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并购重组专题研究及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736.36 KB
- 文档页数:16
预览内容《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分为五个部分共七个章节:第一部分是2014年并购市场回顾,即第一章。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对2014年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并购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第二部分是统计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从并购类型、行业及VC/PE相关等三个方面对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的状况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和描述。
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1,929起,较2013年的1,232起增长56.6%;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1,815起,涉及交易金额共1,184.90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平均并购金额为6,528.35万美元。
其中,国内并购表现抢眼,完成并购案例1,737起,共涉及交易金额813.21亿美元;海外并购发生152起,涉及交易金额324.19亿美元;外资并购有所放缓,全年完成并购案例40起,涉及交易金额较47.49亿美元。
从行业来看,房地产行业活跃度跃居首位,共完成案例187起,占并购总案例数的9.7%;在并购规模方面,能源及矿产行业由于重资产的属性,依然稳居第一,披露金额的139起案例涉及交易额205.70亿美元,占总并购金额的17.4%。
VC/PE相关并购交易共完成972起案例,披露金额的交易为905起,涉及交易金额688.29亿美元。
第三部分是案例集锦,即第五章。
我们对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的69起典型并购案例进行了集中披露与简要点评。
对每个案例,我们都从并购交易流程,并购双方背景、并购交易动机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和点评。
第四部分是专题研究部分,即第六章。
我们以“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专题报告”为题,从市值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切入,剖析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现状、特点、参与方以及中国A股市场市值管理的必要性;同时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策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着重解析VC/PE机构参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机会及方法,最后提出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尚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展望,以期为VC/PE机构及上市公司本身未来参与市值管理提供借鉴。
2014年并购分析报告2014年10月目录一、我国并购市场风生水起 (3)1、并购热潮渐起 (3)2、并购独具“中国特色” (4)二、当前处于从物理并购到化学并购的转型期 (7)1、从行政主导到市场自发,新一轮并购热浪来袭 (8)2、从大鱼吃小鱼到快鱼吃慢鱼,跨界融合势不可挡 (10)3、从财务协同到产业升级,并购助推经济转型 (13)三、新一轮国资改革为企业并购搭建广阔平台 (15)1、并购是推动混合所有制的有效途径 (16)2、地方保护主义解锁,并购有助推动资源整合 (17)3、资金融通模式的创新,为并购增添新动力 (19)四、大规模海外并购将改变企业竞争格局 (22)1、跨国并购浪潮来袭,大型交易渐占主导 (22)2、政策松绑下,走出去步伐将继续加快 (25)3、FDI热点亦可能是海外并购热点 (27)五、市场政策软环境逐步优化,并购效率将提高 (29)1、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并购资源有效培育 (29)2、注册制探索及退市制度改革,将挤出壳资源泡沫 (30)3、并购融资工具从单一走向多元 (31)4、信息披露是未来监管核心,将有助优化并购市场环境 (34)一、我国并购市场风生水起1、并购热潮渐起受制于宏观经济复苏乏力、企业利润收缩,再加上IPO 两度暂停、并且重启后采取“限量”发行,我国企业近年来在境内市场进行IPO 的数量和融资额持续下滑。
然而,同一时期,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却明显活跃。
从并购事件数和并购总额数据反映,2013 年以来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不仅走出了全球金融海啸引发的短期低迷,而且一波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正在酝酿之中,2014 年我国企业的并购交易规模有望突破3000 亿美元。
在全球经济衰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到了需要通过并购实现大规模整合时候,我国正在走进一个兼并收购和产业整合的新时代。
2014上半年并购重组分析今年上半年,在政府、监管层大力推动并购重组的态度以及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需求下,我国的并购市场依旧呈现高速的发展势头。
截止2014年6月30日,中国并购市场共发生863宗并购交易,同比减少24.83%;交易总金额达3445.65亿元,同比增长19.35%;平均交易金额为3.99亿元,同比大幅上涨58.77%。
虽然交易数量同比减少,但总交易规模及平均交易规模大幅增加。
上半年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与房地产行业依然是并购交易最活跃的行业;2、北上广与江浙地区的并购重组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从并购交易数量来看,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均发生100宗以上并购交易,房地产业与服社会服务业紧随其后,均发生76宗并购交易。
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作为国家重点鼓励支持的行业,发展迅猛,规模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可完善产业链,增加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优势,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因此行业中的整合和扩张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及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下,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与技术整合,获取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
同时,并购重组还将扩大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用户数量,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
从并购交易金额来看,房地产业拔得头筹,交易金额为987.67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符合房地产进入深度整合阶段的实际情况。
因此,以上行业成为了上半年并购重组交易最为活跃的几个行业。
从并购重组的分布地区来看,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区域呈现明显的地域聚集性,北上广和江浙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无论是在交易金额还是交易数量上,均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因此,这些地区的资源流动速度较快,并购交易较为活跃。
融资并购咨询机构前瞻投资顾问认为,当前和未来数年,宏观环境有利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调整期,上市公司可以积极利用融资优势进行产业并购、提高效率,从而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双赢,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之下,加速行业整合,加之国家政策的鼓励,这将使得并购重组迎来一波轰轰烈烈的浪潮。
2014年并购案例(实用版)目录1.2014 年并购案例概述2.2014 年我国并购市场的特点3.2014 年国际并购市场的特点4.2014 年并购案例对经济的影响5.总结正文【2014 年并购案例概述】2014 年是一个并购案例频发的年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出现了许多引人瞩目的并购案例。
这些并购案例涉及到各行各业,包括互联网、金融、医疗、制造业等。
在这一年里,许多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业务拓展、市场份额提升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目标。
【2014 年我国并购市场的特点】2014 年,我国并购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
2.互联网企业并购活跃:2014 年,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案例频发,如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腾讯入股京东等,这些案例表明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通过并购寻求突破和快速发展。
3.国企改革:2014 年,国企改革进程加快,一些国有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4.中概股回归:2014 年,一些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业纷纷回归国内市场,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上市,如阿里巴巴、京东等。
【2014 年国际并购市场的特点】2014 年,国际并购市场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跨国并购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跨国并购案例不断增加,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
2.产业并购为主:在国际并购市场中,产业并购仍然是主流,许多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3.美国市场活跃:2014 年,美国并购市场表现活跃,许多知名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如苹果收购 Beats、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等。
【2014 年并购案例对经济的影响】2014 年的并购案例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并购,一些过剩产能的企业得以退出市场,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优化了产业结构。
2.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的整合,提高了自身竞争力。
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以南车北车重组为例
南车北车是我国两家大型铁路车辆制造企业,南车主营电力机
车和铁路客车,北车主营铁路货车和机车。
二者于2014年5月5日
宣布将实施重组,成立中国中车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中央企业历
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案例之一的完成。
南车北车重组案例对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有着重要的启示和
借鉴意义:
1. 优势互补:南车和北车的业务和产品线存在重叠,但也有很
多互补之处。
南车擅长制造高端铁路客车和电力机车,而北车主打
铁路货车和高速动车组,通过重组可以实现各自优势的整合和协同
发挥,提升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产业链延伸:南车北车的重组也意味着铁路车辆制造产业链
的延伸和完善。
二者合并后可以实现从设计研发、制造生产、销售
服务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整合,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 资源整合:南车北车的重组也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避免产
生重复和浪费。
例如,南车具有强大的电机电控和零部件制造能力,而北车则有较强的钢结构和焊接能力,通过重组,二者可以避免投
资重复,更加高效的利用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业务拓展:重组还可以拓展企业的业务。
南车北车重组后,
中国中车有限公司可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制造优势,向全球扩展市场,同时还可以通过跨界整合和创新发展新兴领域业务。
总之,南车北车重组案例是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成功的一个
范例。
在今后的中央企业并购重组中,可以借鉴南车北车的经验,
通过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整合资源和拓展业务等方面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案例分析———中国中车(601766)一、简介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方式进行合并组建的国有企业。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为“中国中车”,英文名称为“CRRC Corporation Limited”,英文简称为“CRRC”,将同时承继及承接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资质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
二、基本面分析中国中车的主营业务主要是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各类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电子电器及环保设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修理、销售、租赁与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实业投资与管理;进出口业务。
中国中车的运营情况良好,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197.24亿元,同比增长20.48%;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53.15亿元,同比增长27.61%;另外,公司合营企业BST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5.64亿元,净利润5.6亿元。
市场拓展硕果累累。
公司积极适应市场新环境新变化,加强对外沟通交流,建立竞合优势,促进市场拓展。
国内市场,高寒动车组实现后来赶上,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取得市场突破,均填补了市场空白。
海外市场,紧紧围绕海外客户最关注的产品性价比、本地化和交货能力三个核心点,灵活制定应对策略,精准发力,成效显著,新签海外订单37.6亿美元,同比增长68.6%,实现行业领先,创历史新高。
报告期内,收获南非电力机车大单,金额超20亿美元,是我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出口最大订单。
新产业市场,充分借力国家产业政策拓展新产业市场,积极推进并购、投资,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轨道工程机械、工业传动与自动化、高端电力电子器件等业务持续发展。
2014年,公司全年新签订单1,590亿元,期末在手未完订单1,3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5%,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中车的股价曾近一度让中国股民疯狂,这个疯狂是双向的,爱的有多深就恨得有多深。
从3月18日到4月20日,如图矩形框内K线图,中国南车(中车前身)的股价翻了3倍!这在当时引起了全民热捧,网上也出现了许多段子。
2014年并购重组情况总结目录一、2014年并购重组市场审核情况 (2)二、2014年并购市场新趋势 (2)三、2014年并购市场最新操作方式 (4)附:2014年并购重组否决原因汇编 (24)投资银行总部研究拓展部2015年1月一、2014年并购重组市场审核情况截至2014年12月31日,证监会召开78次并购重组委会议,审核194家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申请。
其中,上海主板34家,深圳主板27家,创业板66家,中小板67家。
194家中有 9家未通过审核,占比为2.57%。
审核通过185家,相比2013年增长115.12%。
其中,无条件通过81家,有条件通过104家。
2014年,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活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326.67%和190.91%。
上市公司数量 2013年度 2014年 同比增长上交所 主板 3231-3.13%深交所主板 172652.94% 中小板 1564326.67% 创业板 2264190.91合计 86185115.12% 在185家过会项目中,产业并购120家,占比为64.86%,远高于2013年度41.86%,股东资产注入41家,占比22.16%,借壳上市24家,占比12.97%,产业并购成为主要并购类型。
就通过率来看,三种并购类型都保持了较高的通过率。
项目 2013年度 2014年度产业 并购 股东资产注入借壳上市产业并购股东资产注入借壳上市上市公司过会数量36 381212041 24上市公司否决数量1 245 3 1通过率 97.30% 95%75%96%93.18% 96%二、2014年并购市场新趋势(一)管制政策放松,并购重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 ,证监会对并购重组相应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并施行。
监管层进一步放松管理政策,审批环节简化,大幅提高了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Life is not easy. You don't need to be eager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oval of others, and live your own lifequietl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公司并购重组案例及分析海尔并购通用家电并购方:海尔被并购方:通用家电,并购金额:366亿元年1月15日,海尔公告显示,海尔拟通过现金方式购买通用家电,交易金额为54亿美元双方就交易金额进行了调整,最终金额定为5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6亿元).6月7日,海尔发表声明称二者已完成交割,通用家电正式成为海尔一员。
自从“并购成长”的逻辑形成以来,我国各个公司中刮起了一股并购的风潮,通过一次次的重组,有些企业越来越强。
时至今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越来越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不管结局如何,他们的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今天为您带来一个非常典型的公司并购重组案例以及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涉及上市公司:中国电建(601669)独立财务顾问(经办人):中信建投(林煊、白罡、张冠宇、杜鹃、李笑彦、于宏刚)、中信证券(高愈湘、马滨、刘日、陈琛、杨斌、凌陶)案例类型:整体上市交易背景:电建集团年成立时,正值中国电建申请IPO。
为保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避免集团与上市公司的潜在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电建集团筹备组及中国电建向中国证监会及社会承诺:电建集团成立后将完善治理结构,协调业务发展,具备条件后实施整体上市。
虽然-年A股持续低迷,但为如期兑现承诺,中国电建仍启动了资产重组,重组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中小投资者利益,赢得了投资者支持。
这一交易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中国电建以3.63元/股,向电建集团非公开发行40.4亿股普通股,同时承接电建集团债务25亿元,收购的标的资产是电建集团持有的顾问集团、北京院(即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下同)、华东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贵阳院、昆明院等 8 家公司 100%股权,此为中国电建主业的上游资产。
并购重组部重大并购案例分析与心得一、引言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中常见的一种战略选择,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规模扩大、市场拓展等目标。
作为并购重组部的一员,我参与了多个重大并购案例的分析与实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心得。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并购重组部的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公司计划通过并购重组方式,收购同行业的一家竞争对手,以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和资源的整合。
2. 案例分析(1)目标选择在并购重组前,我们首先对目标公司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技术实力等方面的评估,我们确定了该公司具有较高的并购价值和潜在的协同效应。
(2)谈判与协议在谈判过程中,我们注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力求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
通过充分沟通和协商,我们最终达成了一份详细的并购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3)整合与重组并购完成后,我们立即展开了整合与重组工作。
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我们成功实现了两家公司的资源整合,优化了组织结构,提高了运营效率。
(4)风险控制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风险和挑战。
我们通过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计划,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风险对并购重组的影响。
三、心得总结1. 重视尽职调查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尽职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全面、准确的尽职调查,才能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和风险有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谈判和决策提供依据。
2. 注重谈判技巧在谈判过程中,灵活运用谈判技巧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要善于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意见,通过互利互惠的方式达成协议,实现双方的共赢。
3. 重视整合与重组并购重组完成后,整合与重组工作是关键的一步。
我们要充分考虑两家公司的文化差异和组织结构,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4. 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并购重组的影响。
并购案例及分析报告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资源整合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以下将为您呈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并购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案例一:_____公司收购_____公司(一)背景介绍_____公司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份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产品线的单一性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
_____公司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独特的技术和专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并购过程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和尽职调查,_____公司以_____亿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_____公司。
在并购过程中,双方就股权结构、知识产权转移、员工安置等关键问题达成了一致。
(三)并购后的整合收购完成后,_____公司迅速对_____公司进行了整合。
在技术方面,将其独特技术融入自身产品线,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在市场方面,借助自身的销售渠道,将_____公司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在人员方面,保留了_____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并进行了培训和融合。
(四)效果评估通过这次并购,_____公司成功拓展了产品线,实现了技术的互补和升级,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营业收入和利润在并购后的_____年内实现了持续增长。
二、案例二:_____集团并购_____企业(一)背景介绍_____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瞄准了_____行业具有潜力的_____企业。
_____企业在该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户资源,但面临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的问题。
(二)并购过程_____集团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以_____亿元的高价获得了_____企业的控制权。
在并购过程中,遭遇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干扰和被收购企业内部的阻力。
(三)并购后的整合_____集团为_____企业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对其生产线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加强了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
(四)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_____企业逐渐走出困境,实现了扭亏为盈。
谷歌2014年投资并购案例深度解析目录一、综述 (2)二、谷歌并购分析(逐案例解读) (4)(一)谷歌主要的业务结构 (4)(二)具体项目分析 (5)1.完善Android生态系统 (5)2、Google Cloud Platform谷歌云平台体系的完善 (6)3、Google X的业务体系 (8)4、Google Brain的业务体系 (10)5、谷歌广告业务体系 (11)6、智能硬件领域 (12)7、谷歌地图业务 (12)8、企业级业务 (14)9、谷歌翻译业务 (14)10、本地化服务 (15)11、谷歌电商业务 (15)12、谷歌娱乐业务 (16)13、网络安全业务 (17)一、综述谷歌共收购及投资了约100家企业。
谷歌本部的投资大部分为战略性收购,很多是为其现有的数据、社交、电商服务业务,以及Google X、Google云平台、Project Loon等项目所进行的人才收购。
谷歌资本的投资相对较少,主要针对成熟企业。
谷歌的投资主体是谷歌风投,其投资数量占整个谷歌投资数量的约70%,基本覆盖所有热门投资领域。
虽然互联网仍是谷歌的投资重点,但是其热点已从社交领域转移到企业服务领域,代表企业有DocuSign、Hubspot等。
其在移动互联网和企业管理及服务领域所投企业数量均分别占17%,云服务/大数据、电子商务、多媒体娱乐均分别占8%左右。
其中,谷歌在商业数据服务领域的关注表现在其对Cloudera、ClearStory Data和Recorded Future等的两轮及以上投资。
智能家居、多媒体和医疗健康也是谷歌的新重点,代表企业包括巨资收购的Nest,以及Vungle、Jumpcam、FitStar Labs等。
除了这些重点领域,谷歌还投资了在线调查、清洁能源、虚拟现实技术等领域的相关企业。
从上图可以看出,谷歌三个投资主体在投资阶段和轮次分不上有明显差异,谷歌风投以早期投资为主,而谷歌资本则偏向于中晚期等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项目;谷歌本部的投资则是以并购为主,服务于谷歌现有的业务战略。
2014年白酒行业并购分析报告帝亚吉欧Diageo2014年9月目录一、Diageo概述及历史沿革 (3)1、Diageo现状 (3)2、Guinness (3)(1)发展历程 (3)(2)合并前的发展战略及财务业绩 (4)3、DIAGEO前身之Grand Metropolitan (6)(1)发展历程 (6)(2)合并前的发展战略及财务业绩 (7)4、合二为一,优势品牌组合,营业费用率降低 (9)(1)优势品牌组合,提升效率 (9)(2)帝亚吉欧合并令费用率降低,净利率提升 (11)二、Diageo新平台的再扩张 (13)1、90年代末期出售酒类业务避监管,坚持多元化经营 (13)2、千禧年开启专注高端品牌酒业务模式 (14)3、DIAGEO持续收购,注重品牌而非规模 (17)4、Diageo收购兼并的业绩贡献 (19)三、保乐力加的并购进程 (21)1、保乐力加公司概述 (21)2、保乐力加收购交易 (22)3、保乐力加收购对业绩的影响 (24)四、白酒行业并购重组重大机遇期到来 (26)1、我国规模以下酒企偏多,资源分布零散效率低 (26)2、区域酒企需要通过并购实现异地扩张 (27)3、茅台五粮液缺乏中低端价位,中小酒企难入中高端 (30)4、我国非上市白酒企业盈利偏低,存在提升潜力 (32)5、中国白酒行业并购前瞻 (34)一、Diageo概述及历史沿革1、Diageo现状Diageo 于1997 年由Grand Metropolitan 和Guinness 合并成立,经过17 年的收购兼并成为世界第一的洋酒巨头。
而这一酒业巨头通过收购兼并迅速扩张的过程能够带给我们这一行业发展的启示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Diageo(帝亚吉欧),是来自英国,分别在纽约和伦敦交易所上市的世界五百强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旗下拥有横跨蒸馏酒、葡萄酒和啤酒等一系列顶级酒类品牌。
帝亚吉欧当前占有30%左右的洋酒市场份额,并同时拥有100 个世界顶级酒类品牌中的17 个。
2014年中国并购基金专题研究报告受益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近年来并购基金逐渐成为中国资本圈热议的话题,国际上知名的并购基金例如KKR、黑石、凯雷等也渐渐进入中国市场。
但是,在国内市场并购基金发展仍不成熟,新募基金占比依然较低,2013年上半年新增5支并购基金,占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4%;而在欧美成熟的市场,PE基金中超过50%的都是并购基金。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并购基金还处于萌芽阶段。
在此背景下,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2014年中国并购基金专题研究报告》,从“募、投、管、退”四个方面对并购基金进行深度剖析,同时,报告介绍了中国并购基金市场的发展现状、政策环境、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国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以及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并购基金募资强势回暖,投资者信心回归从募资情况来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4年一季度募集完成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并购基金共有37支,募资规模达到44.23亿美元。
从募资数量来看,2009年至2012年,募集基金数量明显低于其他年份,主要原因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并购基金的募资造成了障碍,市场的流动性降低,投资者信心出现明显下降;但是至2013年,在资本市场的逐渐打开以及市场化的强力推助下,中国并购基金募资数量重新回归并达到9年来的最高值,共16支;而2014年一季度,本土并购基金的募集规模已经达到5支,预计未来增长力度将更加强劲。
募资金额方面,2009年并购基金募资金额处于历史地位,仅为4.68亿美元,虽然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调结构”作为2010年重要工作目标,但本土并购基金募资情况并不乐观。
2010年度募资金额6.61亿美元;2011年,本土并购基金募资金额骤降,当年仅完成募资2.67亿美元,跌至历年谷底。
随后,市场上并购基金的募资情况出现回调,2012年,本土并购基金募资金额同比增长271.5%至9.92亿美元;2013年,中国并购浪潮席卷市场,使得当期募资金额达到17.16亿美元,同比上升102.1%;而在2014开年之初政府更是大刀阔斧将兼并重组向市场化改革,大力推动并购基金的发展,直至一季度末,本土并购基金已完成3.19亿美元的募集情况,预计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并购基金募资情况可能会出现强势提升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