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住宅特点及发展方向(稿)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4
台湾的国民住宅建设:经验及启示摘要:国民住宅是我国台湾地区的一种重要的住房保障形式。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
经过长期发展,台湾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国民住宅法律体系。
但是国民住宅占台湾整个住房供给量的比重并不高,实施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
近年来台湾的国民住宅的供给有多样化、市场化的趋势。
台湾国民住宅的发展历程给内地的住房保障建设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台湾;国民住宅;经验;启示1 国民住宅在台湾兴起并延续至今的原因台湾的国民住宅是由政府建造或在政府的资金帮助下建造的一种保障性住房。
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促使国民住宅在台湾兴起并发展的原因有多种,一下着重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原因分析。
1.1 经济方面的原因国民住宅作为一种保障性住房其供给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
从1987年开始,台湾结束了经济低迷期,房价迅速上涨,低收入者的住房难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以台湾省内房价最为昂贵的台北为例(如图一所示),从1987年开始,房价的增长率远远超过台北市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幅。
据台湾媒体报道,目前在岛内,无论是房价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还是房贷支出占每月收入的比例,都在不断攀升。
尤其在台北市和高雄县,房价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都在8倍左右,也就是说,全家人要8年时间不吃不喝才能买上住房。
而台北市和高雄县的房贷也超过了当地居民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图一:台北市房价与可支配所得增长率(资料来源:石振弘,台湾住宅补贴制度与都市地区中低收入家庭之互动-以台北市为例,2000年中华民国住宅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1.2 政治方面的原因1969年台湾当局迫于内外压力举办“中央民代”增补选,这被认为是台湾首次重大的民主化事件。
从1987年7月15日开始台湾实行解严,解严后社会团体的民主抗争和社会保障要求日益强烈。
1989年8月26日,在台北市的主要街道上,数万名民众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地价暴涨造成许多中低收入者无法购买住宅。
探访台湾3层小楼,100㎡夫妻俩二人居,岁月静好多少人羡慕不知道去过台湾旅游回来的小伙伴对台湾的住房是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小当家在和几去过台湾旅游好友聊天中,普遍的感觉就是台湾的城市算是比较旧,因为台湾的城市建筑,大多都七八十年代的了,到现在看起来难免留有岁月的痕迹。
因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比较快,有着号称四小龙的时期。
台湾的房子没有使用年限,因此,没有多大必要大肆建造。
当然,也有台湾现在的经济实力大不如从前了,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口需求。
大拆的话也是拆不起,这些房子都是私人产权,比较零碎,拆起来不但费用高,手续也特别麻烦。
那么,好奇的我们是不是想知道台湾的同胞们的家居环境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和大家走进台湾这栋100㎡的三层小楼来看看,来参观一下这对夫妻俩的新房的室内装修设计效果吧。
▼平面户型图房子面积:100㎡(三层小楼)房屋格局:3房3厅4卫装修风格:现代简约项目设计:砌贰设计这栋三层小楼独栋透天立地,近期打算在家盖楼的小伙伴们可以拿来做样板,是个很不错的例子,空间功能齐全,设计的美观时髦又不失实用性。
室内的墙体的格局不见一丝的压迫感,设计师摒弃了复杂的设计元素,以顺延流畅来主导整个室内空间,加上室内软装的细节搭配,来打造出你心目中想要的家。
▼一楼入户设计推门而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透明的玻璃砖隔断,带有一缕缕的日光使得整个玄关处采光非常的充足。
墙壁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是女主人亲自手工制作的,颇有几分意思。
玄关的腰立柜设计一体成型,台面上的大理石材质和温软的原木形成了反差对比。
▼一楼客厅设计移步走出了杏黄色的大理石地砖区,来到了一楼的客厅区,为了遮掩客厅和电梯之间的区域,在主体墙上设计了一个全墙的收纳架,有效的化解了进出电梯使得突兀感。
看似简单的隔断设计,其实在细节上做了很多纵横有序的拼接手法,多道不同材质的运用其中,如灰色的镜面元素、纹理清晰的白大理石电视墙,都衔接着LED的氛围灯带。
▼一楼餐厨设计餐厅大量使用清雅的木质元素,搭配烟熏的胡桃木餐柜和作画划开了餐厨的另一道风景。
台湾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的建筑风格已经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面貌。
从古老的传统居所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每一种建筑风格都代表着台湾人民的智慧和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台湾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台湾的传统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传统中国建筑风格,结合了闽南、客家和福建的建筑特点。
传统的台湾建筑使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这种结构在古中国建筑中非常常见。
这种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例如传统的厅堂建筑中通常有天井,以增加通风和采光效果。
此外,传统台湾建筑的屋顶通常采用钢板瓦或几何形状的瓦片,这些瓦片具有优秀的排水性能,以应对台湾多雨的气候。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台湾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现代台湾建筑更加注重创造性和创新性。
高楼大厦开始在台湾的城市中崛起,并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这些现代建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量使用玻璃幕墙以提供宽敞和明亮的空间。
现代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全球范围内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如欧洲、美洲和亚洲等。
然而,即使现代建筑风格在台湾流行,传统的台湾建筑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许多人选择在传统建筑中生活或工作,因为它们代表着台湾的根源和传统价值观。
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高背厅(Hhisa),是许多居住者所喜欢的特点。
高背厅是通往房屋的入口,通常有一个宽敞的门廊,人们可以聚集在那里与家人和朋友交流。
另一个有趣的台湾建筑风格是日式建筑。
在二战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的文化和建筑风格对台湾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台湾的一些城市和乡村,可以看到一些日式建筑,如庭院、滑动门和传统的装饰。
这些建筑具有简洁、自然和谐的特点,给人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最后,台湾的现代建筑也开始追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许多新建筑加入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绿色建筑和垂直农场在台湾越来越受欢迎,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总而言之,台湾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功能性到创新性。
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传统时期,台湾的典型民居,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且白石红砖双翘脊加燕尾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居住建筑(参见“台湾典型传统民居鸟瞰图”),而为人们所熟识。
其实,无论是从建筑风格或样式、布局或构成的形式上看,或者是从建筑观念思想、风俗意识等的内涵上论,都是源于邻近的海峡对岸的大陆闽南,迄今的两岸民居建筑遗存,尚可找到这一脉络的传承关系。
或者简言之,台湾传统民居,就是传承于闽南传统民居的。
一、建筑形式台湾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人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予认识。
一方面是自前而后、从总体平面布局上着眼,看其各部分构成空间的情况和特征;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从立面造型样式和构造上观察,分析其各个组成构件的形态和风格。
然后,来与闽南的传统民居作比较,人们或许会有惊讶的发现--难道这是一种巧合?1、平面布局由于台湾大部地区,地处约北纬22度—25.3度、东经120度-122度之间,刚好是躺在北回归线上而重心稍北,故其传统民居多取南北朝向而坐南朝北;民居总体通常呈南北稍长的矩形的院式建筑构成平面,有明确的纵中轴线,且基地的建筑总体规划也重心在北,以前(南)埕、后(北)厝为基本构成平面形式,先入前埕、再入后厝,后厝的入口大门朝前埕,这便构成为“前埕后厝”的总体基本联系。
“前埕”,一般也为矩形,由于前埕通常所占面积比例(与后厝面积之比)较小,故而其矩形却是东西稍长、南北稍短。
也一般是铺砌地产的长条凿平白石板的埕面,所铺石板有规则地纵横交错,与主体建筑呼应地也分成三个区,以中区的纵中轴线为对称的左右相同或相似的铺砌而成;然后围以周垣,留下中轴线两侧对称的左右入口,或在南墙两侧,或分置东西墙,而南墙中轴线上的稍高的部分为“照壁”。
这便构成了一个围合的院式“埕”,也为整座民居建筑的前奏部分。
“后厝”,在前埕之北,一般与埕的东西向同宽,其包括纵中轴线上的“主厝”和通常是对称的东西两侧的“护厝”两部分。
台湾建筑特色台湾建筑特色台南安平古堡说起台湾建筑特色,最为有名的就是台南孔庙、台北101大厦、台南安平古堡、台湾京华城等台湾标志建筑。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住民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台湾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台湾建筑特色台南安平古堡台南安平古堡简介:安平古堡,古称奥伦治城、热兰遮城、安平城、台湾城,位于今台湾台南市。
最早建于1624年,是台湾地区最古老的城堡。
自建城以来,曾经是荷兰人统治台湾的中枢、也曾经是郑氏王朝三代的宅第。
古堡建筑屋舍纯用红色砖瓦,黄昏时与落日相辉映,景色优美,安平夕照1953年获台湾省政府选为台湾八景之一。
台湾建筑特色台南安平古堡台南安平古堡建筑历史:名字由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继续使用荷兰殖民时期的两大城堡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并分别改名为安平镇及承天府;前者作为郑氏府第,后者作为全台政治中心。
入清后,政治中心移至内地,本城改为军装局。
后来一度沦为居民修筑房舍、清廷建造亿载金城的砖石来源。
日本占领时代,原有的城垣被铲平,改建成今日所见的日式海关宿舍与红砖平台,至此,荷式城堡的踪影荡然无存。
光复后,改名安平古堡,经整修原来日式宿舍,开辟为古迹纪念馆。
今日所见的安平古堡,虽已是历经多次整建后的模样,不复当年碉堡的宏伟壮丽,但是其所保存的丰富史料和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仍是非常值得一览的胜地。
大事记162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占领了澎湖,以之作为东亚贸易的转口基地。
1623年,荷兰人在一鲲鯓建立一座简单的砦城,这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
1624年,在与中国明朝的军队激战了八个月以后,荷兰人和中国官方达成协议,同意把设置于澎湖的要塞和炮台毁坏,而于1624年转移至台湾岛,中国则不干涉荷兰对台湾的占领。
荷兰东印度公司转进至不受明朝政府管辖的福尔摩沙大员,设立贸易据点,建立台湾史上第一个统治政权。
台湾特色建筑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地方,这个岛屿的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在台湾的城市与乡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独特而又各具特色的建筑物,它们代表了台湾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台湾传统的官邸建筑是台湾特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官邸通常坐落在优美的环境中,充满了古典的华丽和庄重。
例如,台北的“迎曦楼”是台湾最有名的官邸之一,它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代表。
这座宫殿式建筑物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细腻的装饰而闻名,代表了古代皇家的繁荣和尊贵。
在这些官邸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美学观念。
其次,台湾的传统民居也是台湾特色建筑的精髓之一。
台湾的传统民居通常由独特的砖木结构、简洁的线条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组成。
例如,在南投县的日月潭地区,有一种叫做“建筑”的古民居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在设计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特点是宽敞的庭院、凉爽的走廊和精美的雕刻装饰。
这些建筑被视为台湾传统文化的珍品,也是人们对古代台湾农村生活的浪漫想象。
另外,台湾现代建筑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台湾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创造出了一些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
例如,台北的“101大楼”是台湾的地标之一,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也是台北市的象征。
这座摩天大楼体现了台湾人对现代化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台湾的科技实力和经济繁荣。
此外,台湾还有一些融合了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建筑,如在高雄的“旗津渡轮站”,它将传统台湾渔村的元素与现代建筑风格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美感。
除了官邸、传统民居和现代建筑,台湾还有许多特色建筑,如庙宇、茶馆和老街等。
庙宇是台湾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们祈求神灵保佑和表达敬意的场所。
台湾的庙宇通常采用古典的建筑风格,色彩鲜艳且富有装饰性,给人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感觉。
茶馆是另一种具有台湾特色的建筑,它们是台湾人传统品茗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这些茶馆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氛围,品味正宗的台湾茶。
此外,台湾的老街也是台湾特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民居建筑台湾民居建筑: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台湾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岛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而在这个岛上,民居建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既记录着古老的传统,又展示了现代的风貌。
台湾的民居建筑因其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外观设计,展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
传统的台湾民居建筑源于中国大陆各个地方的建筑风格,经过改良与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传统福建式建筑。
福建人对台湾的移民带来了建筑技术和文化传统,因此台湾的许多古老宅邸都融合了福建式建筑的元素。
福建式建筑注重平面布局的对称和对景的布置,通常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将庭院融入建筑,形成一个和谐的空间。
同时,福建式建筑也在形式和结构上做出了一些改良,采用了更轻盈的木结构和更为灵活的造型,以适应台湾的地理环境。
除了福建式建筑外,台湾的民居建筑还受到客家、海南、客家和原住民等文化的影响。
这些文化的传入丰富了台湾的建筑风格,使之更加多元化。
例如,客家式建筑以其坚固耐用的特点而闻名,通常采用砖木结构,并在门楣上刻有精美的浮雕。
而海南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屋顶设计和彩绘装饰而备受瞩目。
这些不同的风格在台湾各地都有所体现,在建筑外观、结构和装饰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台湾民居建筑正在逐渐消失,让位给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然而,一些人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台湾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性,他们努力推动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一些历史街区和古迹保护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建筑得以保留,并以新的方式焕发出生机。
例如,在日月潭周边的苗栗县,一些古老的民居被改造成了酒店和茶馆,吸引着游客前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一些设计师还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这些建筑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功能和美学。
例如,台中市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它以传统台湾山林建筑为蓝本,将自然元素、民俗文化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了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
亚热带气候区的绿色探索——看中国台湾绿色建筑发展中国台湾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四面环海,气候炎热、潮湿,建筑普遍使用空调调节室内温湿度。
目前,台湾建筑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其总排放量的28.8%,而且,由于自然资源短缺,台湾地区能源对外依存度已达98%以上,急需降低对外能源依存度并积极开发新能源。
另一方面,人们对环境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朝着高层、密集方向发展,建筑环境日趋恶性循环化,迫切需要发展绿色建筑。
1发展历程2法律基础3智慧绿建筑中国台湾于2010年核定《智慧绿建筑推动方案》,正式将绿色建筑与信息技术产业(ICT)相结合,充分利用其在ICT产业方面优势,以建筑物为载体,导入智能型高科技技术、材料、产品与服务,使建筑物更安全健康、便利、舒适、节能减碳环保,并确立了“智慧住家→智慧建筑→智慧小区→智慧都市→智慧台湾”的发展模式,在改善建筑使用性能的同时,带动了关联产业发展,包括创新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绿色建材、相关智能化产品与服务,以达到绿色建筑效能升级的目的。
中国台湾智慧绿建筑内容4推广政策中国台湾建筑节能奖励措施5评价体系1.中国台湾绿色建筑评估制度中国台湾于1998年建立了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EEWH),并制定了《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为绿色建筑评估提供了依据。
EEWH系统是继英国BREEAM、美国LEED、加拿大GBTool之后,全球第四个绿色建筑综合评估系统。
1999年,中国台湾建筑研究所制定了“绿建筑标章”认证制度,将绿建标章作为绿色建筑具体的奖励与识别标志。
中国台湾绿色建筑九大评估指标系统(按与地球环境关系大小排序)自2004年起,EEWH系统采用分级评估法,以2003年获得绿建筑标章162个项目的得分统计为基础,依据“对数正态分布”制定了分级评估界线。
具体等级划分办法为:依据自然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比例,由可能性最高、最低得分82-12分,划定五个概率区间作为分级标准,即以得分概率95%(53分)以上为钻石级、80%-95%(42-53分)为黄金级、60%-80%(34-42分)为银级、30%-60%(26-34分)为铜级、30%(26分)以下则为合格级的五级评估系统。
台湾的住宅状况及发展对策
李玉兰;亦冬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1993(000)007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李玉兰;亦冬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
【相关文献】
1.我国台湾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台湾装配式建筑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J], 吕胜利;
2.融入绿色建筑特色的台湾农村住宅实践及其思考——以台湾嘉义县逐鹿社区永久屋为例 [J], 秦媛媛;周铁军
3.国际灾后住宅重建制度及重要经验研究——以俄罗斯、我国台湾与日本的住宅重建制度为中心 [J], 李连祺
4.台北市兴隆公共住宅
——台湾地区社会住宅与城市更新案例解读 [J], 凌琳;沙永杰
5.台湾的住宅问题与住宅政策 [J], 川濑光义;雷慧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建筑风格台湾建筑风格可能对于生活在台湾的人都不能说得清楚,建筑特点只有在了解其它之后才能归类出独特的风格,令人向往。
下面就台湾建筑风格和大家说明一下。
台湾民居有个很大特点:骑楼。
因为台湾常下雨,还有其他因素,所以早期盖的楼都是把一楼的门面往内缩,空出一条走道给人们行走。
但因为台湾的摩托车很多,所以骑楼有一半又变成摩托车的停车场。
这种早期的楼一般都是方正的,没啥特色,大约四~五层,顶楼加盖,没有电梯。
新式的楼和内地小区型态类似,但公共设施比较少。
台湾信奉道教+佛教的人很多,而习俗是每一个村就会有有个土地神管理,因此土地庙非常普遍,但北部因为城乡差距已经不明显,土地庙多半会隐藏在社区的一小角落。
另外还有所谓的宫庙,很多自称有神灵感应的人,说是领天命要开宫,也会在社区里开宫庙,平时固定时间会办事,所谓办事就是起乩帮信徒解惑、收惊、斩桃花...甚至还有问签赌明牌之类的。
到桃竹苗一带,早期盖的房子大约都是两三层透天厝,而且多半习惯用木质横推门,这一带属於客家人聚居地,所以是农田和透天厝并存,市区也就类似北部。
更早期的古街会保留殖民时代建设的西洋楼,外表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石雕装饰,这个在台湾一些早期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有。
另外就是还会保有一些闽南式的四合院建筑,和少数客家早期建筑,这种都相对渐渐稀少,因为多数都拆了盖楼房。
再往南,民居间的距离就渐渐拉大,中间多半是农田。
除了中心都市有高楼和小区以外,一般房子也是两三层的透天厝。
原住民的部落建筑就比较难描述了...因为现存的也少了,多半都是为了观光事业又重新盖的,这种建筑多半分布在台湾东部山区。
整体来说,台湾的早期建筑除了保有闽客先民文化,还兼有外来民族的文化洗礼。
矮楼房的建筑其实比较乏善可陈,也没有具体的都市规划。
不过新一代的高楼层建筑就各有特色,内部设备也先进。
另外,台湾不管什麽样的房子,在建筑时都会考虑到防震,毕竟台湾似乎没有哪一年不发生有感地震的。
台湾TOD居住環境特徵分析——以“大新板特區SUPER
HOPSCA”为例
李家儂;林强;陳武正
【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1)0z1
【摘要】对台湾新北市板桥区“大新板特区SUPER HOPSCA”进行分析,其居住环境包含复合型四铁共构车站、万坪公园绿地、国际级歌剧院、五星级观光饭店、大型休闲购物中心以及独创2.5 km“空中走廊”;TOD居住环境特征主要分为5大面向:高密度居住环境、高土地混合使用环境、人行导向设计步行环境,高质量交通运输环境以及距离运输场站或公共设施之可及性环境.研究发现:新板特区致使该区房价上涨以及板桥捷运车站旅次进出口人数每年成长.
【总页数】5页(P571-575)
【作者】李家儂;林强;陳武正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大学土地资源学系,中国台湾台北市111;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中国台湾新北市237;开南大学运输科技与管理系,中国台湾桃园市33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
【相关文献】
1.環境正義的司法治理路徑探索——六枝特區人民檢察院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評析[J], 劉藝
2.台湾大學生通學環境之便利性、多樣性、安全性與滿意度分析——以中国文化大學为例 [J], 李家儂;谢翊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李敏泉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集刊
页码: 98-100页
主题词: 住宅建设;人均住宅面积;台湾省;人口密度;现存问题;住宅需求;生存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学;居住环境
摘要: <正> “住宅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及文化课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文化水准可由“住宅建设”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本文拟就台湾的住宅建设中的成就及现存问题作些介绍,以期达到沟通和了解,并为我国大陆的住宅建设提供某些借鉴。
一、社会环境与住宅建设 1、人口发展神速——生存环境的压力。
现台湾的人口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546人,这样的密度,是大陆人口密度的5.2倍: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16倍多;比人口高度密集的日本(每平方公里320人)还高出70%。
据人口学家预测,再过50年,台湾总人口将达到2690。
台灣特有的住宅特色辦公大樓以外的台灣住宅,幾乎家家戶戶都裝鐵窗。
台灣住宅有何特色?能讓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就是台灣。
這些台灣住宅特色或許看起來不美觀,卻反映了台灣人的生活環境與樣貌,可是想深入了解台灣文化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就讓我們來點個名,在你生活周遭,有沒有以下場景?特色1:鐵窗&鐵門台灣的公寓和華厦,最顯而易見的建築特色就是鐵幕重重,除了鐵門之外,家家戶戶的陽台也幾乎都有鐵窗,窗戶還會裝上鐵製窗花。
鐵窗、鐵門的設計,一開始或許是安全上的考量,但漸漸地,鐵窗造型越來越多,有些安裝在窗戶上的鐵製窗花,造型、線條都美,如果說是藝術品可能也不為過。
特色2:鐵皮屋寸土寸金的都會區,鐵皮屋是簡便快速的擴建方式。
鐵皮屋最常出現的地方是頂樓與前後陽台,或是緊鄰建築的空地。
常見的用途是居家空間延伸、洗衣服、曬衣服的地方。
鐵皮屋是簡便快速的擴建方式,用來頂樓加蓋或包覆陽台都是常見景象。
特色3:鐵捲門鐵捲門也是台灣住宅特色之一,無論一樓是店家,還是住家,店門或車庫幾乎都有鐵捲門。
總結來說,鐵窗、鐵皮屋、鐵捲門可說是台灣建築特色鐵3寶。
車庫、店面必備的鐵捲門,總是要搭配上白色油漆字。
特色4:水塔台灣的水塔大都放在露天屋頂,陽光照耀下,亮晶晶,這景象可稱是台灣的人造奇景。
台灣因為部分自來水管線設備老舊,水壓不足,無法將水送上高樓層,才讓水塔與抽水馬達成為住宅必要設備。
1棟公寓頂樓就有3到4個水塔,是台灣常見的現象。
特色5:頂樓加蓋以現今法令來看,頂樓加蓋已經屬於違章建築,而且新違建全都要查報拆除,但在1995年以前,頂樓加蓋可是台灣住宅常見的增建做法,買公寓或華廈頂樓的住戶幾乎無不加蓋啊。
俯瞰台灣住宅區,頂樓加蓋、鐵皮屋等都是你我熟悉的特色。
特色6:空中花園對許多人而言,面對高昂的房價,想要擁有可種植花花草草的庭院簡直是是奢侈的夢想,折衷的辦法就是將花花草草種在公寓或華廈的頂樓,於是台灣的公寓頂樓常常可見空中花園的景象。
台湾住宅建筑特点及发展方向
京华城中城设计开发部刘光明
前言
2010年6月经业内人士介绍,笔者有幸去到台湾考察,了解到台北及台中当地住宅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从容用心,发展精致
概况
台湾是个美丽的岛屿,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由于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台湾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
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台湾建筑并不注重居住空间朝南的朝向,而注重景观的朝向。
如果有一条大河在建筑边上,那所有的住宅都会向河流的方向开大窗和景观阳台。
如果能看到台北101,那么阳台空间也一定是朝向101的。
景观好的房子当然也是价格最贵的。
台湾的土地是私有化的,也就是说土地证是无限期的,可以子孙承嗣的。
这也造成台湾的房地产很少能有一个大的地块来开发。
一般楼盘占地也就几十亩,单栋或三四栋高层建筑组合,不象我们见惯的大陆楼盘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亩,楼栋号可以编到七八十号。
紧张的土地资源条件下也并没有限制台湾房产的发展,反而在有限的空间下打造更人性化的精品生活空间成为台湾房产的方向。
我们参观的楼盘并不是动则上千万的豪宅,而是当地一些标准住宅,主要项目为台北远扬加州、丽宝之星、台中惠宇建设等有代表性的楼盘。
建筑特征
笔者从地下车库、公共配套、套内空间、物业管理等几个方面介绍台湾住宅的特点。
一、地下车库:由于用地面积的限制,只能采用向地下求空间的方法,一般地下室都3~4层,层高3.5米以上以利管道排布。
地下室为停车位和一些机房空间。
以满足每户至少1个停车位。
由于台湾地区多台风、地震,为了保障供电可靠性,新建住宅一般都在地下室设发电机房作为备用电源。
地下车库采用连续壁施工法,有效提高工程进度和外墙防水性能。
地库地面采用易清洁的环氧漆,顶面均喷白,管线也喷白处理。
由于精良的施工和管理,地库四壁整洁清亮,管线排列整齐,照明光线充足,基本没有地下室常见的昏暗、潮湿、渗水发霉的现象。
所有住户汽车、摩托车均在小区外独立口直接下到地库,对住户影响被限制到最低。
二、公共配套:由于用地面积限制,台湾一般都是带电梯的高层建筑,20~30层较常见。
921地震后,台湾公布了新的921抗震工法,很多住宅都有独立的高强度抗震设施。
在安全的同时,作为两、三百户的一个楼盘,开发商还要考虑的就是生活的配套。
如何在小占地的空间内布置出生活配套所需,以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台湾房产建筑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般底层大堂设接待室,另设有沙发休闲吧、独立健身房、图书馆、阅读室、儿童游戏区、KTV家庭影院。
在几组单元楼栋中间形成的封闭空间里,设有露天游泳池、休闲广场。
底层如同一个综合精致的会所可以接待客人喝咖啡聊天,可以带儿童下楼活动游戏,可以躲开家里的喧哗独自在阅读室学习,可以在KTV组织生日party,可以在健身房跑步,也可以游泳,足不出户可以满足日常所需。
更大一点的楼盘甚至可以有包厢举办晚宴,当然菜肴都是由饭店外送的。
这些会所空间里都布置有卫生间、紧急报警按钮及紧急电话,而灯具的开关都可由进门处的一键式开关启闭。
多年经验积累下来的人性化设计,到处体现着以为人本的安全与便捷。
除了一层的空间,顶楼的空间使用也很特别,我们这次参访的楼盘顶楼均设计为上人屋面,通过门禁刷卡可以进入屋顶空间。
屋顶地面采用砂质彩色面包砖铺成,透水性好,且不易生青苔。
屋面通气管及排气井均采用美化手段隐蔽,为了安全,屋顶女儿墙设计较高。
屋面中间设有架高的休憩观景台,可以眺望远景,还有半封闭式玻璃晾衣晒被架棚架,既可晒被也可防雨淋。
屋顶也设用水池用水点及用电插座,方便住户活动所需。
三、套内空间:台湾地区基本普及精装修,除考虑集约化施工带来的成本节约,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减少业主入住后断续装修对已入住业主造成长期影响,也可减轻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
套内精装包括厨卫间、客厅天地墙,房间内天地墙、内嵌式衣柜等。
一般住户只需购置床、桌、沙发等移动家具即可入住,也可就客厅吊顶、电视墙等处作局部改造。
套内空间装修汇聚了台湾地产多年大量的经验积累,许多细节均以业主及家庭的使用为第一优先,特别罗列如附表一:
四、物业管理:门禁管理系统是物业管理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业主出入必须经过一道道刷卡,进大堂后入单元门、进入电梯、上屋顶均需刷卡。
门禁给使用者带来的不只是安全还有自律,因为每次刷卡都有身份识别的记录。
这样的管理之下,业主生活的环境很安静,几乎没有闲杂人员能进入。
由于业主被门禁系统控制于预设的合理动线,物业管理人员也相对比较轻松。
人车分流,从设计之初,机动车、非机动车都从小区门外专用通道下地下室,出入
车库采用远程刷卡自动管理,同时也设置一个岗亭值班管理人员。
管理间整合,为了便于管理,业主主要活动空间均集中于一楼,物业服务人员相对集中。
监控视频设于一楼大厅吧台,吧台接待人员同时可以管理监控。
消防控制设备也与门厅吧台合用,或设于车库岗管理间内。
这样的设计以三班制计算可节省至少9人的人力成本。
设备管理,灯光、水池喷泉均按规定时间启动,由时控或BA自动执行。
发展方向
在保持优良品质的同时,台湾住宅以低碳、绿色为主要发展方向。
在楼盘建设中引入雨水收集、自动滴灌、垂直绿墙、屋顶绿化等功能,而且系统设计均从低运营成本、免维护角度出发,确保系统全寿命期的经济性,最大程度避免投资的浪费。
总结
这次参观的所有楼盘的建筑和装修都很精细,保证了楼盘的百年如新的基本品质。
空间的设计,提前考虑住户及物管公司的细节需求,提高了楼盘的适用性。
而物业细致贴心的服务管理也有效提升楼盘的无形价值。
附表一
分类项目优点
公共空间 1.地下室停车场设车档倒车入库更安全
2.地下室停车场标示车牌易于辨识及管理
3.地下室停车场设机车位符合住户生活需求
4.足量公共服务空间(休息区)创造空间使用的价值感
5.屋顶晒衣场有顶盖下雨时衣物棉被不会淋湿
6.屋顶设有水槽方便屋顶活动使用
7.中庭无障碍空间方便幼儿推车、搬运、残障者
电气 1.室内灯具统一开关出门便利开关控制全家灯具
2.总开关75~100安培/多回路配线因应住家用电设备增加及安全性
3.客厅及冰箱设置备用紧急电源插座紧急发电机电源联机以供停电可用(消防优先使用)
弱电 1.车道采感应卡方式管制易于管理及判别车辆
2.骑楼设置红外线摄影机增加夜间安全性及清晰度
3.电梯采感应卡管制方式感应卡不易破损感应灵敏
4.电梯车厢设置广播喇叭广播及聆听音乐
5.电梯设置便利残障人士操作键盘人性考虑
6.电梯设置地震感知器于地震时煞车保护生命安全
7.地下室一楼配管采线槽方式配合公设增加设备及拉线容易
8.于管理室增加自动报警系统增加小区安全性
9.公共区域厕所增加紧急压扣增加安全性
10.室内增加弱电收纳箱配合客户日后变更增加设备可用
给排水 1.给水主干管径1英吋水量较大
2.热水干管采管径3/4英吋被覆不锈钢管两间浴室同时使用水量较大
3.各户制水阀设于当层室内可轻易开关此项设施,便于水管维修
4.扬水系统加装软性启动器减低干管水锤现象及省电
5.自来水进水干管加装过滤设备滤除污泥杂质
6.室内废排水管加装存水弯防止异味/昆虫滋生
7.污废水泵采着脱装置可轻易检修
8. 污水泵排水管采不锈钢材质可承受水锤冲击
9.浴缸排水管采PVC配管完成可减低盐酸腐蚀及增加寿命
10.工作阳台设置冷热水出口及璧灯考虑主妇冬天洗衣及照明贴心细致
11.客厅冷气排水双面墙皆设考虑家具摆设可任意变化
12.淋浴间一字形泄水板泄水量大,易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