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视思路点拨,开发创新潜能]思路点拨

[重视思路点拨,开发创新潜能]思路点拨

[重视思路点拨,开发创新潜能]思路点拨
[重视思路点拨,开发创新潜能]思路点拨

[重视思路点拨,开发创新潜能]思路点拨

数学练习中的一些思维难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由于解答它具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们常常不愿花时间教它,充其量是让优等生去做一做,至于什么结果也不太重视,因为考试不可能出这么难的题。因此,这一经典的教学资源往往被搁置一旁,造成这一教学资源的无端浪费,实为可惜。其实许多思维性很强的习题,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它,而且更能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创造出许多新颖别致的解法,让老师为之感到欣慰。一、突出“转化”与“对应” 例如:“修一条公路,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3,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2。这条路有多少米?” 思路点拨:已修和未修的长度之和是什么?能否将已修与未修的长度之比转化为已修长度占全长的几分之几?通过点拨,学生不难得出300÷(- )=3600(米)的正确解法。令人想不到的是有个学生的解法却突破常规,他采用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一举解决了问题。他的解法是:1∶3==,1∶2= =300×(3+9)=3600(米)他解释说:因为需要修的路全长是不变的,只要找到(1+3)和(1+2)的最小公倍数12,就可把全长看作12份,再修300米就相当于原来的3份增加到后来的4份,即相差1份是300米,所以,全长就是300×(3+9)=3600(米)。瞧,如此缜密且清晰的思路,如此精彩的发言,令我和同学们都禁不住鼓掌为他喝彩。二、呈现“多样”与“灵活” “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驶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的是顺风时的,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 思路点拨:你们觉得是顺风用时多还是逆风用时多?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说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此出现了下列解法:解:设这艘轮船顺风时行了x小时。(1)30x=30× ×(6-x)(2)1×x= ×(6-x)(3)5×x= 4×(6-x)第(1)种解法,思路比较一般,第(2)种解法把顺风行驶30千米的速度看作单位“1”就显得很有创造性;第(3)种解法把顺风的速度看作5份,把逆风的速度看作4份,同样显得简洁易懂。这些极具个性化的解

法,体现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特点,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令人赏心悦目、拍案叫绝。三、把握“特殊”与“一般” 工程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时间的倒数来表示工作效率。教学中除了教好书上的范例外,还应补充转化效率或时间的方法,如:做同样一个零件,甲要用10小时,乙要用8小时,则甲的工效是乙的÷ = ,则乙所用的时间是甲所用时间的,明白了这个知识点,有些较难的工程应用题常常能获得简捷的解法。“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公路,甲队的工作效率是乙队的。两队合修6天正好完成这段公路的,余下的由乙队单独修,还要几天才能修完?” 一般思路:先求工效和:÷6= ,再求乙工效:×= ,剩下工作量:1- = ,乙几天修完:÷=4.8(天)。思路点拨:如果把合修的这段公路看作3份的话,你们会怎样解呢?这时,学生就会这样思考:两队合修6天正好完成2份,则完成1份需两队合修6÷2=3(天),而剩下的工作量恰好也是1份,因此,只需将甲队独修的3天转化为乙队要修几天,本题可解:即6÷2+6÷2×或6÷2×(1+ )。由此可见,用心教好具有思维难度的习题,为学生搭建好创新思维的平台,这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些奇思妙想往往会从学生的“探索”中冒出来,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会通过耐心的“思索”而得到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