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二)》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7.26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一些基本的二维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并能够辨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二维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图形的特征和图形的变换,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变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换。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小动物找家”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课练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认识图形展开,是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属于认识图形的延伸学习。
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基本图形的认识和命名。
2. 教材特点本单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图形展示和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形,并学会恰当地命名图形。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认识和命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和命名。
2.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分,圆形的特点和命名。
四、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多媒体课件等。
2.教学器材:图形卡片、学生板书、学生教辅资料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学生座位整齐,确保教学秩序。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1.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
2. 重难点讲解通过示范和解释,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特点和命名规则,重点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分方法。
3. 案例展示请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各种图形,并让其他同学观察猜测图形名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4. 拓展延伸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找出周围的各种图形并进行归纳总结,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5. 小结复习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知识,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六、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能力、绘制图形的准确性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七、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图形认识的习题,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的图形并写下感想。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总结教学的得失,并对下节课的教学做出调整和改进。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2章《认识图形(二)》-苏教版引言本次课我们将学习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2章《认识图形(二)》-苏教版。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直线和曲线,并学习如何识别和绘制一些常见的图形。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希望能让学生对图形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和曲线的概念。
2.能够识别和绘制常见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矩形等。
3.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重点1.直线和曲线的区别。
2.各种图形的识别和绘制。
教学难点1.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1.此次课的教材和教具。
2.带有直线和曲线的图片。
3.白板和笔。
4.学生的作业本。
教学过程导入在开始本次课的教学之前,先通过一些图片介绍直线和曲线的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直线和曲线的特点。
讲解接下来,介绍各种常见的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矩形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和如何识别和绘制它们。
然后,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比如,一张纸的大小是A4纸,学生要将其分成4份,该怎么做?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练习在课程的最后,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方向。
比如,让学生在纸上自由绘制一些图形,并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标注和命名。
总结在整堂课结束之前,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让学生掌握本次课所学的知识点,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
作业布置对于这次课学习的内容,布置以下作业:1.抄写本次课所学的知识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在家里或户外发现一些常见的图形,并将它们拍照上传到朋友圈或班级相册中,让同学们进行猜猜看。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图形的认知和绘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对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因此,下一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问题的练习来进行提升。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说教学目标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3、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五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
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问题一: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这些图形,并且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他们能够辨别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等。
但是,对于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特征和关系,他们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图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能够辨别和命名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形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图形的更多特点和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021-2022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认识图形》(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图形及特征,并能正确运用相关词汇进行描述。
二、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和矩形的特征,学会使用相关的词汇进行描述。
三、教学内容1. 三角形1. 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常见分类,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2. 学会通过观察图形边长及角度来判断三角形的种类。
3.模仿老师画出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并运用相关词汇进行描述。
2. 矩形1. 学习矩形的定义及其特征,如四条边相等,四个角皆为直角等。
2. 学会观察图形特征判断是否为矩形。
3. 通过观察物体及实景图形,发现矩形的运用,如门、窗户等。
4. 模仿老师画出矩形,并运用相关词汇进行描述。
四、教学方法1.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演示教学:通过实物、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图形的特征及运用。
3. 情境教学:通过观察物品及场景中的图形,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引入三角形和矩形的概念,与学生互动讨论)2. 新知讲解(通过演示,呈现三角形和矩形的特征,与学生互动探究)3. 达成共识(学生讨论矩形、三角形的各类特征,并展示自己画出的图形)4. 实践练习(学生参考老师展示的图形,自主画出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和矩形,并运用相关词汇进行描述)5. 总结回顾(回顾新知,强化学生理解,梳理课堂内容)六、板书设计图形定义特征三角形三条边围成的图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矩形四条边和四个角皆相等门、窗户等实用场景七、课后作业1. 练习画出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和矩形,并描述它的特征。
2. 考虑身边哪些物品或场景中使用了三角形和矩形,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更注重了学生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学生更加活跃和积极。
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画图某些方面还需加强,接下来我将在练习环节中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平面图形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来认识简单的图形。
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仍然在发展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感受图形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图形的美丽,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文具盒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与特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一些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并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2章认识图形(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2.能够用图形辨认和绘制正方形。
3.能够简单应用正方形及其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2.正方形的图形辨认和绘制。
3.正方形的应用,如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等。
三、教学难点1.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
2.正方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小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正方形有哪些?(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或者举例子)2.演示正方形这一图形,观察其四条边是否相等,四个角是否都为90度。
3.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定义和特征。
2. 理解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1.介绍正方形的定义:有四条相等的边,并且四个内角都为90度的平面图形是正方形。
2.让学生观察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特征。
3.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形,找出正方形的特征。
3. 认识正方形1.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图片,找出其中的正方形。
2.引导学生从真实环境中找出正方形,并能简单描述此形状。
4. 应用正方形1.引导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了解其数学性质。
2.带领学生通过实例讲解正方形的实际应用,如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制作礼品盒等。
五、教学方式1.导入新课,采用板书引导学生认知。
2.理解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采用图片展示和同桌讨论。
3.认识正方形,集体活动和小组讨论。
4.应用正方形,实例解释和自主思考。
六、教学手段1.黑板、白板、荧光笔等。
2.PPT、图片等视觉资料。
3.学习用品,如绘图工具、作业本等。
七、教学反思此次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了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正方形的图形辨认和绘制、以及正方形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环境中的正方形和通过实例讲解正方形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方形的数学性质。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也借助了PPT和图片等视觉资料,提高了教学互动和趣味性。
人教版数学一年下册《认识图形(二):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辨认这五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
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五、说教学过程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问题一: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
提出问题二:今天我们来这里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它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得怎么样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未洪鹃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的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下面我利用思维导图向大家做一下分享。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是说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是教学重点难点,五是教学准备,六说教法学法,最后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分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结合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五、教学准备:教具: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等学具:小棒、立体图形、A4纸等六、说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操作。
七、说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我通过设置情境,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认识图形(二)》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前期的观察和了解,学生们对图形的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这些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图形的特征。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图形。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和交流,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4.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点。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能够区分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提高空间想象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深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形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四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3.教学互动: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
(二)》说课稿
本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的第一课时。
在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学生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这不仅是研究特征、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五种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是能够辨认这五种图形,而教学难点则是体会“面”在“体”上。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研
究新知。
同时,我还将融合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研究方法,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五个环节,首先创设情境,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和激发研究兴趣。
经过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方法,如绘画、印刷、折叠等等。
我希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程结束前,我会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向他们的父母介绍这些新朋友,以巩固新知识。
同时,我会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以突出重点,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说课稿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说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说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a、动手操作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b、汇报反馈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c、小结概念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a、感知长方体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2.2《认识图形二》苏教版课程背景这是一节小学数学课程,针对的是一年级下册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涉及到《认识图形二》这一章节。
本节课程需要学生继续学习认识图形,通过对图形的边长和角度等属性进行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学习目标1.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特点。
2.学会通过观察图形的边长和角度等属性来判断图形种类。
3.在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重点1.教育学生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本特点进行区分和认识。
2.学生要通过观察边长和角度等属性来判断图形种类。
3.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来了解三角形的特点,进一步了解等边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学内容1.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在课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正方形和长方形,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区分这两个图形还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程将对他们的区别进行更为深入的讲解。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特点来找到不同之处。
•正方形:四条边长相等,且四个角度都为直角。
•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但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四个角度均为直角。
2. 如何区分图形种类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外,还有更多种类的图形需要学生加以认识。
在本节课程中,我将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边长和角度等属性,来判断图形属于哪一类。
以三角形为例,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其边和角,判断是不是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3. 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学生应该尽早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种类。
在本节课程中,我将让学生初步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长相等,且夹角为90度。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教学方法本节课程主要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进行教学。
同时,我会通过讲解、答疑等方式指导学生。
课堂互动本节课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互动:1.让学生找出教室中具有正方形或长方形特点的物品;2.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长和夹角等属性,来判断是哪种三角形;3.让学生自行使用画笔画出不同类型的图形。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一、说教材:《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
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经历有体到面的抽象过程,体会平面图形源于相应物体的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主要特征,直观认识相应的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和区分这几种图形。
2、在画一画、认一认、围一围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抽象过程,初步积累认识形体的一些经验,感受相关形体间的联系,形成相应图形的空间表象。
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难点: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二、说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最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征,我采用了:教师活动:创境设疑——协作指导——拓展延伸学生活动: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应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设置了教学流程的三大环节。
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而学生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通过亲自感知,亲自体验,从初步认识,到头脑中建立模型,最后到解释与应用创新的一次知识的飞跃。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境设疑,体验感悟通过搭积木活动产生兴趣。
学生分别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这几种图形。
接着,我抓住学生爱交朋友的心理,问:“你们愿意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吗?”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气氛中,我导入本节课的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图形(二)》。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说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五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
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问题一: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
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
提出问题二:今天我们来这里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它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得怎么样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根据新课标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这一理念我设置了三个活动,时间控制在18分钟左右。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
新朋友都在这幅图中,请大家找一找这里有几种图形。
然后我说:你想和这些图形做朋友吗?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想!
我就说:那我们来个比赛,看哪队交的朋友最多:红队,绿队,白队,粉队,黄队。
我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这里我让学生进行尝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图形名称。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都叫做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它们。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提出问题一: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
去找它们呢?
在这个活动中,我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手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一个面,提出问题二:这个面是什么形状?
接着我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从桌面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可能有学生从长方体上找出,也有可能从三棱柱中找到长方形,甚至会有学生找到几个长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会进行这样的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你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同时将小图形奖给他们小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经过老师的引导找出长方形后,提出拓展性的问题三: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把这些图形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眼来亲身体验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活动三:找朋友,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举手发言,学生可能说到门的形状,窗的形状等等,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习题:
第1题:连一连
我想通过该这道题目来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第2题:涂一涂
通过动手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
第3题:数一数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数出长方形有1个,正方形有4个,三角形有2个,平行四边形有4个,圆有4个
第4题:画一画
看谁能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请到纸上来。
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同时还具有操作行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我想让学生
通过做实验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提出问题,这些都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你打算怎样把它介绍你的爸爸、妈妈呢?让学生自己回忆本课所学,巩固新知识。
在教学结束前,我会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表扬。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说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采用的是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我对《认识图形(二)》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