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_整本书阅读》2020年单元测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226.52 KB
- 文档页数:3
章节测试题1.【答题】简述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差异。
【答案】薛宝钗深隐心机,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
她城府很深,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林黛玉冰雪聪明,表面看来,黛玉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她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
本题要求简述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差异,答案只要来源于原著,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示例。
第一,明确林黛玉性格特点。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她生得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第二,明确薛宝钗性格特点。
薛宝钗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
另外,她也是一个不干己事不开口的人,她劝宝玉读书,明知道宝玉不高兴,还劝宝玉读书上进。
因为宝玉没有袭爵的可能,只有读书才能当官。
宝钗劝宝玉读书,希望宝玉考中进士,这样宝玉就会当官。
她如果和宝玉结婚,她也有诰命身份。
第三,明确两人的性格差异。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最主要体现在对封建礼教的反对上。
无论是婚姻,无论是读书,都无一不反映出林黛玉的反抗精神。
林黛玉心中清楚,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扩充知识面,绝非仅仅是为了能够当上官进入仕途。
所以,在林黛玉的心中,贾宝玉只要通过读书获取到想得到的知识就好了,并不在于是否与功名利禄有关。
所以,林黛玉冰雪聪明,表面看来,黛玉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她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高潮事件专题阅读之“元妃省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梳理情节,鉴赏叙事艺术——《红楼梦》高潮事件专题阅读之“元妃省亲"设计依据新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将《红楼梦》设置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规模宏大而主线清晰,情节复杂而张驰有度,通读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主红,把握小说精巧的艺术结构建构并积累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浙江海洋大学张明明老师在2021年《红楼梦学刊》发表的《高潮艺术的叙事节奏》一文中提出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共塑造了六大高潮,即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贾府抄家这一说法。
本节课立足整本书阅读任务,针对学生的阅读困境,以学生感兴趣的高潮事件为专题,以期引导同学们梳理全书的主体情节,通过矛盾冲突把握小说主旨,同时学会鉴赏小说叙事艺术。
通过本课学习明确高潮类事件研读方法与步骤,并布置专题相关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相关章节,梳理、整合内容,学会按照叙事节奏概括主要情节,积累阅读长篇章回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情节间的前后勾连与整体性,发展逻辑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品味相关章节,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矛盾冲突探究小说主旨,理解小说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打通情节间的前后勾连,提升逻辑思维;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1.阅读相关章节及内容(1)第五回贾元春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曲之《恨无常》(2)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部分(3)第十六、十七、十八回(重点阅读)2.与章节相关戏曲内容介绍(1)《一捧雪豪宴》情节简介:明朝嘉靖年间严世蕃为霸占古董“一捧雪”玉杯而陷害玉杯主人莫怀古的故事。
莫惧严之势焰,不敢不献,又不肯竟献,遂以赝者代之敬献。
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第2 课时《红楼梦》第1—5 回教学设计XX中学 XX教学内容:《红楼梦》第1—5 回导读教学重点:1.基于第1—5 回的内容,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2.分析重要人物的性格及其描写技巧。
3.分析有关的判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小说的第一回至第五回,是全书的“序幕”。
第一回:一僧一道两位仙师在谈论红尘之事,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正好听到,凡心大动,请求带它去享受几年。
僧人便将它变成一块美玉(即贾宝玉出生所衔之玉),带它到繁华中去。
与此同时,交代甄士隐、贾雨村两人的交情和各自的遭遇。
第二回:林如海与贾夫人生下林黛玉,爱如珍宝,想让她读书识字,聘贾雨村做她的老师。
又通过冷子兴之口,介绍了宁国府、荣国府现状,梳理了贾家主要的人物关系,特别提到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着美玉、抓周时抓到胭脂,为后续的人物刻画、情节推进奠定基础。
第三回: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全书主要人物的出场。
贾雨村官复旧职,将回到京都,林如海托他带上黛玉去荣国府投靠外祖母。
接着便通过黛玉的眼睛,描绘了宁、荣二府的繁华景象和诸多生活细节,以及宝、黛二人第一次相见的情况。
第四回:贾府的亲戚薛蟠打死人命,贾雨村为给贾府做人情,胡乱判了案件。
由此引出薛蟠的妹妹薛宝钗。
宝钗有备选为公主君主入学陪侍的条件,跟着家人一起进京探望贾家亲戚,随后便在贾府住下。
这是宝钗逐渐融入贾府、与宝玉和黛玉之间复杂关系的开端。
这既是写《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薛宝钗的出场,更是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故事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的黑暗,为贾府日后发生的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与全书第一回中出现的有关“石头”和“灵河岸边”的神话联系起来,并通过贾宝玉看到的“判词”,听到的“仙曲”,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命运,即所谓“万艳同杯(悲) ”“千红一窟(哭) ”。
1参考答案:①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基础知识1.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林黛玉B.薛宝钗C.王熙凤 D.秦可卿2.“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分别写的是哪两个人物?( )A.贾探春贾迎春 B.贾探春薛宝钗C.史湘云贾迎春 D.史湘云薛宝钗3.“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描写的是( )A.贾宝玉 B.贾琏C.贾蓉 D.贾环4.“枕霞旧友”是的别号,“蕉下客”是的别号。
( )A.贾探春史湘云 B.贾探春贾惜春C.史湘云贾探春 D.贾迎春贾探春5.“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此话是谁说的?( ) A.贾政 B.贾琏C.王熙凤 D.探春6.“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是鲁迅先生对哪个人物的评论?( )A.林黛玉 B.贾宝玉C.贾元春 D.薛宝钗7.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 )A.菊花社林黛玉 B.桃花社林黛玉C.桃花社薛宝钗 D.荷花社贾宝玉8.下列语句不是出自《红楼梦》的一项是(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9.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
B.《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勇暗雯病补雀金裘”,“雀金裘”是贾母送给贾宝玉的。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识别并理解文中典型的诗词歌赋及成语典故。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主要人物,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包括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及环境描写等方面,激发阅读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基本情节框架。
•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三、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克服阅读障碍。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作品,形成初步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红楼梦》原著或节选文本•《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片段•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图等)•《红楼梦》研究论文或评论文章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作者生平。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主要人物的第一印象和初步理解。
•情境教学法:利用影视作品片段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文化导入:通过讲述“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出《红楼梦》作为压轴之作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悬念设置: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或人物命运,留下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原著。
2. 新课教学•作者与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强调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分析《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环境。
•基本情节框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红楼梦》的主要情节线索,如“木石前盟”、“宝黛初会”、“大观园试才”等,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感知。
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第一课时《说不尽的<红楼梦>》教学设计XX中学 XX【内容分析】2020 年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浙江正式实施,统编新教材也在全省范围内铺开使用,与之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18 个学习任务群将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力依托,“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居于 18 个学习任务群的首要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红楼梦》无论是就篇幅还是内容而言,阅读任务都将充满挑战,这一任务的完成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收获整本书阅读的成功体验,能否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否为其今后的自主阅读打下坚持的基础。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地位毋庸赘述,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其接受度不及《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三部,原因是多方面的:篇幅长、人物多、情节淡、主旨深等。
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是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红楼梦》的内容和特点,明确阅读《红楼梦》的价值和意义,力图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供阅读的方法和指导,以利于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
【教学目标】1.认识《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
2.知人论世,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对创作《红楼梦》的影响。
3.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了解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了解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
【教学难点】1.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了解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
【教学课时】1 课时(28 分钟)【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广州市第六中学的高中语文老师郭子健。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的题目是《说不尽的<红楼梦>》。
大家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对哪一本书进行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呢?对的,没错,就是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
当它走近“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
这种现象导致(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2.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说:“1905年后,国际危机通常都是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
除了无关紧要的例外情形以外,探险不再是‘发现’,而是一种运动挑战……”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B.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4.1914年,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
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管里插着鲜花,脸上露出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这些现象( )A.反映了军国主义的泛滥B.体现了狂热的战争情绪C.说明双方都稳操胜券D.表明战争进程异常顺利5.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万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
这一事实说明( )A.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B.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C.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的影响D.战争加剧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测试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红楼梦》测试卷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接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客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
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根据房间的布置,下列对所居主人及相应居住地名称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薛宝钗蘅芜苑B.探春秋爽斋C.贾宝玉怡红院D.惜春暖香坞2.下列关于《红楼梦》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B.元妃下谕叫宝玉等人住进大观园。
宝钗住蘅芜苑,黛玉住潇湘馆,迎春住缀锦楼,探春住稻香村,惜春住蓼风轩,李纨住秋爽斋,宝玉住怡红院。
C.刘姥姥走后,迎春因奉命作画而向诗社告假,众人追根溯源,埋怨起刘姥姥来。
黛玉嘴巧,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又给迎春的画取名《携蝗大嚼图》。
D.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
有年芒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和贾芸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妹妹,“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
3.在下面四句包含歇后语的句子中,和其他三句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多了,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B.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话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
”C.红玉道:“也犯不着气他们。
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而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不得不在经济领域内采取一些措施。
据此回答1~5题。
1.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答案】 B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 )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B.向社会主义过渡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答案】 D3.列宁说:“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他现在已经受不住这样的负担。
”上述材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合苏俄的国情B.苏联已经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列宁认为俄国农民觉悟不高D.列宁认为余粮收集制是错误的【答案】 A4.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A.实行余粮收集制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C.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D.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答案】 D5.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B.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D.实行余粮收集制【答案】 D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开始了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据此回答6~11题。
6.1921年苏俄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
(教学设计+文本语用知识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
【教学设计】
世界是个大观园,大观园是个小世界
——《红楼梦》阅读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拓展课内知识:在必修Ⅱ学习阶段完成阅读《红楼梦》,对必修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拓展。
2.提高语文能力:通过对《红楼梦》的主旨、人物、艺术等方面的探究,提高……。
3.形成阅读习惯:合作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
4.培养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精神及谨严的做事态度和庄重的人生态度。
二、活动准备
阅读书目及相关资料: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10年4版)《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冯其庸纂校订定,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版)
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
三、活动过程
活动日历
(一)第一阶段:活动起始课
必修教材选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课后提出课外延伸阅读《红楼梦》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反馈学情,明确此次阅读活动的目的、评价方式及相关要求,确定活动流。
红楼梦教育部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要求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课型一般分为导读课、精读课、成果展示课.从当下很多“整本书阅读”的公开课来看,很多老师会选择成果展示课,而成果展示课恰恰是建立在前两种课型的基础上的。
我们从这三种课型入手,给你整理了《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祝你阅读愉快。
第一课:《红楼梦》导读课.01阅读准备【阅读版本选择】《红楼梦》版本较多,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
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
【相关书目推荐】此外,以下书目可以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阅读:作者传记类,如周汝昌著的《泣血红楼》,樊志斌著的《曹雪芹传》。
文本细读类,如周汝昌著的《红楼梦小引》,王蒙著的《红楼梦启示录》,白先勇著的《细读红楼梦》,欧丽娟著的《大观红楼》,蒋勋著的《蒋勋说红楼梦》,蒋和森著的《红楼梦论稿》,北京大学通识教材《红楼梦十五讲》。
【阅读时间规划】《红楼梦》对于高中生来说,趣味性不强。
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难以选择此类型的书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一般而言,要充分利用课上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每周末阅读几章的内容,通过阅读打卡等方式进行督促。
而眼下的寒假,就是一个最佳的阅读时间.02阅读策略和方法一般采取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策略.基于《红楼梦》容量大的特点,总体上,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
然后,在总体感知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章节,进行精读教学和展示。
而在进行精读时,一般采取“评点式”的阅读方法。
评点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评,即评论。
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用词造句等方面,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第II卷(非选择题)一、诗歌鉴赏杏帘在望①林黛玉(曹雪芹)杏帘招客饮②,在望有山庄。
菱荇③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一处景点“杏帘在望”所作的诗,元妃认为是宝玉所作四首中最好的。
②“杏帘”句:从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化用而来。
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
招,说帘飘如招手。
③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出句用典,传达出春风中红杏梢头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对句自然引出山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
B. 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香,好像在预告丰收的年成。
颈联描绘了这片理想的乐土远远望去幸福而安谧的景象。
C. 尾联借景抒情,以“颂圣”结束全诗,流露出对没有饥荒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也体现了应制诗粉饰现实的一面。
D. 全诗点面结合,笔法细腻,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农庄生活气象。
2.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哪种手法?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名著阅读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
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
4.《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5.《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
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6.《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題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冶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冶,“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冶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陣冶,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抬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章节测试题1.【答题】《红楼梦》的官职中哪个是清代实有之职?()A. 永兴节度史B. 五城兵马司C. 金陵省体仁院总裁D. 大明宫掌宫内相【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
A项,《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表述为,“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
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
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
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由“胡乱应了”可知,此官职不是实有之职。
B 项,永乐二年(1404)设北京兵马指挥司,定都北京后分设五城兵马司。
即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正6品衙门。
清代沿此制,明代的兵马司隶属于兵部,清代的兵马司隶属于都察院。
可见,“五城兵马司”是实有之职。
C项,“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红楼梦》中的地名大部分是假的。
比如“金陵省”,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中国从来没有“金陵省”。
在康熙年间,中国有“江南省”,没有金陵省。
可见,此官职不是实有之职。
D项,《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表述为,“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
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大明宫掌宫内相”,相当于宫内统领太监,此官职不是实有之职。
故选B。
2.【答题】《红楼梦》中最早说“乌眼鸡”一词的是谁?()A. 小红B. 凤姐C. 晴雯D. 探春【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试测试卷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这一论断()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3.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下列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工业化的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4.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解读,符合表中信息的是()①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①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的水平①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①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5.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
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6.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