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经济学论文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将经济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结合起来,研究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生态经济学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和方式,还关注这种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对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和协调来解决。
生态经济学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学科之一,它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评估、生态环境政策的设计和实施、生态经济系统建模和仿真等。
这些研究方向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
未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经济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探讨,同时开展更多关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实证研究,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此外,生态经济学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影响,才能够制定更加科学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生态经济学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建立。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过度破坏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生态经济学应当致力于研究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生态经济学也需要更多地关注生态公平和社会公正。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如何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峡大坝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摘要: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
当然在光鲜的外表下也隐藏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结构,功能,效益”五个方面来评价三峡大坝的生态经济效益。
关键字:三峡大坝资源环境结构功能生态经济效益1引言:2006年5月,全长2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
当然在光鲜的外表下也隐藏着许多问题。
1.资源评价2.1旅游资源2.1.1旅游看点三峡大坝一代形成了以大坝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圈。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与雄壮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是三峡大坝旅游经济圈最突出的区域旅游特色。
三峡大坝旅游经济圈是世界水电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在该区域内的长江和清江的江段上建有三峡、葛洲坝、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等五座世界级的大型水电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坝型旅游区。
同时,三峡地区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遗蕴厚重,灵地域文化丰富多彩。
2.2.2三峡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三峡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还远远不能达到“物尽其用”之功效,还处于单一的“线”式游览。
游人乘船沿江匆匆而过,一扫两岸风光,只识其貌而不能深入领略其内涵,对于一些欲穷其实的游客只能留下深深的遗憾。
加上两岸有些地段滥采石料、滥伐林木和滥建厂房,把一个山青水秀的峡江变成了烟尘弥漫的谷地,很煞风景,扫却游人之兴,这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2.2.3三峡大坝旅游圈的总体评价三峡大坝一带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然而目前还没有被真正地认识,更谈不上充分发挥其作用。
《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论文》1菏泽市生态经济建设优势及在中原经济区的定位1.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菏泽地处中原东北部,山东西南部,与河南、江苏和安徽接壤,并有京九铁路贯穿其中,是与河南、江苏和安徽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1.2资源丰富,物质条件优越菏泽自然资源丰富,辖区内煤、石油、生物资源和天然气丰富,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田基地——巨野煤田。
同时,在曹县新发现一处大型焦煤煤田。
菏泽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还是山东省重要的化工、纺织、工艺品生产基地。
1.3农业基础稳固,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粮棉林畜生产基地菏泽市是我国三个农业畜牧大市和全国首批四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之一。
202x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1644.64万亩,比上年增长了40.34万亩,增长率为2.5%。
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作物产量高,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输出地。
畜牧业发达,盛产牛、羊肉和禽蛋,单县的羊肉和曹县的牛肉已形成品牌,并远销国内外。
菏泽有“牡丹之乡”之称,菏泽牡丹甲天下,受到了国内外很多游客的青睐。
1.4以东带西政策和省政府的政策扶持,加速了菏泽的发展步伐山东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迅速、西南部经济相对落后,为实现山东省内东西部城市的均衡发展,政府决定采取东部城市帮扶西部城市、对口支援的政策,青岛、烟台均在菏泽投资巨大。
山东省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二十条新政策,支持菏泽发展,努力把菏泽打造为“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同时支持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将国家和省安排的项目和资金重点向菏泽倾斜。
2菏泽市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产量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常出现旱涝不均的现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受风沙和盐碱等影响严重。
农业集中化程度较低,菏泽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其根本原因是农业集中化程度低,大部分农业是散户耕种且机械化程度低。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破坏严重。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和化工企业的增多,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工业垃圾和白色污染导致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差。
生态经济论文生态经济论文生态经济论文1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分布1.1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的地位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面积35万km2,平均海拔200m以下,辽阔坦荡,沿河多沼泽。
包括三江、松辽、辽河平原。
黑龙江省的平原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占东北平原60%以上。
华北平原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面积30万km2,海拔100m以下,土层深厚。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长江冲积而成,面积16万km2。
平均海拔在50m以下,湖泊众多。
珠江三角洲平原位于广东中南部,由珠江在入海处冲积而成,面积1.13万km2,平均海拔50m以下。
1.2三江平原概况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总面积10.88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20%,海拔50~200m,地势低洼,沼泽湿地丰富,土壤主要为草甸土、白浆土和黑土,年均气温1~4℃。
无霜期为120~140d。
年降水量为500~650mm。
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4.25万km2(狭义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
山南8800km2(兴凯平原),由乌苏里江与兴凯湖共同冲积而成。
三江平原区内共有23个县市,分别为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市及其所属的县市,和牡丹江所属的穆棱市、哈尔滨所属的依兰县。
三江平原森林主要分布在周围低山、丘陵及完达山区域,原生地带性森林是阔叶红松林,目前红松仅零星分布在山脊的陡坡上,平原区只零星分布小面积的岛状林。
森林面积252万hm2。
天然沼泽湿地面积134.7万hm2。
1.3松嫩平原概况松嫩平原是松辽平原的一部分。
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大部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为15.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2.84%。
地势平坦,土壤主要为黑钙土、黑土和风沙土。
年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约450mm,而年蒸发量却为1200~1400mm。
海拔100~200m。
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包括五大连池、嫩江、绥棱、庆安、五常、阿城、宾县、巴彦、木兰、讷河、依安、克山、北安、克东、拜泉、海伦、绥化、望奎、哈尔滨、双城等20县(市),脆弱带农业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齐齐哈尔、龙江、泰来、甘南、富裕、绥化、安达、肇东、兰西、青冈、明水、大庆、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生态经济范文生态经济范文生态经济范文第1篇[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生态化;管理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快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进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
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进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
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
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加我国经济可持续进展力量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进展。
所谓经济生态化进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进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靠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进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进展。
有学者曾计算,假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根据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动性进展(集成电路进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
[1]。
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
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制造出更大的效益。
技术创新节省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靠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进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进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进展的根本途径。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_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篇一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_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一、引言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深化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生态经济学成为研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领域。
生态经济学不仅探索经济发展规律,也着眼于环境可持续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本篇论文旨在阐述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基础,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领悟之道。
二、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它将生态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整合,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全面理解和解决生态环境和经济问题的方法论体系。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特性,生态学原理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平衡性。
2.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关注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效益和成本分析,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3. 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思想,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一)跨学科融合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领悟之道首先在于跨学科的融合。
这一框架将生态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
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思路要求我们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科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框架。
(二)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核心思维方法。
它要求我们将问题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进行考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在应用这一框架时,我们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反作用。
(三)实践导向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实践导向要求我们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在应用这一框架时,我们需要关注实际问题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第一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题目: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摘要: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为保证全社会的小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营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环境保护正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便是一例。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史是以已往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亦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过程(包括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为研究对象,探索总结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及规律性的学科。
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质上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进行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马克思曾经对生产劳动作过如下解释:“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改造、利用白然条件,以此取得对自己有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求得人类生存、社会发展。
因此,可以说自然界或者生态环境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基础。
也可以说,不仅是生产劳动,自然界也是社会物质財富的源泉。
假如没有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包括众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人们要进行生产是不可能的。
从原始的集体采集、渔猎,古代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到近现代的社会化大机器生产,或直接、或间接,无不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对于人类来说是生产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则是一种消费过程。
因为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论文一、生态经济的内涵生态经济并不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当前人类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而是强调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地保证代际的公平,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容纳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从根本上摒弃了以往单纯地向自然索取而破坏生态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马克思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哲学矛盾观的具体体现。
而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生态经济为人类的生态实践活动提供了思路,告知人类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应该更积极地建设和利用自然。
人类不能任意违反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但人类可以在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全新的人工生态系统(亦即生态经济系统),调节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二、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一般认为,马克思所使用的“物质变换”的概念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这是在化学变化意义上使用的概念,指的是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为基本内容的有机联系。
二是指社会的物质变换,即商品交换意义上的物质变换,亦即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以人的经济行为为中心的经济学意义的物质变换。
三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以劳动为中介的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1]。
在以上三种含义中,“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最重要、最能体现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一种含义[2]。
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中,劳动直接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具体体现如下:首先,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起点。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嵌入伟大的自然联系之中。
自然界本身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板、走锭精纺机等,这些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_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篇一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_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一、引言生态经济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旨在探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领悟其集成思想,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二、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涵盖了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该框架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需要。
首先,该框架提出了一个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这些服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逐渐受到威胁。
因此,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和恢复。
其次,该框架提出了一个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
生态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它需要对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要求我们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领悟生态经济学集成思想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树立整体观念。
生态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性思维,即将经济、生态、社会等多个因素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这需要我们摒弃传统的以经济为中心的观念,关注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要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服务的价值并对其进行评估和保护。
同时,要了解这些服务的供需关系和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经济论文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它以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它旨在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重,生态经济学已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篇文章将探讨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念、特征以及生态经济学的应用和未来展望。
一、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念生态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新的理念,它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理论和生态效益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满足当前的需求的前提下,保持和提高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生态经济学中,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经济增长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价值理论是指环境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可以被看做是资源和工具的一种形式。
在生态经济学中,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让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实现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生态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优先目标,产生的经济效益要与环境效益相协调。
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经济学的特征生态经济学的特征主要包括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技术合理应用。
首先,生态经济学强调环保,要求我们在进行生产和消费时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积极探索清洁生产、企业自愿减排等方法来达到排放标准;其次,生态经济学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特征主要体现在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经营方式等方法达到资源的持久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这是因为,资源的短缺和过度消耗是造成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
第三,生态经济学还强调技术的合理应用,该特征主要体现在将先进技术、环保型技术用于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以降低生产和消费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三、生态经济学的应用生态经济学主要应用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经济学的应用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满足社会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美好愿望,而且还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生态经济论文生态经济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生态经济理念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生态经济的概念、原则、应用以及挑战。
一、生态经济的概念生态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整合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是“自然与经济的统一”,强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生态经济的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2. 循环经济原则: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 生态协同原则:通过促进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经济的应用1. 绿色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2.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旅游:挖掘和保护地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
四、生态经济面临的挑战1. 利益平衡: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生态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
2. 技术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投资。
3. 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生态经济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文结束)。
生态经济毕业论文生态经济毕业论文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将探讨生态经济的概念、原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经济的概念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经济学为工具的综合性学科。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传统经济学注重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不同,生态经济更加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它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经济的原理1. 循环经济原理:生态经济主张将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纳入一个循环系统中。
通过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循环经济的实践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2. 生态效益原理:生态经济认为,经济发展应当以生态效益为导向,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效益不仅包括环境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3. 公平分配原理:生态经济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防止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寡头垄断。
公平分配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经济的应用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实践,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 可再生能源:生态经济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气候和环境。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助于经济发展,还有利于能源安全。
3. 生态旅游:生态经济提倡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强调保护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四、生态经济的挑战与前景生态经济虽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生态经济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纷纷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世界各国人民对生态危机的感受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当代人类迈进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生态经济时代----一个全面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时代。
首先来对生态经济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生态经济概念生态经济简称ECO,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特点生态经济具有时间性、空间性、效率性三大特点。
时间性: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
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空间性: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
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
效率性: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
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生态经济内容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
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和规划,以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
生态经济发展论文一、生态经济的特征第二,协调性特征。
协调是一种普遍规律,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协调,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才能反映出1+1>2,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证它是最稳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如一个地方若鸟很多,那就会使虫很少,而虫一少,树就长的好,进而就为鸟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里有一个负那就是虫少了。
假如虫多了,那就会使树少,鸟也就没了生存条件,那这个系统里就不稳定了。
第三,循环性特征。
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而这种循环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在这一点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干预这种循环的进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惟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
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此外,生态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新的价值特征。
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经济这些特征的存在,就要求人类在采取经济发展手段时,必须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路径,进而实现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经济的路径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步,但是这两个化带来了突出的生态矛盾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论文一、生态经济的内涵生态经济并不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当前人类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而是强调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地保证代际的公平,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容纳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从根本上摒弃了以往单纯地向自然索取而破坏生态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马克思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哲学矛盾观的具体体现。
而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生态经济为人类的生态实践活动提供了思路,告知人类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应该更积极地建设和利用自然。
人类不能任意违反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但人类可以在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全新的人工生态系统(亦即生态经济系统),调节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二、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一般认为,马克思所使用的“物质变换”的概念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这是在化学变化意义上使用的概念,指的是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为基本内容的有机联系。
二是指社会的物质变换,即商品交换意义上的物质变换,亦即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以人的经济行为为中心的经济学意义的物质变换。
三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以劳动为中介的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1]。
在以上三种含义中,“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最重要、最能体现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一种含义[2]。
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中,劳动直接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具体体现如下:首先,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起点。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嵌入伟大的自然联系之中。
自然界本身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板、走锭精纺机等,这些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
生态经济论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可持续展【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死存亡。
文章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脉络并通过运用经济理论论证了生态经济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而提出生态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生态现状简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说突飞猛进,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过去五十多年的经济指标显示出经济的巨大进步。
1950年到2000年之间的全球经济增长超过了六倍。
中国的GDP近几年平均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尽管20XX年又来了一场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但这似乎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态度。
但是,要是注意到生态指标就很难乐观了。
这一方面,每一个全球性的指标,都是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
经济政策造成世界经济的超速增长,也正是这些政策正在破坏经济的支持系统———生态系统。
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方,由于风和水的侵蚀,目前表土的流失超过了自然过程所产生的新土壤,逐渐减少土地的肥沃程度;供应世界大部分蛋白质的牧场,也经受着过度的压力;过度耕耘及放牧所造成的沙尘暴十分严重;世界性淡水短缺也日益严重……这一切让我们看到,调整全球经济使经济与它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关系是多么的迫切!二、相关概念的阐释(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都是很重视经济所来以维持与发展的各生态系统诸如渔场、森林、牧场和耕地等的可持续产出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原则是“有关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它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经济关注研究关注于经济增长是否实现了“最低的生态代价下的最大效用生产”,是否背离了以最低生态代价和最低社会成本下的实现最大社会产值和社会效益。
(二)生态经济所谓的生态经济,就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机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
生态经济发展分析论文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生态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发展分析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生态经济是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经济理论。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认为人类经济活动应该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
因此,生态经济的目标不仅仅是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这种理论有助于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经济的发展分析是在生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评估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质量,以确定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
在进行生态经济发展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视为最重要的指标,而忽略了环境问题。
在生态经济学的框架下,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在分析生态经济发展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健康度的评估生态经济发展分析需要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
需要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分析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评价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以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三、绿色技术和经济政策在实现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绿色技术和经济政策的应用。
绿色技术是指优选、发展和应用对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
而经济政策则需要制定环境友好的政策和措施,用以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采纳和应用绿色技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参与和管理体系生态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合作和协调,共同推进生态经济建设。
在实现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实施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开发素材,以市场为导向,能够满足大中城市居民及一些农村居民进行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学习等活动的旅游形式。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观光农业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由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两部分组成。
论文先提出了观光农业研究的支撑理论,接着探究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最后从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调控对策。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拓展观光农业的含义和功能,探索一条新农村建设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布局优化;大众垸第一章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选题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同多数国家一样,我国通过发展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以获得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与城镇取得的显著发展相比,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呈现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模式不健全、农民收入低下等特点。
城乡差距和社会矛盾逐步加剧。
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实施工作重心战略转移,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已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建设厅、长沙市人民政府、望城县人民政府等相继制定的《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长沙市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建设规划》、《望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中,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并且望城县把大众垸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农贸生态旅游型地区’’。
位于望城县西北部的大众垸地处洞庭湖平原南缘,垸内河网渠道纵横、湖泊库塘密布,属于“百里水产走廊”重点发展区域,其地形、气候条件均利于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农业区。
而且通过本人长期以来的调查显示大众垸观光农业的发展已渐显成效,垸内的格塘乡等地率先发展了观光农业,兴建了大批垂钓基地、休闲农庄、农家乐等项目。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大众垸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具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望城县人众垸为例第二章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观光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与学术雾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密不可分。
主要有高贤伟等著的《旅游农业理论与实践》对观光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重点概括了观光农业所产生的效应、供给与需求及其经济特性强¨;关宇阐述了景观生态学提供了农业景观研究的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主张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规范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各类农业景观规划势在必行诗筋;陶雨芳提出了观光农业发展的四大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理论、 2)综合区域规划理论、(3)环城游憩带理论、(4)景观生态学理论等等,其中有重大影响力的两大理论强调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发展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疆副。
但是,笔者认为观光农业的理论基础内容涵盖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社会学是、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涉及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复杂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兼容并蓄其它相关的学科营养,向多学科、多层次综合研究发展。
本文试图从农业区位论等“八大理论”展开探索,为大众垸的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1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可持续旅游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延伸,是近30年来,人们对旅游发展和环境效益不断进行探索的产物。
鉴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与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满足需要。
发展旅游业首先是通过适度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经济创收,满足东道社区的基本需要,提高东道居民生活水平;二是环境限制。
资源满足人类目前和未来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限制体现在旅游业中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
观光农业的资源基础是农业资源、农村环境及农村文化,它的主要部分具有霹再生性,从这一点上来说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好,只要开发得当,使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可能的。
因此,大众垸发展观光农业必须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路,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必须注意资源的保护,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克服那种以旅游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换取短期效益的盲目做法,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保障观光农业长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大众垸和发展模式研究3.1 观光农业发展机制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机制大众垸观光农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这为发展乡村旅游、现代观光农业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对大众垸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旅游业自身产业扩张也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已具相当的产业规模。
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旅游者的数量成倍增长,致使旅游产品供给面临严峻的挑战。
再次,从微观方面看,城市生活的压力和对自然环境的疏远,使城市居民有暂时逃离单调的城市生活的渴望;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渴望抛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走向自然、尽情放松自己,而乡村是人们释放压力、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理想场所。
大众垸靠长株潭城市群,其观光农业发展由巨大的市场需求。
因此,基于“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建设背景下观光农业的发展有其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的驱动力,必然为观光农业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从而促进农业观光旅游的更快发展。
3.1政府推动力“两型社会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尤其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而在政策、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大众垸观光农业开发是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建设和望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进行的,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3.2.吸引力大众垸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观光农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秀美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古镇、遗址,以湖湘水乡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田园牧歌式风情,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等有形的资源,以及传统的农业劳作、传统的文化艺术、渊源的农业文明等无形资源,都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3.3支撑力大众垸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城乡统筹发展将得到不断加强,随着城市的辐射与波及作用将越来越强,对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也不断地推出,大众垸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相关配套要素都有了很大改善近年在农村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都为大众垸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根据大众垸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其观光农业发展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第四章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措施4.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大众垸的观光农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体制、资金结构、发展模式都存在不少的缺陷,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发挥政府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制定观光农业的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为观光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把观光农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大众垸第三产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纳入议事日程。
在资金上需要政府给予扶持,增加导入性投入,开辟多元投融资渠道,建立观光农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观光农业的发展。
在组织上,应设立一个由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对大众垸观光农业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以改变部门间的条块分割局面,消除地区、行业间保护主义;按照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整合区域观光农业资源,促进大众垸观光农业结构升级。
4.2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科学规划设计并非所有的农业区域都适合搞观光农业的开发,应对大众垸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
观光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是观光农业开发的首要步骤和基础性工作。
在观光农业项目开发之前,应对大众垸内的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首先要调查当地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评定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既符合消费者需要,又能突出大众垸与其他旅游区相区别的特征和要素,并对这些特征与要素进行加强与提高,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观光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瓶颈。
要想全方位地开发好行、住、食、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观光农业项目,大众垸就必须创造出清洁舒适的逗留环境,必须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4.4强化生态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观光农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观光农业发展成功的价值标准。
因此,在观光农业发展中,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协调好观光农业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提高环境质量,实现观光农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项目与景观环境的协调,控制开发建设中的污染,遏制生态环境退化,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5开发旅游商品,提高经济效益。
当一个旅游地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后,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突出发展旅游购物。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旅游消费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部分组成,其中,吃、住、行的花费相对稳定,弹性最大是购物。
在客源稳定的情况下,旅游商品的消费成为旅游地整体经济收益的关键。
旅游商品的开发,是观光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结束语:四、结束语:在我国人口增长、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不断突出的背景下,人多地少、生态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像望城县这种县域可以依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农业,而相当部分县级城市优势并不明显,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矛盾不断出现,形势紧迫,因此强力打造县域生态农业,从局部着手,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