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五邑侨乡文化作为中小学乡土德育教材的意义作者:倪晓添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09期一、国内研究乡土教材在我国已有百年发展历程,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倡导的“三级课程”开发与管理理念里面,为地方学校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乡土教材的实施提供了广阔施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但是,近几年随着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主导,教育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内涵逐渐变质了,也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独特的教育观念逐渐模糊了。
二、侨乡文化乡土教材使用现状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是备受教育者的关注。
在《江门历史》这一教材中,也以讲述侨乡文化为主。
侨乡课程资源广大,也因贴近生活关注学生发展等特点,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将侨乡文化这种历史资源写入教材中,让学生更加了解五邑侨乡文化,拉近学生与侨乡历史的距离[1]。
据江门本地报道,除《江门历史》外,江门市还曾编写过一本乡土教材《江门地理》,在2007年、2008年供江门市部分中学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使用,使用人数达12万,反响良好。
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陈育庭建议,在《江门历史》作为正式教材纳入“广东省地方教材目录”之后,将新修订并重印《江门地理》。
此外,开平、恩平等地也曾有过自己的乡土教材,如开平全市使用《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乡土教材,恩平全市使用《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案》乡土教材,效果均不错[2]。
三、侨乡文化乡土教材的必要性侨乡文化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如今五邑地区中小学学校能用有关侨乡文化的书籍寥寥无几,在五邑地区高校图书馆兴许能找出一些小部分的书籍。
或许有人会疑问,中小学学校也可以购买与高校相同的有关侨乡文化的书籍,但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未必能看懂与理解,由此可见,将侨乡文化撰写成言语简单易于中小学学生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发放到他们手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作业(2015-2016-1)五邑侨乡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浅谈五邑民歌研究目标:1.研究问题:五邑民歌在近现代是如何发展的呢?五邑民歌是一个五邑地区的名片,它反映五邑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而我们选择这个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五邑人民、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
2.分析问题:五邑地区的民歌起源于哪里?有哪些种类呢?各个种类又有什么特点呢?在近现代,五邑民歌有哪些发展呢?而现代社会,民歌不再广为流传,这是为什么呢?3.解决问题: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近现代史研究小组组织了关于五邑民歌的社会调查。
调查后,针对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经过小组讨论、合作,列出问题答案的提纲并逐步将其完善。
4.研究目标:通过对五邑民歌的研究,我们希望能让同学们更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
让更多人去了解五邑民歌,让五邑民歌文化得以传承研究体会:通过近现代史的调查研究,我们懂得了写论文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是发现答案的第一步。
通过这次的研究,我们学会系统地收集资料,有目的的进行调查,并学会更好地和队友合作。
也明白了五邑民歌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本次研究的待改进之处:刚接触论文,对论文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对于调查研究,我们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群。
摘要五邑民歌作为五邑地区文化的代表,它有着独特的魅力。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五邑民歌及其发展,本论文首先对五邑民歌的起源进行了讲述。
然后详细介绍了五邑民歌的种类及其特点。
接下来详述五邑民歌在近现代的发展。
最后指出五邑民歌在现代生活中不为人们熟知,引出了对五邑民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五邑民歌种类特点起源传承一、五邑地区民歌的起源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歌曲。
而在侨乡江门,每一个市(区)都有特色十分鲜明的民歌。
这些民歌所表达的情感都与生活惜惜相关。
但是到了现在,年轻人都不再听这些古老的民歌,而是去听一些流行歌曲。
这些民歌展现了老一代的生活和情感,我们应该要传承这些民歌。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华侨移民和发展史以及爱乡情怀摘要:五邑地区移民的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五邑地区又经历了几次移民高潮,数量非常庞大,因此有海外国内两个“江门”之说,五邑地区是当之无愧的著名侨乡。
关键词:移民,海外发展史,爱乡情怀近代初期的中国,积弱贫困,政治腐败,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为了寻找出路,五邑地区很多人选择了下南洋或者到旧金山淘金等。
为了更深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江门华人华侨博物馆,重走了一次“移民路”。
刚走进博物馆,呈现在眼前的是“根在五邑”这四个金色大字,给人一种暖暖的乡情以及认同感和归属感。
博物馆一楼有一艘模仿正在海上航行的运送华工的木船。
走进里面,暗暗的,给人一种恐惧感,而当时华工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被运往未知的远方的。
在船的角落里坐着几个蜡像做的华工,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状况,我从他们的神情里看不到丝毫的兴奋和向往,而是充满无奈,因为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人,只身到一个除了知道名字以外什么都不知道的地方,和家人相见无期,还有最糟糕就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安全到达那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对未知的远方充满向往呢。
由于中国的积弱贫穷,五邑华工在国外的地位极低,处处受到排挤,像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排华法案。
有些地方甚至写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语,华人在异国他乡被安排做一些最重、最危险的活儿,如修铁路、开垦荒地,挖矿等,有许多人都死在了这些工作上,或者落下了终生残疾,却人没有可怜他们。
面对着外国的排华法案和种种非人的待遇,五邑华工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忍受着,斗争着。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努力,终能闯出一片天地。
五邑华工是坚韧的,智慧的。
总能在逆境中找到生存之道,这是我在参观博物馆唐人街时的感受,五邑华工们依靠自己的手艺在异乡开始自己创业,如开理发店,开药店,开酒家等。
甚至不少知识分子经营报社,为身在他乡的同胞服务,后来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邑地区发展史五邑地区是我国的重点侨乡,人们喜欢把它同粤东的潮州、汕头、梅州地区以及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
“邑”者,县也。
现在,五邑各都已先后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市(县级)了。
历史上,在今五邑地区,曾有过“四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县)、“五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五县)和“六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赤溪六县)的称谓。
但使用得最多、最响亮的名字还是“四邑”,尤其是在美洲、澳洲和欧洲的华人社区中。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四个县地理接壤,语言相通(四邑话),生活、信仰及婚娶等习俗均大同小异,有着深厚而特殊的“乡里”感情,同具鲜明的侨乡特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四个县的乡民出洋最早、人数最多。
人多势众,他们在居住地的华人社区中,常起着支配的作用,特别是台山人,影响力更大。
早年,台山话在华人社区里通行无阻,被称为“小世界语”。
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在很多史书及资料中,在讲述五邑时,更多使用的是“四邑”的称谓。
这样叙说并不是要把鹤山排除于外,虽然鹤山在语言及民俗方面更接近于客家文化,但它同四邑的历史渊源同样很密切。
鹤山历史文化名人宋森就说过:“本邑系由新会、开平两县改隶,是以一切文化、语言、风俗、社会观念及制度等均与四邑相同,历来在外洋与四邑人士联络与密切关系,而对冈州会馆之关系比肇庆会馆尤为深切。
”改革开放后,由于广东省行政体制的变化,从1983年起,鹤山作为五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四邑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现在,“五邑”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而且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区的概念。
[1]五邑各县撒县设市的时间为:台山,1992年4月;新会,1992年10月;开平,1993年1月;鹤山,1993年11月;恩平,1994年2月。
至于“六邑”中的赤溪,自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起即属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
清朝同治六年(1867),因发生土著人与客籍人械斗事件,后将客籍人聚居地潮居都大部分与矬峒都小部分从新宁县划出,成立“赤溪厅”,直属广东布政司。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研究
五邑侨乡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区,因其居民多为侨民而得名。
五邑侨乡以其丰富的
文化遗产而闻名,其中包括许多传统的图案和纹样。
这些图案和纹样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数字化
传承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数字化传承研究是指将传统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保存、研究和传播。
在五邑侨乡的传统图案数字化传承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者需要收集和整理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传统图案的图像、纹样的样本、相关文献记录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建立起完整和系统的
传统图案数据库,为后续的数字化传承工作提供基础。
研究者需要进行图案的数字化处理。
这包括将传统图案进行数字化扫描、重构和编辑,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和纹样数据。
为了方便后续的数字化传承工作,还可以对图像和纹样
数据进行标注和分类,以便于进行检索和应用。
研究者需要开发相应的数字化传承工具和技术。
这包括图案的数字化展示和应用工具,以及相关的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
通过这些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传统图案的恢复、保护和再利用,促进五邑侨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者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应用和推广工作。
这包括将数字化传承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
和生活中,通过产品设计、文化创意等方式,将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社会中,提升其价值
和影响力。
还需要加强与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五邑侨乡传统图案数字化传承
研究的发展。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文化之风土人情【摘要】:五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称。
作为著名的侨乡,五邑地区也有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社会各界名人、各种习俗和美食等。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进一步理解五邑侨乡。
【关键词】:侨乡五邑方言节日风俗【引言】:五邑作为著名的侨乡,有着很多具有侨乡特色的风俗。
而作为一名五邑人,我有必要去了解我们家乡的风俗,同时让身在我们侨乡的外地学子对我们的风俗与方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侨乡风俗与方言的研究之旅。
【正文】五邑方言与五邑节日风俗江门五邑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著名的侨乡,肯定有很多它的特别之处,如特有的地区方言、节日风俗等,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它吧!五邑方言即华语粤方言四邑片。
传统上以新会话为代表;近代以来由于新宁话(即台山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新宁话逐渐成为五邑话的代表。
五邑话通行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中山市古镇镇、珠海市斗门区等地。
可分为新会话、新宁话、开平话和恩平话。
【1】对于五邑话的独特性,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声调以8个为多(恩平话只有7个),但有丰富的形态,五邑话变调(如名词往往变为低调或升调);二是台山、开平方言有边擦音;三是有介音i、u;四是基本没有长短元音的音位对立;【2】五是有不少与广府片方言相异的词语,如“臀”(屁股)、”阿人”(嬷嬷)、“做下”(恩平话指“全部”)等;六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与广州话也不同;七是完成体标记用“阿”或“都”,而不用“左”;八是形容词普遍有ABAB式重叠,如开平话的“饱头饱头”(有点饱)、恩平话的“憨似憨似”(傻傻的)【3】。
当然,五邑话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
五邑话是粤语各种方言中相当具有特色的一种,与广州话差异明显。
差异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词汇上。
五邑话语音和标准粤语一样,五邑话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观众,欢迎来到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将带您一起探寻五邑地区华侨华人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部分:华侨华人的历史
华侨华人,是指那些离开祖国,在他乡谋生、努力奋斗的华人。
五邑地区的华侨华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他们追寻梦想,开拓创新,为家乡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展馆亮点
1. 展馆概况: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展馆内部分为多个展厅,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展览内容,向观众展示五邑地区华侨华人的故事。
2. 历史长廊:这里展示了五邑地区华侨华人的移民历程和发展史,通过文物、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让观众了解他们的辛酸与奋斗。
3. 名人堂:展馆内设置了一个名人堂,展示了五邑地区华侨华人中的杰出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了华侨华人的骄傲。
第三部分:文化传承
1. 文化展示:展馆内还设有文化展示区,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展
示,让观众了解五邑地区的传统文化,如戏曲、民俗、艺术等,使华侨华人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
2. 互动体验:在展馆中,观众可以参与各种互动体验活动,例如学习五邑方言、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让观众亲身感受五邑文化的魅力。
第四部分:华侨华人的精神
五邑地区的华侨华人始终秉持着勤劳、坚韧、团结的精神,在外国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他们不仅是五邑地区的骄傲,也是整个华人社群的楷模。
尊敬的观众朋友,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五邑地区的华侨华人,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段宝贵的历史,传承这份华人的骄傲!谢谢大家!。
如何弘扬五邑侨乡文化作文在五邑这片热土上,侨乡文化就像那熏香四溢的米酒,浓郁而醇厚。
说到弘扬这个文化,真是个大课题,但别担心,我们慢慢聊。
首先,五邑的侨乡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有许多华侨,他们在海外打拼,却心系家乡,每次回到这里,都像老鼠回家一样欢快。
你看,那些热情的招呼声,简直就能把整个村子都点燃了。
那么,怎么弘扬这份文化呢?我觉得首先得让大家都知道它的魅力。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像是传统节日的庆祝,或者是民俗展览,让年轻人们都来参与。
比如说,端午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包粽子大赛,大家一起围坐,边包边聊,传授一些小窍门,保证那个粽子好吃得让人流口水。
而且,嘿嘿,还能借机传授一下粽子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背后的文化。
再者,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把五邑的文化推广出去。
现在大家都在用手机,不如搞个抖音挑战,把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去,像是舞狮、舞龙,甚至是一些传统的民谣,拍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哎呀,没准儿还会火起来呢!而且,这样也能吸引一些年轻人,大家一起参与创作,想象一下,大家在街头舞狮,路人纷纷围观,那场面多热闹啊。
还有,教育也是个关键。
学校里可以开设一些关于五邑文化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自己的根。
让他们知道,侨乡文化不仅仅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
这样一来,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传承下去,像一根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当然,文化的传承可不仅仅靠年轻人。
老一辈的乡亲们可是宝藏,他们身上有无数的故事和经验。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乡村讲坛”,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听他们讲那些在海外的奋斗故事,那种情感真是让人热泪盈眶啊。
谁知道,听了这些故事后,或许会激发出新的创意,促使大家继续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其实,弘扬文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要有自信。
我们得相信,自己的文化是独特且有价值的。
像五邑的方言,可能听起来有些“乡音”,但这恰恰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
的时代,既有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在发生着作用,也有封建思想的残余和资产阶级享乐主义,西方性解放思潮在散发着影响,出现了丑恶现象的沉渣泛起与道德准则的失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受金钱、物质的诱惑,畸形的社会现象运用而生。
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纯洁的家庭婚姻爱情观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遵循的道德要求就是在家庭利益服从社会利益的前提下,使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
江泽民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作为共产党人,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的观念,切不可把党和人民给予的地位和权力,当作为自己和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手段……领导干部既要管住自己,又要管住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还要管住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
这也是我们党历来对领导干部的一项政治要求。
总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切实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真正履行党的十八大所提出来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 2012-11-08.[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M].[4]论语·子路[M].[5]傅子·正心篇[M].[6]唐日新,等.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7]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 2002-01-25.江门五邑地区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名人众多且其故居极具代表性,如何对这些故居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发挥文化价值,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而五邑侨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传统图案也是丰富多彩、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结合数字化技术和五邑侨乡传统图案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将五邑侨乡传统图案进行传承与创新,以及数字化传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所起到的作用。
一、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特点和意义五邑地处广东省西南部,是南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
五邑侨乡包括开平、台山、恩平、鹤山、江门等地,这一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五邑侨乡的传统图案源远流长,多样丰富,包括了莲花、凤凰、龙、寿字等丰富多彩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在建筑、工艺品、服饰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更是五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具体特点包括:五邑传统图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五邑侨乡的传统图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五邑地区特有的文化元素,如岭南建筑的飞檐、麒麟、瑞兽等;五邑传统图案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图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着五邑侨乡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五邑传统图案具有多样性和深刻的艺术内涵,这些图案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都充满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对于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五邑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当代艺术和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和素材。
对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数字化传承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数字化传承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数字化传承主要包括数字化文物保护、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数字化复制与再现等方面。
在对五邑侨乡传统图案进行数字化传承时,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完成对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数字化采集与记录是数字化传承的第一步。
江门五邑华侨文化提要:本文在诠释华侨文文化概念,特质及广东华侨文化在土地利用,建筑、语言和观念等特点基础上,揭示它们地域差异,拜按一定原则,划分广东华侨文化地理区,以期力。
深对岭南文化区域分异规律认识。
关键词:华侨文化景观、地域分异、广东引言按照通常解释,华侨指定居于国外,尚未加人当地国籍的中国公民。
而广义华人泛指一切具有中国血统的人,狭义华人特指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及其后裔。
中国政府从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而在实际上,90%以上侨胞现已取得侨居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依然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甚少。
这从华侨到华人的概念转变是个很大事件,但华侨习称沿用已久,本文也将华侨华人统称华侨。
广东是我国华侨人数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省区,我国华侨约3000万,其中2/3在广东。
为照顾历史和行文方便,本文所称广东,含海南。
而按我国家庭亲缘关系一般规律,一个华侨华人可涉及或影响3—4个直系或旁系亲属。
(1)这样广东约2000万华侨,对6000—8000万人产生影响,相当于广东人口总数。
另外,作为华侨在国内分布地域类型侨乡,在广东是指华侨人口数与当地人口总数比例来界定,以10%为界。
按1994年行政区划,广东地级市政区有80%市为侨乡;按土地面积,侨乡占全省总面积72%(未含海南);按人口,侨乡人口约为全省总人口75%。
‘:,广东这样一个华侨群体和地域分布格局,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各个层面都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广东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化一个本质特征,1916年,广东省长朱庆澜在《续广东通志序》中将“粤人冒险主义之天性”归结为广东人“天性”之一,其表现为广东海外华侨和慈善事业发达。
研究广东区域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必须充分重视华侨这个因素。
但时下对华侨经济研究成果颇丰,因它与引入外资有关,而对广东华侨区域文化景观、尤其它所具有的深层作用力,则显得极为单薄,成果寥落。
这与在广东分布至为触目的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巨大的区域文化效应是很不相称的。
侨乡文化,感受乡土风情学习心得
著名侨乡江门市现辖的新会区和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历史上俗称“五邑”,“中国第一侨乡”。
近代以来五邑人大量走出国门,侨居世界各地,如今已达到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分布在美洲地区的约占70%,因此民间传称海内海外“两江门”。
这些分布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在侨居国几经沧桑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渠道,并把发达国家的近现代文明带回故乡,使得五邑地区的文化特色十分明显和突出,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富,因此五邑地区又有了“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
江门五邑成为侨乡后,海外五邑人不但成为了侨乡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社会的一股强大的爱国力量。
深怀侨乡情感的五邑华侨,始终不忘祖国,不忘生长的土地,多年来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正是在侨乡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使得五邑地区文化鼎盛,人才辈出,熠熠生辉。
五邑地区的侨乡文化,体现了在西方社会现代文明影响下,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与其他受西方影响的文化形态所不同的是,侨乡文化呈现出一种更为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
如中国很多有西洋特色的建筑,近代以前的西洋楼、“拉丁十字”的教堂等,大多是洋人用坚船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是广大侨胞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个人的审美情趣融注于建筑艺术而形成的。
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侨乡文化能充分体现华侨主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心态。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研究五邑侨乡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的侨乡,侨乡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发展。
其中传统图案是五邑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五邑侨乡的历史、人文和艺术特点。
数字化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侨乡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对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进行研究。
一、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特点五邑侨乡传统图案具有一定的艺术特点和地域特色。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以丰富的纹样和细腻的线条为主要表现方式,图案中常常充满了动感和层次感。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注重色彩的搭配,多采用亮丽而富有对比的颜色,使图案更加鲜明和生动。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常常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如五邑侨乡的庚子文化、陶瓷文化等,使图案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二、数字化传承的必要性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人才缺乏、传承机制不完善等。
数字化传承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
数字化传承可以将传统图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展示,使其更易保存和传播。
数字化传承还能够方便后续的创作和应用,为传统图案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数字化传承的方式数字化传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数字化拍摄、数字化编辑和数字化展示等。
数字化拍摄可以将传统图案进行高分辨率的拍摄,以保留图案的细节和质感。
数字化编辑可以对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修复,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数字化展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设备展示传统图案,使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和学习到五邑侨乡的传统文化。
四、数字化传承的效果数字化传承对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字化传承可以确保传统图案的保存和传承,减少了因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损失和破坏。
数字化传承可以提高传统图案的传播效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五邑侨乡的传统文化。
数字化传承还可以促进传统图案的创新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侨乡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五邑民俗故事?答:五邑地区(包括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一个著名侨乡,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几个五邑地区的民俗故事:1.新会葵艺传说新会葵艺是五邑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以葵叶为原料制作各种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品。
传说中,葵艺的起源与一位名叫黄婆的妇女有关。
黄婆生活在贫穷之中,但她心灵手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有一天,她发现葵叶可以编织成各种实用的器具,于是她开始教授乡亲们这门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会葵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2.台山飘色巡游台山飘色巡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色彩艳丽、造型奇特而闻名。
每年农历正月,台山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飘色巡游活动。
传说中,飘色的起源与一位名叫陈福的艺人有关。
陈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用木棍和彩绸可以将小孩固定在半空中进行表演的方法,于是他开始研究并改进这种技艺。
最终,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台山飘色表演形式。
3.开平碉楼故事开平碉楼是五邑地区独有的建筑景观,以坚固耐用、防御性强而著称。
每座碉楼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例如,有一座名叫“立园”的碉楼,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载兴建的私家园林。
园内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这座碉楼见证了谢维立先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4.恩平灯笼技艺恩平灯笼是五邑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制作精美、寓意吉祥而深受喜爱。
每年农历新年期间,恩平的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
传说中,灯笼的起源与一位名叫张公的巧匠有关。
张公心灵手巧,善于制作各种灯笼。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他制作了一批新颖别致的灯笼赠送给乡亲们。
这些灯笼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寓意吉祥。
从此以后,恩平灯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5.鹤山舞狮表演鹤山舞狮是五邑地区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之一,以狮子形象生动、动作矫健而闻名。
每年春节期间,鹤山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舞狮表演活动。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文化之风土人情
【摘要】:五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称。
作为著名的侨乡,五邑地区也有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社会各界名人、各种习俗和美食等。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进一步理解五邑侨乡。
【关键词】:侨乡五邑方言节日风俗
【引言】:五邑作为著名的侨乡,有着很多具有侨乡特色的风俗。
而作为一名五
邑人,我有必要去了解我们家乡的风俗,同时让身在我们侨乡的外地学子对我们的风俗与方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侨乡风俗与方言的研究之旅。
【正文】
五邑方言与五邑节日风俗
江门五邑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著名的侨乡,肯定有很多它的特别之处,如特有的地区方言、节日风俗等,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它吧!
五邑方言即华语粤方言四邑片。
传统上以新会话为代表;近代以来由于新宁话(即台山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新宁话逐渐成为五邑话的代表。
五邑话通行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中山市古镇镇、珠海市斗门区等地。
可分为新会话、新宁话、开平话和恩平话。
【1】
对于五邑话的独特性,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声调以8个为多(恩平话只有7个),但有丰富的形态,五邑话变调(如名词往往变为低调或升调);二是台山、开平方言有边擦音;三是有介音i、u;四是基本没有长短元音的音位对立;【2】五是有不少与广府片方言相异的词语,如“臀”(屁股)、”阿人”(嬷嬷)、“做下”(恩平话指“全部”)等;六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与广州话也不同;七是完成体标记用“阿”或“都”,而不用“左”;八是形容词普遍有ABAB式重叠,如开平话的“饱头饱头”(有点饱)、恩平话的“憨似憨似”(傻傻的)【3】。
当然,五邑话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
五邑话是粤语各种方言中相当具有特色的一种,与广州话差异明显。
差异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词汇上。
五邑话语音和标准粤语一样,五邑话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
在某些方面比标准粤语保留的成分更多。
例如,它完整保存了四种入声,“北白伯百”四个字音调均不同(粤语中百、伯同音)。
五邑话共含9个音调,参考粤语音调分别记为阴平/阴去(衣/意)、阴上(倚)、阳平(移)、阳上(以)、阳去(易)、中入(百)、阴入(北)、低阳入(伯)、高阳入(白)。
采用五度标音法时,这些音调的调值分别为33、55、11、21、32、33、55、21、32。
【4】和粤语相比,调值有所改变,合并了阴平和阴去,而原来合并为中入音的低阳入则保持独立。
五邑话随着侨胞们的移民,也被传播到了海外,在很多地方的唐人街也可以经常听到
熟悉的五邑话。
五邑侨乡独特的语言文化充分展示了“第一侨乡”的与众不同,也让我们对五邑侨乡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邑地区也有着其独特的节日风俗。
(一)春节:在江门五邑,春节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有着很多有趣的习俗。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俗称小年夜,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叙职了。
五邑人会给他饯行,叫做“谢灶”。
祭拜时点烧香烛,烧纸钱,到了团圆当晚,还得“接灶”,把灶君接回来,与家人一起团年。
扫屋:又叫扫尘,含有扫荡妖邪,除旧布新之意。
一般会做一次整体的打扫除。
除夕团年:五邑人一般在除夕吃团年饭。
当日,家家户户贴上新的对联,杀鸡宰鹅,摆满美酒蔬果肉食,先祭拜天地、神灵。
祖宗,把灶君接回来,然后全家围桌而坐,欢叙天伦,共进晚餐,这就叫做“团年”。
拜年: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
清早起来,先烧炮仗,祭拜天地神灵祖先。
亲戚朋友见面说些吉祥的话,大人给小孩子发红包。
(二)清明节:五邑人慎终追远,颇重缅怀祖先之情,因此在五邑地区,清明扫墓风气很盛。
在五邑地区,扫墓俗称“拜山”、“行山”。
五邑地区的扫墓有一定的规矩,祭祖的礼品要丰富,主要祭品有烧猪、烧饼、熟鸡、熟鹅、甘蔗、鸭蛋等。
扫墓时,首先要将坟墓周围及坟身的杂草铲净,然后摆上祭品,插上香烛。
祭品和食具摆放完毕后,所有祭扫之人依次参拜三轮,然后再由祭扫之人分别撕下鸡鹅的下巴和祭品中的上品,称为“挂盏”,意在让祖先将全鸡全鹅全部祭品通通接受下来享用【5】。
一般要在墓地削下一些甘蔗皮,象征青绿生机。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在五邑地区广为流行的端午习俗有:划龙船、佩香袋、吊草等。
五邑的龙舟,制作讲究,色彩鲜艳。
龙舟一般都是以数丈长的原枝坤甸木作龙骨。
龙舟制成后,还要用不同的颜色对其涂色,依船首龙头的颜色,可分为红龙、黄龙、白龙、黑龙、银龙、金龙、绿龙、灰龙等。
五邑的龙舟赛前有一定的程序和仪式:起龙、吃龙舟宴。
旺龙仪式、斗龙等。
(四)中秋节:五邑习俗,中秋节下午,例必设丰盛的家宴,先祭拜祖先,共庆团圆。
赏月食品有月饼、田螺、芋头、柚子、红柿等。
(五)冬至:“冬至大过年”,江门五邑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
五邑地区与广东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吃汤圆,然而五邑地区的特别之处是它的汤圆是咸的,里面没有陷,搭配着蔬菜,鱼、肉等一起煮,非常特别和美味。
除了这些传统的节日外,五邑地区也有其特有的节日。
如鹤山市的活鲤拜门,每年的正月初四,从早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条红头绳扎起生猛的鲤鱼到各家门口叩拜,一边拜,一边唱鲤鱼歌。
开平泮村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是水口镇泮村的习俗,也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
还有台山浮石飘色、恩平灯节、新会天后诞抢花炮、江门潮连纱龙等五邑地区特有的节日风俗。
通过对五邑侨乡文化,特别是对五邑方言和节日风俗的研究,我对我的家乡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发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五邑地区特有的非常有趣的东西。
希望这些特有的东西能被我们一直传承下去并发展得更好。
最后祝愿五邑侨乡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繁荣!
【参考文献】
(1)摘自《方言》邵慧君,甘于恩1999年02期
(2)摘自《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第二章甘于恩
(3)摘自《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第七章甘于恩
(4)摘自《广东四邑方言语音特点》邵慧君,甘于恩
(5)摘自《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广东人民出版社)张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