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温性草原类草地的分布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8
青海柴达木盆地区天然草地分布特征辛玉春;张继军;李晓明【摘要】草地资源是柴达木盆地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面积占盆地内土地资源的35.78%.柴达木盆地区的草地资源有以下特点:盆地内以荒漠类草地为主,四周山地草地类型又具有明显的高原地带性特征.受地下水位等影响,又具有隐域性的非地带性分布特征.盆地内天然草地类型呈现出向心形环状分布特点.盆地是全省荒漠类草地和低地草甸类草地的集中分布区.由于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区域内草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期刊名称】《青海草业》【年(卷),期】2016(025)002【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柴达木地区;天然草地;分布特征【作者】辛玉春;张继军;李晓明【作者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西宁810008;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山东日照276800;青海海西州草原站,青海德令哈8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3调查研究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北部,范围涉及青海省海西州的格尔木市(不含唐古拉山镇)、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3个行委工委地区。
盆地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依昆仑山。
地理坐标为北纬35°01′~39°19′,东经90°07′~99°46′之间,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延伸,东西长850km,南北宽350~450km,面积25.30×104km2,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36.32%。
柴达木盆地区是个封闭的高原构造盆地,地貌类型多样,有冰川冻土地貌、干燥剥蚀山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湖积地貌等[4],不同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孕育了独特的植被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柴达木盆地区的草地资源不同于青海高原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和特征。
草地资源是柴达木盆地区牧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研究和分析该地区草地资源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天然草地优良饲用植物及营养成分李旭谦【期刊名称】《《青海草业》》【年(卷),期】2019(028)004【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草地; 植物; 饲用; 营养成分【作者】李旭谦【作者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8根据最新调查资料,青海省有草地总面积4212.72×104h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4191.72×104hm2,草地总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0.47%,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72%。
青海省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广袤丰富的草地资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草地植物丰富多样,是各类牲畜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青海天然草地植物中优良的饲用植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居多。
具有适口性良好、耐牧性强、营养价值高的特点。
本文就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等家畜喜食的优良饲用植物及营养成分作一简要叙述。
1 禾本科饲用植物据资料统计,青海天然草地上,禾本科植物常见种类约43属,127种。
其中,绝大部分植物都是牲畜喜食的优良牧草,其发育的地理环境多为草原类天然草地类型。
1.1 针茅属(Stipa L.)植物作为饲用植物的针茅属植物种类主要有:异针茅(Stipa aliena)、长芒草(S.bungeana)、短花针茅(S. Breviflora)、大针茅(S. grandis)、沙生针茅(S.glareosa)、紫花针茅(S. purpurea)、西北针茅(S. krylovii)、戈壁针茅(S.gobica)等。
其中的大部分种类属于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类草地的建群种和优势种。
该属中的多数植物种类返青早、蛋白质含量和产量适中,耐牧性强,为牲畜喜食;其缺点是在植株结实期,颖果具芒针,在此期放牧,容易刺伤牲畜。
因此,在放牧利用时,要避开针茅属植物的结实期间再放牧。
据分析,针茅属植物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在6.16%~9.58%之间,粗脂肪含量为1.68%~2.01%,粗纤维含量为29.63%~34.02%,无氮浸出物含量为44.47%~47.53%,适口性为中等,是青海天然草地上的中等牧草。
青海省土砾质荒漠草地分布及基本特征才红梅;吴阿迪【摘要】对青海省土砾质荒漠亚类草地的分布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为该亚类草地的利用、保护和维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基本资料.【期刊名称】《青海草业》【年(卷),期】2011(020)002【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土砾质;荒漠;草地;特征【作者】才红梅;吴阿迪【作者单位】乌兰县草原工作站,青海,希里沟,817100;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3土砾质荒漠亚类草地,是温性荒漠类草地的一个亚类,在青海省温性荒漠类草地中所占比重最大,草地总面积 2252547hm2,占该草地类的77.91%;草地可利用面积1477597hm2,占本草地类可利用面积的76.66%,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
为此,本文特对该亚类草地做一专题描述。
1 土砾质荒漠亚类的分布及特征青海省天然草地中的土砾质荒漠草地主要是指生长发育在沙性为主的沙壤质和含土质较高的沙质、沙砾质区的荒漠草地。
其分布区主要在柴达木盆地冲积倾斜平原和盆地南部的山前洪积沙砾带以及共和盆地、湟水谷地局部的低山丘陵区。
在柴达木盆地该亚类草地呈带状分布,即从茶卡盆地的南部沿青藏公路到都兰县巴隆乡,并向南可延伸到南部昆仑山的浅山谷地,向西甚至在纳赤台周边的干旱沟谷亦有分布。
另一分布带从德令哈市向西经大柴旦延伸到苏干湖的南侧,占据了山前戈壁平原、山麓淤积平原、洪积扇、干旱低山和沙丘。
该亚类分布区生境条件干燥、酷旱,降雨稀少,年降雨量往往不足100mm;蒸发强烈,超过降雨量的20倍以上。
在牧草生长季中,水热条件极端不均衡。
土壤类型多样,以灰棕漠土、棕漠土为主,含有多量可溶性盐和石膏,有机质含量极低。
组成该亚类草地的植物种类都是耐旱性极强的旱生和超旱生种类。
组成草地型的植物优势种有数种盐爪爪(Kalidium spp.)、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五柱红砂(R.kaschgarica)、蒿叶猪毛菜(Salsola abrotanoides)、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沙蒿 (Artemisia desertorum)、米蒿 (A.dalailamae)、合头草(Sympegma regetii)等。
海东地区草地资源基本情况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海东地区草地资源基本情况)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海东地区草地资源基本情况的全部内容。
海东地区草地资源基本情况及目前工作的几点建议.一、草地资源及生产力水平按照省上的安排部署,1980年至1988年全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草地资源调查,此后未进行调查。
据此次调查,全区草地面积1300。
34万亩(866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4.2%,其中平安县85。
74万亩、互助县304。
53万亩、民和县147。
13万亩、乐都县242.17万亩、化隆县315.19万亩、循化县205。
58万亩;全区可利用草地面积1110。
53万亩,占草地面积的85.39%,平均亩产草量189.59公斤,其中8级草场(产草量50公斤以下)面积占0.54%,三级草场(产草量600—400公斤)面积占2.67%,6级草场(产草量200—100公斤)面积占44.08%.据1986年测算,草地超载133.98万羊单位。
2010年全区草地可载畜113万个标准羊单位,草地仍然超载。
我区根据地势高低、雨量多寡,人们习惯上分为脑山、浅山、川水地区,草地类型的划分基本上与以上区域划分吻合。
全区草地中,分布在川水、浅山地区的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类草地占38%,分布在脑山地区的高寨草甸类草地占35%,分布在川水、浅山地区的附带类(地埂、路边、渠边、河漫滩地)草地占20%。
总体上草地分布零散,除脑山地区草地联片,浅山、川水地区耕地穿插其间。
由于草原保护、建设缺乏,超载过牧,鼠虫害等,草地生产力逐年下降,草地退化,据不完全调查(1987年以后未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草地退化面积达350万亩,其中中度以上退化面积达150万亩.据循化县、互助县调查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青海湖地区植被及其分布规律
青海湖地区植被分布受海拔、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分布为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荒漠草原、沙地灌丛和沼泽湿地等。
其中,高山草甸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于海拔3000-5000米之间,由高山植物如针茅、藏花草、红豆杉等组成。
亚高山草甸则分布于海拔2500-3500米之间,由牧草等草本植物组成。
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3000米之间,由矮草、灌木等组成。
沙地灌丛则分布于盐碱地和沙漠地带,由沙生植物如矮锦鸡儿、梭梭等组成。
沼泽湿地则主要分布于海拔28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由水生植物如香蒲、莲子草等组成。
总体来说,青海湖地区的植被分布具有海拔垂直带状分布的特点。
同时,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分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 1 -。
青海省草地资源(一)天然草场的总量与特征1.天然草场的总量青海省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
全省有天然草场3,645万公顷。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16O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86.7%。
冬春草场面积为1,586.37万公顷,夏秋草场面积为1,574.6万公顷,分别占草场总面积的 49.92%和 5O. O8%。
青海省的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十分之一,居全国第4位。
按照全国统一分类系统,青海省草场分为9个类,7个亚类,28个草场组,173个草场型。
常见的植物有1,616种,其中有饲用价值的1,184种。
全省草场平均每公顷产鲜草2,533.2公斤,总产量为796亿公斤,平均O.9公顷草场养1只羊。
2.天然草场的特征(1)草场类型以高寒草甸为主体。
全省天然草场面积大,分布广,所处自然条件差异显著。
因此,草场类型丰富多样。
有山地干草原、高寒干草原、山地草甸,也有高寒草甸,山地、平原、荒漠、高寒荒漠,潮湿的沼泽化草甸,湿润的灌丛、疏林等。
高寒草甸面积为2,400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65. O6%,构成了我省草场的主体。
(2)豆科牧草比重小,莎草、禾草占优势。
豆科牧草蛋白含量高,是优良牧草。
全省豆科牧草约64种,仅占草地植物种数的4.6%。
主要有黄芪、棘豆、锦鸡儿等,大部分有毒、有刺。
可食豆科的牧草大多植株低矮或匍匐生长,牲畜难以采食,利用率低。
莎草科、禾本科牧草适合青海省寒冷的气候条件,生长发育良好。
据统计,全省173个草场型中,以莎、禾草为优势种或在草本层中占优势的草场型有111个,占草场型总数的64.16%。
草场面积为3,3O0万公顷,占全省草场面积的90.03%。
(3)牧草营养丰富,具有“三高、一低”(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特点。
据分析,禾本科牧草粗蛋白质含量10.86%(干物质,下同),莎草科、豆科、菊科、蓼科、蔷薇科牧草粗蛋白质含量都在13%以上;粗脂肪含量除了蓼科1.98%外,其他各科都在2%以上;无氮浸出物除了藜科39.62%外,其他各科都在4O%以上;粗纤维含量均在35%以下。
草原植被类型的特点
草原是指草本植物生长茂密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草原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根据气候、土壤、地形和海拔高度等因素,草原植被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下面介绍草原植被类型的特点:
1.草甸:草甸是草原植被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
草甸植被主要由多种草本植物组成,植物高度较低,一般不高于50厘米。
草甸植被具有丰富的物种组成和良好的景观效果。
2.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分布在高海拔地区,主要由矮秆草和禾本科植物组成。
高山草甸植被具有耐寒、耐旱、抗风等适应性强的特点。
高山草甸是我国珍贵的生态资源之一。
3.草原灌丛:草原灌丛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由草本和灌木植物组成。
草原灌丛植被环境具有干旱、寒冷、风大等特点,植物适应性强。
草原灌丛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沙地草原:沙地草原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沙漠地区,由低矮草本和灌木植物组成。
沙地草原植被具有耐旱、耐寒、抗风等特点,是沙漠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之一。
总体来说,草原植被类型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保护和发展草原植被是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