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饵料轮虫培育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34.67 KB
- 文档页数:3
利用天然饵料——轮虫培育团头鲂鱼苗的试验报告
付增才;王志远;郭维士;魏法权
【期刊名称】《黑龙江水产》
【年(卷),期】1993(000)0S1
【摘要】团头鲂原本为长江中下游一些湖泊中特有的野生种类,其肉味鲜美可口,北方称之为“鲂鱼”、“鳊花”。
1960年由柯鸿文等对其繁殖与饲养进行了研究,1964年开始在国内推广驯养。
至此,团头鲂在南方大部分省份中,其产量占总产量的10%以上,而在哈尔滨地区目前只是零星存在和自行繁殖,尚未形成以团头鲂为主的大面积饲养。
之所
【总页数】3页(P19-20,45)
【作者】付增才;王志远;郭维士;魏法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浦江一号"团头鲂与普通团头鲂亲本繁殖力及鱼苗培育对比试验 [J], 陈焕根;王凤明;梅肖乐;王明宝;熊淮生
2.北方地区如何充分利用轮虫培育优质鱼苗 [J], 李霞
3.利用轮虫培育鱼苗水花技术 [J], 冉井洪
4.利用轮虫和豆浆培育团头鲂鱼苗对比试验 [J], 刘敏[1];付增才[2]
5.利用轮虫高密度培育鱼苗的试验小结 [J], 孙大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轮虫的培育条件和饵料基础研究进展作者:邓平喻运珍艾桃山张生元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6期摘要从温度、pH、光照周期、氨氮、溶氧及盐度6个方面探讨了作为渔业生产开口饵料的轮虫的培育条件的优化,从单胞藻、酵母、有机碎屑和细菌等方面探讨了轮虫各种饵料的优缺点,并对轮虫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轮虫;培育条件;饵料筛选中图分类号 S96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6-09054-03Research Progress on Culture Conditions and Food Elements of RotiferDENG Ping,ZHANG Sheng-yuan et al(Wuhan Fisherie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207)Abstract The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of rotifer was discussed from 6 aspects of temperature, pH, photoperiod, ammonia nitrogen, dissolved oxygen and salinit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etary were discussed from aspects of algae, yeast, bacteria and detritus.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duction of rotifer were analyzed.Key words Rotifer; Culture conditions; Food types自1960年Ito发现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海水鱼类育苗的活饵料以来,轮虫作为鱼类和甲壳类的重要开口饵料在生产中广泛应用[1]。
养鱼活饵的人工培育摘要:1.轮虫轮虫是一种小型浮游生物,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等特点,是开口摄饵期的重要生物饵料。
人工培养以盐度(1千克水中所含盐分的总量)1%~2.5%为宜,适温范围为10~40℃。
大规模培育可采用土池或水泥池。
培养程序包括清池、繁殖藻类、接种、日常管理和定期采集等。
1.轮虫轮虫是一种小型浮游生物,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等特点,是开口摄饵期的重要生物饵料。
人工培养以盐度(1千克水中所含盐分的总量)1%~2.5%为宜,适温范围为10~40℃。
大规模培育可采用土池或水泥池。
培养程序包括清池、繁殖藻类、接种、日常管理和定期采集等。
清池常用60毫克/千克漂白粉(施药1天后用碳酸钠进行消氯处理)。
清池后,即可繁殖藻类和接种轮虫。
轮虫的饵料有扁藻、小球藻和硅藻等,每2天施肥1次(氮肥2毫克/千克),待藻类密度达每毫升100×10E4个时,按每10毫升1个轮虫(或冬卵)的比例接种。
轮虫在水温25~30℃、盐度2%~2.5%、光线5000勒克斯以上,经常换水和适当充气的条件下,一般15天左右即可大量繁殖,当密度达到100个/毫升以上时,可用150目尼龙筛网采集。
2.卤虫卤虫的干物质中含蛋白质80%以上,富含各种水产动物幼体所缺乏的必需氨基酸,是一种优质饵料。
培养卤虫的要求:①盐度7%~11%,以保证无敌害生物;②pH值7.8~8.9;③溶氧2~3毫克/升;④硫化氢未测出;⑤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规定渔业水质标准;⑥温度25~30℃;⑦光照为自然光,不适宜长期黑暗;⑧水体肥度为保持水体透明度15~20厘米。
卤虫人工培养的主要方式有室外盐池批量养殖和室内高密度精养。
首先,在注满水的池中施用适量化肥及有机肥,繁殖天然饵料,也可投喂米糠、乳清等农副产品下脚料作卤虫饵料。
室外大量养殖时,应投放孵化后的无节幼虫,每1公顷池中投入50克卤虫卵孵化出的无节幼体。
通常情况下,在一个收获季节(6个月)内,每公顷可收获卤虫干卵15~20千克,或鲜虫1000~1500千克。
养殖与饲料2018年第2期摘要本文主要从轮虫的生物学特性、轮虫与鱼苗的关系介绍了鱼苗时期的最佳饵料———轮虫,并提出鱼苗池中轮虫的增殖方法,包括生石灰排水清塘、施有机肥、注水、轮虫生长检查、控制敌害、翻动底泥、鱼池轮养。
充分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提高鱼池的生产效能。
关键词鱼苗;轮虫;增殖收稿日期:2017-12-05刘汝莲,女,1964年生,副高。
1轮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1)形态。
轮虫是一种很小的多细胞动物,体长一般为100~500μm ,体形变化大,全身为一层乳白色或淡黄色的表皮所包裹。
其主要特征为体前端具有纤毛的头冠;咽喉部有咀嚼囊,其内有咀嚼器;体腔两侧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有焰茎球。
多数轮虫身体由头、躯干、足3个部分组成(有的无足)。
2)生活周期。
轮虫在1年的大多时间里是由雌体进行孤雌生殖,雌虫产夏卵(即非需精卵)。
1个雌体一生所产的夏卵数一般为10~20个,卵产出后1~3d 即孵出,几天后达性成熟并继续进行孤雌生殖,这种雌体称为不混交雌体。
当环境恶化或剧烈变化时,就出现另一种只产冬卵(即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冬卵若未经受精则孵出雄虫(体小而退化),不吃任何食物,行动非常迅速,遇到雌虫便进行交配,之后马上死亡,若找不到雌体则只生存2~3d ;若经过受精则分泌一层比较厚的卵壳,形成休眠卵。
在自然环境下,通常每年只有1~2个混交世代,而有20~40个不混交世代。
从休眠卵孵出的第一代一般都是不混交雌体,以后则不混交和混交雌体都可能出现。
轮虫的寿命(从孵出到死亡)变化较大,由几天到几周不等,如萼花臂尾轮虫6d ,矩形龟甲轮虫22d 等。
3)隐生。
轮虫有隐生的特性,环境条件恶化,如水体干涸,温度不适宜时,某些种类可以停止活动,代谢几乎无法测量,当环境适宜时又复苏,称为隐生。
4)生活方式。
轮虫的基本生活方式有2类,一类是营浮游或兼性浮游生活,另一类是营底栖,附着或固着生活。
5)食性。
轮虫大多数种类是滤食性,其食物为浮游藻类、细菌和腐屑等;还有一些种类如晶囊轮虫、疣毛轮虫、多肢轮虫等是捕食性,捕食其他轮虫、小形枝角类和较大形的鞭毛藻类等。
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方法在鱼塘养殖业中,苗前培育是确保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而轮虫作为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鱼类饲料,其培育方法对于提供充足的鱼类食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中等难度的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方法,帮助鱼塘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
首先,为了培育轮虫,我们需要准备合适的培养容器。
一般来说,透明的塑料容器是最常用的选择,容器的大小应根据养殖需要来确定,一般选择30厘米×20厘米×10厘米的大小即可。
其次,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选择对轮虫的生长繁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培养基有牛粪、鱼粪等有机肥料,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等无机盐。
将培养基放入容器中,以适度湿润为宜。
接下来,将轮虫的种子放入培养容器中。
种子可以通过购买或者从已有的培养容器中获取。
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并轻轻拍打容器,使种子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然后,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
轮虫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一般来说,温度在20℃-25℃之间,湿度在80%-90%之间,光照强度适中即可。
可以利用保温箱、湿度计和灯具等工具来控制环境条件。
最后,定期管理和维护培养容器。
轮虫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7天,当轮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筛网或其他过滤设备将轮虫分离出来,以便后续的喂养。
同时,要保持培养容器的清洁,避免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
总之,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是提高鱼类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适宜的容器和培养基,维持适宜的环境条件,定期管理和维护培养容器,我们可以有效地培育出充足的轮虫作为饲料,提供鱼类所需的营养。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鱼塘养殖者在苗前培育轮虫方面有所帮助。
淡水轮虫土池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李飞;郭建林;张宇飞;胡廷尖;黄鲜明;刘士力;王雨辰【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28【摘要】淡水轮虫是淡水水产动物育苗的优质饵料之一.在总结传统的土池水花鱼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确立了土池培育淡水轮虫的技术,旨在建立一种高效低耗的淡水轮虫培育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22 ~25℃下利用豆浆对浮游植物和轮虫进行同步培育,投入豆浆后第6天轮虫密度可达高峰期,所培育的轮虫高峰期时密度可达40 ~50个/ml.将培育的轮虫运用于花鱼骨和黄尾密鲴的苗种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土池中进行淡水轮虫培育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使传统的淡水鱼苗培育技术更具有科学性和确定性,同时也可为工厂化的水产动物育苗提供优质、适口的生物饵料.【总页数】2页(P9786-9787)【作者】李飞;郭建林;张宇飞;胡廷尖;黄鲜明;刘士力;王雨辰【作者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1;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1;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1;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1;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1;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3.21+4【相关文献】1.5种淡水浮游藻对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比较研究——藻的最适投喂密度及轮虫相应的种群增长 [J], 王金秋;李德尚;曹吉祥2.中华绒螯蟹种苗静水土池塘培育技术研究Ⅲ:室内育苗和土池育苗经济效益和?[J], 庞璞敏3.轮虫土池培育技术 [J], 刘伟顺4.三种鲫鱼外寄生车轮虫分类学及异齿车轮虫致鳃组织病理学研究——重庆地区淡水车轮虫研究Ⅱ [J], 唐发辉;赵元莙5.小车轮虫、三分虫种类及周丛小车轮虫种群周年动态——重庆地区淡水车轮虫研究Ⅰ [J], 赵元莙;唐发辉;唐安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苗下塘前适口饵料培养轮虫是鱼苗的开口饵料。
在池塘中直接增殖轮虫是解决鱼苗开口饵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
发塘池培育轮虫的具体方法如下。
鱼苗下塘前十五天前清塘,药性消失后注水50~60厘米。
并立即向池中施放有机肥料以培养浮游生物。
这种培育鱼苗的方法称之为“肥水下塘”。
鱼苗下塘前施用的肥料可因地致宜,一般使用人粪尿、鸡粪、猪粪、牛马粪也可以使用鲜嫩易腐烂的草类都可以使用。
施肥方法以往都使用堆肥,每亩一次用量较大,一般粪肥每亩用量200~250公斤,绿肥300~400公斤,如果草的质量差或以加大用量。
为了加快肥水可兼施无机肥料,一般每亩施用氮肥(硫酸氨、尿素等)4公斤、磷肥(过磷酸钙)4公斤。
无机肥的施用需全池泼洒。
堆肥是将肥料放在向阳的浅水区,可靠近注水口,但要远离将来出池的起网位置。
肥要全部淹在水中,以加速肥料的腐烂分解。
而且要隔二天三天翻动一次,以利于肥料扩散到水中提高肥效。
培养鱼苗下塘适口饵料需要掌握施肥时间,这一点十分重要。
施肥后浮游生物―轮虫形成高峰时下塘才能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饵料生物。
鱼苗下塘过早或过晚,轮虫的生物量未达到高峰或高峰已过。
鱼苗的饵料生物不足会直接影响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在池塘施肥后,各类浮游动物形成高峰的规律是:先形成高峰的是原生动物、其次是轮虫,再次是枝角类,最后是桡足类。
这与鱼苗下塘到夏花分塘整个过程中,对食物大小变化的要求是:轮虫和原生动物→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这同池塘浮游动物形成高峰的顺序是一致的。
池塘适时施肥即可很好地利用这二者的一致性,使鱼苗下塘后下好出现轮虫高峰期,不但刚下塘的鱼苗有充足的适口饵料,而且以后各个发育阶段也都能有丰富的适口饵料。
所以适时施基肥和鱼苗适时下塘是养好鱼苗的关键。
轮虫繁殖的数量和达到高峰的时间与轮虫休眠卵的数量及水温密切相关。
如塘底淤泥厚,保水力强,并大量追施过有机肥的池塘,则淤泥中的轮虫休眠卵就多,而新开池塘,或沙质底,渗漏严重或淤泥虽厚但盐度较高的池塘,则轮虫的休眠卵均很少。
规模化培育饵料生物—轮虫试验方案
杨瑞斌
目的:在低温(2月-3月)及高温(7月-8月)季节,室外池塘无法培育足量的浮游动物来满足此时批量化生产鱼苗的开口及培育饵料需求,经初步认定:萼花臂尾轮虫具有适于室内规模化培养的潜质,现拟通过试验摸索出一套能应用于苗种生产实践的萼花臂尾轮虫规模化培育技术,以满足非常时期鱼苗开口及培育饵料的需要。
总体思路:分五步走:一、初步分离提纯萼花臂尾轮虫物种,以休眠卵等易于保存的方式保种;二、实验室条件下摸索出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条件(包括营养需求及培养生境条件);
三、在第二阶段的结果支持下提出批量化生产工艺要求及设施要求,成本概算;四、批量化生产工艺条件下培养条件优化;五、批量化生产设备及生产场所建设及运行。
基础参考数据:根据王金秋(博士后出站材料)中相关数据作为本研究试验的基础参考数据。
100万尾鲤仔鱼日需要37.5-75×107个萼花臂尾轮虫,需要10 m3培养装置(55-63个/ml/d)
每步主要工作:
一、萼花臂尾轮虫的分离
1、见胡博士安排
2、从疑似产品--芳草公司(黄豆粉)产品中检测、分离、鉴定
3、安排研究生分离
4、外购—查信息
二、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条件
(一)营养需求
1、常量营养及剂量
酵母蛋白
光合细菌
2、微量营养
红霉素
维生素B、C
3、培养物总配方
(二)生境条件
光照
PH
温度
氧气
?
三、批量化生产工艺要求及设施要求
三级分级培养:实验室内—1000ml—10L—50L—300L
四、批量化生产工艺条件下培养条件优化
五、批量化生产设备及生产场所建设及运行。
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董娟(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00433)摘要萼花臂尾轮虫是水产苗种开食和早期培育阶段的优良饵料,可以在淡水中培养。
传统养鱼的肥水下塘经验,是利用藻类、轮虫、枝角类等的混合群体供饵,利弊兼有。
本研究采用单胞藻、酵母及光台细菌单独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获得纯净的适口饵料,为工厂化育苗提供饵料保证。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技术生物饵料酵母光合细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隶属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系池塘、湖泊、江河中常见的浮游动物,一般近岸较多。
萼花臂尾轮虫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为100-500μm;体壁由一层表皮细胞、皮下肌肉及皮层(由表皮细胞分泌出的骨蛋白稍稍硬化后形成)所组成;它的繁殖力强,世代交替快(通常仅6d),一年的大部时间由雌体进行孤雌生殖;运动缓慢,速度一般小于0.02cm/s,适合于水产动物的幼苗摄食。
萼花臂尾轮虫的地理分布范围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所以已成为许多水产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特别是作为鱼、虾、蟹类幼体的开口饵料。
目前,水产动物育苗生产中大量培养的轮虫主要是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但在纯淡水中培养褶皱臂尾轮虫难度很大。
萼花臂尾轮虫可以在纯淡水中繁殖生长,我国传统养殖技术中的鱼苗“发塘”所强调的肥水下塘,实质上就是以土池培养包括萼花臂尾轮虫在内的天然开口饵料混合种群。
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步精深,对优质的开口饵料要求分离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作为批量生产的首选种。
一、种的分离和保种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所需的种可以自己分离,也可向有关单位购买。
在温暖季节(水温>15℃),用浮游生物网(200目)从池塘沟渠中捞取浮游生物样品,在解剖镜下比较容易将轮虫分离。
为避免其它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吸于一清洁的玻片上,经观察后再转到小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以保证轮虫种的纯度。
轮虫强化培养的研究进展谭树华1 周杰良2(1.厦门大学海洋系,3610052.湖南生物与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系,410126) 轮虫是海水鱼虾类苗种生产中的重要开口饵料。
目前使用的轮虫主要有Brachionus plicatilis (L型)和B.rotundcformis(S型)两种。
由于海产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的繁殖速度小于轮虫的摄食量,在大规模轮虫培养中单胞藻不能满足需要,制约了轮虫的生产。
用酵母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 UFA)的人工饵料是替代单胞藻最常用的办法〔1、2〕,但其必需脂肪酸(EFA)缺乏或不足,用作轮虫的饵料前需进行EFA的强化〔3〕。
目前,轮虫培养在EFA强化、替代饵料、高密度培养、冷冻藻保存利用和休眠卵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必需脂肪酸需求的研究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是海水仔、稚鱼及甲壳动物的必需脂肪酸,对幼体的生长、发育、存活起重要作用,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和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是最重要的n-3HUFA〔4〕。
DHA和EPA对细胞膜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神经发育及繁殖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有重要影响〔4、5〕,并且影响鱼苗色素的正常沉着和激素形成〔6〕。
Watanasbe和Kiron(1995)报道了5种海水仔、稚鱼对n-3HUFA的需要量为饵料干重的1.2%~3.9%。
XU等(1994)报道,HUFA对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成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对虾卵的受精率与卵的EPA含量,孵化率与DHA含量均呈良好的相关性(Cuzon et al 1994)。
DHA和EPA的生理作用不同。
Ibeas等(1997)研究了轮虫的EPA/DHA比率对金头鲷仔鱼发育的影响,用四种EPA/DHA比率不同的脂肪乳剂加富轮虫饲喂幼鱼,发现EPA/DHA比率最高时幼鱼生长最慢;对仔鱼脂肪酸的分析表明, EPA/DHA的比率与仔鱼生长呈线性相关,EPA/ DHA的比率为2∶1时幼鱼生长最快。
2020.12褶皱臂尾轮虫是一种微型浮游动物,隶属轮虫动物门、单巢纲、游泳目、臂尾轮虫属,主要分布在由暖温带到热带广大地区的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
褶皱臂尾轮虫凭借大小适口、繁殖迅速、活动缓慢和易于培养等优势,成了海水仔鱼和虾蟹幼体的开口饵料。
轮虫的质量和数量已成为限制水产养殖育苗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获得高密度和高品质的褶皱臂尾轮虫可更好地助力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一、轮虫的培育条件影响褶皱臂尾轮虫培育的因素有很多,环境因子的改变会诱发轮虫两性生殖,导致轮虫种群密度增长缓慢,造成培养的“崩溃”。
而人工培养轮虫的目的就是获得高生物量的轮虫,因此,培养条件要有利于维持轮虫的单性生殖,使种群“暴发式增殖”。
轮虫的培育条件主要包括温度、盐度、pH、氨氮、溶氧和光照等因素。
1.温度温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决定性作用,可以显著影响轮虫的种群增长和种群密度。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存温度范围是5~40℃,最适培育水温为28~30℃,最适繁殖温度为20~30℃。
董婧等(2014)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20~30℃),随温度的上升,轮虫种群密度最高峰时间前移,种群的增长率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盐度褶皱臂尾轮虫具有广盐性,在盐度1~60均有存在,种群增殖的最适盐度为15~25。
但是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大幅度变化耐受性低,盐差越大,轮虫的适应能力越弱。
轮虫对低盐环境的适应性强于高盐环境,在高盐条件下,轮虫后代的数量降低,脂肪酸的表达降低。
3.pH 褶皱臂尾轮虫对pH 的适应范围较广,适宜pH 为6~9,最适pH 为8~8.2。
pH 是反映水质的化学指标之一,pH 下降,标志着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溶氧含量降低,会影响轮虫的正常生理活动;pH 升高,总氨中分子氨的比值就升高,易于混交雌体的出现,减慢了轮虫的增殖速度。
4.氨氮氨氮是水产养殖中需重点关注的环境因子,特别是非离子氨(NH 3),由于其是亲脂性的小分子,容易穿透脂质性的生物膜进入轮虫体内,对轮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