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发展史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9.62 MB
- 文档页数:33
四、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简述(一)旧中国证券市场• 最早的证券交易市场:由上海外商经纪人组织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众业公所”,交易对象为外国企业股票和债券。
•最早的股份制企业:1872 年设立的轮船招商局。
•1914 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推动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经营业务。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18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
•当时规模最大的交易所:1920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此后,相继出现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青岛市物品交易所、天津市企业交易所等。
(二)新中国的证券市场第一阶段:新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1992)1981年7月,我国改革传统“既无外债,有无内债”的计划经济思想,重启国债发行。
•1987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正式营业。
•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中国期货交易的开端。
•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标准化期货合约——特级铝期货标准合同,实现了由远期合同向期货交易过渡。
•1993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之后,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第二阶段: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1993-1998)1997年11月,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1998年4月,国务院证券委撤销,中国证监会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
第三阶段: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1999-2007)《证券法》于1998年12月颁布并于1999年7月实施,是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并由此确认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
中国证券业发展历史自1980年开始改革开放担负了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使命,证券市场开始初步形成。
1872年,由李鸿章发起的“官商督办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
民国时期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推动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经营业务。
1918年,经北洋政府批准,成立了“北平证券交易所”,这是全国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证券交易所。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决定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
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1949 年6 月1 日,经过改造的天津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
1950 年1 月30日,经过改造的北京证券交易所重新开业。
国民经济恢复以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贯彻,天津市证券交易所于1952 年7 月22 日关闭,并被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证券交易所于1952 年10 月关闭。
1984年11月,飞乐音响公开发行了我国第一只股票,由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开始代理发行,发行市场逐步开始形成。
1986年9月,沈阳信托投资公司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先后办理股票的柜台交易,标志着二级交易市场也开始慢慢形成,是中国证券正规化交易市场的开端。
1988年,上海先后成立海通、万国和振兴等3家证券公司。
1990年11月26日,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成为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91年4月11日,我国另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营业。
1990年至1991年,相继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标志着我国全国性证券市场的诞生。
全国统一监管市场的形成1993年12月29日,《公司法》颁布。
1995年《商业银行法》以及1999年7月《证券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业正式由混业经营进入到分业经营的阶段,四大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开始脱钩。
中国证券业历史发展脉络2004年7月16日15:49 来源:[ 搜狐财经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
◆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
◆十九世纪初,……开始签发庄票,代替现金在市面流通,起着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作用。
◆ 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
◆ 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
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
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
◆ 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
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
◆ 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
◆ 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
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 1883年10月,中国……爆发倒账金融风潮。
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
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
◆ 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
中国的证券发展史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庞大的国家里,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从那时起,中国的证券市场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金融体系,并引进了证券市场的概念。
最早的证券交易可以追溯到上海。
1904年,在上海外滩的一个小角落里,一家名叫“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机构应运而生。
这标志着中国的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这个初期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由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变化,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成立后不久就关闭了。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证券市场才得以重新兴起。
这标志着中国的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证券市场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在计划经济时期,证券市场的功能被限制在集资和分配资源上。
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和企业股票来集资,而个人投资则非常有限。
这个时期,证券市场发展缓慢,交易规模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1984年,中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重新成立。
而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也相继成立。
这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发展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逐渐形成了股票、债券等多元化的交易品种。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急剧扩大。
1990年代初,中国推出了第一只开放给海外投资者的股票指数市场——上证50指数期货市场。
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21世纪初,中国进一步加快了证券市场的发展步伐。
2001年,中国股市开放内地投资者,进一步推动了股票市场的繁荣。
2005年,中国推出了债券市场,并陆续推出了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如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
这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更加完善和成熟。
然而,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2007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调整,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风险和问题。
监管不健全、信息不透明、投机炒作等问题成为制约证券市场发展的瓶颈。
海通证券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1988年-2001年)
1988年,海通证券的前身——上海证券公司成立,标志着海通证券的开始。
在初创时期,公司主要业务为证券经纪、投资银行和自营业务。
凭借良好的业绩和声誉,海通证券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
二、全国性扩张时期(2002年-2007年)
2002年,海通证券收购了北京证券,实现了全国性的业务布局。
此后,公司通过不断收购和扩张,业务范围迅速扩大,成为国内领先的证券公司。
在此期间,海通证券成功完成了多笔重要融资和并购项目,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国际化发展时期(2008年-2015年)
2008年,海通证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标志着公司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
此后,海通证券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英国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期间,公司完成了多笔跨境并购和融资项目,的国际声誉不断提高。
四、综合金融服务时期(2016年至今)
2016年以来,海通证券明确提出“国际化、综合化、科技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涉足保险、信托、基金等多元化金融业务。
通过收购和内部整合,公司形成了以证券业务为核心,多元化金融业务协同发展的格局。
同时,海通证券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金融科技融合,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海通证券历经三十余载发展,从初创时期的一家地方性证券公司,逐步成长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商。
在未来发展中,海通证券将继续秉持“诚信、专业、创新”的理念,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
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快速发展,198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随后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以规范市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也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此后的几年里,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实行全面开放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
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已经超过了人民币50万亿元。
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证券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中国证券市场很快恢复了稳定。
在2014年,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等。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种金融产品交易活跃。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将继续加强国际化发展,提升市场的开放度和竞争力,为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中国证券的历史与发展中国证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现代的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经济刚刚启动,国有企业开始寻求外部融资渠道。
1981年4月,第一家中国大陆证券公司,中国证券投资公司(简称中国证券)成立,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先驱。
中国证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资本市场,而国内的证券市场则是在1990年代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体制的,我国相继设立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展了证券交易业务,并逐步完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
1992年,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第一次股票发行,深圳本地煤炭公司股票的上市。
自此以后,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迅速发展。
随着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实行了注册制,大量中小企业进入市场。
同时,中国的证券市场逐渐开放给外国投资者,引入了外资,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
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市场波动剧烈。
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也长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证券虚假陈述等问题。
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我国加强了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一系列措施。
2024年,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标志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
2024年,沪港通和深港通相继启动,实现了中国内地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
2024年,科创板正式开板,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便利的融资渠道。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的推进,中国证券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我国也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参与中国的证券市场。
总的来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到如今的规模庞大的市场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前,中国证券市场正朝着更加健康、规范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简史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两次试点。
第一次试点是于1984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主要以发行政府债券为主。
第二次试点是于1988年在深圳设立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实行股票交易。
1990年代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特点是市场规模较小,交易制度不完善,投资者数量有限。
中国政府在这一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
例如,1992年设立了中国证监会(CSRC),中央与地方政府相继设立了不同层次的证券交易所,如上海、深圳、杭州等。
进入21世纪,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提供了机遇。
中国政府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境外机构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和交易活动。
2024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一轮疯狂的牛市。
在这一时期,A股市场出现了大量个人投资者,股票价格迅速上涨,市值翻倍。
然而,由于监管不到位,资金泡沫和投机盛行,最终导致了2024年的股市暴跌。
股市暴跌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稳定市场,如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推动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加强监管等。
这些措施逐渐改善了市场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市场的稳定性。
2024年,中国政府启动了股票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境内交易所投资中国股市。
此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并提高了中国股市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中国证券市场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政府致力于深化金融,优化市场机制,扩大市场准入,吸引更多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
总的来说,中国证券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由一个小而不完善的市场,成长为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场和第三大债券市场。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有望继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一部分。
证券业发展史1、中国证券业发展史1995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成立,其参股股东包括摩根士丹利国际公司。
2002年3月,长江证券与法国巴黎百富勤签署设立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框架协议,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建立的第一家合资证券公司。
2002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设定外资最高持股比例为33%,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4年,高盛集团曲线进入中国,与高华证券合资成立高盛高华证券。
2005年9月,瑞银集团重组北京证券方案——筹建瑞银证券获国务院批准。
这是中国首次准许外资机构拥有内地证券公司的管理权,也是外资拥有全面证券经营牌照的首例。
2006年9月,证监会在“《证券公司设立审批》行政许可项目特别说明”中明确暂停批准新设证券公司(含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及营业性分支机构。
2007年5月,在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中,我国政府承诺在下半年恢复对新证券公司设立的审批,并同意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宣布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
2007年12月,监管部门宣布恢复合资证券公司的审批工作,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都可申请设立。
2、美国证券业发展史美国的证券业可以说是起因于1790年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所主张发行的8500万美元的“公共股票”。
这些股票后来成了众所周知的政府公债,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期票,政府不但在借贷期内按规定付息,而且还保证在特定时日偿还所规定数额的本金。
当时美国两磅重的面包还用不了5美分(如今1美元左右),8500万美元无疑是一笔巨款。
它给华尔街靠河口那头的“拍卖商”们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机会。
这些拍卖商常年注视着从食糖到香料等各种舶来品,对于任何微小的机会都有强烈的兴趣。
尽管他们对这批股票的机会收益不甚了了,但直觉诱使他们迅速认购。
这实质上构成了美国建国后最早的政府公债一级市场,而其发行方式则不过是在华尔街附近遛达,寻求一切可能的买主。
证券市场的产生得益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股份制的发展,得益于信用制度的发展。
知识点115(P13-15):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萌芽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初停滞阶段: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恢复阶段:二战后至60年代加速发展阶段:70年代以来萌芽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初期15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主要是商业票据的买卖。
16世纪里昂、安特卫普已有证券交易所交易国家债券。
16世纪中叶,股份公司出现。
160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
1773年,英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乔纳森咖啡馆”成立,为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1802年获政府正式批准。
美国证券市场是从买卖政府债券开始的。
1790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
1792年,在华尔街签订“梧桐树协定”,逐步在1863年发展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初证券结构起了变化,有价证券中占主要地位的已不是政府债券,而是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
停滞阶段: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恢复阶段:二战后至60年代加速发展阶段:70年代以来,标志是反映证券市场容量的重要指标证券化率(证券市值/GDP)的提高。
知识点116(P16-19):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多选,多为ABCD四个选项)证券市场一体化(一体化变现看课本)投资者法人化金融创新深化金融机构混业化。
交易所重组与公司化。
证券市场网络化金融风险复杂化金融监管合作化从功能上看,天气,能源,巨灾,政治,信贷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极大扩展了金融帝国的范围。
在场外市场中,以各类非奇异型期权为代表的非标准交易大量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界限日益模糊。
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1933年经济危机时代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相互渗透业务的障碍,标志着金融业分业制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