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化石吟导学案检测题及答案
- 格式:pptx
- 大小:78.20 KB
- 文档页数:9
初一语文上册16化石吟复习练习(有答案新人教版)
初一语上册16化石吟复习练习(有答案新人教版)奇huàn()cōng lòng()()猛ǎ()
骸()骨潜()行zhuó uè()()
躯壳()档()案思绪()
2、仿造句子
第一节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四种古生物的神奇特征。
请你仿照它的句式,结合生物知识,再写几句,要求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一致,生物名称不能重复。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石吟》是一首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
二、阅读理解
(一)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化石吟教案与习题(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化石吟》教案与习题《化石吟》教案与习题《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
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2、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3、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⑵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化石吟》教案及测试题引导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
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
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
《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①理解、积累诗中的常用词语。
②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①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感情美、节奏美、韵律美。
②感知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③激活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一、预习课文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新课:(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
2.各自练习诵读。
(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如: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4.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进行表扬,给予掌声。
)5.让2 —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只要敢说,就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6.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小组讨论,交流明确: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化石吟同步测练一、根底演练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潜.行〔〕卓.越〔〕葱茏.〔〕猛犸.〔〕档.案〔〕长吼.〔〕地壳.〔〕千载.难逢〔〕2.根据拼音写汉字hǎi()骨guǒ〔〕藏fú〔〕朽化为wū〔〕有3.填空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诗歌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化石吟属于___________。
“吟〞本是古诗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
4.根据意思写词语〔1〕让人心中非常向往。
〔〕〔2〕表示时间是的推移或者岁月的变迁。
〔〕〔3〕形容历经年代长远。
〔〕〔4〕形容草木茂盛。
〔〕5.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2〕“光阴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3〕“长眠地下刚清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理解。
〔〕6.地质博物馆免费开放,请你将参观的印象给大家介绍。
二、同步解读根据课文答复以下问题7.第一小节用排比的提问,作用是什么?8.没下巴的鱼、长牙的鸟、没腿的鱼、不开花的树分别指什么?9.填下表10.怎样理解“你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1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美文赏析鱼化石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仍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好,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响,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分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降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12.诗的第一节中的“跳跃〞和“浮沉〞能否调换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诗的第一节通过想像写出了什么对后文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点明中心意思的一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化石吟答案【预习导航】ái qián cōng zhuó kū guǒ2.幽雅悄然叹服海枯石烂葱茏奇幻【整体感知】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2.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3.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合作探究】1、这一句在全诗的第三节的第一句,是第一、二层的连接,第一、二节发问引发联想,“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引出第二层三至六节具体抒写联想想象的内容。
此句在诗中起过渡作用,引起下面的无限遐思。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是互相照应的关系。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神话”。
照应是本诗结构上的特点,使全诗有放有收,有问有答,结构完整。
3、指人类不是造物主创造的而是由生物进化来的。
4、使文章显得亲切而生动,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课内阅读1.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2.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
3.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
4.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5.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课外延伸】二、1、“这”指的是叶子释放出一种激素。
2、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
或:植物也可能有语言的。
或:植物的语言最终有可能会被破译。
3、①释放出一种激素。
②释放出内啡呔。
③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反应几乎一样。
或: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
《化石吟》的导学案《化石吟》的导学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作品简介读一读1、听范读。
2、自由读。
3、个别读。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悄()然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异而虚幻。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答:4.本诗可以分为几层,试概括每层的大意。
答: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第一节诗中运用连续问句有什么好处?答:2.第二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3.第三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你”指的是谁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4.“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答:5.你怎样理解第4节中“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的?答:6.“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怎样理解答:7.第六节的后面两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答:8.第七节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好在哪里答:9.第七节与第二节是如何照应的这种照应法叫什么有何特点答:10.找出诗人赞美化石的句子,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诗人赞美化石的原因。
答:11.面对复原的恐龙和猛犸,你有什么感想?答:第二十一课《化石吟》导学案答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2、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七年级上语文第4单元《化石吟》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预习案】1、主题解读本文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走近作者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
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
3、相关资料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
4、积累运用给加点字注音(1)骸骨()(2)潜行()(3)葱茏()(4)猛犯()(5)逝去(解释词语。
腐朽:化为乌有:潜行:海枯石烂: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其貌不洋())坐想其成()以逸代劳()故技重演)针贬时弊()言不由中()出神入画() 5.初读文章,试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我的疑问【探究案】1、化石所重现地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2、为什么说“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3、“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指代什么?从诗句中找出与之相适应的句子。
4、“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有什么含义?5、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我的收获【训练案】课内小测阅读下面儿节诗,回答问题。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1 ;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以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胆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化石吟》课后训练题目与答案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 分) 骸骨( ) 裹藏( ) 葱茏( ) 潜行( ) 猛犸( ) 2.《化石吟 》是一首 的抒情诗 ,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吟,是古典诗歌 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
(3 分) 3.简要地分析一下这首诗前后照应的特点。
(3 分) 4.诗的一二两节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3 分) 5.根据课文 内容以及生物课、 课外获得的知识回答: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 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3 分) 6.划分诗句 最后一节的朗读节奏。
(4 分)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 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7.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3 分)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8.将下面的句子1/9改为一个反问句。
要求:不能改变原义;词语 可以适当增删;词序可以调整。
(3 分) 原句:我们心疼,因为六十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
改句: 第二部分: (一)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 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11.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3 分) 12.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3 分) 13.从选文看,诗句发展 到第 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 由衷的赞叹。
第16课《化石吟》同步测练- 语文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化石吟》同步测练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潜行()卓越()葱茏()猛犸()档案()长吼()地壳()千载难逢()2.根据拼音写汉字hǎi( )骨guǒ()藏f()朽化为wū()有3.填空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诗歌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化石吟》属于___________ 。
“吟”本是古诗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
4.根据意思写词语(1)让人心中非常向往。
()(2)表示时间的推移或岁月的变迁。
()(3)形容历经年代久远。
()(4)形容草木茂盛。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3)“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6.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免费开放,请你将参观的印象给大家介绍。
二、同步解读根据课文回答问题7.第一小节用排比的提问,作用是什么?8.没下巴的鱼、长牙的鸟、没腿的鱼、不开花的树分别指什么?9.填下表第二节(问句)最后一节(照应句)(1)a.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2)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b.(3)c.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10.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1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美文赏析《鱼化石》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16.《化石吟》导学案青州市海岱学校徐志敏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探究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学习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揣摩品味语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一、自主预习:同学们,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他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当我们面对这些化石,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它们似乎在向我们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化石吟》。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hái()骨潜()行) guǒ()藏c长hǒu()躯壳.()魔()1.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2.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3.称赞而且佩服。
()4.(草木)青翠茂盛。
()5.奇异而虚幻。
() 6.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形容经历极长时间。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7.星斗变换位置,比喻时间变化长。
()(3)回忆课文,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 )的神话( )的真理 ( )的骸骨( )的密码( )的魔法师 ( )的雕刻家(4)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在课本中划出),押韵。
2.反复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感情。
朗读指导:(1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二、研读课文:1.2.三、精点赏析(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自主探究: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化石吟》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1、体会表达的丰富感情。
2、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骸骨( ) 潜行( ) 葱( ) 卓越( )海枯( ) 裹藏(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
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称赞而且佩服。
( )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草木)青翠茂盛。
( )奇异而虚幻。
( )3.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劳(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画( )4.给下列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5.用简洁的语言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歌曲《木鱼石的传说》中写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唱歌吗?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吗? 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1、听范读。
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范读,大家要听清字音、节奏、重音和语调。
2、自由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节奏、重音和语调。
3、个别读。
请个别同学朗读,然后同学们评一评,看谁读的最好。
4、学法指导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16 化石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骸.( )骨躯.壳( ) 裹.( )藏长眠.( )葱.( )茏猛犸.(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奇幻: 远古: 骸骨:乌有: 潜行: 葱茏: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四遍,要公整、美观。
3.查阅资料,介绍作者并写下来。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这首诗歌讲述了什么?二.学习·研讨(一)检查预习的情况(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 .自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读,读出节奏。
2.比赛读,读后让同学评比。
(三)探究质疑1)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4)再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5)最后一节诗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什么作用?(四)再分析诗歌朗读3~6节,思考问题: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你是怎样理解的?三.巩固练习1.阅读课文2~5节,回答下列问题:(1)选文开头的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2)“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3)“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中的“密码”应怎样理解?2. 检查“读一读,写一些”内容。
学后感16、《化石吟》答案:一(略)张锋,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
二、(三) 3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