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 格式:docx
- 大小:18.2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新中国以来的外交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中国的外交,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在外交理论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外交实践上,从“一边倒”的倾向发展到走向“一大片”的格局。
一扫旧中国的屈辱外交,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真正独立统一的国家,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了。
首先,我先一一列举出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然后再详细说一下其中几件相对重大的事件。
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打开中国外交关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在外交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并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代表团促进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的达成,显示出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介入的国际性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会议推进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在亚非会议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并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
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援越抗美,继续同美国对抗,中苏关系恶化后,周边国际局势更为紧张。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第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第三,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反殖反帝反霸斗争,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B、争取苏联的支持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A、苏联一个B、17个C、25个D、29个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苏联D、法国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A、和美国展开对抗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C、日内瓦会议召开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国的矛盾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而且有利于世界和平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16、新中国建立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有:A、挑起内战B、侵略朝鲜C、盘踞台湾海峡D、插足印度支那17、“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18、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的是:A、“另起炉灶”B、“团结世界人民”C、“一边倒”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时,提出亚非国家间“求同存异”的方针,“异”是指:A、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B、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讨论D、互相帮助,发展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20、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A、资本主义体系严重削弱B、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D、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21、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为了: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C、开拓外交新局面D、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22、建国初期,中苏结盟的根本目的是:A、支持苏联,与美国对抗B、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C、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D、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23、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原则24、“屈辱”与“尊荣”这可以说是晚清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最大不同。
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建交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很快得到前苏联政府的承认,中苏两国于1949 年 10 月 5 日互派大使,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等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南斯拉夫于 1949 年 10 月 5 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 年 1 月 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越南民主共和国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新中国还努力争取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承认中国,并同他们发展友好关系。
从 1949 年末到 1950 年上半年,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以色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亚洲国家相继承认中国。
随后,缅甸、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先后与新中国达成了正式建交协议。
第二次建交高潮50 年代中期以后,一大批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在非洲仅1960 年就有17 个国家宣告独立,这一年被称作“非洲独立年”。
这些国家在肃清殖民势力残余,发展本国经济等方面,迫切需要世界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帮助,它们愿意同中国建立和发展关系。
同时,由于遭受殖民统治和民族独立的共同经历,由于巩固主权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愿望,中国对亚非拉国家怀有较强的认同感。
50 年代中期到60 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1955 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23 个,到60 年代中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在10 年内增加了一倍多。
这一时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24 个,除法国外全部是亚非拉国家。
它们是: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几内亚、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扎伊尔、老挝、乌干达、肯尼亚、布隆迪、突尼斯、刚果、坦桑尼亚、中非、赞比亚、贝宁、毛里塔尼亚和民主也门。
建国七十年来的重大成就三篇外交方面1949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日本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改革开放后,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xx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xx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科技方面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进入太空轨道。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xx年,自主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
xx年1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
xx年3月,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
xx年12月,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xx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xx年,天眼正式落成启用。
民生方面1957-1966年间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被发现并开采。
新安江水库、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1978年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xx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
xx年,大秦铁路全线竣工完成。
xx年大亚湾核电站工程建成。
xx年,三峡工程全线修建成功。
xx年,提出建立雄安新区。
xx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
回首7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建国七十年来的重大成就21.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飞跃。
1952年xx年,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 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从1949年建国至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哪些变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也是高中历史的重点知识。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梳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知识点梳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高考教案一、说教材本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因此本节课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和地位的认识、理解,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及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能力培养: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峻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本课的难点:中美关系演变的原因与发展历程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分析运用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老师主持教学,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2、学法分析根据初中生智力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小老师主持教学,前置性学习中预设的学法有:“导学案”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导整个学习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小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要外交活动图片材料,并对这些图片材料进行浅显的讲解。
新中国外交档案解密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内幕据档案馆鉴定开放处处长张素林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档案十分有限。
当时承认中国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党际交往比较多,有关这部分材料都保存在中联部,所以存放在外交部的有关当时外交的资料比较少。
解密一外交工作缺乏经验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战线上活跃着一批年轻的外交官。
他们来自解放军、学生和我党地下工作者。
由于缺乏外交经验,加上人力不足,摸索阶段的新中国外交难免出现了一些仓促场面。
接贵宾找错车厢据档案记载:1951年,为举行国庆活动,从9月10日起,我外交部工作人员就开始张罗起准备迎接外宾的工作。
但限于人力不足,加之对迎宾工作的生疏,迎送工作显得很忙乱。
如:第一次赴机场迎接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与涅鲁达夫等人时,由于事先分工不细,在机场没有人负责搬运他们的行李,结果临时由于行李的问题而影响了整个行程的安排;另一次中方接站人员在车站欢迎越南代表团时,由于事先未把代表团乘坐的列车车厢顺序搞清,结果扑了个空。
此外,据档案记载,办公厅总务处在各项工作中有时缺乏适当的配合。
如布置大厅时放错花盆,在机场和车站支付招待费用时未能主动协助,负责买月台票的人有时竟拿不出钱来买票。
迎送后期由于吸取了前一时期的经验,因而比较顺利。
国宴请柬落了嘉宾国庆节的宴会简称国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外事活动,不能出现差错。
但在1951年的国庆宴会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
据一份1951年外交部国庆总结档案称:那次出席宴会的共450人,这对于成立不久的外交部工作人员来说,显然缺乏足够的经验。
例如,由于事先联系工作未做好,直到宴会开始前一小时才得知,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三国代表团当日不能抵达北京,苏联代表团成员的名单在他们到达北京饭店后才搞清楚。
这使安排座位和配备译员两项工作都受到影响。
邀请参加国宴的名单经过各级领导审完后,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才发现,竟未列入朱德夫人康克清同志的名字,临时被中央人民政府典礼局余心清局长发现,但由于时间太紧,再邀请为时已晚。
第15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课题2 与时俱进开创外交新局面——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激烈斗争。
2.内容(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3)“一边倒”: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原因: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经过(1)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中、印、缅一致同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
3.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3)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万隆会议(1)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2)结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构图解史]“一边倒”外交方针信息提取:“一边倒”说明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获得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支持。
这是新中国在严峻国际形势下的外交选择。
[构图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信息提取:图示反映与中国建交的大多数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西欧国家,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受意识形态影响,奉行“一边倒”政策。
[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方针(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中国在刚成立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外交上采取独立自主和平的政策,为了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中国积极的与他国开展外交活动。
在建国后的一年里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走向成熟。
再之后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两次重要会议,中国步入了世界外交舞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启发性教学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1.让学生知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
以及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针和采取这种方针的依据,比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近代的外交,探究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近代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意义。
3.掌握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基本知识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与比较,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归纳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合作的能力。
2.在对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外交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与近代屈辱的外交做比较时,让我们知道弱国无外交。
在建立外交时必须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三大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意义难点;了解为什么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依据是什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同学们知道现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是谁不?应该有部分不关注政治的同学不知道,不知道也没有关系,但是我的下一个问题想必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外交部长应该知道是谁?对,就是周恩来。
考点十一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到1950年底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8个,其中,非社会主义国家有7个。
2、50年代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
【外交成就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20世纪50年代初,具体是在1953年,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度、缅甸的积极响应。
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作用:它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外交成就二】——出席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4月,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万隆会议”。
中国政府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内容:(1)、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该“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2)、提出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意义: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3、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中美建交:【外交成就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越来越多。
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驱逐出联合国的一切机构。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的外交翻开了新的一页。
【外交成就四】:中美建交:条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中国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作出了积极回应。
过程:(1)、乒乓外交。
(2)、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等八国也承认了中国。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