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化教材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2
哈尔滨市道外区嵩山中学四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鹤群翔空》(点拨促学+强化所学)哈尔滨市嵩山中学王文利1、积累掌握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匠心;3、体会鹤的形象,理解鹤群翔空的壮丽景观中蕴含着的精神。
体会鹤的形象,把握理解鹤群精神。
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
一、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宝”是大熊猫,那么你知道我国的“国鸟”是什么吗?——对,是丹顶鹤!你了解我们的“国鸟”吗?(学生介绍丹顶鹤的相关知识和传说。
)原来丹顶鹤是这样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鸟,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欣赏鹤在空中的壮美。
请同学们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活动:(点拨促学+强化所学)1、三面黑板预习展示生字生词,小组内批改。
2、汇报作家作品和本节课的写作背景。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组合作,三面黑板展示课文描绘的几幅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幅,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先在小组内部展示,然后每组派代表全班展示。
)4、小组合作精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之处,把他有感情的读出来,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小组内部互相补充,然后小组展示)三、关于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存在哪些疑问,请你说出来,让大家帮你一起解决!四、收获体会、拓展延伸:鹤群已经飞过,已经远去,天空未留下痕迹,可在你我心中留下了什么?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五、结束语:动物之间的亲情让我们感动,日本民族的不屈意志让我们惊叹,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民族,尤其是大灾大难面前,无论是洪水、雪灾、旱灾还是地震。
都压不垮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一、字词积累:①读准字音、写准字形:蜿蜒伫立绮丽湮没剽悍飓风飞飏飕②成语积累:无可言喻:(不能够用语言说明白。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二、作者介绍:江口涣(1887~1975),日本小说家、评论家。
生于东京。
1912年发表处女作《海上浮舟》,带有明显的惟美主义色彩。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五岳简介一、教学背景五岳是中国固有的地理概念,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早在古代就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说法。
五岳作为中国的名胜和文化遗产,是小学语文必须了解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五岳的位置和地理特点;2.通过描述五岳的景色和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4.了解中国古代祭天和宗教文化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通过语文课教学,在文本的描述中展开五岳的故事,以情境为媒介,引导学生认知五岳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特点。
同时运用认知、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总体语言能力(听、说、读、写)。
2. 教学内容详细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部分:2.1 五岳的介绍在课上通过演讲或简报等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五岳山的一般情况,包括它们各自的位置,规模和地形特点等,并简单介绍有哪些历史文化故事与之相关联。
2.2 五岳的文化特色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五岳的文化特色,可以通过名人事迹,文学作品,传说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现。
例如,通过《岳阳楼记》,讲述范仲淹游览岳阳楼,写下“登高望远、少得之至”的名篇,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艺术,感受文化气息。
再如,通过《五岳寻仙记》,讲述张果老在五岳山中仙缘,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仙文化。
2.3 展示五岳景色除了通过文字形式展现五岳的特色外,教师还应尽量给学生其他形式的呈现,比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地图标注等方式,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到五岳的景色和奇妙之处,从而加深认识、增强记忆。
2.4 练习语言表述在五岳故事被展现完整后,教师可以针对具体事件场景导入,组织学生进行概括和描述,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描述能力的想象力。
3. 教学过程3.1 情景导入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合作还原五岳的景色与名胜,自由表达开通带着五岳的想象旅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五岳简介一、教学目标1.掌握五岳山脉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了解五岳山的传说和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五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了解“五岳”是什么,五岳背后的传说和文化价值,以及与五岳相关的历史事件。
三、教学内容1. 五岳的简介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是我国山岳的代表,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说法。
五岳不仅在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化,历史,甚至诗词歌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五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泰山•地理位置: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特点:是我国5大名山中海拔最高的山,也是和尚和道士所在的道场之一。
华山•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境内•特点:是我国5大名山中的西山,山顶风光秀美,被人们誉为“奇峰天下第一山”。
衡山•地理位置:位于湖南衡阳市祁东县•特点:是我国5大名山中南方的代表,因其地处南方,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更具南方特色。
恒山•地理位置: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交口县•特点:是我国5大名山中北方的代表,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北岳”。
嵩山•地理位置: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特点:是我国5大名山中的中岳,是我国五岳中规模最大的山林公园之一。
3. 五岳的文化内涵和传说五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而且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说。
下面是五岳的文化内涵和传说的简要说明:•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有“天下五岳之首”之称。
其传说和历史意义相当重大,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名山”。
•华山:是我国名山之一,为举国瞩目的历史名山,是我国十大景区之一,享有“奇峰天下第一山”之誉。
华山寺在华山中央海拔的终年常年观音顶上,距地面约1153米,是我国佛教名胜之一。
•衡山:被誉为“南岳”,寺庙密布、古迹众多。
衡山也是武术中“衡山五禽戏”的发源地之一。
同时,衡山还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和故事,如“黑虎王”等。
嵩岳风教案篇一:2013-2014学年第一学七年级音乐教学计划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音乐教学计划延坪镇初级中学张发全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工作,为了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本学期制定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中共十七大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七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学习相辅相成,让学生成为建设祖国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内容非常丰富,生动活泼、图文并茂。
教材分为以下七个单元:七子之歌天山之春欧洲风情进行曲的歌金色乐章银屏乐声嵩岳风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得到健康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5、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歌谱的能力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6、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具体措施: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在备课时,应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围绕感受、体验情感这两点来设计教案。
课前准备要充分,特别是教具的准备。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感受千年名刹的古韵》教学案例郑州市解放路小学宋莹【活动背景】少林寺位于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南有少室山,四面山岭环抱,丛林茂密。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印度高僧跋陀敕建,以弘扬佛法、翻译佛经。
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禅学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
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也成为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作为郑州市民,小学生应该对这一千年古刹更进一步了解,我力图通过这次活动,走进少林寺,了解少林寺,热爱郑州,以此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也激发学生对家乡郑州的热爱。
【活动计划】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以“感受千年名刹的古韵”为核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孩子在老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关于少林寺的历史、文化交流等研究课题,通过合作调查、采访、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丰富学生对少林寺的认识,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本次活动的实施我们共分为四个阶段,即活动启航、实践调查、成果展示、评价提升。
【活动目标】1、通过撰写活动方案、按研究计划活动、多渠道的搜集和整理材料、汇报与交流,加深对少林寺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郑州,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分析、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3、培养学生对家乡、对郑州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活动时间:2课时活动过程:(1)播放照片资料(出示少林寺的照片)少林寺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历史上有少林僧兵保家卫国、抗击倭寇的佳话。
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也成为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少林,少林-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林寺文化和功夫文化;2.学习歌曲《少林,少林》的歌词、曲调、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3.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如:唱、和声、节奏等;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时间段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课前/热身学生自发活动,热身充分准备,调整好状态1-10min 歌曲导入听,读歌曲《少林,少林》歌词10-25min 歌曲学唱掌握歌曲的曲调、节奏、气息对应关系25-35min 合唱排练项目组排练35-45min 合唱表演小试牛刀45-60min 关于少林武术的学习探讨少林文化,了解武林文化三、教学步骤1.课前热身:自由活动,热身舞蹈,呼吸调节,放松身体。
2.主题导入:播放音乐《少林,少林》的音频,教师与学生唱跟唱,悠扬的曲调突显出武术之美,又显得优美动人。
3.《少林,少林》歌曲教学:先让学生朗读歌词,逐字逐句地理解歌曲的意思。
然后,由教师指导音高,逐字逐句地唱歌。
学生跟唱,熟练掌握,发扬歌曲的情感。
4.合唱排练:由学生自己分组排练唱段,教师在旁指导、检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唱段,并指导和声的制作。
5.合唱表演:各分组依次表演,记录下学生的进步情况。
6.有关武术文化的学习:教师介绍少林寺和功夫文化的背景及僧侣们强身健体、练习武艺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了解少林文化,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展板,学生一起探讨少林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评测人员:教师及班级学生;2.评测时间:课堂教学中;3.评测形式:测评表评分;4.测评内容:歌唱、合唱表演、和声制作及少林文化展示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题鲜明,生动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亮点在于“武术文化”进课堂,发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也得益于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探幽寻访,武式文化的地道体验深埋于心灵,如此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对于学生彻底了解少林文化和功夫文化、探索中华武术文化有新的启示和提升。
课题:少林寺学艺教学内容:1、少年拳第二套2、游戏:以武会友学习阶段:水平三(五年级)学校:执教:课的设计说明一、指导思想本节课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倡导精讲多练、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情境、竞赛的形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能教学,努力营造一种探究、合作、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
注重多元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诊断功能。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在发展体能学习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问题意识、规范意识的培养,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学习少年拳第二套,初步掌握简单的武术套路。
2.发展学生的身体灵敏性、协调性。
3.培养学生的互爱互重、顽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三、学情分析本课以传统体育项目为教学内容,学生有一定的武术基础,通过任务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师的示范与学生个人展示,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多种学习方式,通过集体练习、合作练习、小组练习等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动作规范到位,协调连贯难点:动作刚劲有力,体现武术的精气神五、教学步骤1、启动阶段在课的开始通过设计去少林寺学艺的情境,用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2、储备与释放阶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开始主要是规范学生的动作,让学生意识到动作的重要性,体会武术的精神,上肢动作有力,下盘要稳,要体现武术的“精、气、神”。
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体现“以学代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强调细化动作,让学生分组练习,体现学生的合作互助,同时发挥小组长作用,最后采取以武会友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展示,激发学生的热情3.身心恢复阶段身心恢复,在这一环节中运用“意念放松”的形式,使学生身心得到有效恢复。
教案储备与释放阶段54882)轮臂砸拳3)望月平衡3、进行前两动动作练习。
嵩山文化教材教案第一章:嵩山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文化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掌握嵩山地区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点认识嵩山文化的重要遗产与价值1.2 教学内容嵩山文化的定义与发展阶段嵩山地区的古代文明与历史事件嵩山文化的遗产保护与传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嵩山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嵩山文化的特点与遗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嵩山文化遗产案例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嵩山文化概念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嵩山文化遗产案例的分析能力第二章:嵩山古建筑2.1 教学目标认识嵩山地区的古建筑特点与风格了解嵩山古建筑的历史背景与保护现状掌握嵩山古建筑的价值与意义2.2 教学内容嵩山古建筑的类型与特点嵩山古建筑的代表案例:少林寺、嵩山书院等嵩山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3 教学方法现场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嵩山地区的古建筑讲授法:介绍嵩山古建筑的类型、特点与代表案例互动讨论法:讨论嵩山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问题2.4 教学评估现场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嵩山古建筑的认识与分析能力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嵩山古建筑特点的理解第三章:嵩山石刻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地区的石刻艺术特点与风格认识嵩山石刻艺术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方法掌握嵩山石刻艺术的价值与意义3.2 教学内容嵩山石刻艺术的类型与特点嵩山石刻艺术的代表案例:嵩山摩崖石刻、少林寺碑刻等嵩山石刻艺术的创作方法与传承工作3.3 教学方法现场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嵩山地区的石刻艺术作品讲授法:介绍嵩山石刻艺术的类型、特点与代表案例互动讨论法:讨论嵩山石刻艺术的价值与传承问题3.4 教学评估现场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嵩山石刻艺术的认识与分析能力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嵩山石刻艺术特点的理解第四章:嵩山传统村落4.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地区的传统村落特点与风格认识嵩山传统村落的historical background 与文化价值掌握嵩山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工作4.2 教学内容嵩山传统村落的类型与特点嵩山传统村落的代表案例:嵩山古村落、少林寺村落等嵩山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工作4.3 教学方法现场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嵩山地区的传统村落讲授法:介绍嵩山传统村落的类型、特点与代表案例互动讨论法:讨论嵩山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问题4.4 教学评估现场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嵩山传统村落的认识与分析能力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嵩山传统村落特点的理解第五章:嵩山民间信仰与习俗5.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地区的民间信仰与习俗特点认识嵩山民间信仰与习俗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掌握嵩山民间信仰与习俗的传承与变迁5.2 教学内容嵩山民间信仰与习俗的类型与特点嵩山民间信仰与习俗的代表案例:嵩山信仰活动、节日庆典等嵩山民间信仰与习俗的传承与变迁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嵩山民间信仰与习俗的类型、特点与代表案例互动讨论法:讨论嵩山民间信仰与习俗的价值与变迁问题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嵩山民间信仰与习俗案例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第六章:嵩山饮食文化6.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地区的饮食文化特点与风格认识嵩山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与传统食材掌握嵩山饮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6.2 教学内容嵩山饮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嵩山饮食文化中的传统食材与烹饪方法嵩山特色菜肴与饮食习惯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嵩山饮食文化的类型、特点与代表菜肴互动讨论法:讨论嵩山饮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问题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嵩山地区的特色餐馆或市场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嵩山饮食文化特点的理解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嵩山饮食文化的认识与分析能力第七章:嵩山民间艺术7.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地区的民间艺术特点与风格认识嵩山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方法掌握嵩山民间艺术的价值与意义7.2 教学内容嵩山民间艺术的类型与特点嵩山民间艺术的代表案例:剪纸、土陶、刺绣等嵩山民间艺术的创作方法与传承工作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嵩山民间艺术的类型、特点与代表案例互动讨论法:讨论嵩山民间艺术的价值与传承问题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嵩山地区的民间艺术工作室或展览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嵩山民间艺术特点的理解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嵩山民间艺术的认识与分析能力第八章:嵩山节庆习俗8.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地区的节庆习俗特点与活动认识嵩山节庆习俗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掌握嵩山节庆习俗的传承与变迁8.2 教学内容嵩山节庆习俗的类型与特点嵩山节庆习俗的代表案例:春节、中秋节、庙会等嵩山节庆习俗的传承与变迁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嵩山节庆习俗的类型、特点与代表案例互动讨论法:讨论嵩山节庆习俗的价值与变迁问题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嵩山节庆习俗案例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嵩山节庆习俗特点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嵩山节庆习俗案例的分析能力第九章:嵩山生态与文化9.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地区的生态特点与保护措施认识嵩山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嵩山生态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嵩山生态的特点与保护工作嵩山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嵩山生态与文化保护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嵩山生态的特点与保护工作互动讨论法:讨论嵩山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嵩山地区的生态保护区或文化遗址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嵩山生态与文化特点的理解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嵩山生态与文化保护的认识与分析能力10.1 教学目标展望嵩山文化的未来发展增强学生对嵩山文化的认识与保护意识10.2 教学内容回顾嵩山文化的学习内容与重点分析嵩山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探讨嵩山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10.3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法:讨论嵩山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嵩山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10.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嵩山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讨论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嵩山文化概述难点解析:理解嵩山文化的概念,掌握嵩山地区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点,分析嵩山文化的重要遗产与价值。
嵩山文化教材教案第一章:嵩山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理解嵩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掌握嵩山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嵩山文化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嵩山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嵩山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嵩山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嵩山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通过图片展示和地图引导,了解嵩山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嵩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嵩山古建筑2.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认识嵩山古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和景点。
掌握嵩山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2.2 教学内容:嵩山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嵩山古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和景点。
嵩山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嵩山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地考察,认识嵩山古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和景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嵩山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第三章:嵩山宗教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认识嵩山宗教文化中的主要宗教和信仰。
掌握嵩山宗教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嵩山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嵩山宗教文化中的主要宗教和信仰。
嵩山宗教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嵩山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地考察,认识嵩山宗教文化中的主要宗教和信仰。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嵩山宗教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嵩山历史名人4.1 教学目标:了解嵩山历史名人的生平和贡献。
认识嵩山历史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掌握嵩山历史名人对嵩山文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嵩山历史名人的生平和贡献。
嵩山历史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嵩山历史名人对嵩山文化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嵩山历史名人的生平和贡献。
嵩山文化教材教案第一章:嵩山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嵩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对嵩山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嵩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嵩山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嵩山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嵩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组织学生参观嵩山,观察其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嵩山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见。
第二章:嵩山宗教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嵩山宗教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
提高学生对宗教文化在嵩山文化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2.2 教学内容嵩山宗教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嵩山主要宗教场所和信仰介绍宗教文化在嵩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了解嵩山宗教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组织学生参观嵩山的主要宗教场所,了解不同宗教信仰的特点。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宗教文化在嵩山文化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嵩山历史人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嵩山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对嵩山历史人物对当地文化影响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嵩山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嵩山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嵩山历史人物对当地文化的贡献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了解嵩山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
组织学生参观嵩山历史人物的纪念地,了解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嵩山历史人物对当地文化影响的看法。
第四章:嵩山艺术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嵩山艺术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化的欣赏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对嵩山艺术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2 教学内容嵩山艺术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嵩山主要艺术形式和作品介绍艺术文化在嵩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了解嵩山艺术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组织学生参观嵩山的主要艺术作品,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
乐高嵩山少林寺教案乐高嵩山少林寺教案教案概述•主题:乐高嵩山少林寺•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科:美术•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嵩山少林寺的历史和特点;2.学习使用乐高积木搭建寺庙的基本技巧;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乐高积木(嵩山少林寺专题套装)•PPT或教学投影仪•学生绘画用纸和彩色铅笔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嵩山少林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少林寺的兴趣。
2.探究:–分组讨论:学生自主讨论嵩山少林寺的历史和特点,并将自己的观点汇报给全班。
–PPT展示:教师使用PPT介绍嵩山少林寺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3.实践:–演示: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乐高积木搭建少林寺的基本结构和特色,讲解搭建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学生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按组搭建自己的乐高嵩山少林寺。
4.练习:–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搭建的乐高嵩山少林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小结:教师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搭建过程中的观察和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家中是否搭建过乐高嵩山少林寺,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2.拓展:–PPT展示:教师使用PPT介绍乐高积木的其他用途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乐高积木的多样性和创意。
–创作任务: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使用乐高积木创作一座自己设计的寺庙,可以是少林寺的变形版本,也可以是其他寺庙。
3.绘画:–学生绘画:学生使用彩色铅笔在绘画用纸上绘制自己设计的寺庙,表达对寺庙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4.分享:–学生展示: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乐高寺庙和绘画作品,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乐高搭建和绘画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想,鼓励学生分享乐高给他们带来的创意和乐趣。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
1.课堂观察:教师观察学生在搭建和绘画过程中的专注程度、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第一课时课题:嵩山历史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登封市嵩山文化、历史文化。
中岳嵩山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古称外方、崇高、嵩高等。
嵩起龙门,东至,长120公里,绵亘于黄岸,自西而东由万安山、紫云山、大苦山、当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浮戏山)等组成。
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境,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5米,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8米。
嵩山位居天中,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的奥林匹斯圣山”等赞誉。
禅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学圣地,武林盟主,天地之中,五世同堂,齐集嵩山,因此我们只能以仰视的角度来审视嵩山。
一、历史文化远古时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众多神话传说,在嵩山地区都留下了回响的遗迹。
距今9000年到7000年的裴岗文化在嵩山地区有43处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
距今4500年到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嵩山地区更是星罗棋布,王城岗、八方遗址、颍阳遗址、村遗址、君召南洼遗址分别是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时期,人文始祖黄帝诞生于嵩山余脉凤后岭下的轩辕丘,战胜蚩尤建功立业,一统华夏后定都于嵩山脚下。
唐尧、虞舜的重大政治活动在嵩山地区的也很多,尧晚年数次到登封箕山拜访许由,留下了箕山、颍水、洗耳泉、饮牛坑、许由冢等文化遗存,后来帝尧巡狩阳城,并以百岁之高龄驾崩于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
舜帝传说曾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和到嵩山访贤大禹。
大禹身为崇伯鲧之子,继承父亲未竟的治水大业。
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把嵩山南麓的洪水疏导入黄河,他即化为力大无比的黄熊开凿轩辕关,并和妻子约定闻鼓饷夫。
一次涂山娇发现大禹身化黄熊的秘密,遂化为巨石,并石破北方而生启。
现仍屹立在登封市区周围的启母石、汉三阙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明证,而嵩山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两个妻子涂山娇、涂山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距今4000年到3000年,嵩山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立国的中心,禹都阳城,启都阳翟、斟寻、汤都西亳、商都、东都洛邑环嵩山而立,一举奠定了嵩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
周武王灭纣后,在太室山祭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封禅活动。
历代帝王不断游历嵩山,留下了不少佳话。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礼登嵩山,拜谒启母石后,率众自东边登上一座山峰,听到大呼“万岁”之声时,“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语”,有大臣就献媚恭维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您。
”汉武帝当下龙心大悦,于是就命名这座山峰为“万岁峰”,并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峰下建“万岁观”。
同时,命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中岳山神的太室祠,并划山下三百户居民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门奉命祭祀岳神。
从此,“山呼万岁”就成为一个成语沿用了几千年。
北太和十八年(495年),孝文帝巡幸嵩山,亲作《祭嵩高文》,致祭中岳。
唐高宗一生和嵩山关系密切,在皇后武则天的陪同下曾三来嵩山。
永隆元年(680年)唐高宗第一次游历嵩山,他亲谒少姨庙、嵩阳观、启母庙,拜访了著名道士师正,并为其建隆唐观、精思观、寻真门、仙游门。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再次光临嵩山,他们游幸奉天宫、少林寺,派人祭祀嵩岳、少室、箕山、具茨山等。
弘道元年七月,唐高宗下诏当年十一月封禅嵩岳,并在嵩山极顶峻极峰上修建了圆径五丈、高九尺的登封坛,在城西少室山下万羊岗上修建了封祀坛。
不久唐高宗车驾幸临嵩山奉天宫,准备来年封禅中岳,但不久就因身体不豫而下令罢封。
大周女皇武则天对嵩山情有独钟,一后曾八次游历嵩山,前三次都是陪同唐高宗而来。
公元696年,当她第四次驾临嵩山时,她登封中岳的大愿终于得偿。
一向把嵩山作为精神寄托的武则天,在这里向世人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圣历二年(699年)春,武则天第五次动身驾幸嵩山,这次她撰文并行书了大周升仙太子碑。
圣历三年四月,武则天再幸嵩山三阳宫避暑,五月癸丑,因武则天疾病康复,遂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久视,大宴群臣于石淙河,并命随从的太子显、相王旦、梁王武三思、史狄仁杰等16名随臣各赋应制游石淙诗一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游幸嵩山,并夜宿少林寺方丈室,当天晚上写下一首诗作:“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有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然后,他又游历了会善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峻极峰,临走时,乾隆还将越南贡品9只玉如意赐于中岳庙道士收藏保存,作为震山之国宝,专供每年祭祀之用。
第二课时课题:嵩山天文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登封市嵩山文化、天文文化。
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认为嵩山是天室,并在此祭天。
成王继位后,摄政的周公遵照武王的遗嘱营建新都洛邑。
在占卜盛行的时代,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舆论,一方面打着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
他在全国设置了五处观测点,以颍川阳城为中表,开始筑土圭、立木表,测量日影。
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量,周公把测量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发现了日影有一个由长到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并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了季节的变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长、夏天日影短的规律。
于是,他就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并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把长短变化中的两次等分点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这样根据四季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就有据可依。
古时,因为科技落后,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低下,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天球投影下的地球南北长三万里。
与八尺表测量出来的日影长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
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发现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
正因为此,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
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
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
连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奉命“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再次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天文测量,他仍以登封阳城为中心观测点,并根据实地测量结果,编成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大衍历》。
他的下属南宫说为保存周公测景的旧制,遂把周公时期的土圭木表更改为石圭石表,并刻上“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
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任用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以改进、修订历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海测验”。
改历之初,郭守敬就敏锐地首先提出实际观测是治历之本的原则,他说:“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所以他集中精力研制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在简要实用的原则指导下,他先后创制了简仪、高表、仰仪、景符等十八种天文仪器,而简仪和高表是最重要的两种仪器。
而观星台实际就是郭守敬创建改进的高表。
为了制订出更加精准的历法,郭守敬向忽必烈进谏说:“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和尚曾命令南宫说到天下十三个地区实地观测,而今天国家的疆域比唐时尤为广大,更需要到边远的地方进行测验。
不然,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可以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
”英明的忽必烈批准了他的建议,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设十四路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
据记载,登封阳城就是这次四海测验活动中的一个观测所,并且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
至元十六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这一路的测验,曾亲自在登封阳城主持观测,得出了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的结论。
今天的登封观星台观象台是郭守敬创建的两所永久性高表。
登封观星台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计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也是“四海测验”中二十七座观测站迄今仍然保存于世的唯一一处。
观星台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遗址之一。
观星台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她是世界上沿用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天文建筑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天文科学发展高峰的佐证,也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观星台。
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掌握了地球运转的规律,并准确地测出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准确时间,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该历法的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合今天的365.2422天即365天5小时49分12秒,同现代科学测定的回归年长度365天5小时48分6秒相比,一年仅长0.0003日即26秒,而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相比一秒不差,但却比它早了三百多年。
《授时历》编成后,元世祖忽必烈根据《尚书》中“敬授民时”一句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使用长达36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历法。
后来元朝皇帝还下诏书把《授时历》赐给高丽(今朝鲜)、日本、安南(今越南)等国家使用。
第三课时课题:嵩山地质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登封市嵩山文化、地质文化。
中岳嵩西横亘60余公里,峻极于天,气势磅礴。
23亿年前,当世界还处于沧海横流时,当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沉浸在浩翰的汪洋大海深处时,嵩山便已横空出世,巍然耸立。
5.7亿年前,当嵩山最后一次升出海面,雄姿矗立碧天时,喜马拉雅山和岭都还在海底沉睡。
嵩山岩龄有的已届36亿年,无愧于地球上的老寿星这一赞誉,嵩山堪称万山之祖、五岳之尊。
在嵩山,我们可以探索华北古陆三十多亿年的沧桑变化:太古宙的岩浆侵入,元古宙的地壳运动,古生代的海进海退,中生代的滑动构造,新生代的山岳冰川。
险峻壮美的嵩山因岩龄古老和发育完全、出露完整、类型齐全的独特地层构造而被冠以“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百科全书”、“五世同堂的地质史记”。
嵩山历来为国外学者所重视,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五任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专家组惟一的中国专家逊这样赞美嵩山:“嵩山与美国的公园、加拿大的必利尔湖、俄罗斯的卡拉半岛等相比,科学价值在其之上。
”马杏垣教授在向国际文化与自然遗址保护委员会推介嵩山地质遗址时说:“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中最可贵的是它的重力滑动构造,这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可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前寒武纪重力构造虽然在西南非也有,但不如中国嵩山精彩。
从古构造观念上讲,它们是轻沉积物的变形,琳琅满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对嵩山地质景观考察后激动万分地说:“嵩山不仅拥有全球罕见的五世同堂地质现象,还融合了地球的历史和文化,真是太奇妙了,全世界的人都期待来此参观。
”嵩山是石头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其地层构造在全球有重要的地学对比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