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
- 格式:pdf
- 大小:807.34 KB
- 文档页数:20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猪伪狂犬病是猪隐孢子菌性脑膜脑炎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病原性脑炎,由隐孢子菌属的隐孢子菌引起,病原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受感染肉或血液经口进入。
猪伪狂犬病对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说。
一、临床症状诊断1. 急性感染期症状明显猪伪狂犬病的感染期虽短,但症状明显,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呕吐、腹泻、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抽搐、角弓反张等。
2. 神经系统症状患病猪的神经系统症状是该病的特征之一,猪伪狂犬病患猪会出现头抽筋、头部不停地晃动、耳朵抽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不安、步态不稳、不能站立、抽搐、脑脊液白蛋白高。
3. 病理改变患猪的脑部组织明显肿胀,部分大脑发现灰白质分界不清、些许出现点状出血。
脑的脊髓膜肿胀,浸润并压迫中枢神经,同时在脑脊液中可找到病原菌。
这样的病理改变与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是一致的。
4.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测:脑脊液分析显示出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
二、防治:1. 猪伪狂犬病暴发后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现猪伪狂犬病的暴发,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处理,防止该病向更多的猪传播。
同时对已经感染的猪进行适当处理,保持他们的生存环境清洁卫生,降低感染率,控制传播。
立即对附近的其他猪进行检疫和隔离。
2. 猪伪狂犬病的疫苗防治在猪场常规性的使用猪伪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生产单元在规定时间内为已经接种了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猪进行复苗,增加猪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3. 强化防疫措施通过加强检疫和隔离工作,提高猪场内环境的清洁卫生水平,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对患病猪的隔离和治疗防控,提高猪的免疫力。
4.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加强人员防护设施的建设,提醒人员在接触猪时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病毒的传播,同时对患病人员及时进行治疗。
总结:针对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猪场管理者和兽医需重视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加强生产现场的环境管理,定期进行检疫和疫苗注射,并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减少病毒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名词解释
猪伪狂犬病,又称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动物的
传染病。
病原体是猪狂犬病病毒,属于狂犬病病毒科。
猪伪狂犬病
通常通过受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主要通过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
播给其他动物或人类。
病毒进入受感染动物体内后,会侵入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最终引发神经系统症状,如狂犬病
一样。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兴奋、狂吠、咬人、进食
障碍等症状。
病情发展迅速,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危及生命。
预防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和控制动物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接种疫苗可有效
降低动物感染病毒的风险。
此外,加强对受感染动物的隔离和治疗,控制病源的传播也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养殖场卫生的管理,定期消毒和清洁动
物圈舍,控制野生动物的侵入,也可以有效降低猪伪狂犬病的传播
风险。
此外,对于可能接触受感染动物的人员,如兽医、农民等,
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避免接触受感染动物,做好个人防护,以降低感染风险。
总的来说,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动物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控制动物传播、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
等多种手段,以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保障人畜健康。
猪伪狂犬病的病因分析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养猪技术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Ⅰ型疱疹病毒而导致,具有多种症候群,主要是呼吸困难、繁殖障碍、神经症状等。
猪群发病后,往往会导致仔猪死亡率升高,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等,公猪利用性能较差或者失去利用价值,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防治。
下面一起来看看猪伪狂犬病的病因分析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
1、病因分析引种不符合要求。
近几年,随着猪肉价格逐渐升高,规模化养猪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部分新建猪场为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建立繁殖种群,随处引进种猪。
有的小型规模养猪场甚至购买集市上销售或者散养户饲养的仔猪进行补栏,由于没有经过严格把关,对商品猪或者后备母猪都没有采取严格的隔离、检疫制度,从而造成猪伪狂犬病呈现较高的阳性率,无法长时间促使猪群健康保持稳定。
免疫程序不合理。
有的猪场由于受到资金、科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接种疫苗前没有测定猪群免疫抗体滴度水平,而直接注射疫苗,但如果此时仔猪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就非常容易导致疫苗中的病毒被母源抗体中和,从而体内生成抑制抗体,导致免疫失败,使猪群容易发生该病。
疫苗使用不合理。
由于有些防疫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疫苗使用常识,也没有仔细阅读疫苗的使用说明书,各种疫苗都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从而无法确保对疫苗的效价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据报道,猪伪狂犬疫苗使用普通生理盐水稀释后,会导致免疫效价降低。
发生免疫抑制性疫病。
当猪群发生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瘟、细小病毒病、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等,都会增强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导致机体对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减弱,从而引起免疫失败,或者无法形成适宜的免疫抗体水平,无法使免疫效果达到预期。
滥用抗生素。
疫苗的免疫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还受饲料添加剂的影响,之前普遍认为,猪群在接种疫苗前后一段时间内禁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猪伪狂犬病(PR)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
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
本病也可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伪狂犬病(PR)在1813年发生于美国的牛群中,1934年确定为疱疹病毒。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近年报道,猪、牛及绵羊发生本病逐年增加。
我国也有本病的报道,尤其是猪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扩大蔓延趋势。
病原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
PRV的毒力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
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PRV 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
因此,PR基因工程疫苗株都是缺失一种或几种基因。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
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
流行病学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
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
属可因吃病猪肉感染。
本病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也可以由空气传播。
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
母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感染本病。
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侵入子宫内的胎儿。
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
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6d,短者36h,长达10d。
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有差异。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
常伴有癫痫样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衰竭而死亡。
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
防控措施-养猪技术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猪呈暴发性流行。
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该病特点是能够长时间带毒、散毒,且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能导致这种潜伏感染暴发疾病。
所以必须加强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随着猪年龄的不断增长,患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新生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眼睛周围发红,双眼紧闭,陷入昏睡,体温升高达到41-42°C,呼吸困难,有混杂泡沫的黏液从口角流出,部分发生呕吐、腹泻。
乳猪患病后两耳后倾,初期受到刺激会兴奋且呜叫,后期受到任何刺激都不会叫出声,只会导致局部肌肉发生震颤;眼睑发生水肿,腹部存在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部分甚至全身都呈紫色;初期行走摇晃,部分甚至后退行走,非常容易跌倒,之后会倒地不起,四肢不断划动,头颈后仰,往往呈现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经过4T0min又能够站起。
病程持续最短时只有4-6h,最长时可达到5天,通常在2-3天。
患病仔猪断奶前后如果排出黄色水样稀粪,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大于2月的猪患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咳嗽,呼吸困难等。
妊娠母猪患病后,体温能够升高大约o.5C,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咳嗽,呈现腹式呼吸,伴有便秘,且容易发生延迟分娩、流产以及死产。
对于妊娠后期患病的母猪,尽管能够产出活仔猪,但由于其具有较差的生活力,一般会在出生1-2天内表现出神经症状,最终发生死亡。
2、实验室诊断细菌分离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脑组织进行抹片,接着进行染色镜检,没有发现细菌。
同时,将以上病料在马丁肉汤及鲜血琼脂平板接种,置于37°C体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
猪伪狂犬病的致病机制与防控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伤口感染、食物及饲料污染、密切接触传播等途径传播,是危害猪类养殖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猪伪狂犬病,需要了解其致病机制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猪伪狂犬病的致病机制猪伪狂犬病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病原体的传播以及免疫机制等方面。
1. 病毒感染猪伪狂犬病病毒通过感染猪体内的神经元细胞,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
病毒可通过伤口感染、食物及饲料污染、密切接触传播等途径进入猪体内,导致神经系统的病变,表现为恶心、呕吐、全身乏力、肢体抽搐等症状。
2. 病原体的传播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途径传播。
猪之间的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当一头猪感染病毒后,通过粪便、尿液、唾液等分泌物而被感染的可能性很高,病毒通过气溶胶和呼吸道传播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3. 免疫机制猪伪狂犬病病毒对猪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得猪体内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易受其他疾病感染。
二、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猪伪狂犬病的传播,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和病原监测等方面。
1. 疫苗接种目前,针对猪伪狂犬病的疫苗已经被研制出来,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最常见的防控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降低猪类养殖业的疫病危害。
2.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栏的清洁卫生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对猪栏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3. 病原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猪伪狂犬病的病原监测,及时发现患病和疑似患病的猪,并采取隔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4. 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对猪的饲养、饮水、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猪伪狂犬病的发病风险。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猪伪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变种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对猪的危害较大。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猪和带毒猪。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一、临床症状1. 急性发作:患病猪出现行动迟缓,肌肉僵硬,不能站立,其后出现四肢抽搐,猪脸痉挛,引起“笑脸症”等症状。
猪受到刺激,易激动不安,并出现明显的烦躁和对外界的敏感和恐惧,有的猪会口沫外流。
2. 呼吸道症状:患病猪常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以及或是出现肺部出血与水肿,若出现此症状,病情很可能已经十分严重。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病猪出现脑炎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表现为惊厥、昏迷、瘫痪,甚至死亡。
4. 消化道症状:患病猪常出现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有时出现腹泻与呕吐。
5. 体温变化:患病猪体温升高,甚至高烧。
二、诊断方法猪伪狂犬病的诊断是通过病理学的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诊断:1. 临床症状:结合上述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出猪是否患有猪伪狂犬病。
2.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病猪的血清,观察病毒抗体的水平,来判断是否感染了猪伪狂犬病病毒。
3. 病毒学检查:通过对患病猪的组织或者血液样本进行病毒学检查,如PCR方法检测,直接检测出猪伪狂犬病病毒。
三、防治措施由于猪伪狂犬病对猪的伤害较大,因此在日常生产中,必须对猪进行有效的防治工作,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免疫:可以采用猪伪狂犬病疫苗进行常规的预防接种,预防猪群的传染和发生。
在疫苗接种后,要定期复查抗体水平,确保猪的免疫效果。
2. 严格的隔离:对已感染的猪,要进行严格的隔离措施,确保病毒不会继续传播。
3. 消毒杀菌:猪圈和生活场所要进行定期的消毒杀菌,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
4.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养殖户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猪的抵抗力,减少猪的感染。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鉴别方法猪伪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V系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型狂犬病,也被称为马钩菌性狂犬病或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等猪养殖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疾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病原学猪伪狂犬病是一种DNA病毒感染病,其病原体狂犬病毒V系病毒与狂犬病毒同属于家畜及人类中较为常见的病毒。
传染源主要是疑似或确诊养猪场中的猪,且其唾液、尿液、粪便、血液等各种体液均可携带病毒。
病原体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皮肤和黏膜等途径进入寄主体内,并在体内大量繁殖、扩散,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猪的食欲下降、体重下降、行走困难、神经兴奋症状等。
此外,病猪也会表现出食欲旺盛、睡眠质量变差、牙齿外露、鼻唇积液、呼吸急促、害怕光照等症状。
在发病初期,猪伪狂犬病与其他家畜疾病症状十分相似,因此在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诊断方法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一般采用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学检查等综合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检查方法。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猪的死亡组织和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发现神经元减少、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胞质空泡变性、细胞核固缩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病理学诊断猪伪狂犬病。
血清学检查猪伪狂犬病的血清诊断主要是通过血清学检测法进行的。
病毒单克隆抗体可以与感染的病毒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酶标记法、荧光标记法、金标记法等将免疫复合物依次检测、染色和检视,从而确定猪是否感染猪伪狂犬病毒。
分子学检查猪伪狂犬病的分子学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PCR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扩增和分析,以确认病猪体内是否存在病毒。
PCR技术检测猪伪狂犬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因此其检测结果较为可靠。
鉴别方法鉴别猪伪狂犬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病型鉴别、病原学鉴别、血清学鉴别、分子学鉴别等多种方法进行筛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鉴别方法。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原性传染病,对猪只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保护猪的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并进行环境的净化。
以下是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一、疫情监测与报告1.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定期对养殖场猪群进行病例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进行报告。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及时向动物防疫部门报告发病情况,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二、养殖场管理1.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养殖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减少致病媒介物的存在。
2.加强规范化养殖,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防止猪只感染病毒。
3.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疫情的发现地区进行隔离,避免疫情扩散。
三、病例处理1.对于发现病例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避免病毒的传播。
2.病例猪只应进行人道处理,避免病毒进一步扩散。
四、疫苗接种1.猪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是有效预防猪只感染的措施之一,可以在兽医指导下进行疫苗接种。
2.猪只在幼崽期和生长期都可以接种疫苗,养殖场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养猪群体的免疫力。
五、人员防护1.工作人员应戴好防护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毒。
2.减少人员流动,尽量减少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防止病毒的外界传入。
六、净化措施1.养殖场的环境卫生需要定期进行清洗,尤其是对可能存在病毒的地方进行消毒,如猪舍、饮水设备等。
2.对于可能携带病毒的物品,需要进行彻底消毒或销毁,以防止病毒的再次传播。
3.粪便处理要求严格,及时处理粪便,避免因粪便传播病毒。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环境卫生等措施,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疫情的传播。
只有做好疫情监测、病例处理、疫苗接种、人员防护和环境净化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猪只的健康,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猪伪狂犬病防治措施引言猪伪狂犬病,又称为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性疾病。
虽然其感染性较低,但一旦发生,对猪群和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减少猪伪狂犬病的传播,减少损失,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势在必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伪狂犬病的防治措施,以及相关的管理和监测工作,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和预防猪伪狂犬病的发生。
一、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最常用的措施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1. 疫苗种类目前可用的猪伪狂犬病疫苗主要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但对免疫应答弱的动物可能会产生副反应。
灭活疫苗则相对安全,但其免疫效果有限,需注意免疫程序和免疫间隔。
2. 疫苗接种时间猪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时间一般根据猪群的生长阶段确定,常见的接种时间包括出生后、断奶后、育肥期等。
具体接种时间应根据兽医的建议和当地的防疫要求来确定。
3. 疫苗接种程序猪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程序包括准备疫苗、选择接种方法、按照规定剂量接种等。
接种时注意卫生和消毒,确保接种器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二、加强养殖管理除了疫苗接种,加强养殖管理也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1. 饲养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猪圈内的粪便和废弃物。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保持合理的通风和温度,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2. 控制源头采取严格的检疫制度,对引进的猪只进行疫苗接种和隔离观察。
饲养户应加强对猪只的管理,不随意引进病死猪或病猪尸体,确保养殖场内的动物健康。
3. 营养调理合理的饲料营养配制有助于增强猪的免疫力。
饲养户应根据猪群的年龄、生长阶段和环境等因素,合理制定饲料配方,保证猪只获得充足的营养。
4.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制度,定期对热点地区和养殖场进行病原体监测。
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三、加强免疫监测免疫监测是及时了解猪伪狂犬病疫情和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
猪伪狂犬病的防治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疾病,在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免疫措施:用伪狂犬病疫苗对猪进行免疫,提高猪的免疫水平,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特别是在疫情高发地区和高风险环境中的猪。
2. 饲养管理: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猪圈、饮水设施等,减少传播病毒的环境污染。
严格管理和监控猪只的进出,限制与其他感染动物的接触。
3.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猪伪狂犬病的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和报告疫情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和病变的猪只,进行隔离和治疗。
4. 早期诊断和处理:对疑似病例进行早期诊断,并立即隔离和进行相应治疗。
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措施对病例周围区域进行封控,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养殖户和养猪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正确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病毒传播和蔓延。
总之,采取免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建立监测和报告体系、早期诊断和处理、加强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各种家畜均可感染。
本病以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主要危害小猪。
这种疾病在猪群中出现会增加猪的死亡率,因此为了对这种病毒更好的了解与掌控,现对感染此疾病的猪的发病情况、症状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对猪伪狂犬病进行诊断,并根据其病理特征提出全面的防治措施。
一起来了解一下!1、发病情况某养猪场购进公猪60头、母猪180头,同年7月母猪产仔出现弱胎、木乃伊胎、死胎情况,流产率18%左右。
同期养殖场中幼崽出现呕吐、食欲不振、高热、抽搐等症状,3日后幼崽病死数量8头,死亡率20%左右,7日后幼崽病死数量为25头,死亡率60%左右。
养殖场主采用多种抗生素对猪群进行治疗,无明显疗效,猪群中病情持续蔓延,为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症状与病变受抵抗力、易染度及病毒性质等因素使病猪在发病时期所产生的症状表现也有很大区别。
初生幼崽:其发病表现主要有无法进食、呕吐腹泻、四肢不稳、颈部僵硬、昏迷死亡等情况,发病后幼崽多数在1- 2天内死亡。
断乳前后:此时期的幼崽感染猪伪狂犬病的几率较初生幼崽要低,发病症状与初生幼崽大致相同。
成年猪:在感染猪伪狂犬病后不会出现明显发热情况,主要表现为呼吸有杂音、咳嗽等呼吸系统病症,并伴随着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情况,死亡率极低。
怀孕母猪:母猪在感染猪伪狂犬病后最常出现症状为产下死胎、弱胎,流产也是病发的主要症状。
3、诊断初步诊断:根据资料显示的病猪发病情况可以初步断定其与猪伪狂犬病发病症状基本相同,根据仔猪死亡率及母猪症状可以初步诊断此养猪场中发生的传染性疾病为猪伪狂犬病。
病毒分离和鉴定:采取脑组织、扁桃体,用PBS制成10%悬液或鼻咽洗液接种猪胚成纤维细胞,于18-96 h出现病变,有病变的细胞用HE染色,镜检可看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4、防治措施在伪狂犬病临床中尚未研制出可以有效治疗此种疾病的药物,因此只能采用疫苗接种及时控制防治等措施,避免病毒在猪群中大规模的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