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之我见
- 格式:pptx
- 大小:956.90 KB
- 文档页数:7
春节之我见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从古到今,无论多远,无论多久,都阻止不游子对家的向往。
春节已经不再是团聚的意思,而更多是一种家的象征,无论多苦多累,只要想到家,就会充满动力。
就想歌中唱的那样,还记得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
是啊,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情况,还要派上几天几夜,只为换回一张回程的小小车票。
但人们手握归家的票,脸上没有疲惫,没有怨言。
有的只是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满足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的习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时候盼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糖吃,有炮仗放.....现在想起来还很怀念。
现在很多人都说没年味了,以前的盼头都没了,每天过得差不多。
不过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最隆重的节日,在外的人都匆匆忙忙往家赶,在家的人都盼着亲戚朋友来相聚,这是老百姓的年味。
而年味的变化则体现在我们的吃喝住行上。
首先从吃上,现在人已经不在满足吃饱的层面上,大家更讲究吃得健康,吃的卫生,想吃随时随地可以买到。
年夜饭是以“简单,省力,快捷”为原则,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大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兄弟姐妹到酒楼聚餐;有的去酒家购买“半成品”既省时又省力;有的请专门的“家宴”公司带半成品来家里上门服务。
在过去,据我爷爷奶奶讲,五六十年代,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市场物资匮乏供不应求,许多的食物有钱也买不到,有些还要凭票供应,收入较低的家庭只有在春节才能吃到鸡,肉,鱼……在春节前一个月,家门口的街坊邻居们,在煤炉子上,把花椒和食盐放在铁锅里反复炒。
从穿上,过年的时候,大人总会给小孩添置几件新衣服。
由于经济有限,加上兄弟姐妹多,衣服基本都是从哥哥姐姐那传下来的。
所以一见新衣服对于当时的孩子是多么珍贵,与那时不同的现在,买衣服的商店到处都有,什么款式都有,各式各样,一件件都鲜艳亮丽。
过年前,各家各户都会去逛街买上许多的新衣从过年的方式上,现在更多的人选择在过年期间,带上家人出去旅游,感受不同地方的节日气氛。
春节陋习之我见作文
春节,不就是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时候嘛!但话说回来,有些习惯真的得改改了。
就说放鞭炮这事儿吧,一到晚上,鞭炮声响个不停,吵得人耳朵都要聋了。
有时候刚想睡个好觉,结果就被吵醒了,真是烦人。
再来说说餐桌上的事儿。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大鱼大肉,吃不完的就直接倒掉。
这样铺张浪费,不仅浪费食物,还对环境造成负担。
其实,简简单单、健健康康吃一顿就好,没必要非得弄得那么豪华。
还有发红包这事儿,也不知道怎么搞得,现在好像成了攀比的工具。
你给我发个100,我就得回你个200,好像这样才能显得有面子。
这种风气真的不好,让春节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
最后说说这个“年味”吧。
现在大家都追求什么传统的年味,但有时候就是跟风,买了一堆不必要的东西。
其实,真正的年味,就是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简简单单地过个年就好了。
总之,春节是个好日子,但也别让这些陋习给搅和了。
大家还是应该注重环保、节约、文明,让春节回归本质,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新年!。
年俗体会作文年俗体会作文(1)衣着服饰、饮食偏好、婚丧嫁娶、文化礼仪.....构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
学者们称之为民俗。
民俗属于行为文化,民俗的演变与延伸,依托的是文化传承。
孝道、感恩、和睦、团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
那么这些元素融入了日常生活,日积月累,就逐渐形成了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迎新、迎禧纳福的春节文化。
其次中国人把农历过年称作“春节”,也叫“年节”。
过春节就是“过年”,春节的诸多习俗统称为年俗。
年俗活动,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
接下来是祭灶、贴春联、守岁、拜年、迎财神、逛庙会、闹元宵,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
中国人的年文化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是世界上最为古老,流行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民俗。
“年”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形似一个背负着田禾的人。
从“禾”从“人”的年字,寓意着庄稼丰稔,收获在望。
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和美、家庭幸福的憧憬。
年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千年流淌的岁月中,不断地丰富着它的活动形式和文化内涵。
其中的除夕守岁,就是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一度盛行于巴山蜀水、大江南北的年俗。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关于守岁的记载。
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中有这样的描述:“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围炉而坐,达旦不寐”,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也有对新一年美好希望的憧憬。
孟浩然在岁除夜有怀中这样写道:“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
”宋朱淑的除夜也有类似的描述:“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守岁守的是什么?有说是去疫避邪的。
除夕古称“穷年”,过年为“发春”。
整夜不睡,为的是摆脱穷年,迎接发春。
还有一种说法是辞旧迎新,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人们会比往常更强烈地感受到时光的飞逝,生命的珍贵。
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如水年华悄然逝去的惜别留恋之情。
宋人席振起有一首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春节习俗之我见作文
标题:春节习俗之我见
中国自古以来,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传统。
每逢岁末年初,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宁静乡村,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年味儿。
对于春节习俗,我有着独特的感悟与理解。
首先,春节是家庭团聚的象征。
无论人们身处何方,在外忙碌了一年的游子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乡,围坐在团圆饭桌前,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深深的亲情纽带在贴春联、包饺子、守岁的过程中得以强化,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庆祝,更是情感交流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次,春节充满了吉祥寓意的习俗。
从大扫除到贴窗花,从挂灯笼到放鞭炮,每一个环节都寓含了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盼与祝福。
例如,“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红灯笼则象征着光明与繁荣,而鞭炮声则是驱邪避凶、迎接新气象的响亮宣告。
再者,拜年礼仪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春节期间,晚辈向长辈行礼拜年,表达对长者的尊敬与感激之情;同时,长辈也会给孩子们压岁钱,寄托了对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美好祝愿。
此外,各地丰富多彩的地方习俗也丰富了春节文化内涵,如舞龙舞狮、踩高跷、逛庙会等,它们以鲜活生动的形式传递着民族精神与地域特色。
总的来说,春节习俗既是我深深热爱的传统印记,也是连接过
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习俗可能有所演变,但其内在的和谐共生、祈福纳祥的核心价值始终不变。
让我们在传承与发扬春节习俗的同时,更加珍视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并以此凝聚力量,为新的一年注入无尽生机与活力。
优秀年俗心得(精选5篇)优秀年俗心得篇1年俗心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春节的临近,我和我的家人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开始了我的年俗之旅,探寻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和家人一起打扫房屋,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人们相信在新年的前一天清洁房屋,可以扫除晦气,迎接好运。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视环境,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涵。
年三十的年夜饭,是我们家最期待的时刻。
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共享美食,欢笑声和祝福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家庭画卷。
我深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仅体现在美食中,更体现在家人之间深厚的亲情中。
在春节期间,我和家人还会拜访长辈,送上祝福和礼物。
这个习俗寓意着尊敬长辈,传承家族传统的精神。
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尊重和感恩,更深刻地理解了孝道的重要性。
这次年俗之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和家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享受了传统习俗带来的乐趣,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
总的来说,这次年俗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我更加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珍视身边的亲情和友情。
我深感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优秀年俗心得篇2探寻传统年俗文化的深度体验与感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和传统年俗文化相遇的契机。
今年,我决定亲身参与并探寻这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节日,从而让我更深入地体验和感悟年俗文化的魅力。
在春节期间,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入了热闹的庙会。
红色的灯笼高挂,装饰一新,各种传统摊位排列,各种香气扑鼻而来。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五彩斑斓的糖人。
摊主手法熟练,瞬间就做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龙,让我惊叹不已。
这让我深刻体验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和魅力。
除了参与制作,我还亲身感受到了春节音乐会的震撼。
年俗文化之我见论文年俗是指春节习俗,春节俗称“过年”。
那什么是“年”,又为什么要过年呢!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
“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炮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
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又俗称“腊八”,有着喝腊八粥的古老习俗。
喝上一碗腊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也有泡腊八蒜的风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作文回事。
北京城还有“腊八粥,腊八蒜,放帐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的民谚。
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过完之后,人们都开始置办年货了,还会买春联,窗花,“福”字,年画,爆竹等等。
这都是过年的习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街上人来人往的,年味已经十分足了。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腊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春节民俗之我见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时至今日仍保存着它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变异性,春节民俗又出现了现代传承问题,春节文化的现代传承为春节民俗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春节文化的转换于新生。
关键词:春节民俗;现代传承;变异;意义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
一、春节民俗的内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虽定在正月初一,但年节活动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剪窗花、置办年货、添置新衣、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的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祭天祈年也是春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如灶神、门神、财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除夕这一天,即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要贴对联、福字、门神、财神和各种民间剪纸等,对联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好运、平安和发财的;福字通常要倒着贴,表示福到家了;除夕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子时交年时刻,新年的钟声敲响,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五彩缤纷的礼花,全家人还要包饺子,准备在初一早上吃。
初一开始,各家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各种社火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有看灯展、猜灯谜的活动,还要吃汤圆。
“我国各地春节的民俗也有差别。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就因地域的不同有着地方性。
”在中国北方,每家每户在新年的早晨要吃饺子和长寿面,预示着平安和幸福;而在南方,人们通常吃元宵,预示着团圆。
东北地区,大年初一这一天有扭秧歌和踩高跷等活动,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是唱戏;在南方沿海地区,有逛庙会、烧香拜佛、耍狮子和舞龙;西南地区,人们通常是赶集和看灯会等。
年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积极参与了一些年俗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我体会到了年俗活动的重要性。
年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在年俗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和谐程度。
年俗活动是家庭团聚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我认识到年俗活动的社会作用。
年俗活动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年俗活动,可以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春节期间,许多企事业单位会组织员工参与春节联欢晚会,通过表演、抽奖等方式增加员工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企业和员工的感情,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此外,年俗活动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加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造和谐社会的热点和亮点。
第三,我认识到年俗活动的自身改进和提升。
年俗活动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但也需要不断自我反思和改进。
年俗活动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观念。
比如,传统的舞龙舞狮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元素进行改良和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第四,我认识到年俗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年俗活动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年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如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忍让宽容等,这些都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和素养。
年俗活动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和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谐发展。
最后,我认识到年俗活动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
年俗活动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和谐发展。
在年俗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加强对祖国的认同和归属感。
我眼中的年俗作文“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当这首熟悉的童谣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我就知道,最热闹、最有趣、最让我期待的春节就要来啦!在我眼中,年俗可多啦,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都数不过来。
从进入腊月开始,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那热闹的场面,真的让我兴奋不已!你瞧,腊月二十三,这可是小年呢!奶奶一大早就会在厨房忙碌,她要祭灶神。
我好奇地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要祭灶神呀?”奶奶笑着说:“傻孩子,这样灶神上天后就会给咱们说好话呀,保佑咱们家来年顺顺利利的。
”哈哈,原来是这样,真有意思!到了腊月二十八,家里要开始贴春联啦!爸爸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贴着春联,我在下面给他递胶带,还不停地指挥着:“爸爸,左边高一点,右边再低一点。
”妈妈在一旁笑着说:“你这小指挥家,还挺像那么回事呢!”贴完春联,看着那红彤彤的一片,家里顿时充满了喜庆的氛围,我的心里也别提多高兴啦!除夕夜,那可是最最热闹的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有说有笑。
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红烧肉了,那味道,啧啧,真是绝了!吃过年夜饭,就等着看春晚啦。
我和哥哥姐姐们一边看着春晚,一边玩着游戏,还时不时地跑到院子里放烟花,那绚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美丽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这声音仿佛在告诉我们,新年真的来啦!大年初一,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上新衣服,跟着爸爸妈妈去拜年。
每到一家,我都会甜甜地说上一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大人们则会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哈哈,我的口袋都快装不下啦!走在路上,碰到认识的小伙伴,我们也会互相拜年,然后一起去玩耍。
那一天,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我眼中,年俗不仅是一些传统的习俗,更是一种亲情的传递,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俗让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年俗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喜欢这些年俗,它们就像我生活中的宝贝一样,让我珍惜,让我难忘。
我对中国年俗活动的认识一、春节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起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史书记载,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经过演变成为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在春节这个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看到数千年来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二、传统习俗春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贴对联、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待。
例如,贴对联和年画是为了驱邪避凶,迎接新年的好运;放鞭炮则是为了赶走“年”这个怪兽,保佑家人平安。
三、家庭聚会春节期间,家人团聚是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在春节期间尽可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这种家庭团聚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和家族的重视,也是中国文化中“家和万事兴”观念的体现。
四、烟花炮竹烟花炮竹是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户外燃放烟花炮竹,以此庆祝新年的到来。
烟花炮竹的绚丽多彩和热闹的声响,寓意着驱逐厄运、带来好运和幸福。
五、年画对联年画和对联是春节期间最为常见的传统装饰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画通常以吉祥图案、祝福语和喜庆色彩为主题,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联则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诗句形式出现,既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也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红包压岁红包压岁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习俗,也是长辈送给晚辈的一种礼物。
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以示祝福和保佑。
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延续和传承的重视。
七、团圆饺子团圆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在除夕之夜,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寓意团圆和和谐。
此外,在饺子里放入硬币、糖果等象征着好运的物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