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4.87 KB
- 文档页数:5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总结“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在我看来,旅行的意义在于感受不同的风景,释放心灵,重要的不是身体在路上,匆匆忙忙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买些纪念品,拍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里,配几句矫揉造作的文字,重要的是让心灵踏上旅途,给自己一个和心灵交流的机会,去感受,去收获成长。
____月的研学旅行,我们来到了重庆。
从此“重庆”于我们而言,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历史或地理概念。
当看到那些经历风霜雨雪依然屹立,无言地记录了这个城市的风雨变迁的古城墙与现代化建筑比肩而立,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古与今的碰撞,感受到这座古城,历经世事沧桑,却依旧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走进“渣滓洞”、“白公馆”,站在这片曾经被同胞的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小萝卜头”的故事、江姐的故事,这些不再只是历史书上毫无温度的文字,当看到那些根据当时的真实场景还原的雕像,感受他们的愤慨与无助时,当一张张照片上的景象直击内心深处时,当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曾沾染同胞的鲜血、沾染无数罪恶的军刀时,内心的震撼,发自内心的愤怒,是无论看过多少文字都无法感受到的。
我们真正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绝不是一句笑谈;我们真正意识到“有国才有家”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真正意识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真正意识到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我们,要发愤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研学旅行不只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我们成长的一次给予,我们在路上,在学习,在成长。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总结(二)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让学生能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通过研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研学并举,知行合一,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劳动成果和学习劳模精神,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根据县教育局有关要求和学校安排,____年____月____日,我校组织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高二(1)、高二(2)、高二(11)班176名同学在陈力副校长和罗永华、宋春峰、刘志清、吕辉、王靖老师带领下,赴金鸡沙家玉林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调查报告(优秀10篇)曲阜研学旅行报告篇一我们的一年级期末考试考完了,于是我们小队组织赴崇文塔开展“感知千年国学文化,领略三秦非遗风光”的研学旅行活动。
因为我妈妈怀小宝宝了,所以让我哥哥带我去的,早上八点钟,我们在学校门口集合等车。
上车后郭子康发给我们一些我吃的,我们就吃了起来,一会儿就到崇文塔了,开始了我们的研学之旅。
我们先去了博物馆参观,讲解员阿姨给我们讲了崇文塔的由来,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院子里放的缸,讲解员阿姨问我们这个缸的作用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但是没有人答对,讲解员阿姨只好公布答案,这个缸其实是用来盛灭火的水。
然后,我们又去了国学馆,讲解员阿姨给我们讲了老子、孔子的故事。
接着,我们去了秦腔馆,了解了秦腔的。
历史和艺术魅力,最后,我们还去了陕商文化馆,了解陕西商人的故事。
我们逛完博物馆,我们又去捏陶泥,我用陶泥捏了好几次还是没捏好,最后,是老师帮忙才弄好的。
捏完陶泥我们又去画马勺,老师对我们说,马勺是用来给马喂水的。
我们画完了马勺,又去学习,了腰鼓,老师教我们了四个八拍,开始是慢慢的,后来就变快了。
学习完了腰鼓,崇文塔研学之旅就这样结束了。
曲阜研学旅行报告篇二期盼已久的暑假到来了,随之学校组织的研学之旅也开始了。
这是我第一次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独自一个人出远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研学之旅。
第一天我们去了西安有名的海洋馆。
在那里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鱼儿和海豚、海狮、海象的表演。
我们还看了《驼铃传奇》秀,从《驼铃传奇》秀里我知道了那时人们追寻驼队丝绸之路的危险。
第二天,上午我们便去了半坡遗址,了解了半坡人的一些打猎工具,吃饭时用的罐子,一些美丽的花纹和半坡人怎样织布的过程。
下午我们制作了一种叫“埙”的乐器,我们在听老师讲时觉得很简单,可是当我们操作起来时就感觉很难。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说时容易,做时难。
第三天,上午我们去参观了梦寐以求的西北工业大学,老师还带我们做了一个飞机模型。
研学旅行的经验总结报告研学旅行的经验总结报告研学旅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课程教学和实地考察的教育活动。
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学生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培养各种社会技能。
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有幸参与了多次研学旅行,并从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本报告中,我将总结这些经验,并分享我对研学旅行的观点和理解。
1. 为什么进行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一种脱离传统教室教学的方式,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触摸真实生活的机会,从而增加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研学旅行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进行研学旅行是为了更加全面地教育和培养学生。
2. 研学旅行的设计与准备在进行研学旅行之前,良好的设计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确定旅行的目的和主题,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选择。
需要制定详细的行程计划,包括参观的地点、活动的安排等。
还需要确保旅行的安全性和学生的福利,包括确保学生的个人信息保密和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
还需要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指导,以便他们做好准备。
3. 研学旅行的实施与评估在实施研学旅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和秩序,教师要时刻保持警惕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指导。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还应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思,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旅行的实施情况,为今后的研学旅行做好准备。
4. 研学旅行的收获与意义研学旅行的收获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参与,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研学旅行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学旅行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5. 对研学旅行的观点和理解个人而言,我对研学旅行持肯定的态度。
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
研学旅行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以某中学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为例,总结研学游社会实践的经验与成果。
二、研学游活动背景1. 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研学旅行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研学旅行。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原则、内容、实施和管理等方面要求。
2. 学校背景某中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研学游活动内容1. 活动主题:走进自然,体验生活,增长知识2. 活动时间:2019年7月15日至7月20日3. 活动地点:某自然风景区、某历史文化名城、某科技馆4. 活动对象:某中学八年级全体学生5. 活动内容:(1)走进自然:参观自然风景区,了解自然生态环境,体验户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2)体验生活:参观历史文化名城,了解历史文化,体验当地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增长知识:参观科技馆,了解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研学游活动实施1. 前期准备(1)制定研学旅行方案:明确活动主题、时间、地点、内容、参与人员等。
(2)组织学生报名:通过班级宣传、家长会等形式,动员学生报名参加。
(3)协调各方资源:与旅游公司、学校、家长等沟通,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活动实施(1)安全培训: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活动期间的安全注意事项。
(2)分组行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名教师和一名生活老师,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
(3)实地考察:按照研学旅行方案,组织学生参观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名城、科技馆等。
(4)互动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拓展活动、民俗体验、科技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旅游研学报告
报告主题:泰国研学旅行
一、前言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泰国研学旅行,这次旅行让我收获颇丰,深感旅游研学的意义。
二、参观景点
1.曼谷大皇宫
大皇宫是泰国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建于1782年,是曼谷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在这里,我们领略了泰国的宫廷建筑、文化和历史,深入了解了泰国神圣、庄严的王室文化。
2.博物馆
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学习了泰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了解了泰国的习俗和社会风貌,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
3.儒艮市场
儒艮市场是曼谷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市场内的各种小吃、工艺品、服装等充满异国情调,我们在这里品尝当地美食,购买了泰国的特色纪念品。
三、研学体验
1. 社会实践
我们参与了当地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清理了海滩垃圾,跟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情况。
2. 亲近大自然
我们还进行了一次大自然探险活动,在泰国北部的清迈进行了森林徒步,欣赏了秀美的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恢宏和博大。
四、感想
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我对泰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有了深入的
了解,对旅游研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旅途中,我们不仅
是游客,更是学生和研究者,用心体验和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度。
旅游研学是一种新颖、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在参观、探索和体验中,发现、质疑和探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提升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
机会,希望未来还能参加更多的旅游研学活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为期一周的研学旅行实训已经落下帷幕。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深入了解了研学旅行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实地参观、实践操作、互动交流等方式,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训的心得体会。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地参观在实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研学旅行基地,如江口镇东大村、木雕工厂、科技馆、博物馆等。
通过实地参观,我们了解了研学旅行的背景、意义以及实施过程。
(1)江口镇东大村:东大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东大古厝的建筑背景及历史意义,感受到了南洋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2)木雕工厂: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木雕工艺的流程,参观了木雕工厂及成品展厅,见证了木头如何经过技术师傅的精雕细琢,成为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3)科技馆:科技馆中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我们观摩学习了各种机器的原理,开阔了视野。
(4)博物馆:博物馆承载了莆田上千年的历史及人物传记,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认真学习,细细观摩。
2. 实践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参与了研学旅行活动的策划、实施和总结。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了以下任务:(1)制定研学旅行方案:根据研学旅行基地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行程安排、活动内容等。
(2)编写研学旅行手册:将研学旅行基地的历史文化、科技知识、自然景观等内容整理成册,方便学生了解。
(3)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研学旅行基地,开展互动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撰写研学旅行总结报告: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互动交流在实训期间,我们与研学旅行基地的工作人员、导游、实习生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通过交流,我们了解了研学旅行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从业者对研学旅行的看法。
三、心得体会1. 提升专业技能通过这次实训,我对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研学旅行活动的策划、实施和总结等技能。
黄河研学旅行活动报告概述本次黄河研学旅行活动是由我们学校组织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于黄河文化的了解与感受。
通过参观实地,亲身体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黄河的起源、流域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
活动内容1. 参观黄河源我们首先来到了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站在源头,我们看到清澈的水流迅猛而奔腾,令人感叹黄河的巨大力量。
导游向我们解释了黄河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让我们对黄河的源头有了深刻认识。
2. 考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我们接下来前往陕西省的黄河流域,参观了一些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这些地方给我们展示了黄河流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多样的生物群落。
我们看到了稀有的候鸟迁徙,了解了湿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稀缺的现状,这让我们更加珍惜水资源。
3. 探索黄河文化我们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壶口瀑布一带参观了多个历史古迹,如游牧民族的石刻、明代的古城墙等。
这些文化遗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考察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4. 交流学习在活动中我们还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民间文化。
这些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河流域的人民和他们与黄河的紧密联系。
活动收获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知识与体验:1. 对黄河的了解深入了:我们对黄河的起源、流域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提高了环保意识:通过探访黄河流域的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会了珍惜水资源和生态资源。
3. 感受了文化的魅力:参观了黄河流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我们更加热爱和自豪黄河文化,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
4. 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与习俗,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交际能力。
体会与感想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活动,我对黄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研学旅行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研学旅行在不同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应用情况,以及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研学旅行指的是通过旅行方式,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包括文化、历史、地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社交、领导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学习。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和旅行社代表,以全国多个地区为样本。
三、调查结果(一)研学旅行的认知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群体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度相较于其他群体偏低,只有43.6%的学生表示有一定了解。
家长、教师和旅行社代表的认知度分别为62.3%、84.5%和89.2%。
(二)研学旅行的应用情况从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来看,有58.7%的学生表示曾经参加过研学旅行,而家长、教师和旅行社代表的情况为78.9%、91.2%和96.4%。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群体有较大的参与研学旅行的需求。
(三)研学旅行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研学旅行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
学生认为参加研学旅行可以拓展眼界(67.8%)、提高学习兴趣(58.4%)、培养团队协作能力(51.7%)等。
家长则认为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孩子体验不同的学习环境(54.8%)和增进与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43.6%)。
教师和旅行社代表则认为,研学旅行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59.3%和84.2%)和领导力培养(34.9%和47.5%)。
(四)研学旅行的发展趋势从调查结果来看,未来研学旅行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学生群体参与研学旅行的需求明显提高(83.7%的学生希望参加),而家长、教师和旅行社代表均认为未来研学旅行市场前景广阔。
同时,研学旅行的出游方式、目的地和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高品质的向趋势,提高了旅行体验。
四、结论(一)研学旅行已成为一种受关注且广泛应用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对其的认知度需要提高。
(二)研学旅行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较大,需要进一步鼓励和推广。
(三)未来研学旅行市场发展潜力大,可以开展多样化、高品质的研学旅行产品。
研学旅行报告范文一、引言研学旅行是指学生在教育机构组织下,走出校园,亲身参与到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方式。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研学旅行报告范文为例,介绍研学旅行的目的、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
二、研学旅行目的本次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
通过实地参观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兴趣,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研学旅行活动内容1. 实地考察名胜古迹我们首先参观了中国著名的故宫博物院。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仔细观赏了故宫内的精美建筑和丰富的文物。
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们了解了故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并对于宫殿建筑和古代艺术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中国长城的一部分。
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工事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站在长城上,我们被壮丽的景色所震撼,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导游向我们讲解了长城的历史和修建过程,我们更加敬佩古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
2. 传统文化体验除了实地参观,我们还参与了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比如,学习中国书法和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毛笔写了自己的名字并临摹了一幅中国画。
这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增强了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
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传统茶艺表演。
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通过观看表演和品尝不同的茶叶,我们对于茶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茶艺师独特的技巧和礼仪,这对于培养我们的细致观察力和谦虚礼貌十分有益。
3. 学科知识探索除了传统文化体验,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学科知识的探索活动。
比如,在参观故宫时,我们进行了历史文物的辨析和解读,通过观察文物和听导游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科学实验活动。
研学游旅行报告一、介绍本次研学游旅行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而举办的。
我们选择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作为目的地,通过参观、学习和体验,使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行程安排1.第一天我们一早出发,前往目的地,途中观赏了壮美的风景。
抵达目的地后,我们首先参观了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和文化传承。
下午,我们参观了一所著名的古建筑,了解了古代建筑的构造和设计原则。
2. 第二天第二天早上,我们参观了一家著名的科技公司,并参观了他们的研发中心。
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先进的科技设备和技术应用。
下午,我们前往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考察和野外生存训练。
学生们学习到了如何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3. 第三天第三天,我们参观了一所大学,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和图书馆。
学生们与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下午,我们前往一家传统手工艺品工坊,学习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并亲自体验了一把。
4. 第四天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当地一家知名企业,了解了他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学生们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下午,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团建活动,增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研学游旅行,学生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社会、科技和文化,培养了自己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生们还体验了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四、感想与建议这次研学游旅行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快乐,也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和探索未知。
学生们认为这次旅行安排合理,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使他们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体验。
他们建议将来可以增加更多的行程,例如参观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和职业。
研学旅行报告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一)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画中之画的小城,便是我们研学旅行的第一站。
一、瘦西湖之游——欲比西子,不输颜色
古人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人常将苏杭与扬州相较,如此便不可不提扬州的瘦西湖了。
瘦西湖虽非西湖,却也有一番喜人风貌。
西湖之所以曰“瘦”,一指其长湖如绳,二指其清俏绰约之美。
沿瘦西湖漫步。
看,莲花塔前,清风徐徐,碧桃舒瓣,琼花吐苞;听,五亭桥上,一弯檐角,风铃作响。
玉板桥上杨柳依,听鹂馆前独松立。
走过湖上草堂,钓鱼台上,两洞三景——莲花塔,五亭桥,钓鱼台,画中有画,景中融景,同学们无不赞叹称奇。
沿着湖边漫步,满眼的琼花林,树上琼花尚未开放,却已有圆球状的花苞了,叶子浓绿,花苞可人,开放之后的盛况,可见一斑。
导游向我们介绍到,传说当年隋炀帝爱好扬州的琼花,特意移植一些去了都城,以解对江南相思之苦。
哪知无论如何悉心培植浇灌,这琼花树虽高,却就是不肯开花。
炀帝无奈,只得作罢。
自此,便流传下琼花爱乡的美谈。
我们听后都啧啧赞叹,谁说草木无情,这般有情有义之花,无愧为扬州市花,传为佳话。
介绍过扬州市花,同在河岸边摆弄风姿的还有扬州市树——杨柳。
杨柳依依,空中柳絮,轻柔自在。
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说的便是三月柳絮飘飞如烟如花,遍布城中,如景如画,今日可算是领略到了。
瘦西湖的最后一游,我们来到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二十四桥。
当年的二十四桥虽毁,然而今之桥,在我们看来仍不减当年颜色。
后熙春台作景,旁九曲桥为衬。
吹箫亭中,清丽依旧,仿佛还能看到歌女淡妆素裹,吹箫弄笛。
虽憾无赏月之风雅,却叹花海夕阳相依之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当年身在洛阳,神驰江南,幼时读词,不懂其缘。
而今身陷江南美景,才略解乐天之愁——江南之美,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二、何园之游——匠心独具,中西合璧
小憩一晚,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了瘦西湖旁的何园。
都说苏州园林好,导游却说这何园不输于苏州园林,号称“晚清第一园林”,不知是否如此呢
进入何园,首先来到的是读书楼。
楼前无梯,唯有假山依附。
看见我们疑惑的神情,导游笑道:“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便是这个寓意
了。
”当年何园的主人何止舠为了让儿子何声灏专心学习,特建此楼,以山为路,以石为梯。
我们纷纷爬上此楼,顿有爬上“书山”之感。
走过水心亭,看水廊曲折,游鱼嬉戏;穿过蝴蝶厅,赏月楼,毓秀楼。
话说当年何止舠为了方便母亲礼佛,特建赏月楼,据说夜晚登楼,清辉满地,月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然而如今却已无法窥见当年的美景了,我们纷纷叹惋,直言遗憾。
虽然如此,何止舠先生的孝心,仍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参观何园的各类房间时,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了出来。
之前所见皆是雕梁画栋,小桥流水,但在书房里,西式壁炉毫无违和感的融入进去,更有芷虹阁内,巧妙地竹制折叠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会客厅的玻璃更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
据说这玻璃是从法国引进的,说一寸玻璃一寸金,真真是毫不夸张。
最为令人称奇的,便是石涛叠石的惊人技艺。
片石山房内“二厅之间,湫以方池。
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
在片石山房内的叠石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可以驻足宁看。
叠石即是假山,这座假山的“人造月亮”是一奇观,盈盈池水,盎然成趣。
“月亮”虽小,却展现出无穷的智慧和情趣。
据导游说,何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少有的景观。
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发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雏形,更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在那个时代的何止舠,已经具有了开放性的思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何氏家族的后人们也继承了何止舠先生的精神。
自何家两博士回归,便创办持志大学,并成为了后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雏形。
中国的古典私家园林的建筑布局,不同于国外园林中轴线对称理念,采用的是自然法,其亭台楼榭不规则地散落分布于或人造或依地貌而成的山水之间,取天人合一之意境。
何芷舠先生建的扬州何园,不仅深谙中国园林的山水境界,也熟悉开放性布局和由各种两层回廊组成的网络状结构,观念创新。
在参观完何园后,我们不仅要了解其开拓创新的精神,更要应用于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登临金山添豪气,江天尽揽入画题
当日下午,我们便赶到了镇江金山寺,远看只见高耸的塔尖。
金山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晋,相传曾经由法海住持,玄奘也是在此长大。
它仿佛佛教的长老,见证了千年来的风云变幻。
金山寺依山而建,我在其中穿行;绝顶是一座塔,我站在塔下,望着重檐的佛殿。
一阵风吹来,惊动了檐下的铃,发出庄严而和谐的响声。
当年修建金山寺时,金山是长江中的一座岛,不难想象当年的僧人站在这里,看着
大江东去时的感慨。
江天一览之上,俯瞰长江,水天一色;大雄宝殿之前,信徒跪拜,虔诚礼佛。
佛教自传入中国,几经周折,至今不绝。
它净化心灵,引人感悟,教人向善。
作为我们,进入佛寺,也能感受到那种庄严和肃穆。
虽非信徒,当我们走过的时候,不曾喧哗,不曾拍照,小心翼翼的走过,表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尊敬。
一中的素养要在我们身上体现,我们,做到了。
(三)梦回春秋故都淹城
早在1988年,淹城遗址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内着名歌唱家宋祖英曾专门用一首歌——《春秋淹城》来讴歌古老淹城的魅力。
有历史学家曾表示:“中国可以缺少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但中国唯一不可缺少的是春秋时代。
因为这一时期,中国诸子百家文化争鸣。
”还有专家将春秋时期视为中华文化的根基。
研学旅行的第三天,我们终于来到了淹城春秋乐园——春秋文化的记录者。
在这里,阴阳家,法家,小说家,医家,农家,墨家,儒家,名家,兵家,道家,纵横家,杂家等十二家各有其代表地,体现了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
其中,儒家之所的表演令我们印象深刻。
高耸的孔子雕像,别出心裁的木刻书简,儒家特色的书生装扮,都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
了解了诸子百家,淹城遗址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三道古城墙逶迤起伏,三条护城河清波荡漾。
淹城建于春秋之前,形如灵龟。
据说,出土的独木舟、青铜器、单色陶,件件瑰宝。
竹木井、龙泉、孙武草庐等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融会了诗经、楚辞、吴歌的意境。
淹城比古希腊帕提农神庙早500年、比古罗马大角斗场、泰勒斯凯旋门更早。
考古学家和旅行家称之为“中国第一水城”、“淹城形制天下奇”。
淹城遗址是先民的独特馈赠,成为后辈稀有的精神家园。
而平时普通的游乐设施,在这里也有了特殊的寓意。
“铁血冒险城”——春秋战国,英雄辈出。
他们铁血丹心,历经磨难,追求信仰和理想,可谓铁血勇士。
铁血冒险城模拟攻城夺关的征战场景,充满惊险与刺激,挑战与快感,让恐惧与勇气交锋。
同学们纷纷挑战自我,水军训练营,吴楚决战,九龙问鼎,铁血春秋,大家过五关斩六将,都不在话下。
游乐之余,也是复习历史的好时机。
扬州,常州。
此次研学之行,我们既领略了烟花三月,繁花似锦,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也感受到了古朴的历史文化背景,春秋战国,硝烟未尽。
一路欢歌笑语,同学情,更近,师生意,更浓。
江南一行,如梦一场,永难忘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江都。
西湖岸边寻琼朵,玉带桥上看绿波。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兰陵。
山寺檐角风铃荡,古墙三道逶迤走。
早晚复相逢
高
一34班叶桢2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