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人格教育的实现
- 格式:docx
- 大小:15.10 KB
- 文档页数:4
管窥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所谓“体育精神”,它其实就是一种意识的能动性、是心理资源中的一类、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来源。
独立的人格,其本质是个人的一种财富,是一个良好的个人尊严的宝贵财富,是个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倡导大学生人格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格教育;体育精神一、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1、体育精神的概念所谓“体育精神”,它其实就是一种意识的能动性、是心理资源中的一类、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来源。
换言之,体育精神是由体育的凝聚力、整体风格、吸引力、特点、水平等同构成。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信念、理想、情感以及体育知识和审美能力的标识体。
作为体育意识中的一种,能够在体育实践中起到不可小视的指导性作用,是一种心理资源的动态运动行为。
2、体育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成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培养追求真理和诚信纪律的良好道德品质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都知道,运动和生活,不能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要求全部参与者都必须要务实和诚信。
第二,体育精神能帮助大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
在体育活动是竞技活动的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获得他们之间和谐协调的有效途径。
“团结就是力量”在体育比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因此,体育精神,能帮助大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体育精神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守法精神。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一定要遵守相应的规则,违反者将被惩罚。
因此,将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结合起来,对大学生形成法制意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在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首先,教材和指导结合起来。
老师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编排理念,深入分析研究和挖掘的材料中所含有的体育精神,并把它们加以精心组织和提炼。
指导学生对待体育活动要以乐观精神和积极的态度,还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懂得团结与协作。
其次,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巧妙应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浅谈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体育教育可以通过培养青少年的体魄、品格、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等方面进行人格塑造。
体育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的体魄。
体育活动是锻炼身体的良好途径,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能,提高身体素质。
在锻炼的过程中,青少年会感受到自身的变化和进步,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体育教育能够塑造青少年的品格。
参与体育运动需要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等品质。
青少年在与他人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会学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等品质。
体育教育培养了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体育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活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青少年在团队中学会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分享荣誉和承担责任。
通过团队合作,青少年会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协商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和谐共处。
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领导能力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体育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
参与体育活动,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需要青少年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或者团队赢得胜利,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
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通过反思和总结,青少年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自己。
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
体育教育培养了青少年的体魄、品格、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他们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该重视体育教育的作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谈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摘要】如何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学校教育中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体育精神对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人格的概念和当前学生的人格特征,探讨了开展体育精神教育对培养健康的人格的作用和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37-021 人格,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当前学生的人格特征1.1关于人格人格,因为牵扯到多方面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人格可以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不同角度去解释和说明,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解释和说明也会被赋予新的、不同的含义。
但如果归结到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上,可以认为人格是个体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表现,即个体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及行为的模式。
1.2健康人格的含义由于人格概念的复杂性,健康人格的含义也就更加难以准确界定。
综合各种健康人格认识中的共性因素,可以认为健康人格就是超越个体生物本能和其生存的环境特征所具有的可以拓展、丰富、发展及完善的潜能,使人与其他个体、团体友好相处并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实践这些潜能的人格特征。
1.3当前学生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有历史传承性,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厚而有特色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代表,崇尚“仁、义、礼、智、信”及中庸、和谐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人格特征尽管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近代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被冲的支离破碎,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屈辱历史使国民人格深陷自卑与怀疑之中。
基于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最被人诟病的是畏惧和漠视竞争意识、压抑冒险精神,例如不为人先、不耻人后、知足常乐、能忍则安这些词语耳熟能详即是真实写照。
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和潜移默化,造成很多学生害怕竞争、缺乏合作意识、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等。
现行应试教育制度,造成中小学热衷于升学率以及学生把通过高考升入大学作为几乎唯一的成才之路。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锻炼学生身体力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进行必要的人格教育,体现现代体育精神。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目前,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重视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裹足不前,对学生在人格等教育上没有给予相应的培养,忽视了体育精神的深层次发展。
通过体育精神的深度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人格,是高校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一、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精神是指现代体育活动中蕴含的促进人们积极拼搏、奋勇向前、不屈不挠、团结乐观等精神的集合体,对人类发展有促进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的潜能和极限。
通常表现为毅力、勇气、耐力等。
体育精神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体现,是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是体育运动更高层面的发展,超越了运动本身,是人类在精神上的一种信念和追求。
体育精神是一种全面教育,包括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不仅要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还要注重发展个性潜能,规范个人行为,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竞争、拼搏、信心、荣誉、信念意识。
尽管体育运动的形式多样化,但其蕴含的体育精神是一样的。
当学生开始接触体育教育,体育精神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了,不断熏陶和塑造着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通过体育运动不断加强身体和精神上的培养和完善。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培养人格是指人的品格操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等特征。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
通常,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能积极乐观地看待事物和世界,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有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
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人格教育的实现
一、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概述
(一)体育精神
所谓体育精神实质上是体育的情操、信念、理想、体育道德、体育知识、以及审美水平的具体体现,其反映了体育的特征、凝聚力、号召力、感染力、体育水平和整体面貌,可以说体育精神是体育行为的内在源动力,属于一种心理资源,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对各类体育活动的指导作用。
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最明显的体现是体育心态、体育风范以及体育面貌,我们熟知的奥林匹克精神其实就是体育精神最完美的展现。
(二)人格教育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或心里格局的综合体现,即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倾向的综合,包括信念、理想、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
现代教育将学校教育阶段视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并将人格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
人格教育以充分发掘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为主要内容,以尊重学生人格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
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具有群体性、竞争性特点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力求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感、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体育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及比赛中确定目标、端正心态,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使学生用公正、客观、公平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将体育精神延伸到日常学习与工作中。
所以说,体育精神对学生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体育教育中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人格教育的实施
(一)体育精神的塑造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精神教育与培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高校应加大体育精神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
教师应运用教育与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体育精神转变为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以体育精神来指导学生的体育活
动,并将体育精神逐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其二,树立体育精神典范。
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国家优秀运动员的事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其志趣、激发其情感,使学生领悟体育精神的价值所在;其三,组织与体育精神教育相适应的训练和比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竞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积极、先进的体育精神,为实施人格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格教育的实施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借助体育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亲身参与意识,借此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建立起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也要以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积极主动的态度亲身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起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同时也达到了人格教育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点、心理以及生理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活波、生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当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其次,借助体育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进而建立起正确
的社会价值观。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公民,其应具备正义感以及公平、公正的意识,这是每一位公民都应有的基本素质,而体育比赛恰恰是这一素质最好的体现。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比赛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和正义感。
教师可以选出一名学生让其担任比赛裁判的角色,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尊重对手、尊重比赛规则,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再次,体育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无论何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身体感到疲劳,身体上的疲劳感会引起心理反应,这是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培养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