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 格式:ppt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24
软件⼯程导论第9章⾯向对象⽅法学引论第9章⾯向对象⽅法学引论传统的软件⼯程⽅法学曾经给软件产业带来巨⼤进步,部分地缓解了软件危机,使⽤这种⽅法学开发的许多中、⼩规模软件项⽬都获得了成功。
但是,⼈们也注意到当把这种⽅法学应⽤于⼤型软件产品的开发时,似乎很少取得成功。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向对象编程语⾔Simdla_67中⾸次引⼊了类和对象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们开始注重⾯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向对象⽅法学。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向对象⽅法学已经成为⼈们在开发软件时⾸选的范型。
⾯向对象技术已成为当前最好的软件开发技术。
9.1⾯向对象⽅法学概述9.1.1 ⾯向对象⽅法学的要点⾯向对象⽅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类习惯的思维⽅式,使开发软件的⽅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法与过程,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也称为问题域)与实现解法的解空间(也称为求解域)在结构上尽可能⼀致。
客观世界的问题都是由客观世界中的实体及实体相互间的关系构成的。
我们把客观世界中的实体抽象为问题域中的对象(object)。
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特殊性,因此,对象是不固定的。
⼀个雇员可以作为⼀个对象,⼀家公司也可以作为⼀个对象,到底应该把什么抽象为对象,由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
从本质上说,⽤计算机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是借助于某种程序设计语⾔的规定,对计算机中的实体施加某种处理,并⽤处理结果去映射解。
我们把计算机中的实体称为解空间对象。
显然,解空间对象取决于所使⽤的程序设计语⾔。
例如,汇编语⾔提供的对象是存储单元;⾯向过程的⾼级语⾔提供的对象,是各种预定义类型的变量、数组、记录和⽂件等等。
⼀旦提供了某种解空间对象,就隐含规定了允许对该类对象施加的操作。
从动态观点看,对对象施加的操作就是该对象的⾏为。
在问题空间中,对象的⾏为是极其丰富多彩的,然⽽解空间中的对象的⾏为却是⾮常简单呆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