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工作,关键在于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指引,只有透彻整个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
然而学术界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和把握显得十分单薄。
因此,本文基于分析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启示关键词思想品德过程启示1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1.1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特点首先,具有复杂性。
集中体现在知行统一的复杂性。
就”知”而言,有可能是真知,有可能是假知,也有可能是无知。
无知又分为了未接收知识和接收无力,未接收到知识是由于教育缺位导致的内容缺失,而接收无力则是认知能力不足所造成的认知无力;假知有应试性的认识与伪饰性的认同,应试性的认识并未将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内化,而伪饰性的认同则是迫于压力而假装接收社会要求的思想行为规范。
就”行”而言,既有偶然的行为表现也有长期性的行为习惯,即便是在真知的基础上也会有正行为、负行为、无行为的反应。
既然知和行分别都有那么多情况,要达到二者的统一,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次,具有实践性。
因为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础,是将认识转化为行为的途径。
其一,认识源自于实践的需要。
之所以需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源自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只有掌握了一定社会对个体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要求,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才能更自由地参与社会实践;其二,认识在实践中深化。
品德知识只有不断应用在实践中才能促使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三,知行的统一与否只有在实践中检验。
知行是否统一以及统一的程度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最后,具有社会性。
因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具有社会导向性,只有符合按照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如果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则会面对无形而有力的压力,使个体产生被社会抛弃和排斥之感。
建国以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变迁研究建国以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变迁研究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然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一直备受关注,这既是因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变迁进行研究,探讨影响因素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第一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变迁1.思想觉悟的提升建国初期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利益,思想觉悟逐渐下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觉悟又呈现出回升的趋势。
2.道德素质的差异建国初期,大学生道德素质较高,表现为对集体利益的忠诚、勤俭节约和道义伦理的遵守。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了道德素质的下降。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度关注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二部分: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变迁的因素1.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变迁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密不可分。
建国初期,教育体制注重强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精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多元化教育观念的重视,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大学生受到多重价值观的影响。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引导,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2.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量的信息无时不刻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思想演变过程范文思想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以范文的形式,探讨一个人的思想演变过程。
范文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的思想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叛逆期在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我是一个叛逆的孩子。
我不喜欢学校的规矩,也不喜欢老师的教导。
我觉得他们都是在限制我的自由。
我经常逃课,和同学一起去网吧打游戏。
我也不喜欢家里的管束,经常和父母吵架。
我觉得他们不理解我,不尊重我的选择。
在这个阶段,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二阶段:成长期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开始尝试去改变。
我开始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
我也开始尝试去理解父母和老师的意见,认识到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开始尝试去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在这个阶段,我觉得自己需要成长,需要学习和改变。
第三阶段:成熟期在我工作的几年里,我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
我开始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开始尝试去理解不同的人和事,认识到他们的背景和经历。
我也开始尝试去思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在这个阶段,我觉得自己需要成熟,需要担当和贡献。
总结我的思想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叛逆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也收获了许多成长和进步。
我认为,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变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及原因探析[摘要]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发生了新的变化。
本文总结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几种情况,并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原因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新变化原因大学生是我国人民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群体,将担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大学生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调查、研究和分析这些变化,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改进我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1.关心国家重大政治经济热点问题,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政治鉴别力增加。
“调查显示,有达75%的同学对社会腐败现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巴以和平等问题有极大的关心。
在‘中日关系问题’上,能够与中央保持一致,在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的同时,又能理性冷静地看待中日关系。
”(((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分析日趋客观、理性,能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看待国际、国内重大政治问题。
2.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并且部分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有所下降,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
据调查,在问及“你对于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时,有59.2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有16.49%的学生认为“党员称号具有自豪感”。
[2]这说明,一些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但另一方面,主观上又不愿意参与政治,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
3.价值观念更加务实,注重实效,崇尚实干,价值取向趋于“义利并重”,但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竞争机制,利益驱动的功能进一步强化,这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观念、进取观念、价值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观念。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构成和发展特点分析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趋势收稿日期:2006—09—15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栋梁,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武装自己,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才能肩负民族复兴与强国大业的历史重任。
因此,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构成及发展特点(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构成要素。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由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思想素质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具体地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点、实践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具备民主精神、法治意识、竞争意识、科学态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等一系列现代观念意识。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在思想素质作用下对党、对国家、对宪法、对社会主义制度等所抱有的态度,可表现出不同的或不同程度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
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素质。
即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知和实践的反映。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特点1.阶级性。
思想道德素质的阶级性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道德,一方面在形成过程中受一定阶级的影响、指导、决定而产生,另一方面又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大学生是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受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影响,他们所具有的思想道德必然具备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特点。
思想汇报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历程思想汇报: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历程大学生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大学期间以身居组织工作岗位、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我等方式,在思想上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成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历程,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一、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起点:加入组织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将加入各类社团组织、学生会或志愿者团队,以拓宽自己的视野,锻炼综合能力。
加入组织是大学生员思想成长的起点。
在组织中,大学生员开始学习如何合作、领导、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理解和接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二、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过程:自我反思与学习成长大学生员思想成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自我反思和学习。
一方面,大学生员通过反思自己在组织中的表现、与他人互动的方式、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等,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另一方面,大学生员通过学习书籍、参加培训、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成长。
三、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结果:思维开阔、价值观稳固在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比较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稳固的价值观。
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大学生员的思维得到了开阔,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成为他们的基本素养。
同时,经过反思和学习,大学生员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强化,形成了稳固的价值观。
四、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意义: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的培养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不仅对个人意义重大,也对整个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员通过组织工作的经历,从中培养了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学会在工作中张弛有度、追求卓越,从而在未来的社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其次,大学生员通过组织中的一系列活动和领导经验,培养了自己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了准备。
综上所述,大学生员的思想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他们主动参与组织工作、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儿童期:这个阶段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儿童自小接受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和社交经验,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更多地接触外部世界,迎来了身心上的巨大变化。
此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周围环境和同伴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应该通过自我思考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水平。
3.成年期:成年期是品德形成的稳定期,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会逐渐稳定。
这个阶段主要以个人生活经验和职业经验为主,不过,人们需保持长期的道德修养,遵循社会和法律规定,遵守职业和社会道德准则,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4.老年期:这个阶段是品德形成的总结期,老年人首先需要反思自己整个人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成长过程,并用心传承给下一代。
其次,老年人也需要遵循职业和社会道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工作,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从小到大,通过各种经历和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下面将从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是塑造我们态度和品德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受了长时间的教育,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师生互动,传授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则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通过教育的渗透,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环境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等。
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品德。
家庭环境是我们成长的起点,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准则。
学习环境则通过学校和同学的交往,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品德观念。
经历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种种挫折和困难,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坚韧和毅力。
同时,我们的成功和成就也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经历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个人的经历可以是学习、工作、旅行等,而集体的经历可以是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工作等。
这些经历都会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影响。
自我意识是形成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意识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反思和自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逐渐改进。
同时,自我意识也包括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的确定。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后,我们会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态度和品德。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态度和品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第一节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品德及其结构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
思想子系统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是思想品德的核心。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和客观内容。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内在矛盾转化过程知,即思想品德认识(先导)。
情,即思想品德情感(催化剂)。
信,即思想品德信念(关键)。
意,即思想品德意志(内在条件)。
行,即思想品德行为(外在表现和综合)。
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
它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两大部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以人们的社会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通过人的主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等实践形式)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决定作用和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而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
一个孩子如果被父母唾弃,这个家庭就是他的地狱;一个孩子如果被老师唾弃,这个学校就是他的地狱;一个孩子如果被父母和老师同时唾弃,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地狱。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
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各要素的联系性-文档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各要素的联系性一、概念辨析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结构中“知”的概念。
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知”指的是认知,它是主体对客体积极能动的思考、探索和理性把握。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认知内容、认知过程、认知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过程中,“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了解和掌握”[1]34。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结构中“情”的概念。
在心理结构中,“情”即情感,“情感是人们对自己所认识或操作的事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2]18。
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情感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各种情感体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结构中“意”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意”指的是意志,就是个体自觉地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一种意向活动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过程之中,“意志指的是人在践行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过程中,自觉地确立目标、战胜困难、克服阻力的坚持精神”[1]37。
在这里,意志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意志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意向活动;其次,意志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项活动,它能够控制和调节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结构中“行”的概念。
“行”,即行为,是个体心理的外化。
个体的心理活动总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
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中,“它是人们在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支配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思想道德义务的实际行动”[3]121。
行为作为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在表现,它综合反映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同时也成为衡量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指标。
5思想政治品德的内涵。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3]116思想政治品德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概念,它是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等在个体意识和行为上的体现。
从心动到行动,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
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社会舆论和教育等的影响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就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道德信念是指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人们坚信它的正确性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预先决定了人的行为,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坚定性和一贯性。
那么,大学生的道德信念是怎样形成的呢?
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通过实践使知识变成信念,从人的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看,道德认识是形成良好品德和较强道德能力的先导和基础对于大学生而言,其道德水准应居于社会的较高层次这是因为他们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有知识的人,而道德认识离不开知识。
无论是社会道德的进步,还是人道德品质的升华,都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联系在一起。
知识不仅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也是陶冶人的心灵,推动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
人的知识越丰富,对道德的理解就越深刻,辨别善恶的能力就越强。
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使他们领会某些道德要求与知识并接受有关的劝导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想把这些要求与知识真正变为他们自己的信念,成为他们日常行动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就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使这些知识,要求被个人经验及集体的经验所充实。
所以,从心动到行动,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需要付出实际行动。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成因摘要:当代的大学生是被社会冠以90后名称的新一代大学生,代表着年轻的一代,外界对他们都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他们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接受来自各方向的文化,他们的道德取向被认为和其他几代人有鲜明的对比。
因此,他们生活学习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都困扰了大学生的成长。
本文就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做简要的分析并对其成因做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思想道德现状成因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基本状况(一)政治素养方面当前大学生政治思想总体说来比较健康,政治评价也很积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基本问题有着一致的认同。
关心国内外大事,政治视野开阔;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对我国未来政治局势、经济形势充满信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大学生对政治问题、重大政治事情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都能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明确意识到了国家政治环境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们对政治生活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国企改革与发展问题都比较关心。
他们在其实践中已经普遍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与进步,政治心态日趋成熟。
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并能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看待国际关系,逐步认清了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以及各种破坏祖国安全统一的思潮和势力的本质。
(二)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方面这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应具有的基础文明上,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培养公民意识与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
总体道德水平较高,对于奉献及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有较强的认同感,处理实际问题时方式更为灵活;基本道德观念初步形成并日益稳定,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同时部分呈现出功利主义的特点;社会亲和力及认同感加强,同时道德评价方面广泛存在双重标准;社会竞争以及危机意识加强,充分理解竞争的内涵并且参与到其中去;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虽然有现实因素存在,基本上仍呈现理想化的状态。
系别:政治法律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姓名:***学号:*********1、简述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答:根据对思想品德结构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将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概括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①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社会环境伊苏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映,而是在主题实践的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部环境因素虽然对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但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个体,而是作为能动体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外界影响的。
外部环境因素对主体能否产生印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键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对客体因素的选择、消化、吸收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而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是在主体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
②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a.一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
b.二是指主体当前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
2、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其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这些具体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多数情况下,教育者对社会要求是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践行的,因而与社会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与社会要求不一致,产生矛盾。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一)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主客体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过程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辨证统一的过程,是主观方面的因素与客观方面的因素相互协调,平衡统一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不断地协调、平衡和统一,逐渐形成大学生比较稳定的思想特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同一种影响往往对不同的同学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截然相反。
可见,一种外部影响能否产生预期的作用,关键不在于客体因素影响的本身,而在于接受者的主体因素,在于主客体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和统一。
(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受教育的内部道德环境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的交往中,不断取得主客体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使得内部道德环境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完善,逐步达到思想品德的理想境界。
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先了解大学生思想品德结构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们已经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影响,有了自己自觉的认识和自由的选择,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即内部道德环境。
一定的社会要求反映到学生思想内部,与原有的内部道德环境之间的矛盾运动,就产生了新的内部道德环境,这样的过程表现为“原有的内部道德环境——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形成新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的程序。
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一)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即客观因素,也叫外部道德环境。
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包涵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
在大学阶段,学生基本离开了家庭,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逐渐减少,学校教育则开始起主导作用。
从整体而言,一个人从懂事的时候起,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传媒、社会风气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主客体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过程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辨证统一的过程,是主观方面的因素与客观方面的因素相互协调,平衡统一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不断地协调、平衡和统一,逐渐形成大学生比较稳定的思想特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同一种影响往往对不同的同学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截然相反。
可见,一种外部影响能否产生预期的作用,关键不在于客体因素影响的本身,而在于接受者的主体因素,在于主客体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和统一。
(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受教育的内部道德环境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的交往中,不断取得主客体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使得内部道德环境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完善,逐步达到思想品德的理想境界。
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先了解大学生思想品德结构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们已经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影响,有了自己自觉的认识和自由的选择,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即内部道德环境。
一定的社会要求反映到学生思想内部,与原有的内部道德环境之间的矛盾运动,就产生了新的内部道德环境,这样的过程表现为“原有的内部道德环境——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形成新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的程序。
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即客观因素,也叫外部道德环境。
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包涵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
在大学阶段,学生基本离开了家庭,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逐渐减少,学校教育则开始起主导作用。
从整体而言,一个人从懂事的时候起,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传媒、社会风气等。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趋向于信息化,加上社会正处于大变化大改革时期,这种影响正在加大。
从理论上讲,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作为一种信号刺激,只能起着外因的作用。
但是这种外部道德环境的作用,也是千万不能忽视的。
(二)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即主观方面的因素,也叫内部道德环境。
它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心理特征、文化知识、思维方式、生理条件等因素。
这些环境有机地联系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的内部思想品德结构,它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结构贯穿于人的一切具体意向和活动之中,并且起主导作用。
在诸多的内部因素当中,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道德情感则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道德意志在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杠杆的作用,也是调节行为的真正力量。
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问题则是在于道德信念,它是道德动机的较高形式,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
只有在充分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抓住矛盾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内部因素,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三、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德育目标必须分段安排,教育进程必须螺旋上升。
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有长远的
目标,要有耐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主体性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心智潜能,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引导学生自主决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二)加强开放式教育
德育不是道德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道德驯化,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互动,是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认知体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不应仅限于校内活动或简单说教,应开发各种德育资源,将学生引向社会实践,让学生亲临社会进行道德实践,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实践中日臻完善。
(三)加强自律教育
所谓“自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由此,我们努力在主体参与性教育方面追求教育的自律性。
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修养,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我的自画像、我的大学四年规划;二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以自评和互评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实现自律。
(四)注重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包含于周围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间接教育。
隐性教育具有弥散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教育功能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因此应不断优化德育环境,建立全员德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创建现代的文化、学术氛围和校园环境,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实现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