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与发展伟大实践的真实记录——读陈锦华《国事续述》
- 格式:pdf
- 大小:503.98 KB
- 文档页数:6
选择题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西周的“创制”指分封制、宗法制B.秦朝的“独制”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C.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已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秦朝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西周时期的创举是指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时期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在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
选择题封弥誊录制度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大发明,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此制度A.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C.激发了官民的责任感D.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的评价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弥誊录制度就是糊名法,即遮掩考生名字,以减少批卷者徇私舞弊,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公正,可以避免讲求人情,由此选出的官员主要是依据自身才能,而不论出身,这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故B 项正确;材料的措施是在打破科举制中的社会阶层的固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措施无法激发官民的责任感,故C项错误;题干中有关科举的制度,无法起到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的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B。
选择题1301年,徐元瑞的《史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元末柳贯则云“行省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
”这说明A.行省事实上成为地方最高官府B.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完善C.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行省逐渐演变成为割据的藩镇【答案】A【解析】依据“行省画地统民”、“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并结合行省制度的性质可知,行省成为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故选A;材料中没有涉及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对比,无法得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完善,排除B;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D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者:陈锦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15期编者按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同志,作为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担任重要岗位上的领导,是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他在《国事忆述》这部书中,真实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实施情况、取得的巨大成效、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历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变化,不仅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国事忆述》一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新中国第二次、第三次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派驻上海的工作组工作情况,用好国内石油资源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价格“闯关”、经济软着陆等。
作为当事人,陈锦华坦率客观地记述了当时情况和各方意见,更可贵的是,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对工作中的失误和某些领导干部的不满亦是直言不讳。
该书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
中文版出版后,其日文版、英文版、俄文版、德文版先后出版。
它的出版和再版,无论对于党史、国史的研究工作,还是对于满足广大干部、青年和各行各业读者了解党和国家发展历史的需要,都是极为有益的。
外交部部长王毅认为,《国事忆述》记述的是近30年来中国一系列重要决策的过程和实施情况,是一部现代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生动历史。
经陈锦华同志同意,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党史出版社的支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委刊《中国经贸导刊》在“文化副刊”栏目选取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连载,以飨读者。
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是在不断冲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和影响、采用渐进的方式推进的。
从1978年“放权、搞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始,先后经历了重视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等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深入探索和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纪实》是一本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书籍,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伟大历程。
以下是一个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纪实》的读后感:
中国改革开放纪实,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变革。
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真实的人物,以及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勾画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阅读中,我被书中描绘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险阻所震撼。
那是一段充满困难和压力的岁月,但中国人民在改革的道路上毫不退缩,坚定而勇敢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改革,都让我深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书中,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显著成就。
从经济的高速增长到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同时,书中也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扰。
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直面与解决,中国才能够在不断发展中保持稳定,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改革开放纪实》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改革的复杂性和中国人民在发展道路上的坚持。
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在全球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经验和启示,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考生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的差异性是本质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万物作为认识对象。
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进而形成主客对立,这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响的《逻辑学》。
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
中国人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
中国人关注的如何做到“知天”“顺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
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
如窦娥被迫害致死,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
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窦娥申冤,悲情被逆转了。
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但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遭受强烈的挑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
而中国人看来,悲剧形成的来源是现实的社会秩序远离了圣人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也因小人存在,不但违背理想社会秩序,也在破坏着相对合理的现实社会秩序,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昏浊,离先贤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越来越远。
《改革是一连串事件》: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王震中
【期刊名称】《小康》
【年(卷),期】2024()15
【摘要】近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
副校(院)长王东京教授的最新力作《改革是一连串事件》。
全书共8章,分别是“民生大于天”“畅通国内循环”“转换发展动力”“防风险于未然”“政府改革逻辑”“让市场作主”“公平自在民心”“推进开放共赢”,每章又有8到12篇短文,全书共83篇短文章,是作者20多年来撰写的千余篇文章精选精编而成,用经济学思维解析民生、内需、创新、风险、政府、市场、公平、开放等方面的各种改革问题。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王震中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党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经济改革是一连串的事件
2.财产性收入形成机理研究——基于一连串循环的事
件3.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和挑战4.股权分置改革是一连串事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原创卷A卷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间:8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留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每小题2分,共50分)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代表的重大历史事务分别是A.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党的十九大召开2.要坚决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止和倒退是没有退路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是因为改革开放是①当代中国最显明的特色②是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③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把改革开放宏大事业推向前进,须要我们在新时代接着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下列属于改革创新精神的是①与时俱进②因循守旧③锐意进取④故步自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4.2024年全国两会过后,各部委推出了职工医保与生育险合并、大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放开放宽、出入境证件实现“全国通办”等一系列惠民新政。
这些新政①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②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③体现了我国民主具有广泛性④促进了社会更加公允正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生活须要创新。
关于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创新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②创新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③创新活动只能在试验室进行④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气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6.当代中国出现了新的四大独创:“网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这些都是我国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
专题01 改革一、选择题1.2024年10月1日,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广东彩车“扬帆大湾”通过“千帆竞发”“英雄木棉”“数字海洋”“才智城市”等文化元素的展示,启发我们()A.发扬拼搏精神,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 引进先进技术,着力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增长C. 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D. 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2.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宏大革命,正是这个宏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大飞跃。
以下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强国富民之路②是增加综合国力的确定性因素③是当代中国最显明的特色④是确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A.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3.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宏大飞跃,依靠的是()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改革开放③个人奋斗④完全“西化”A.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2024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2024营商环境报告》显示,由于大力推动改革,中囯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较去年的第46位大幅提升,连续两年入列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中国正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对此,下列相识正确的有()①改革开放不仅变更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②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华蜜生活③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创建了宏大奇迹,显示了中国力气④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气A. ①②③B. 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宏大革命。
下列关于改革开放说法正确的是()①改革开放是确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④改革开放从城市到农村,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A.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6.2024年2月18日,中共中心、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参考文档】答记者问的实例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答记者问的实例再上一个大台阶——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答中外记者问时间:一九九六年三月八日上午十时地点: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今天,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在新闻发布会上,首先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八五”成就和“九五”计划及二○一○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主要内容。
他说,“八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结构得到改善,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两番的目标。
“九五”计划时期,要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二○○○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值,比一九八○年翻两番;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一○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
实现这个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将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有记者问:“九五”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有什么新打算?陈锦华:“九五”期间,我们将坚定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外商在农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领域投资,尤其欢迎到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投资。
有记者问:在科教兴农方面有何计划?陈锦华:我们提出“科教兴国”,农业是很重要的方面。
到本世纪末,我们要增产一千亿斤粮食,主要要依靠科技进步。
我们要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九五”期间,要下力气更换粮食、棉花种子。
有记者问:中国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会松动吗?陈锦华:我们实行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近两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九五”期间,将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政策。
实践证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措施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我们经济目前发展是相适应的,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十二,通货膨胀率降到百分之十四点八;投资、工业生产、出口都保持了全面增长的良好势头,就是得益于这个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