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中考语文考试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是重点内容之一。
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分析人物形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细读描写细节揭示人物性格特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作者的描写来展现。
我们可以通过细读描写细节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言谈举止、行为举措等方面的描写,都能给我们一些线索用来理解人物的性格。
同时,还需要注意透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心理活动等来推断人物的性格特征。
只有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二、分析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成长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成长来展现主题和意义。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需要关注人物的内心变化过程。
通过人物的经历、思考和冲突等,可以看到人物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内心变化。
例如,有的人物在故事开始时是懦弱无主见的,但在一系列事件的激励下,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的人。
这样的变化和成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和作品的含义。
三、分析人物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关系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通过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来展现自己的性格和特点。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需要关注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争斗、合作等,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价值观等。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亲密关系、盘亘的爱慕之情以及两人经历的种种波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揭示了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分析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的关联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需要关注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的关联性。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内心变化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这样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第21讲分析人物形象考情分析【课标要求】2022版课标中关于“形象”的相关阐释,有如下几点。
课程目标部分“核心素养内涵”之“思维能力”提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部分:“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程内容部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提示”中强调:“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学业质量部分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出:“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考查重点】1.人物形象概括。
2.次要人物作用。
3.人物形象的塑造。
【命题趋势】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
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
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
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概括分析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概括分析第1部分课程思维导图第 2 部分知识点及考点梳理和讲解什么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即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其核心便是人物性格。
也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
一篇文章中的人物有很多个,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而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把握全文主旨的重要途径。
【相关知识点】概括人物形象的常用术语(注意正反两类)(1)性格类善解人意、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自尊自爱、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个性张扬、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于挑战、永不服输、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目光敏锐。
(反面: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唯利是图、孤芳自赏)(2)拼搏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
(反面: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3)奉献类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反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4)职责类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爱岗敬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以身殉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严以律己。
(反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贪生怕死)(5)品质类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德艺双馨、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宠辱不惊、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知错就改。
阅读理解题:(一)手掌里的清冷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
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边造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期,从乡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亲母亲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聚会一些时间。
风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弟弟大概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
这时,哥哥仿佛变戏法同样,从树桠上取出一把扇子。
切实地说,那不是扇子,不过一小块三夹板,拿绳索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
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爽。
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盼望有风吹过来,但是没有。
哥哥显得特别失意。
他下意识地四周瞅着,目光忽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
或许他思路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论多热的天,只需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向来凉到头顶。
哥哥到达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
下边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旧够不着那玻璃。
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可以着了。
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忽然想起什么,连忙将弟弟抱了过来。
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
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由于他理解,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可以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而后连忙去握住弟弟的手。
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向来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正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
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何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可以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假如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
母题五:分析人物形象【母题来源】201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15题【母题原题】阅读《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
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
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
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
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
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
他眼里总有活儿。
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
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
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
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
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
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
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
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
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初中阅读理解人物形象赏析专题一、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是记叙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就成为记叙文阅读最重要的考核点之一。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事迹,获得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准确认识。
二、刻画人物形象的常见手法:(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的描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三、怎样分析人物的形象:步骤一:画出描写或评价人物的语句。
步骤二:概括文章人物形象特点。
步骤三:品味相关语句的艺术手法(修辞或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及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
步骤四:表述出来。
课堂练习滴水之恩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
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
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
”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
”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记叙文阅读能力是各省市考查的重点,尤其是河南省中考必考的内容。
河南省连续10年来的记叙文阅读,都选取了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类文章,文中一个个人物形象影响启示着每一位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已经成为河南省记叙文阅读的必考题。
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探讨中考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回顾一下河南省五年来人物形象分析的考题:(07《让我看着你》)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08《梨一样的苹果》)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3分)(09《前方遭遇塌方》)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10《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4分)(11《漓江情韵》)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五年来的考题,总结出题型的规律。
生:07、09、11年的题型一样,08、10年的题型一样。
师:这个同学总结的很好,五年来,人物形象分析的分值基本在4分。
不难看出07、09、11年的考题同属一类“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08、10年的属于“结合具体的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不仅仅河南省,各地市人物形象分析的考题一般可以分为这两个类型,请同学们将题型齐读一遍。
(屏幕显示题型)中考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1.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师: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其应对策略。
我们先来分析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师:实践出真知,我们一起完成河南省07年的考题,在实践中探究做这一类题的方法。
师:大家先来看屏显,(2007·河南·《让我看着你》)让我看着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
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
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
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
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
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
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
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
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
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
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
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
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
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
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
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
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问题: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
(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1)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2)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3)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4)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5)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师:答题第一步审清题干。
同学们看这道题包括几个部分的题干?大家可以议一议。
生:这一题干包括了三个部分,“母亲是怎样一个人”,需要对形象进行概括,写出品质特征1分;“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需写出具体的依据1分;括号内的要求说明要写两个方面的品质和对应依据。
师:对,审清题干可以让我们明确思考的方向。
第二步梳理情节师:我们进行第二步:梳理情节。
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人物的品质特征往往通过具体情节体现,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
请大家齐读第2段,提取相关有几个情节。
(屏幕显示文段)2那个时候,母亲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
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
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生:读。
两个情节。
师:情节转换的标志是什么(何处可见一个事件的开始)?生:“那个时候”“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
师:好,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词语。
同学们梳理情节时要“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转换”。
师:这些情节分别揭示了人物什么特点呢?需要进行第三步“具体概括”。
请大家依据相关语句加以概括。
生1:例如第①段中两个情节都写到母亲对病痛的忍耐,但第1个情节“母亲疼痛无法入睡却从来不吱一声”更加侧重于表现母亲的“坚强”。
生2:第2个情节“母亲怕影响儿子工作故作平静”侧重于表现母亲“爱儿子”。
生3:“母亲很平静,并微笑”表现母亲很乐观,坚强。
师:这几个同学概括的都很好。
特征时要注意情节表现出人物特征的“多个侧面”。
特征要具体,比如第①段中的特征概括为“高尚”“优秀”就太笼统了。
师:由大家的分析可知,母亲是一个“爱儿子”“坚强”“豁达”“追求完美”“善良”的形象,老师按题目要求分析了两个方面显示在屏幕上。
已经可以得到4分了,但细微之处也能彰显智慧甚至决定成败,我们还要注意第四步“标清序号”以增加条理。
师:现在才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但做一道题不是目的,我们要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题的方法。
刚才我们做题的过程就是答题思路:审清题干梳理情节具体概括标清序号。
表述形式:答出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和对应的具体依据。
(注意事项)性格特征要注意“多侧面忌笼统”,具体依据“梳理情节简明概括”,别忘了“标清序号增加条理”。
师:请同学们将学案上的“方法总结”补充完整。
师: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实战演练,阅读2、3段,梳理情节并具体概括母亲的形象。
(屏幕显示文段)②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
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③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
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
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生1:“母亲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表现母亲很坚强乐观。
生2:母亲一生爱美,唠叨她的后事时,说需要一条裙子,说明母亲爱美。
、生3: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但母亲竟然愿意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表现母亲有爱心。
生4:母亲答应捐出眼角膜说明母亲很善良。
生5:母亲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的离去,说明母亲很追求完美。
师:大家总结的而很好,一定要抓住人物相关的主要情节概括:人物品质+具体依据。
师:一般情况下在通读全文以后同学们基本会心中有数,较容易得分。
相比之下第二种题型就较为复杂,容易丢分。
我们一起探讨第二个题型“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师:描写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什么描写?生: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细节描写。
师:人物描写方法又有什么描写呢?生: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
师:我们一起看屏显,回顾2010、2011年这类题型的主要提问方式:例1.(2011·鸡西·《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例2.(2011·遵义·《趴下》)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例3.(2010·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⒀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例4.(2011·湛江·《最辛酸的秘密》)请说明下面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例5.(2011·安顺·《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师:大家观察题型,相同的容易把握的是哪个?不易下手的是哪个?生:例1好把握,其他不好做。
师:大家别着急,我们慢慢来探讨它的方法。
师:各种提问方式中,例1的提问较容易把握答题方向。
请大家阅读这道题和答案。
回答答案中包含了那两个要素。
(屏显)例1.(2011·鸡西·《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生:两个要素“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
师:对,这一提问方式的答题格式大多如此,较为简单。
答案:心理描写(1分),突出了他镇定果敢、不畏死亡的高贵品质(1分)。
师:和例1相比,后面几种提问方式常常让我们感觉没有方向无从下手,别着急,我们仍从它们的答案里寻找解题的角度。
请同学们阅读例2题及答案,边读边划出答案中的关键词。
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讨论各题的答案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