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全等三角形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6.53 MB
- 文档页数:47
第九讲全等三角形复习【知识梳理】 一、全等三角形②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2.证题的思路:⎪⎪⎪⎪⎪⎪⎪⎩⎪⎪⎪⎪⎪⎪⎪⎨⎧⎩⎨⎧⎪⎪⎩⎪⎪⎨⎧⎪⎩⎪⎨⎧⎪⎩⎪⎨⎧)找任意一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找已知边的对角()找已知角的另一边(边为角的邻边)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已知一边一角)找第三边()找直角()找夹角(已知两边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一般情况下,证明一个几何中的命题有以下步骤:(1)读题: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3)要观察待证的线段或角,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4)、分析要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已有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
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有对顶角,对顶角也是对应角 (5)、先证明缺少的条件 (6)、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要符合书写步骤:先写在某两个三角形中、然后写条件,再写结论)【题型一】公共边类型的全等三角形A D CB A BCAD注意隐含条件AD=AD 隐含条件AB=BA 隐含条件AC=CA【题型二】边加减类型的全等三角形【题型三】公共角类型的全等三角形【题型四】对顶角类型的全等三角形图形1 图形2题型五】旋转类型的全等三角形【题型六】大山型的全等三角形A DB E FC (1)AB F EC D(4)A B F E D C(2) A B E F D C (3) ∵ BE=CF ∴ BE-EF=CF-EF ∴ BF=CE ∵ BE=CF ∴ BE+EF=CF+EF∴ BF=CE∵ BE=CF∴ BE+EF=CF+EF ∴ BF=CE ∵ BE=CF∴ BE-EF=CF-EF ∴ BF=CE A B过关题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SSS )例1. 如图:AB=CD ,AE=DF ,CE=FB 。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讲义-全面完整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复讲义——全面完整版一、基础知识1.全等图形的有关概念1)全等图形的定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就是全等图形。
例如,图13-1和图13-2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多边形的定义:两个多边形是全等图形,则称为全等多边形。
例如,图13-3和图13-4中的两对多边形就是全等多边形。
3)全等多边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两个全等的多边形,经过运动而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4)全等多边形的表示:例如,图13-5中的两个五边形是全等的,记作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这里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
表示图形的全等时,要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
5)全等多边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6)全等多边形的识别:对边形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两个多边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识别1)根据定义:若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根据SS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有一个与(SS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就成为全等三角形。
3)根据S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同样有一个是与(SA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一角对应相等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当相似比为1时,即为全等三角形。
4)根据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5)根据A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识别1)根据HL: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SSS、SAS、ASA、AAS对于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
第7讲 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角平分线⑴平移全等型⑵ 对称全等型⑶ 旋转全等型⑴、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⑵、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它们具有互逆性.角平分线是天然的、涉及对称的模型,一般情况下,有下列三种作辅助线的方式: 1. 由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2. 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从而形成等腰三角形, 3. OA OB ,这种对称的图形应用得也较为普遍,ABOPPOBAABOP角平分线的作法(尺规作图)①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C、D两点;②分别以C、D为圆心,大于CD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③过点P作射线OP,射线OP即为所求.考点1、三角形全等综合1、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间的距离,先在过B点的AB的垂线L 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在过D点的垂线上取点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ED=AB这时,测ED的长就得AB得长,判定△ACB≌△ECD的理由是()A. SASB. ASAC. SSS D .AAS2、如图,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N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 B )A.PO B.PQ C.MO D.MQ(1)(2)3、如图,工人师傅要在墙壁的O处用钻打孔,要使孔口从墙壁对面的点B处打开,墙壁厚是35cm,点B与点O的垂直距离AB长是20cm,在点O处作一直线平行于地面,在直线上截取OC=35cm,过C作OC的垂线,在垂线上截取CD=20cm,连接OD,然后,沿着D0的方向打孔,结果钻头正好从点B处打出.这是什么道理?4、1805年,法军在拿破仑的率领下与德军在莱茵河畔激战.德军在莱茵河北岸Q处,如图所示,因不知河宽,法军大炮很难瞄准敌营.聪明的拿破仑站在南岸的点O处,调整好自己的帽子,使视线恰好擦着帽舌边缘看到对面德国军营Q 处,然后他一步一步后退,一直退到自己的视线恰好落在他刚刚站立的点0处,让士兵丈量他所站立位置B与0点的距离,并下令按照这个距离炮轰德军.试问:法军能命中目标吗?请说明理由.用帽舌边缘视线法还可以怎样测量,也能测出河岸两边的距离吗?5、某校七年级学生到野外活动,为测量一池塘两端A,B的距离,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出如下几种方案:甲:如图①,先在平地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AC至D,BC至E,使DC=AC,EC=BC,最后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乙:如图②,先过点B作AB的垂线BF,再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点D作BD的垂线DE,交AC的延长线于点E,则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丙:如图③,过点B作BD⊥AB,再由点D观测,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BDC=∠BDA,这时只要测出BC的长即为A,B的距离.(1)以上三位同学所设计的方案,可行的有______;(2)请你选择一可行的方案,说说它可行的理由.1、已知: 如图,AB=AE,BC=ED, ∠B= ∠E,AF ⊥CD,F 为垂足, 求证:CF=DF.2、已知:如图,AB=CD,BC=DA,AE=CF.求证:BF=DE.3、如图,AB=AD,BC=DE,且BA⊥AC,DA⊥AE,你能证明AM=AN吗?1、如图所示,已知AE⊥AB,AF⊥AC,AE=AB,AF=AC. 求证:(1)EC=BF;(2)EC⊥BF.2、已知:如图,△ABC中,AD⊥BC于D,E是AD上一点,BE的延长线交AC于F,若BD=AD,DE=DC。
常见全等三角形模型(压轴)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全等三角形中常见的基本模型:1手拉手模型①△ABE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BF≌△AEC;(2)∠BOE =60°;(3)OA平分∠EOF .拓展图形:结论:(1)AD=BE ;(2)∠ACB=∠AOB ;(3)△PCQ为等边三角形;(4)PQ∥AE ;(5)AP=BQ ;(6)CO平分∠AOE ;(7)OA=OB+OC;(8)OE=OC+OD.②△ABD和△A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1)BE=CD;(2)BE⊥CD .③ABEF和ACHD均为正方形结论:(1)BD⊥CF;(2)BD=CF.2三垂直模型由△AEB≌△BDC导出由△ABE≌△BCD导出由△ABE≌△ECD导出AE=CD+DE AB=EC+CD BC=AB+CD3等腰直角三角形型定点是斜边中点,BF=AE(AF=CE),动点在两直角边上滚动的旋转全等:结论:(1)△BDF≌△ADE,△ADF≌△CDE;(2)DE⊥DF;(3)S四边形AFDE=1/2S△ABC.例1.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1)△ABE≌△DBC;(2)AE=DC;(3)AE与DC的夹角为60°;(4)BH平分∠AHC;(5)△ABG≌△DBF;(6)等边△GBF;(7)GF∥AC.1.以点A为顶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DE),如图1所示放置,使得一直角边重合,连接BD,CE.(1)说明BD=CE;(2)延长BD,交CE于点F,求∠BFC的度数;(3)若如图2放置,上面(1),(2)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简单说明理由.2.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等边△ADE(顶点A、D、E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CE.(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①BD=CE,②AC=CE+CD;(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E+CD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CE、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当点D在边BC的反向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E、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a,0)(a>0),点C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点C在y轴上移动时,始终保持△ACP是等边三角形,当点C移动到点O时,得到等边△AOB(此时点P与点B重合).(1)点C在移动的过程中,当等边三角形ACP的顶点P在第三象限时(如图所示),求证:△AOC≌△ABP;(2)若点P在第三象限,BP交x轴于点E,且∠ACO=20°,求∠P AE的度数和E 点的坐标;(3)点C 在y 轴移动的过程中,若∠APB =30°,则点P 的横坐标为 . 例2.如图1,OA =1,OB =3,以A 为直角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Rt △ABC . (1)求点C 的坐标; (2)如图2,P 为y 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当点P 向下运动时,以P 点为直角顶点,P A 为腰作等腰Rt △APQ ,过Q 作QE ⊥x 轴于E 点,求PO ﹣QE 的值.1.如图,AE ⊥AB 且AE=AB ,BC ⊥CD 且BC=CD ,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是( ).A .50B .62C .65D .682.直线CD 经过的顶点C ,CA=CB .E 、F 分别是直线CD 上两点,且.(1)若直线CD 经过的内部,且E 、F 在射线CD 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图1,若90,90BCA α∠=∠=,则 (填“”,“”或“”号);②如图2,若,若使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则 与 应满足的关系是 ;(2)如图3,若直线CD 经过的外部,,请探究EF 、与BE 、AF 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3.(1)如图1,OA =3,OB =6,以点A 为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直角△ABC ,则C 点的坐标为 ;(2)如图2,OA =3,P 为y 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若以P 为直角顶点,P A 为腰作等腰直角△APD ,过D 作DE ⊥x 轴于E 点,求OP ﹣DE 的值;(3)如图3,点F 坐标为(﹣3,﹣3),点G (0,m )在y 轴负半轴上,点H (n ,0)在x 轴的正半轴上,且FH ⊥FG ,求m +n 的值.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顶点A 在y 轴上,顶点C 在x 轴上,∠BAC=90°,AB=AC ,点E 为边AC 上一点,连接BE 交y 轴于点F ,交x 轴于点G ,作CD ⊥BE 交BCA ∠BEC CFA α∠=∠=∠BCA ∠EF BE AF -><=0180BCA <∠<α∠BCA ∠BCA ∠BCA α∠=∠A B CEF D D A BC E F AD F CE B 图1 图2 图3BE延长线于点D,且CD=BF,连接AD,CF.(1)求证:△ABF≌△ACD;(2)若∠ACF=2∠CBF,求证:∠ACO=∠FCO;(3)在(2)的条件下,若点A的坐标为(0,2),求OC的长.5.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C=90°,D为AC中点,AF⊥BD 于E,交BC于F,连接DF.求证:∠ADB=∠CDF.例3.如图1,点P、Q分别是边长为4cm的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向点B运动,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向点C运动,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 s,∠变化吗?若变化,则(1)连接AQ、CP交于点M,则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是直角三角形?(2)何时PBQ(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 ∠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交点为M,则CMQ1.如图,点G、H分别是正六边形ABCDEF的边BC、CD上的点,且BG=CH,AG 交BH于点P.(1)求证:△ABG≌△BCH;(2)求∠APH的度数.例4.如图,Rt△ABC中,AB=AC,∠BAC=90°,点O是BC的中点,如果点M、N 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AN=BM.(1)求证:△ANO≌△BMO;(2)求证:OM⊥ON.(3)当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时,四边形AMON的面积如何变化?1.如图所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B=AC.(1)若D为BC的中点,过D作DM⊥DN分别交AB.AC于M.N,求证:DM=DN;(2)若DM⊥DN分别和BA.AC延长线交于M.N,问DM和DN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2.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AD是等腰直角三角板ABC斜边BC上的高,另一块三角板DMN的直角顶点与点D重合,DM、DN分别交AB、AC于点E、F.(1)请判别△DE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BC=4,求四边形AEDF的面积.。
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讲义)一、知识点睛全等三角形存在性的处理思路1.分析特征:分析背景图形中的定点、定线及不变特征,结合图形间的对应关系及不变特征考虑分类.2.画图求解:①目标三角形确定时,根据对应关系分类,借助边相等、角相等列方程求解;②目标三角形不确定时,先从对应关系入手,再结合背景中的不变特征分析,综合考虑边、角的对应相等和不变特征后列方程求解.3.结果验证:回归点的运动范围,画图或推理,验证结果.二、精讲精练1.如图,抛物线C1经过A,B,C三点,顶点为D,且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E.(1)求抛物线C1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C1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F,另一条抛物线C2经过点E(抛物线C2与抛物线C1不重合),且顶点为M(a,b),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G,且以M,G,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D,E,F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求a,b的值.(只需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解答过程)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4y ax bx =++与x 轴的一个交点为A (-2,0),与y 轴的交点为C ,对称轴是直线x =3,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B .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若点D 在x 轴上,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 △PBD ≌△PBC ?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y ax bx c =++与y 轴交于点C (0,4),对称轴直线2x =与x 轴交于点D ,顶点为M且DM =OC +OD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点P (x ,y )是第一象限内该抛物线上的一动点,△PCD 的面积为S ,求S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设点Q 是y 轴右侧该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若经过点Q 的直线QE 与y 轴交于点E ,是否存在以O ,Q ,E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QD 全等?若存在,求出直线QE 的解析式;请说明理由.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l 过点A (1,0)且与y 轴平行,直线2l 过点B (0,2)且与x 轴平行,直线1l 与2l 相交于点P .点E 为直线2l 上一点,反比例函数k y x=(0k >)的图象过点E 且与直线1l 相交于点F .(1)若点E 与点P 重合,求k 的值.(2)连接OE ,OF ,EF .若2k >,且△OEF 的面积为△PEF 面积的2倍,求点E 的坐标.(3)是否存在点E 及y 轴上的点M ,使得以M ,E ,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EF 全等?若存在,求出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 (1)223y x x =-++(2)a =7,b =2或a =7,b =-2或a =-1,b =2或a =-1,b =-2或a =1,b =-4或a =5,b =-4或a =5,b =42. (1)213442y x x =-++(2)(18(18--+---,,(4(4+, 3.(1)21242y x x =-++(2)214(022S x x x =-+<<+(3)122y x =+,y =6或724y x =- 4.(1)2 (2)(3,2)(3)3(2)8,,8(2)3,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问题2: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中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确定的依据是什么?问题3: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处理思路是什么?问题4: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与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处理时的异同有哪些?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一)1.如图1,直线y=-2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点P(x,y)在直线y=-2x+4上,过点P作AB的垂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E,F.若△EOF与△AOB全等,则点P的坐标为( )A. B.C.D.2.如图2,已知点A,B 在抛物线上,且点A在第四象限,点B在第一象限,A,B 两点的横坐标满足方程.连接OB,OA,AB,将线段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OC.若D是坐标平面内一点,且△OAB和△OCD全等,则符合题意的点D的坐标为( )图1 图2A.B.C.D.3.如图3,抛物线经过三点,线段BC与抛物线的对称轴相交于点D.P为该抛物线的顶点,连接PA,AD,DP,线段AD与y轴相交于点E.若Q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点,且以Q,C,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DP全等,则图3 点Q的坐标为( )A. B.C.D.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问题2: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处理思路是什么?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二)1.如图1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 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直线与x轴交于点D.在第一象限内,若直线上存在点P,使得以P,B,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BC全等,则点P的坐标为( )A.(4,1),(0,3)B.(4,1),(3,2)或(1,2)C.(4,1),(0,3)或(3,2)D.(4,1),(4,-1),(3,2)或(3,-2)2.如图2,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C是直线上不与A,B重合的动点.过点C的另一直线CD与y轴相交于点D,若以B,C,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全等,则点C的坐标为( )A. B.C.D.图1 图23.如图3所示,抛物线的顶点为A,直线与y轴的交点为B ,其中.若Q为抛物线的对称轴直线l上一个动点,在对称轴左侧的抛物线上存在点P,使以P,Q,A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B全等,则点P的坐标为( )A.图3 B.C.D.学生做题后建议通过以下问题总结反思问题1:结合试题1分析,如何确定分类标准?问题2:画图求解时需要根据分析得到的不变特征,结合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行分析,试题1中利用的是哪一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问题3: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与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处理时的异同有哪些?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在处理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时首先要分析不变特征,那么如何分析不变特征?问题2:在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处理时,依据不变特征处理的核心依据是什么?问题3:课堂所讲解示范的,一般会用哪个判定?问题4:全等三角形存在性处理时都需要考虑哪些方面?问题5: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相似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等各种存在性,存在性问题处理的框架是什么?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三)1.如图1,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A,D (A在D的右侧),与y轴的交点为C,点B与点C关于对称轴对称.点M是抛物线上的一点,使得△CMD≌△CMB,则点M的坐标为( )A. B. C. D.2.如图2,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右侧),与y轴交于点C,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D.M 为抛物线上一点,E是x轴上的一点,使得△DMC≌△DME,则点M 的坐标为( ) 图1图2A.B.C.D.3.如图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若点E在x轴上,点P是抛物线在第一象限上的图3 点,△APC≌△APE,则点P的坐标为( )A. B. C. D.学生做题后建议通过以下问题总结反思问题1:结合第2题考虑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处理框架是什么?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问题2: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处理思路是什么?问题3:试题1中如何分析不变特征?问题4:试题1中分析不变特征,确定△OPC≌△POQ利用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哪一个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四)1.如图1,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C,P是x轴上一个动点,Q是抛物线上异于点C的一个动点.若△OPC≌△POQ,则点Q 的坐标为( )A. B.C.D.2.如图2,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A,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B.D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P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使得△DPB≌△ABP,求点P的坐标.(1)要求点P的坐标有如下考虑:分析可知,需要结合A,D和图2 公共边BP的相对位置进行分类讨论.当A,D在BP的同侧时,以A,D,B,P组成的四边形为_________(填“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或“梯形”);当A,D在BP的异侧时,此时以A,D,B,P组成的四边形为_________(填“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或“梯形”).A.平行四边形,梯形B.梯形,平行四边形C.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D.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 )(2)(上接第2题)当A,D在BP的异侧时,点P的坐标为A.(6,4)B.C.D.4.如图4,抛物线与x轴交于A(-2,0),B(1,0)两点,与y轴交于点C(0,2),P为抛物线x轴上方的一个动点,Q为y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若△ABP≌△BAQ,则点P的坐标为( )A. B.(-1,2) C. D.条件不足,无法求解图4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处理思路是什么?问题2: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相似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等各种存在性,存在性问题处理的框架是什么?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五)1.如图1,二次函数的顶点为A,与y轴的交点为B.若⊙M 的圆心为,半径为r,过点A向该圆作切线,切点为N,若△AMN与△ABO全等,则满足题意的m,r的值分别为( )A. B.C.D.2.如图2,已知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且点为抛物线的顶点,点B在x轴上.若P是抛物线的第二象限的图象上的一点,使得△POB与△POC全等,则点P 的坐标为( )A. B.C.D.图1 图23.直角坐标系中,O是坐标原点,D 是过三点的抛物线上的一点(不与点A重合).若以D,O,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全等,则点D的坐标为( )A. B. C.D.4.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经过.M为x 轴上的一点且,点P,Q在线段AB上.若以O,P,图4 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MP全等,则点P的坐标为( )A. B. C.D.问题1:结合第2题考虑不变特征是什么?分类标准是什么?问题2:结合第4题考虑不变特征是什么?如何确定分类标准?依据是什么?学生做题前请先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动点问题的处理思路是什么?问题2:动点问题分析运动过程,需要关注四要素是什么?、问题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问题4: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处理思路是什么?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六)1.如图1,在△ABC中,AB=AC=10cm,BC=8cm,D为AB的中点.点P在BC边上以3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AC边上以相同的速度由点C向点A运动,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BPD与△CQP全等时,点P运动的时间为( )图1 A. B. C. D.2.如图2,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点P是x轴上一动点,点Q是x轴上方抛物线上的一( )个动点.若△AQC与△AQP全等,则点Q的坐标为3.如图3,在第一象限内作射线OC,与x轴的夹角为30°,在射线OC上取一点A,过点A作AH⊥x轴于点H.在抛物线上取点P,在y轴上取点Q,使得以P,O,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H全等,则符合条件的点A的坐标为( )图3 A. B.C.D.学生做题后建议通过以下问题总结反思问题1:结合试题1考虑,不变特征是什么?△BPD与△CQP利用的是三角形全等的哪一个判定?问题2:试题2中,如何确定分类标准?。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性质
图形全等: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
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
........
于”
..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DEF
ABC∆
∆和全等时,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记作DEF
ABC∆
≅
∆。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1.下列说法: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如图,△ABD≌△ACE,则AB的对应边是_______,∠BAD的对应角是______.
3.已知:如图,△ABE≌△ACD,∠B=∠C,则∠AEB=_______,AE=______.
4.如图:△ABC≌△DCB,AB和DC是对应边,∠A和∠D是对应角,则其它对应边是
______________,对应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如图,△ABC≌△DEF,BC∥EF,∠A=∠D,BC=EF,则另外两组对应边是____,另外两组对应角是_____.
2题3题4题5题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SSS)
三角形有六个条件:三条边和三个角
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时有几种情形,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满足一个条件:①只有一条边对应相等;②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
结论:
满足两个条件:①两角对应相等;②两边对应相等; 一边一角对应相等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