眼”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看看插图,你认为泉水是从哪边流出来的?
生:是从右上方流过来的。
(指图)
师:泉眼也就是泉水流出的地方,就在这边。
生:“惜细流”的“惜”我又不懂了。
师:你们谁能用“惜”组词吗?
生1:珍惜,爱惜。
生2:哦,就是泉眼爱惜流水。
师:是啊,泉眼珍惜地让泉水轻轻流出。
古诗杨万里的古诗《小池》诗题:《小池》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诗题:《宿新市徐公店》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诗题:《舟过安仁》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诗题:《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稚子弄冰》诗题:《稚子弄冰》• • • • • • • • • • • • • • • •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新柳》诗题:《新柳》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桑茶坑道中》诗题:《桑茶坑道中》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诗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秋凉晚步》诗题:《秋凉晚步》作者:南宋·杨万里诗文: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 • • • • • • • • • • • • •。
诗词泉眼无声溪细流《小池》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衍生注释:1. “泉眼”:泉水的出口。
这里说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无声”体现出水流得很缓慢、轻柔。
2. “惜”:爱惜。
将泉眼拟人化,仿佛泉眼不舍得让水流走太快。
3.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树阴照水爱晴柔”是说树的阴影映照在水面上,似乎是喜爱这晴天柔和的风光。
4. “小荷”:小小的荷叶。
“才露尖尖角”形容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儿。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初夏小池的美丽景色。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人把泉眼和树阴都当作有情感的事物,泉眼珍惜细流,树阴喜爱晴柔的风光,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拟人手法。
这种手法让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接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更是神来之笔。
小小的荷叶刚刚露出一点尖角,就有蜻蜓立在上面了,这一静一动的搭配特别美妙。
它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还表现出一种清新、活泼的气息,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小池边的景色,感受到那种宁静中的灵动。
三、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他的诗风格独特,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为“诚斋体”。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乡下游玩,看到一处小小的池塘。
那池塘里的水细细地流着,就像杨万里诗里写的“泉眼无声惜细流”。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池塘,多像诗里的画面啊。
那泉眼就像舍不得水流走似的,悄无声息地流着。
还有那荷叶,刚刚露出一点尖儿,就有蜻蜓停在上面了,就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大自然真是奇妙得很呢。
”朋友也感叹道:“是啊,这景色真的和诗里写的一模一样,杨万里可真会观察啊。
”《山居秋暝》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泉眼无声细细流
蒋念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作《小池》里的名句,意思是说泉眼好似舍不得潺潺的水流走,取其细流之义——这让我联想到后屿山的那股泉眼了。
瞿溪有一个地方叫后屿山,位于温州市瓯海区瞿溪街道西部。
是当地爱国华侨吴金榜先生于2000年出资百万兴建的。
原本乱石成堆的荒山沟改造成瞿溪健身公园,为当地百姓锻炼和休闲提供一个好去处。
说起它来,人们自然想起它:山麓有庙宇,山巅有泉水,整年“泉眼无声细细流”。
时值盛夏,酷暑难耐,能有个去处,走走爬爬,比起瑞安张基岭隧道避暑要稳妥得多啦。
后屿山公园是个依山而建的山地植物公园,由瞿溪八路车站右拐约百米便到,常年待在瞿溪后屿山村与寺庙的上方,坐西朝东,俯视整个瞿溪街道的万家灯火,见证瞿溪子民的荣辱盛衰桑海嬗变。
公园占地650亩,分6个景点,建有凉亭5个、曲桥3座、1.5米宽石路600米、水泥路500米、公园入口处牌坊1座、停车场1个。
去往后屿山的中道有陶公庙依附在路边,静静地守候在后屿街。
沿着此道再往上走,迎面就是一座“后屿山公园”牌坊,辛巳春立。
碑牌后面有一副对联:“晨间到此练拳赤手频频驱雾霭,雨雾下山归寓青鞋步步踏烟霞。
”道出公园的主题:健身与休闲。
进了后屿山石碑,往右侧探看,隐藏着绿色丛中的黄色墙体红色琉璃瓦的建筑物就是千年古刹——普明寺,俗称后屿堂,地处后屿街239号,始建于晋朝,距今1600多年,唐朝重建,今之寺宇属晚清建筑,坐西朝东,背枕后屿罗汉山。
原有金刚殿、大悲楼、读经楼、藏经楼均毁。
由外到内,由下到上,共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为金刚殿,三进为大雄宝殿。
抗日战争期间,原永嘉瓯海中学暂迁于此。
抬头偶见大雄宝殿外围墙体贴着香客进寺“须知”,自然有“双手合十之类”的礼仪,但我更注意到这样的话语,大意是:对寺庙内物什,一要敬畏,二要不能浪费。
如果你首次去后屿山踏步,可别忘记去脚下的普明寺走走,皇家气派,檐牙飞翘,钩心斗角,雄伟阴森,通体敞亮,暑气尽失,想必不会让你失望的。
碑牌身后有两条道带你上山,左边上山的道:阶多,亭多,坡陡,走路有些赶,想慢都不行,是个健身强体的好去处,左邻水沟,右拥梯田式健身场。
常有人山腰取水,烧水沏茶,喝茶品茗,闲聊小坐,或练广场舞、太极拳。
时间自是不一,练拳踢腿的在早晨,喝茶闲聊的在黄昏。
左道地处山谷,一路有山涧细流、亭子相伴,倒也不寂寞。
树木参差散落各处,是选择爬山健体的理想之地。
我们习惯了先左后右。
如果说左道彰显阳刚豁达,那么右道尽显阴柔秀美。
地处山脊,树木茂密,阴风习习,“之”字山路回环往复而上,平缓悠闲,如闲庭信步。
游后屿山的人,包揽了所有的人群,老弱妇孺,男女老少,晨间的健身族,晚间的休闲族,白天的观光族,偶尔也有外国人登临。
一天,我与小儿游山而下,碰见一外国人拾级而上,当时我特感好奇:世界真小啊,外国人也来咱瞿溪后屿山了。
儿子用稚嫩的声音与之打招呼,一边挥手一边:“嗨——欢迎你来到中国!”对方面带笑容用流利的普通话告知他是印度人。
自然,我没有怀疑那一张印度男人的脸。
其实,上后屿山最为常见的是取水族,时常看到有人携了瓶瓶罐罐上山取水,多的一人五六个水桶,用扁担挑。
习惯的是两个,左右手各一桶水,像金龙鱼油瓶那样的桶,两边同时用力,走路平稳。
我不行,只一个桶,总共上山提了三四次水便不提了。
郭溪那边已退休长者,自驾车停在山脚下碑牌处,左上右下,肩挑四桶水下来后,驾车而去。
健身取水两
不误。
我好生羡慕:貌似安排不出这样的时间,即便有了这样的闲暇也坚持不了定期往山巅取水。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对每天饮用水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农夫”也好,“娃哈哈”也罢,都抵不过山泉水来得保险。
后屿山公园的取水点有两个,一个是半山腰,位置处在左道中段,其实它的水源真正的也在山巅泉眼,人们走累了,面对山巅望而却步的时候,就在那里取水。
另一个是山巅泉眼,人们大都选择这里取水,水质靠得住。
再一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往前看,豁然开朗;往后看,瞿溪镇就踩在自己脚下,感觉特好。
瞿溪河头街一房屋介绍所老伯,养生有道,三百六五天,风雨无阻,天蒙蒙亮就爬山取水,回来后,泡茶品茗,开门做生意。
这是每天七点半开车去学校见到的情景。
老伯头顶黄发稀疏,但精神矍铄——生活有目标,心中自然有太阳,让我惊叹不已。
中年的我往往少了这份大度与闲适。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圈地运动”的兴起。
去年一年来,后屿山山巅之上陡增七八处“园中园”,村民自发砍伐一处,修园建路,清理柴草,保留树木,夯实土石,用竹子围成栅栏,建亭子,做桌椅,修秋千,安营扎寨。
去之能坐,坐之能饮,饮之酣畅。
可免费供人休息喝茶,感觉“来的都是客”。
有个“大自然”园,园主在进园处设置了电子问候语,你脚一迈入,一声“叮当”一句“欢迎光临”清脆悦耳,身置其境,温馨顿生。
这又成了“开荒南野际”一景观。
某日,见有人泉眼右侧山坡开山辟地,修园建路,私下想:整这个,人力物力财力得花费多少啊,单说水泥沙子从山脚用骡子一点一点驮上来就不简单啊?我便好奇地问:“你们搞这个,镇府街道有给补助吗?”对方瞪大了眼睛,瞅了我半天,吐出一个字:“没!”我不敢冒然再问,其间种种不得而知。
山路在延伸,足迹在延伸。
游山者众,前者呼,后者应。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夜游后屿山别有一番滋味。
半个小时上山,半个小时下山,当中坐个把小时,也就两个多小时的行程。
你不用预备手电,路灯不时地在一旁候着呢,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你完全不用惊慌草丛里沙沙沙的动静。
凉风习习,喧嚣远离,层林肃立,这一片天地好像是你的,你也仿佛超出平常的自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此时都可以不想,都可以不做。
您可以暂且享用这无边的夜色好了。
下山了,我有个担忧:山巅泉眼能够一年又一年“细细流”,这跟山巅之上保存较为完好的植被不无关系,一下子修一条水泥路铺就上去,七八个园冒出,裸露的地方自然增多,植物天然的蓄水功能就减弱。
那么,可以想象若干年之后,后屿山公园这股闻名七里八乡的山巅泉水,就有可能变成“泉眼无声滴滴流”了。
敬畏,不浪费。
这一条同样适用于人与自然良好关系的维系。
人啊,你的脚步可要放慢啊!
当北极冰川不断缩小北极熊仰望极地星空凄惨饿死的时候,当地球变为烤炉人类成了烤箱中的婴儿的时候,当人们目睹洪水吞噬旱情蔓延疾病肆虐而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能有一处“泉眼无声细细流”的景致已经是万幸了,我们应分外珍惜这上苍的恩赐。
(背倚后屿罗汉山,坐西朝东)
(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