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作者:曹银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09期[摘要] 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通过兴实业、兴教育、倡导政治体制改革,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实践来实现他的爱国志向。
张謇在继承孔子思想的“仁”“礼”观念基础上,形成了以情感陶冶为核心、美育独立为原则、塑造“理想的人”为目的的生命美育观,形成了以“情智合一”为原则、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美育方法论。
张謇的美育思想对当前南通市道德风尚高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张謇美育思想;南通;道德风尚;建设;启示张謇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书法家、立宪运动领袖。
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中,为使学生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有较为清醒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树立顾全大局的意识,张謇“竭力提倡国家主义”,要求学生应努力珍惜祖国大好河山,“打破为我主义”,培养国家情怀。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张謇倡导在中国建立图书馆和博物馆,指出“承学之后,曾经上书建议清政府在首都设立合博物馆图书士,久相慨惜”。
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张謇在家国重建和社会公共构建上做了深入的探讨,对当前南通市道德风尚高地的建设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面对近几年国内不时仍会泛起的包括盲目排外在内的非理性爱国言行,作为正在和平崛起的负责任大国之国民,我们的危机与忧患意识显然不能忘却。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张謇的爱国精神仍然具有时代价值。
以下笔者就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进行探讨,主要对张謇的美育思想体系进行阐述,对张謇美育思想对当前南通市道德风尚高地的建设的借鉴进行挖掘,并具体从“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育人为先,重视教育建设”“基于区域特色文化,重视博物馆文化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多元化城市文化传播结构”四个方面阐述张謇美育思想在当前南通市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中彰显的时代价值。
一、张謇美育思想体系(一)张謇教育思想中的美育思想张謇教育思想在其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张骞十分重视教育,其所涉猎的教育范围之广,创办学校数量之大,从事教育活动之多,同时代的任何教育家都难以望其项背。
晚清社会的整个轨迹可以沿着封建统治者清王朝在面对内忧外患实施的三次重要的新政来追寻,即洋务新政、戊戌新政以及清末新政。
这其中,清末新政是规模最大,实效最显著的一次,就其背景而言,它处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转型交汇点上;就其内容而言,清末新政涵盖了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教育改革、司法改革等各个层面;就其作用而言,清末新政无疑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其涉及到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清末新政历史地位和作用影响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一批相关研究专著不断问世。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连起的《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殷啸虎著《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清末新政的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一、研究概况及评析近年来清末新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作以概括和评析。
(一)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诚如亨廷顿所总结的那样:“急进的现代化……不能产生政治上的进步,反足以造成衰落。
[1]”清末新政虽然失败,但其实行的各项改革实质上已经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现代化探索历程。
王洪涛从法制的角度化看待清末新政的积极作用,“清末的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
按照法制现代化的标准,民主原则中的分权原则、民权原则和法制原则及所包含的自由、平等都得到了体现。
[2]96-99”汪生太、程乃胜则是从动力来源分析了近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模式,他们认为“近现代宪政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其精髓是通过权力的分立的限制尤其是国家的最高权利,保障公民的权利。
[3]13-19”而梁严冰等人是在思考清末政治体制现代化历程后作出了如下的四点反思:“第一,在政治体制近代化过程中,处于改革前沿,掌握权力核心的政治领导人物和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能力、素质及改革具体运作中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等,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宪政史回顾与反思导言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已然成为历史,上一世纪是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发生剧烈动荡与深刻变化的一个世纪,而其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上世纪前半叶数度与宪政民主失之交臂,以至于整个民族在后半叶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早在清王朝末期,即十九世纪末,从体制内到体制外,都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前仆后继,牺牲奋斗。
中国是亚洲地区最早建立起“共和国”的国家。
从上世纪初至今,中国共产生过13部宪法草案和宪法。
然而时至今日,除台湾和港澳少数地区率先实行宪政民主制外,广大的中国大陆地区人民依旧徘徊在宪政的大门之外,与世界潮流相隔绝。
沉思百年中国行宪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和奋争,当有益于未来的中国宪政转型与宪政政体的最终实现。
须加以说明的是,笔者并非法律及历史学界专业人士,在此仅就笔者阅读到的有关资料,作一梳理介绍,并加以自己的认识,亦为时间不充裕的网友了解这一段历史提供便利。
由于个人学识和掌握的资料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据陈奎德先生<中国的宪法与宪政>,1949年以前,中国曾先后产生过七部宪法及宪法草案:1.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1908)2.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产生的《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3. 袁世凯主导的《天坛宪草》(1913年10月30日)4. 《曹鲲宪法》(1923年)5. 蒋介石主导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 《五五宪草》(1936年5月5日)7. 《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2月25日,以下简称《民国宪法》)以下将主要以此为线索,分述其产生背景和要义,总结各阶段之经验教训。
一、清末“预备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清末“预备立宪”,是伴随着辛亥革命之前的晚清十年“新政”,由体制内外一批矢志改革、锐意图强的“立宪派”极力促成的一次得到统治者认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宪制变革。
以往由于意识形态的粗暴干预,官修“正史”对此均采取轻描淡写的态度,或以“预备立宪”只是变中国为“君主宪制”,没有打倒皇帝,而斥其为“反动”或“垂死挣扎”,而对诸如“太平天国”、义和拳之流“暴民政治”却大加褒扬。
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张謇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不仅在观念上使实业、教育、慈善思想理论更为丰富和更具近代色彩,而且还克服种种困难将这三者相结合并努力付诸于实践,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而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张謇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特别关注民生,尤其是对特殊人群,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他“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崇尚德育的教育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技术教育理念组成了他的特殊人群帮教思想,而他的帮教思想融合于他的各项事业中并在现代司法体系中传承了下来。
一、以人为本的“仁爱”观点与人性关怀张謇作为晚清状元,饱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儒家的治世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儒家思想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传统儒者的形象,其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儒学印迹。
他在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讲时说:“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
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
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
然救得一人,总觉安心一点。
”[1]张謇一生以“能言不能行”为耻,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他还以“仁爱”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帮教活动。
民国时期中国各地水灾不断,经常导致一些地区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目睹此景,张謇万分悲痛。
1914年(民国三年)8月,张謇在南通县城西门外大码头创办贫民工厂,专门教授无所依靠的贫民子弟各种手工工艺,使其有一技之长,俾能独立谋生,具备收容与教育合一的性质[2]。
场内还附设“恶童感化院”及“游民习艺所”。
张謇曾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
”[3]这与他早年所说的“士大夫有口当述苦人之苦,有手当救穷人之穷。
”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之外,张謇还创建了残废院,残废院中辟有男女工厂作为平日工作之用,残废者尽其所能每日工作4小时,上下午各2小时,工作种类有加工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箱等,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别从事。
当前xx教育思想的再实践与研究一百多年前,在中国首次对外开放的清朝末期,张謇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为指导,大力创办实业,兴办教育,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
百年来,张謇思想已经演化成为南通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教育思想也随之成为张謇研究,甚至南通特色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张謇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1]。
但是,对张謇教育思想与南通对外文化交流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很少研究。
鉴于这种背景,本文将从张謇教育思想研究视角入手,探讨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结合南通实际,对张謇教育思想进行再实践,以此扩大南通对外文化交流范围、提升南通对外文化交流水平,以期给今后的相关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一、xx教育思想实践与创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遭受了甲午战争和庚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已经达到极限,外国资本迅速扩张,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此定型。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张謇,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大声疾呼:“忧国者以为救国之策,莫急于教育。
”[2]他赞成废科举、兴西学的主张。
在此思想指引下,张謇开始在家乡南通兴实业、办教育。
他在尊重我们传统教育的同时,又面向“现代化”。
在西方各种思潮侵入中国的岁月,他没有“僵化保守、故步自封”,而是敢于迎接西方价值观的挑战,结合自身实际,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洋为中用”:把西洋文化大胆引进来为“我”所用,大胆“引进来”则成了他“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具体途径。
在实践其教育思想过程中,他大胆把许多西方文化形式引入南通,如话剧、博物苑、公园、俱乐部等以实现其借助文化振兴中华的使命。
1919年在谈及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时,张謇曾对海派艺术家欧阳予倩说道:“实业可以振兴经济,教育能启发民智,而戏剧文化不仅能繁荣实业,而且还会补助教育之不足。
”[3]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张謇兴办教育是一个“西学东进”、“对外文化交流”的社会实践。
张謇认为兴办教育可以从两方面救国:一则振兴实业,二来教育可以开启民智。
张謇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回复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和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必要对张謇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进行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张謇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问题。
第一步:了解张謇的生平和思想首先,需要了解张謇的生平和思想,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贡献。
张謇于1855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后来进入洋务运动的学堂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留学生。
张謇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的推动和改革上。
他主张学以致用,提倡结合实际和实践,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还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步:评价张謇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在第二步中,我们需要评价张謇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张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观点。
他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现代化,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张謇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倡导实践教学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他还关注职业教育,提倡培养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推动现代化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和注重职业教育。
第三步:探讨张謇的思想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义在第三步中,我们将探讨张謇的思想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义。
张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一思想对文化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张謇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和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和实践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其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传承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制和重复,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湖北军政府: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建立的临时地方军政机构。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其首脑称都督,黎元洪为第一任军政府总督,以后,以黎元洪为首的一批旧官僚、旧军人和立宪派分子,逐渐掌握了军政府的大权。
总揽省区军政大权,下设司令(又称军令)、军务、参谋、政事4部,官员若干。
旋废政事部,军政府改设军令、参谋、军务、内政、外交、司法、交通、理财、编辑等9部,另设总监察部,并成立秘书、顾问、稽查等处,至南北议和期间又增设实业及教育部。
上海、云南、湖南等地的军政府组织也与此雷同。
后袁世凯下令废除都督制,实行将军制,都督改称将军,军政府(又称都督府)改称将军行署。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的文件,由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於1911年12月3日议决通过。
其规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方法、临时大总统之权力等。
根据越发规定;(1)临时大总统:统治全国,统率海陆军,经参议院同意实施宣战、媾和、缔约及任用行政各部部长(2)立法机关:参议院:议决宣战、媾和、缔约,通过对行政各部长的任命,议决政府预算、税法、币制、发行公债、暂行法律等。
(3)行政机关(5部):外交、内务、财政、军务、交通(4)司法机关:临时中央审判所。
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时,由于袁世凯势力的武力逼迫、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临时政府实力弱小与内部矛盾,1911年12月7日,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议和全权大臣,他派唐绍仪作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
9日,独立各省公推伍廷芳为南方议和代表,18日,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正式开始。
次年1月下旬,南北双方达成秘密协议:袁世凯逼清帝退位赞成共和;孙中山同意让位。
次长内阁: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内阁又被称为次长内阁。
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孙中山全权掌握军政大权,下设9位国务委员,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外交总长王宠慧,司法总长伍廷芳,财政总长陈锦涛,内务总长陈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
张謇的教育价值观
陈炜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6)006
【摘要】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成就卓越,惠泽时人与后代.张謇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深受中国传统教育弊端之累,因此他的教育价值观更多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核心主张.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开风气之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他将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业迭相为用,打破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一统性,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纪元.张謇的教育价值观,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于一体,不仅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陈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江苏,南通,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2.6;K825.38=6
【相关文献】
1.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从“五扶一促”帮教思想探张謇特殊教育思想的现代应用 [J], 丁姣佼
2.张謇女性教育观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启迪 [J], 沐永华
3.张謇经世致用的教育观——读《张謇与近代新式教育》 [J], 邱格屏
4.张謇与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纪念张謇逝世90周年 [J], 羌建
5.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以张謇为楷模,开创张謇研究的新境界--在江苏省张謇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张謇与区域治理现代化论坛上的讲话 [J], 张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清末状元张謇在创办实业和从政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到法律对于保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抵御外资侵扰的重要作用。
张謇在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主持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张謇;法律意识;经济立法[中图分类号]K827=6;D922.2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89(2003)03-0020-04朱明(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江苏南通226007)张謇的法律意识与经济立法实践2003年9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3第19卷第3期JournalofNantong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 119,No .3张謇(1853-1926)是我国晚清与民国初年的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
张謇生活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在青壮年时期,为求取功名,苦读二十余载,终于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登上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科举之颠,其思想受到传统封建礼义的严重熏陶;然而,就在此时,张謇却毅然放弃光明的仕途,弃官回乡,创办实业和教育,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封建知识分子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并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资本家之一。
在创办实业与教育的过程中,其思想又深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在政治上,其思想的轨迹也从封建保皇、开明专制到赞成、投身君主立宪,最后,赞同民主共和,由封建的政治家、思想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
无论张謇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如何转变,一以贯之的是张謇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重视法律建设、重视用法律手段保护民族工商业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一、充分认识到/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0张謇一生追求以实业救国。
在甲午战争中国败于东方小国日本,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祸国殃民的5马关条约6以后,非常愤慨,同时积极寻求救国之道。
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张謇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不仅在观念上使实业、教育、慈善思想理论更为丰富和更具近代色彩,而且还克服种种困难将这三者相结合并努力付诸于实践,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而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张謇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特别关注民生,尤其是对特殊人群,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他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崇尚德育的教育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技术教育理念组成了他的特殊人群帮教思想,而他的帮教思想融合于他的各项事业中并在现代司法体系中传承了下来。
一、以人为本的仁爱观点与人性关怀张謇作为晚清状元,饱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儒家的治世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儒家思想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传统儒者的形象,其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儒学印迹。
他在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讲时说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
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
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
然救得一人,总觉安心一点。
[1]张謇一生以能言不能行为耻,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他还以仁爱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帮教活动。
民国时期中国各地水灾不断,经常导致一些地区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目睹此景,张謇万分悲痛。
1914年民国三年8月,张謇在南通县城西门外大码头创办贫民工厂,专门教授无所依靠的贫民子弟各种手工工艺,使其有一技之长,俾能独立谋生,具备收容与教育合一的性质[2]。
场内还附设恶童感化院及游民习艺所。
张謇曾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
[3]这与他早年所说的士大夫有口当述苦人之苦,有手当救穷人之穷。
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之外,张謇还创建了残废院,残废院中辟有男女工厂作为平日工作之用,残废者尽其所能每日工作4小时,上下午各2小时,工作种类有加工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箱等,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别从事。
张謇职教思想对当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中,张謇作为先行者之一,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当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标签:张謇职业教育启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张謇一方面兴办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事业,在南通以毕生的精力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从纵向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其所办学校之多,成效显著,影响巨大,这是前所未有的,张謇的职教思想和实践,对当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
1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概述1.1实业与教育紧密结合是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灵魂。
张謇起初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他办了大生纱厂后发现,不懂技术还是受制于洋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1]。
因此张謇得出了“苟欲兴工,必先兴学”[2]的结论。
于是他创办了很多学校,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并举之路。
“父教育母实业”、“教育为实业之母”,“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是张謇一生的追求。
如果“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
[3]通过兴办实业获得经费来保障教育能持续发展;通过办教育培养掌握职业技术的人才来更好地办实业。
张謇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我国早期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1.2张謇的职业教育体系。
张謇于20世纪初在南通创办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机构,约有二十多个。
在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张謇一方面亲自创办农校、纺校、商校、师范、医校、伶工学社、垦牧初等小学校等许多职业学校,另一方面资助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等。
为了满足社会的用人需要,张謇还创办了发网学习班、保姆传习所、镀镍传习所,政法传习所等职业培训班,无论是办学的形式,还是办学的时间长短都没有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只要地方有需要,随时都可以开办。
追寻张謇足迹培养现代职业人作者:黄彩萍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15期摘要:张謇的职教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张謇的“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教育以生计为先”“知行并进”等教育思想仍熠熠生辉,光照千秋,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现代意蕴。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海门是张謇故乡,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大力实施“弘謇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现代职业人。
关键词:张謇;职教思想;培养;现代职业人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5-0023-03张謇,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其职教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张謇以“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1],主张学以致用,倡导“知行并进”的职教理念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2],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职业人”。
他指出“一国之立,必有其本。
本何在?在道德[3]。
”主张“德艺行”统一,教知识先教做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4],培养学生要达到“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5]的总体要求。
时过百年,张謇的职教思想仍熠熠生辉,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现代意蕴。
海门是张謇的故乡,张謇是海门的骄傲。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海门中专)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坚持“德艺双馨,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遵循中职生道德素质的成长规律,传承张謇职教思想精髓,围绕张謇“爱国、立志、诚信、勤俭、自克”五大思想品质,大力实施“弘謇教育”,入脑入心、润德端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着力培养现代职业人。
一、以“首重道德”育人理念为引领,夯实学生基本道德素养在张謇的教育理念中,人才培养要以德为先,把人格养成作为首要任务。
他强调“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6],认为“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和德行艺三则而已,古今法不必相同,而无不同者道也”[7]。
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张謇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不仅在观念上使实业、教育、慈善思想理论更为丰富和更具近代色彩,而且还克服种种困难将这三者相结合并努力付诸于实践,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而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张謇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特别关注民生,尤其是对特殊人群,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他“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崇尚德育的教育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技术教育理念组成了他的特殊人群帮教思想,而他的帮教思想融合于他的各项事业中并在现代司法体系中传承了下来。
一、以人为本的“仁爱”观点与人性关怀张謇作为晚清状元,饱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儒家的治世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儒家思想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传统儒者的形象,其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儒学印迹。
他在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讲时说:“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
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
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
然救得一人,总觉安心一点。
”[1]张謇一生以“能言不能行”为耻,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他还以“仁爱”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帮教活动。
民国时期中国各地水灾不断,经常导致一些地区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目睹此景,张謇万分悲痛。
1914年(民国三年)8月,张謇在南通县城西门外大码头创办贫民工厂,专门教授无所依靠的贫民子弟各种手工工艺,使其有一技之长,俾能独立谋生,具备收容与教育合一的性质[2]。
场内还附设“恶童感化院”及“游民习艺所”。
张謇曾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
”[3]这与他早年所说的“士大夫有口当述苦人之苦,有手当救穷人之穷。
”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之外,张謇还创建了残废院,残废院中辟有男女工厂作为平日工作之用,残废者尽其所能每日工作4小时,上下午各2小时,工作种类有加工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箱等,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别从事。
残废者生病、死亡,均由院中负责医治、埋葬[4]。
张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没有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了行动中,他的儒家民本精神和仁爱思想在其创办的慈善事业中得以充分展现。
除了以上列举的“贫民工厂”、“恶童感化院”、“游民习艺所”和“残废院”,他还建立了棲流所、改良监狱、养老院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振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张謇是本着一颗“仁爱”之心帮助这些机构内的特殊人群的,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謇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含义,他更以他炽热无比的“仁爱”之心经营着南通的自治事业。
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南通的近代化,可以说是张謇一手带动的,他的帮教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下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特殊人群帮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五扶一促”内容包括“精神上扶心,生活上扶困,就业上扶技,发展上扶业,智力上扶学”以及“促进思想和行为转化”。
“精神上扶心”主要强调刑释解教人员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重新找到社会归属感,尽快融入社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生活上扶困”主要是指是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一失足成千古恨”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后很难再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有的刑释解教人员甚至变得无家可归,再加上社会上的偏见,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没有保障,他们很容易再次铤而走险,极易“重操旧业”。
因此,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上的扶困是帮教活动的重中之重。
“就业上扶技”“发展上扶业”就是进行就业辅导培训,进一步增进社区服刑人员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了解,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正确择业、就业、自我创业的能力,同时宣传就业新政策、新法规,在社区服刑人员自我创业时协调工商、税务部门,帮助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
“智力上扶学”是指刑释解教人员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学习,主动接受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对社会有益的守法公民。
“一促”就是“促进思想和行为转化”即对回归社会后的守法公民的思想教育,包括认罪悔罪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通过这些教育转变他们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仁者爱人”,“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涉及到特殊人群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而张謇“仁爱”的思想也得以在“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中传承了下来。
二、以德育为主的人格培养理念与健康身心的创塑张謇饱读儒家经典,“盖以科目进者,平日诵法圣贤,讲明义理,本源故已清明。
”[5]他深谙孔子的仁、义、礼、忠、孝等道德伦理“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6]他把孔子所倡导的人格视为人生完美、高尚和理想的品格,一生践履。
可是当时社会“今国人道德之堕落破坏极矣。
蔑礼教,弃信义,习为欺诈,变幻百出,宁有人理可说!”[7]的现状,使得张謇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国人大病,在有天良者无知识,有知识者无天良,或乃并二者而无之,而立于左右斯民之地。
”[8]在张謇的观念中,道德的衰败要借助道德的完善和强化来挽救。
张謇认为“伟人必智,必仁,必智,必勇。
”[9]“若谓如人格,人果所行不昧良心,不背公道,即遘无妄之祸,自有不朽之名”那便是一个伟人。
张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10]培养高尚的人格必须从“自爱”“自重”“自信”“自立”开始,“人但问能自爱、自重自信,自立否耳。
自爱者不得而辱之,自重者人不得而轻之,自信者人不得而眩之,自立者人不得而挤之。
”[11]同时要“能勤苦”“能自苦”。
[12]因此,道德教育对高尚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国三年,以南通地濒江,密迩沪上,风气所扇,以妓为生者日多,恶鸨虐妓之风亦日盛,乃发起筹办济良所。
”[13]“南通济良所”这是一种为不良妇女和娼妓而设的收容机构。
该所除履行一般的收容职责外,还对入所女子施以教育,学习科目不仅有国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并有研究人生行为之价值、指示人类处事之方法的伦理学,“惟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14]“学之不明,而千百年来女界独罹其黑暗矣”济良所特别强调对不良妇女道德的教育,开启她们的智慧。
这不仅可以帮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而且在改良社会风气,保障妇女身心健康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有着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文化传统,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不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张謇以道德为主的培养理念对现代的特殊人群帮教有着极大的影响。
重视对特殊人员的道德教育也是“五扶一促”思想的一大特色。
南通司法局利用当地县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德育基地,德育内容以“听人生故事、学革命传统、谈进步感悟”等为主,以老党员、老干部、老革命的奋斗史、自强心、人生阅历引导社区服刑人员感悟人生曲折艰苦,树立进步信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自由、感恩社会的宽容和帮助,做到自信、自立、自强,迷途知返,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社会,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此外帮教中心配备了心理测试、电脑分析软件及多种国内外先进心理放松和治疗设备,建有接待咨询室、沙盘治疗室、训练室、宣泄室、团体活动室、档案室等6个功能室。
中心聘请资深心理专家定期坐诊。
当今司法局在继承张謇的以人格培养为主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有所创新,增加了心理辅导和教育,这对于丰富教育矫正手段,培养社区服刑人员健康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经世致用”的谋生教育实践与创业援助古语有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传统的教育强调伦理纲常,是谋道而不谋食的理想主义空论,张謇针对这一缺陷,摒除了“学而优则仕”的陈腐思想,强调“以实践为主”。
他帮教思想也同样如此,他认为只注重人格上的完善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挽救那些失教失养人群,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那些高尚人格的养成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因此张謇特别注重失教失养人群的自力更生的能力的培养。
正如他所说“教育的目的是要传授自立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地方造就合格的士农工商,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使人人都能自食其力、自养其老”。
[15]民国元年,张謇建金沙市游民工厂,收留地方游民及贫苦弟子,分别惩顽、拘禁、恤留、收养四部,使之习工艺,受教育,期满出厂,俾能执一艺就正业,为良善之民;张謇自在狼山建造残废院、盲哑学校以后,又在南通城西门外将清时的养济院改建成“南通栖流所”,收养哀怜无依之乞丐。
栖流所内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食、息、起、居都有定时,置工作室使能有习艺的场所。
凡被收养者“日做粗工”,并“习有小艺”,使其能有作工谋生、自食其力的能力,然后分送各处令其作工自立。
张謇的谋生教育理念真正“使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自食其力、自养其老的人不至于流离失所。
做到婴有所育,长有所教,青壮有所用,残疾有所依,流离有所栖,灾荒有所济,垂老有所养,尸骨有所葬”。
张謇对特殊人群的谋生教育主要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够有一技之长,能够独立谋生,不至于流落街头,无所依靠,甚至“重操旧业”,再次误入歧途。
“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不仅继承了张謇的谋生教育的观点,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根据个人的特长,免费组织参加技能培训班,如电脑、电工、维修工、烹饪等培训班外,还开通“就业扶助绿色通道”,对有志创业者,联合劳动人事、工商等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对有就业培训需求的特殊人员,由劳动人事部门免费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这不仅帮助了创业者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带动一批人参加就业,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当代司法部门继承了张謇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仁爱”观点、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高尚人格的培养理念、“经世致用”的谋生教育实践这三点帮教思想,使帮教思想具有了更明确、更丰富的近代内容。
这不仅为“五扶一促”帮教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还启发他们在现有的帮教模式下继续创新,将张謇的帮教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发展完善新的历史时期的帮教工作,使得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逐渐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要求。
四、结论研讨前人业绩,追踪先贤的步伐,张謇在特殊人群帮教思想上的实践可以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以实干家的开拓精神,教育家的人文情怀致力于南通地方建设。
他在践行自身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仁爱”观点、以德育为主的人格培养理念、”经世致用”的谋生教育实践的特殊人群帮教活动的过程中,营造了近代南通独有的,淳朴的民风,奠定了南通“安置帮教工作”的社会人文底蕴,对南通司法系统所提出的“五扶一促”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五扶一促”帮教思想是对张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对构建永安南通、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