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语境下的论语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教育,《论语》中的这八句话说透了(教育孩子、搞好教学、理解教育的“神器”)《论语》中最具教育智慧的八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有关教育、学习的言论在《论语》中处处皆是,孔子的这些经典言论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
《论语》中有几个关于教育、学习的“最”,每个“最”都蕴涵着教育大智慧!我们一起来瞧瞧。
【勤思与乐学】1.最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勤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谓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然后去伪存真,为己所用。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识养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种人可谓百思不如一学。
学习中的“思”,要注重独立思考。
2.最明智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强弱,获得的知识有先后。
但能力、智力都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圣贤,孰能都懂?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装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谓害人害己呀。
3.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乐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兴趣爱好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特别是小学生,兴趣爱好还容易转移,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喜欢那样。
教师要引导其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学生会在“学习—兴趣—成功快乐—更有兴趣—更成功快乐”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
【诲人与自省】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满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有生命的活力。
“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
第1篇摘要:《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教育理念在现代教学中的价值,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论语》的教育理念1. 仁爱教育《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
仁爱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具有仁爱之心。
2. 礼仪教育《论语》中强调“礼”,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
礼仪教育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3. 启发式教育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德育为先《论语》认为“德”是教育的根本,强调德育为先。
德育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仁爱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关注和关爱。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 礼仪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规范教学秩序。
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启发式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德育教育。
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名言及解析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名言及解析: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
《论语》凸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立德立言,立功立事”。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道德的修养,才能有言谈举止上的优雅和得体,才能有实际的成就和事业。
这一理念对当代教育意义深远,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重视学生和孩子的品德修养,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和孩子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论语》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对于因材施教的重视。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和孩子的特点不同,应当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也是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鼓励学生和孩子发展多元化的才能和兴趣,将教育目标和方法个性化。
《论语》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学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观。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一种相互学习和相互启发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成为学生和孩子的榜样。
他们要有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和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
这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也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他们应当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养,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更加耐心的心态,为学生和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论语》注重了教育的实践性。
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认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运用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他强调了以“实践”为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关于教育思想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行描述。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而时习之”。
他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待人要宽容谦和,“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孔子在这段话中谈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为政之职。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
孔子将这种人比作北辰,北辰是天空中最亮、最稳定的星,而众星则围绕着北辰旋转。
这里孔子想传达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以自身的道德魅力和才能影响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运转如北辰般稳定。
三、《论语·里仁篇》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待父亲的态度。
他说:“父在,观其志”,指的是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和理想;“父没,观其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我们要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以及言谈举止。
只有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道德教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之子。
四、《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他认为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没有任何偏袒之心,也没有任何厌恶之意,而是平等对待每个人,以公正和义务为准则。
君子应该以道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要以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论语的智慧箴言与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一些智慧箴言,并分析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启示。
2. 学而篇:学习与道德修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
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并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可以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3. 为政篇:领导与服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为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和管理中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现代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但同时也要强调服务的价值。
学生应该明白,真正的领导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更要关注整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4. 八佾篇:团队合作与互助精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八佾篇》)这句话强调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通过组织团队项目、鼓励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
5. 公冶长篇:宽容与理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宽容他人,并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展示宽容与理解的态度。
通过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
6. 季氏篇:修身与自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季氏篇》)这句话强调了修身与自律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约束力。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段经典的原文,并结合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教育观念。
1. 有教无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这段原文出自《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而仅仅停留在听闻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观念强调了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的重要性,反对空洞的书本教育。
2. 恢复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这段原文出自《论语·宪问》。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恬淡的心态处事,不追逐功名利禄,而小人则追逐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
这一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君子治国齐家的责任。
3. 尊师重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段原文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倡导尊重教师,学习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
这一观念强调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传统教育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4. 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原文同样出自《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随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才能达到真正的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他还提到了待人处事的态度,表明了君子应该保持谦逊和从容的品质。
通过以上选取的论语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教育的思考和观念。
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和行动,同样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繁荣。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思想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虽然源自古代,但其对于现代教育仍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第1篇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语》中的教育理念1. 仁爱为本孔子认为,“仁”是教育的根本。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德育为先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3. 因材施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学相长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重视实践孔子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自我修养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师应学习《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关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 注重德育教育教师应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讲解《论语·为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对于当代教育实践依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进行浅析,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教育观念。
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而人们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后天的修养和习惯。
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激发学生的独特潜能,正是符合孔子“性相近也”的教育理念。
这也提示我们,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同质化。
《论语》中的“教无定法”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孔子强调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而非一刀切的标准化教育。
这与当今教育实践中提倡的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给予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论语》中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孔子说,“君子(教育者)无所不受其污,无所不利其益”,意思是说对待学生应该宽容包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陷应该以宽容的态度面对,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化作用。
这一教育智慧给予了现代教育者很好的启示,可以让教育者更好地接纳学生的个性特征,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孔子在《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也对现代教育实践有所启示。
孔子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忧虑应该是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了别人,而不是别人是否了解了自己。
这一观点在教育实践中同样具有启发意义,教育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同。
只有更多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
《论语》中对于学习和教育的态度也给予了现代教育实践以启示。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幼儿园大班国学教案论语原文解读幼儿园大班国学教案论语原文解读一、引言幼儿园大班国学教案中,论语原文的解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音,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深入理解论语,可以培养幼儿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大班国学教案中论语原文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内容。
二、概述论语原文论语原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音,记载了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教育方式。
在幼儿园大班国学教案中,论语原文的解读旨在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论语,幼儿可以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品德修养,为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论语原文解读的重要性1.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幼儿园大班国学教案中,论语原文的解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深入解读论语,幼儿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行为,学习正直、诚实、宽容等美德。
这有助于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2. 培养正确的行为准则论语原文中,不仅包含了孔子的言论,还包括了他的行为方式。
通过解读这些内容,幼儿可以学习到正确的行为准则,如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友善待人等。
这有助于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尊重他人。
3. 启发思维,培养智慧通过解读论语原文,还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智慧。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可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人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论语原文解读的案例分析在幼儿园大班国学教案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解读论语原文,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理。
以下是一个论语原文解读的案例分析:案例:学习做人——尊师重道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读:孔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即要善于反省自己的言行,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育语境下的《论语》解读
汉语言文学0901刘博(0911100032)
摘要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主张涉及人类思想的各个方面,《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中不乏孔子对教育理论的阐述,在教育语境下对《论语》进行解读对于我们深化认识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等都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关键词:教育语境,孔子,《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大量的教育思想的阐释,《论语》中的教育理论对于当时人们的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回归现实,解读《论语》的教育思想,会得到很多的启发,教育语境下的《论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要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教育可谓是至关重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在教育语境下对《论语》进行解读,从而更深刻的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
一,教师方面
1.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严于律己,上面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第四》,意思是说内心有所制约,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也就是一个人每日三省而反躬自问,见贤思齐,见不肖则自省的人是不容易犯错的,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对自己有所约束,因此,作为一名需要成为榜样的老师来讲,就必须要注重自己
的言谈举止,这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也是社会多老师的期望,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颗能严于律己的心,才能教育他人。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怕人们不理解自己,就怕不能理解他人。
”出自《论语,学而第一》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换位思考”的观点,教师和学生在产生一些矛盾和误解的时候,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也许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教师应该主动去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尽量去体会他们的心理感受,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从孔子的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多鼓励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机械的去对待学生,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3.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
子张问关于善的问题,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孔子的意思是不踩踏出痕迹,亦不进入某个房间。
“孔子是说,一个人的行善或者作为善人,就要不露痕迹的做事情做了就做了,不要刻意去让别人知道或者刻意的不让人知道,既不得意洋洋,也不应该别人不知道而感觉到心灰意冷,这里是在强调一个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一点很值得教师去学习,我们常说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无私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然而是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够这样的对学生呢?教师对待学
生的这种无私的爱并不一定要刻意的表现出来,老师所作的事情学生们都记在心里,教师对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教师的大爱无声的行为是值得去发扬和传承的,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才能够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教学的环节也能够和顺利的进行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事业的进步。
4.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近,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第七》,意思是孔子很难与互乡那里的人们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而不是抓住他的错误不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的把学生分类,学生的性格,成绩的不同,教师也许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刻板效应”,孔子在互乡“难于言”的情况下依然接见他,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有教无类”的优秀品质,只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应该具备的,教师应该领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看到学生的进步而不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问题,肯定他们的进步,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学生方面
1.学习态度
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做到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坚持不懈等,《论语,泰伯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
”由此可见学习上必须做到勤奋刻苦,做到学而不厌,争分夺秒的去学习。
《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宪问篇》:“患其不能也”,可见在学习中作为学生应该谦虚谨慎,《论语,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坚持不懈,作为一名学生,想真正的学有所成,就必须坚持以恒,终生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搞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论语》中所体现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当今的学习还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学习中药切实端正学习态度,实事求是,坚持不懈,不可以半途而废。
2.学习内容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学习内容的论述,,如“志于德,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学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在德育方面,孔子主要强调了“仁”和“礼”,“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如:“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在智育方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是主要内容,“六经”包含了很多的知识,是当时学习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方面,“射”和“御”是主要方面,《论语,述而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
语,八佾篇》:“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在美育方面《论语,子罕篇》:“吾自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述而篇》:“子在齐闻韵,三月不知肉味”。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教育史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安排科学丰富的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是学习者学习更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扩展自己的学习兴趣,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习者。
3.学习方法
《论语》中记录了很多的学习方法,总结下来就是“三多”,“四结合”即多见,多闻,多识,学与思结合,学与习结合,学与问结合,“三多”,如“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多闻多见,可以增加知识,多识,则是把学习的东西认真记住然后消化理解。
“四结合”,首先“学与思结合”,《论语,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这种辩证的关系强调了学与思之间的联系,其次是“学与习的结合”,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都是强调学与习的结合,“学与问的结合”,《论语,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佾篇》:“子入大庙,每事问”,这些都是对学与问的结合,最后“学与行的结合”,《论语,学而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可见学习贵在践行,
学习和行动要结合起来。
《论语》的学习思想博大精深,在当今依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值得学生去领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
综上所述,在教育语境下对《论语》进行解读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论语》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很多要求,因此,想要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师都应该从自身出发,从《论语》中找寻启发,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教育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