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10.68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 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诗题赏析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国家 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 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 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 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 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意脉贯通而不平直, 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 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百度文库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
3、诗的结构。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因而 诗人特意建构 “空白” ——艺术的跳跃与省略。 中国古代文论称之为 “间空”。 田间的《义勇军进行曲》 :“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 /中国的高粱, /正在血里成 长。 /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他回来: /敌人的头, / 挂在铁枪上”。诗人省略了奋勇抗战的场景,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同仇敌忾 的民族义愤,都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开头时代气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诗眼, 使读者得以有根有据地用想象补充战斗场面。诗跳跃与省略,虚实相间的艺 术处理,造成“空间”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 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 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 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 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
2
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 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 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 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6
艺术表现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
等修辞手法。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 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就 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4
2、诗的艺术手法。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 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 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 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 人深思。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 (直抒胸 臆)或间接抒情 (即景抒情,托物寄情 )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诗歌是富有想象 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表现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可 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 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 舒的《雨巷》。
1
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
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 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 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
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 45 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
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 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 致。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 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 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 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 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 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 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 千古传诵的名句。
4、诗的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 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总结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
5
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 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 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 )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 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 三月。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 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 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春望》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 语句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人以写长安城里草 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 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 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 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 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 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 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 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 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