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5
【导语】《论语》是孔⼦及其弟⼦的语录结集,由孔⼦弟⼦及再传弟⼦编写⽽成,⾄战国前期成书。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及其弟⼦的⾔⾏,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全⽂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 2、⼦⽈:“巧⾔令⾊,鲜矣仁。
” 【译⽂】孔⼦说:“花⾔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为别⼈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孔⼦说:“君⼦吃不追求饱⾜,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谈谨慎,时时改正⾃⼰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 5、⼦⽈:“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 【译⽂】孔⼦说:“不怕没⼈了解⾃⼰,就怕⾃⼰不了解别⼈。
” 6、⼦⽈:“《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 【译⽂】孔⼦说:“《诗经》三百(零五)⾸,⽤⼀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 7、⼦⽈:“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 【译⽂】孔⼦说:“我⼗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岁,得知天命;六⼗岁,⼀听别⼈⾔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到了七⼗岁,便随⼼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8、⼦⽈:“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高一语文《论语》引文翻译1、“《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译文】《论语》这部书是记录孔子回答他的弟子,社会上的一些人以及弟子向孔子请教的言论片断。
孔子死后,他的门人弟子相继搜集整理而编成,所以叫作《论语》.2、【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4、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
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相信而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
”老彭:商朝后裔,孔子之先祖。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去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平日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译文:孔子说:“我实在太衰老了,我竟然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
”束修:代表十五岁以上的人。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
告诉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方面,我就不再多说了。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不曾吃饱过。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
是日:这一天。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就就安静修行,只有我与你可以做到吧?”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的话,找谁同去呢?”孔子说:“空手打老虎,徒步去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
初等教育—【摘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这里“愤”指学生进入了思考阶段但又似懂非懂的心理状态。
“悱”指口欲言而难以表达出来的状态。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处处把控好学生这两种心理状态,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课堂的生成也达到“举一隅得三隅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数学教学的灵魂冯俊伟1王敏2【1.阆中市城北小学校,四川南充637400;2.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四川南充63740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可谓现代数学教学的灵魂。
让学生“愤”就是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制造学生认识的需要与自身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一、设问要“精”课堂上教学不但要考虑到整个课程的设计,也要注重教学的细节。
让学生进入“愤”的状态,就要合理地设问,避免一些无谓的设问以及少提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如果换成“你们觉得呢?”“你们同意吗?”,成了商量的口气,这样就好多了。
尊重孩子确定他们成为学习主体地位,就能够更顺利让他们进入“愤”的状态。
比如:《认识吨》这一课,学生观察了情景图,我问:“在桥的一端有一个限制标志,你们看见了吗?”“谁知道吨是什么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我们有了克和千克,怎么又要认识吨这个单位?”这一问学生立刻进入“愤”的状态,开始讨论,得出:1吨很重,计量大宗物体用千克做单位数太大了,不好记住。
孩子经过这样的思考,理解了吨这个单位存在的意义,就有了想进一步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的冲动。
二、创设情景要“巧”教学中要分化难点,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情景去引入或者没有悬念的创设去插入,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能巧妙设疑或者挑起学生的好胜的欲望,就能更快的进入“愤”的状态。
比如:教学连减的简便运算时,通过分析应用题得出了两种算法,算式一:178-43-57;算式二:178-(43+57)。
论语中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1.体现启发式教育思想的句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3.“体现教育中的平等公正:有教无类4.因材施教,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5.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6.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7.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9.强调实践的作用:“听其行而观其行”10.强调榜样的作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11.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友辅仁”12..强调受教育者端正态度的重要性,不要迁怒他人,知错能改:“不迁怒不贰过”13.强调严于律己:“讷于言而敏于行”14.强调因材施教:“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导语: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
《论语》名言名句及译文【1】【译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3】【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4】【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译文】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7】【译文】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9】【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10】【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11】【译文】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12】【译文】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13】【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14】【译文】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5】【译文】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大致意思
这句话来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劝学》。
它的大致意思是,不要因为没有愤怒而停止行动,也不要因为没有悲伤而停止思考。
就像在一个角落举起一块砖头,不需要依靠其他三个角落来支撑,只需要一个角落就足够。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能够重获新生。
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导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勇往直前,积极行动,并拥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以达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一、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选择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因材施教”。
上文也反映出了一个教育态度,它和因材施教有共通之处,但并不相同。
在这里孔子说的是“因态施教”,观察学生的具体状态来决定教育。
凡是教育,便总有施教和受教的双方,而最终决定教育成败的是受教者。
施教者必须时刻注意受教者的状态,在受教者最需要最合适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教导。
从根本上说,一个人没有兴趣的话他是什么也学不到的,即便一时记住了,最后还是忘却。
只有主动向学习的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只有他实际有兴趣或有自己的目的,他才能把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融入自己的身体,在需要的时候运用自如。
同样,在一个人没什么事想说的时候,也无法培养表达能力。
在没有一定想要表达的内容时,人所能学到的只是虚浮修辞的排列而已。
只有真正想要说什么的人,才能赋予其言语以生命。
所以“愤”与“悱”是教育成立的最基本条件。
不过孔子在这里所要传达的,与其说是对学生的素质、生活或心理提出要求,倒不如说是对老师的心态提出警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情况和成长过程,为人师者,应学会等待时机,而不是以自己的教育欲望去要求对方。
今天的老师大多喜欢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这从教育角度来看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恐怕它并不是孔子的初衷。
并不是说不主动思考的懒学生不值得教育,而是说当学生还没达到理解某件事情的阶段时,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务其根本。
因为“举一反三”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主动的思考,还需要个人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能力。
不能举一反三或许是因为缺乏积极性、没主动思考,但也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
而理解一样东西除了需要个人自己去推敲和感受之外,还需要他有一定的阅历和经验,满足一定的条件。
当他偶尔具备了这些条件时,他就能理解一些事情,而当他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就需要等待或帮助他具备这些条件。
二、孔子在谈学习的具体内容之前,首先强调了学习的姿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导语:《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被后世学者誉为“东方的《圣经》”,对于教育和人生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孔子说:“启聪慧之士,使他于疾患中见良才,教育他于祸福中得安乐。
”“启聪慧之士”是孔子说的一个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反三隅者也”。
意思是:对智慧有了疑问却不去寻求解答,没有启发智慧,就讲不出道理;对思想没了启发却一味地追问推敲,就说不出道理。
对于一个人来说要学会正确地学习而不是去学习错误的东西。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知之。
”意思是:学习之后的时候要经常的去实践运用,不也能说吗?意思是: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懂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不能从内心去真正的去做,你只会学习一些错误的话,那么它就会成为你的障碍,就像生活中的道理一样是不能去理解别人的思想一样会让自己思想受到影响一样也会让自己的思想变得不好或者说越来越浅薄;学到的东西如果一错再错只会让你失去很多东西。
也就是所谓的被别人给害了去了。
所以你要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
”4.子路问曰:敏于求知,力行于学。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说:“敏于求知,力行于学”也就是说对学问有兴趣、有抱负和志向的人才会求知,行动才能达到目的地。
有才之人都会有所求知而行于学。
学习要善于从实践中获取。
“敏于求知”就是要善于学习,而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结合的。
子路问:“敏于求知?”子路回答说:“敏于求知而行于学!”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应该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兴趣,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敏而好问”来促进自己的进步!“力行”是指自己在学习中的实践与探索。
5.子见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译文:三个朋友一起走路,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来指导他,而选择自己做错了的地方而对他不那么友善之人来提醒他做错了。
NO.4 学科:数学一等奖
一启二发三反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点滴应用
[摘要]: 老师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
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教师要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更重要的
是把时间交给学生,不要学生一停顿,教师就去说就去解决问题。
我
们要相信学生。
[关键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给学生时间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不愤不启
一列快车长70米,慢车长80米,若2车同向而行,快车从追上慢车到完全离开慢车所用的时间为20秒若2车相向而行,则两车从相遇到离开时间为4秒,则快车的速度?
学生会如何解题,作为教师在教室里看学生在解决怎么问题的时候,如果学生没有解题思路,往往每个教师都心急如焚的想要指导一下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
比较好的学生,我们只是需要告诉学生画画图,数形结合一下,然后我们教师就开始看看学生的各种解题思路。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应用题学生很害怕,作为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制作动画来演示两列车的行驶过程,让学生观察体会,有解开难题找到答案的心理动机,再去解题。
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如在草稿纸上再画一画等等。
教师只做两件事,一是观察收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二是引导学生一起做好解题方法的总结。
从而使学生自然地得出行程问题我们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相遇问题二是追赶问题,相遇问题是速度之和乘以时间等
于路程;追赶问题是速度之差乘以时间等于路程。
〔(V
1+V
2
)t=S ,(V
1
-V
2
)t=S〕
其中V
1>V
2。
二、不悱不发
如图,菱形、矩形与正方形的形状有差异,我们将菱形、矩形与正方形的接近程度称为“接近度”,在研究“接近度”时,应保证相似图形的“接近度”相等。
(1)设菱形相邻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m°和n°,将菱形的“接近度”定义为|m-n|,于是|m-n|越小,菱形越接近于正方形。
①若菱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该菱形的“接近度”等于______;
②当菱形的“接近度”等于______时,菱形是正方形;
(2)设矩形相邻两条边长分别是a和b(a≤b),将矩形的“接近度”定义为|a-b|,于是|a-b|越小,矩形越接近于正方形。
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若不合理,给出矩形的“接近度”一个合理定义。
作为教师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例如本题第一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决,不存在问题,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义,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完成后教上来教师批改,如果错了再让学生订正,订正完后再次教上来批改,但是作为教师不要多说,我们可以提醒一下学生,把题目再看一遍,注意关键的地方。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型题目,学生往往采用浏览略读的方式,这样的阅读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常规题型,还能够解决。
但是,对于一些题目较长、稍复杂的题型或较为新颖的题型,学生们就不能正确地读懂、理解题目的意思,以致于无从着手。
结合中考的阅读题,体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相似图形的“接近度”相等,这句话是本题的关键。
如果学生第二次还是错的我们就要提醒学生这句话了。
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唐朝诗人李欣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模型:“将军饮马”.
如图1-1所示,诗中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A点出发,走到河边饮马后再到B点宿营.请问怎样走才能使总的路程最短?
图1-1 图1-2
如图1-2,利用轴对称知识,只要交河所在直线于点C,把点C定为饮马地点,沿折线A-C-B走即可使总路程最短。
利用上面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如例1:如图2-1,⊙O的直径MN=6,点A在⊙O上,∠AMN=30°,B为弧AN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个动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
图2-1 图2-2
此题符合“将军饮马”的例子,如图2-2只要画出点B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B′,连结A B′,线段A B′的长即为PA+PB的最小值,再连结OA、OB,即可在直角三角形OAB中用勾股定理求得答案。
圆中学生可以举例可以反三如果把他放入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的题目中学生可以举例出吗?让学生去思考去编题,在让其他学生去解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编题目。
作为教师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师在给学生教学时,应多运用此术,给学生引导思路,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讲解题目时,尽可能多的使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果,起初,学生都是有强烈的求知欲的,我们要做的是把他们的这种求知欲不断的扩大,不断的在教学中加以利用。
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种求知欲的带领下,就会得到有效提升。
并在所学理论时适当加入一些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加以引导应用。
循序渐进,用文献知识和现实例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想停止学习都是一件难事。
兴趣的极大提升,有助于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要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时间交给学生,不要学生一停顿,教师就去说就去解决问题。
我们要相信学生。
参考文献:
(1)尚林《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2)陆韬《重温经典理论提升解题能力》,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5期(3)侯国平《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50期[4] 王华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