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及研究方向
- 格式:xls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北科大mba研究方向
北科大(Ming Chuan University)的MBA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向:
1. 金融与投资管理:研究如何进行财务决策、资本投资、公司估值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资和融资决策。
2. 营销与国际商务管理:研究如何进行市场调研、销售策略制定、品牌建设和国际商务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3.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如何进行员工招聘、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效能和员工满意度。
4. 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如何进行创新管理、创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设计、初创企业的运营和融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支持和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活动。
5. 数据分析与决策科学:研究如何应用统计学、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模型的设计与应用,以支持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向示例,具体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研究方向而有所不同。
如
果您有具体的兴趣或需求,建议直接联系北科大的MBA项目相关部门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北科研究生555专业综合资料北科研究生555专业是北科大(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个研究生专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
该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在工商管理领域,北科研究生555专业注重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
学生将学习到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制定战略和领导团队的技能。
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将能够在企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创新。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北科研究生555专业提供了先进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培训。
学生将深入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设计、软件工程等基础知识,并有机会参与到前沿的研究项目中。
通过实践性的项目和实验,学生将培养出扎实的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科技发展和创业创新做出贡献。
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北科研究生555专业关注电子技术与通信领域的发展。
学生将学习电子器件与电路设计、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内容,了解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
通过实验室的实践和项目的参与,学生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信息社会的建设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做出贡献。
除了以上几个领域,北科研究生555专业还涉及其他领域,如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和研究方向。
北科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北科研究生555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将通过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践实习等方式,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锻炼。
毕业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也可以投身于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等各个领域。
北科研究生555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还注重开展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
学生可以参加学术研讨会、项目交流、学生社团等活动,与同学们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硕士(专硕)考研大纲、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辅导(易研教育)一、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硕士(专硕)专业简介机械工程学院源于1952年建校时成立的“机械系”,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传统。
目前设有七个系、五个研究所、四个中心(其中二个为省部级),覆盖了机械、热能、管理和艺术等学科领域,获得了一批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标志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优秀人才。
学院目前拥有一支以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的包括38位教授、51位副教授等在内的近200人的师资队伍。
其中,特聘教授1名,国务院学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5名、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1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6名。
学院目前设有6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专业和11个博士专业。
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
“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近几年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近年来,学生在“CCTV机器人大赛”、“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全国性的科技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近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十五”重大装备攻关计划、科技部创新基金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项目,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二十余项,发明专利三十余项。
通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九五”和“十五”的“211工程”重点建设以及国家和学校的专项建设,建成了“大型工业机械仿真、监测与控制实验室”等近40个实验室。
工程训练中心建成了以实践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信息序号姓名性别职称是否博导系所招生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箱联系电话20韩天男副教授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机械系统动力学;设备振动监测与诊断;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hantian@us6233272321郜志英女副教授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复杂机械装备力学特性;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机械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及控制gaozhiying@tb.e6233410622陈兵男副教授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复杂机电装备系统动力学;装备振动、噪声检/监测与控制、人机环境系统建模与仿真bingchen9803@ustb.ed6233272323李洪波男副教授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板带轧机力学行为与板形控制;轧制界面复杂力学行为、润滑机理与表面形貌控制lihongbo@.cn6233272324朱超甫男教授是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机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zhucf@m.cn62332916工程系与智能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先进检测技术与生产质量建模26徐金梧男教授是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故障诊断与智能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先进检测技术与生产质量建模27郗安民男教授是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xianmin@.cn6233408228刘颖女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liuy868@16233408229冯明男教授是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先进机电系统技术mingfeng@tb8237692830周晓敏女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机电系统控制与仿真;智能控制及应用;电机控制及应用zhouxiaomin@.cn6233496331郑莉芳女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先进机电系统技术;机械设备力学行为及寿命研究zhenglifang@.cn62334309工程系与智能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先进检测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分析ong@me. .c n33马祥华男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光机电系统检测控制与仿真xianghua.ma@6233496334吕卫阳男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流体传动与控制lwy@ustb.e6233430935刘鸿飞男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ctstc@263.net6233408236黎敏女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故障诊断与智能控制;先进检测技术;生产过程监控与质量建模limin@ustb6233232937黄效国男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电液系统设计与控制huang.xg@6233430938巩宪锋男副教授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光机电系统检测控制与仿真xianfenggong@126.com6233496339贾志新男教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工程数字化制造技术及装备;特种加工理论;技术与设备可靠性jiazhixin1997@163.com6233398740张锁梅女副教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材料成型技术;装备及其自Zhangsuomei2006@1262332538动化41唐英女副教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及理论;数控技术及设备;精密加工测量与控制;制造过程智能监控与诊断tangydl@public3.bta.n6233253842刘江男副教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工程数字化制造技术及装备;CAD/CAPP/CAE/CAMliuj_69@126233253843刘北英男副教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工程现代精密测量;控制技术与设备;机械设备的制造与自动化;生产线专用设备byliu@me.6233253844李疆女副教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微机电系统及其应用;表面/界面技术及其应用lijiang@ust62332538。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0805 一级学科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名称:)一、学科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或合成工艺、材料性能和材料服役之间关系(理论与模型)的科学,致力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与材料合理应用。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由全国最早设立的金相及热处理专业(1952年)、金属压力加工专业(1952年)、金属物理专业(1956年)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56年)发展而来,是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全部所属3个二级学科,且均为全国首批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为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等的依托学科。
目前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纳米材料与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教授110余名,副教授6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98名。
二、学位类型及培养目标本学科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工学硕士学位。
本学科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兼顾培养应用型研究生。
工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学制、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最低学分要求为10学分;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自硕士入学起一般为5~6年,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学士直攻博士研究生:学制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最低学分要求为26学分。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化学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其应用也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它的发展支撑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领了科学与技术进步,架起了生命科学的桥梁,推动了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目前,化学还在能源、环境、制药、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学科世界排名连续3年进前1%,学校每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中近一半来自于化学学科。
化学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两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
化学专业依托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理学),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工学),化学工程硕士点(工学)。
现有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等实验室。
另外,还有材料化学、环境化学、药物合成化学、能源化学、发光材料、计算化学等研究与开发平台。
实验室总面积约2500m2,各种仪器设备总值近3500余万元。
1979年化学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的培养。
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
除到国外和国内读博进一步深造外,学生毕业时通常到外资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涉及的行业包括化学和化工领域、材料领域、环保领域、制药行业、以及行政管理单位等。
就业率达到100%。
研究生招生的具体情况请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
热烈欢迎热爱化学、充满理想的年轻学子报考我系的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简介以下导师均在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招生。
有关导师的详细资料请见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网站。
,或直接和导师联系。
边永忠(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主要研究方向: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富勒烯及纳米碳管的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以及这些大型共轭体系在功能分子材料及器件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师资构成两院院士:柯俊肖纪美陈国良葛昌纯王一德长江学者:谢建新曲选辉乔利杰张济山杨槐姜勇>> 材料学系刘国权·杜振民·董建新·李长荣·龙毅··毛卫民·强文江·杨平··杨王玥·张津··叶荣昌·陈冷··曾燕屏·张麦仓·常永勤·范丽珍·郭翠萍·任淑彬·邵慧萍·郑磊··孟利··官月平·郑裕东·张济山·>> 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谢建新·康永林·孙建林·吴春京·刘雪峰·刘雅政·韩静涛·黄继华·任学平·王自东·刘俊友·毛卫民·周成··宋仁伯·洪慧平·李静媛·李志强·刘航··刘靖··王开坤·于浩··余万华·张永军·赵志毅·赵兴科·刘新华·曲扬··张鸿··张华··张志豪·王一德·>>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柯俊··肖纪美·张跃··乔利杰·于广华·王燕斌·高克玮·杨槐··尚成嘉·万发荣·姜勇··耿文通·褚武阳·顾有松·贺信来·李金许·李阳··刘泉林·宿彦京·闫小琴·杨善武·赵爱民·孔祥华·王学敏·郭晖··国立秋·海明潭·纪箴··齐俊杰·滕蛟··吴石顺·徐晓光·杨会生·黄运华·娄世松·李立东·李明华·王丽萍·曹晖··丁杭军·潘德安·王海成·徐新军·杨穆··杨洲··田文怀·曹林··>> 无机非金属材料系葛昌纯·孙加林·曹文斌·赵海雷·张波萍·李勇··徐桂英·徐利华·徐晓伟·张迎春·仇卫华·陈宁··连芳··沈卫平·薛文东·张海龙·周张健·陈俊红·燕青芝·苗君··>> 粉末材料研究所曲选辉·郭志猛·贾成厂·果世驹·林涛··郝俊杰·张深根·胡学晟·何新波·段柏华·李平··秦明礼·尹海清·>> 功能材料研究所吕反修·李成明·唐伟忠·陈广超·沈卓身·孙爱芝·王金伟·黑立富·宋建华·田建军·>> 腐蚀与防护中心孙冬柏·李晓刚·路民旭·孟惠民·何业东·王德仁·高瑾··何积铨·柳伟··王立锦·王旭东·俞宏英·樊自栓·曹备··董超芳·杜翠薇·程学群·高建勋·卢琳··罗骥··吴俊升·许立宁·张雷··>> 实验测试中心韩刚··石琳··崔华··冯惠平·熊小涛·薛润东·张琳··毛景红·李春和·李玉萍·崔凤娥·高旭辉·郜欣··韩凌··李成华·李红··孟晔··庞景芹·汪崧··贠冰··翟少岩·张颖··边建华·刘辉··刘文静·王安荣·张丽娟·曹顺··陈世华·李积生·刘常胜·潘建国·杨幸福·徐春生·杨宝森·黄鹏··邵东朗·王先珍·刘希和·魏延萍·马惠玲·陈树彬·汪中宁·李杏娥·刘德民·。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作者:郭敏焦树强闫柏军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22期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构建‘一/三/三/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助力冶金工程人才培养”(JG2021Z08);北京科技大学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冶金工程学研究方法”(KC2022QYW02)第一作者简介:郭敏(196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冶金工程。
DOI:10.19980/23-1593/G4.2024.22.009摘要:在“双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将冶金物理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专业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目前,各大高校都己积累一些课程思政实践的经验,但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旧突出。
针对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分别从思政教育目标、思政元素挖掘设计与融入、教育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探索,构建“一/三/三/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从而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目标。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冶金物理化学;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40-04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closely combine the teaching of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ho are excellent in morality and learning, and have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a major issu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hink about and solve. At present,all universities have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 the curriculum, but the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and inadequacy are still promin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ining desig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l, an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One/three/three/three" course was constructe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gether.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etallurgical Physical Chemistr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自2014年課程思政这一综合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以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逐步从上海推广到全国,各高校获取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0805 一级学科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代码:080500 二级学科名称:)一、学科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或合成工艺、材料性能和材料服役之间关系(理论与模型)的科学,致力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与材料合理应用。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由全国最早设立的金相及热处理专业(1952年)、金属压力加工专业(1952年)、金属物理专业(1956年)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56年)发展而来,是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全部所属3个二级学科,且均为全国首批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为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等的依托学科。
目前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纳米材料与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教授110余名,副教授6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98名。
二、学位类型及培养目标本学科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工学硕士学位。
本学科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兼顾培养应用型研究生。
工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学制、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最低学分要求为10学分;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自硕士入学起一般为5~6年,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学士直攻博士研究生:学制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最低学分要求为26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