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30.55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饮食文化与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中药饮食文化与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交流与融合的现象。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还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和养生方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元素、饮食方式和烹饪技巧等角度来探讨中药饮食文化与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中药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医学密不可分。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养生保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药常用于疾病的治疗,同时也可以作为食材或调味品,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
中药饮食文化中常用的草药、花草、木本植物等,具有独特的药理功效和风味,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在世界饮食文化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食材、烹饪方法和风味。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国家的饮食习惯,而开始尝试和接受其他国家的美食文化。
中药饮食文化也因此与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比如,在美国、欧洲等地,人们开始重视中药食材的有效成分,将其应用于食品加工和调味,开拓了新的养生食品市场。
同时,中式烹饪技巧和中药熬制的汤料等也被引入到世界各地的餐厅中,受到了广泛欢迎。
其次,中药饮食文化与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体现在文化元素的融合上。
中药饮食文化中强调的“五味调和”、“药食同源”等理念与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相通。
比如,在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人们推崇的“和食”文化强调食材的平衡和多样性,与中药饮食文化中的“五味调和”理念相契合。
在西方国家,健康饮食的概念逐渐被人们重视,中药饮食文化中的养生食材和方法开始受到欢迎。
此外,中药饮食文化与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体现在饮食方式和烹饪技巧上。
中国的传统中药饮食常以煮汤的方式体现,煎煮中药材,搭配食材煲制成汤料,既养生又美味。
中国饮食文化对日本料理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日本料理的影响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够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
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
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
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
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
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
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
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
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
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
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制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
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
当时在日本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
中日生食文化浅谈作者:张颖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7期中日两国自古往来密切,饮食文化上也有着莫大渊源,日本著名料理“生鱼片”的源头即可追溯到中国唐代。
日本学习中国的生食方法并将之保留、发扬,结合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独特的生食文化。
本文就两国的生食文化稍作探究。
日本作为岛国,面积狭小国土资源匮乏,但是,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各种鱼类、贝类、藻类等产量庞大而且品质优良。
因而,日本人早有每日吃鱼的习惯,且食用的数量非常多,几乎是世界上吃鱼最多的国家。
提到鱼的做法,中国人大都采用蒸、煮、炸、煎等方式,烹饪的时候必会用油激发出鱼的香味,而且会用到葱姜蒜等很多配料,一般口味偏咸香或酸甜香。
日本人则与中国人的做法有很大差异,他们对鱼的处理相当简单,尽量保持其天然的味道。
例如,极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食物——刺身,中国人称其为生鱼片,即便没有去过日本,没有吃过日本料理的人,很多也都对此略有耳闻。
其实,生鱼片这道菜肴最初是中国人发明的,据说是于唐代传入了日本。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又称鱼生,古代称作鱼脍、脍或鲙,是把新鲜的鱼、贝类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的总称。
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
《诗经·小雅·六月》篇记录了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境内)击败入侵的猃狁部落凯旋归来后,领军将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和生鲤鱼片,诗中写道“炰鳖脍鲤”。
“脍”是指切细的生肉,也可以表示把肉切细的动作。
《论语》中有对脍等食物“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因而先秦的生鱼片应当是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的。
南北朝时,出现“金齏玉脍”,是中国古代生鱼片料理中最著名的,在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有记载。
唐朝是生鱼片这道食物发展的高峰期,有不少诗词反映了鱼脍的流行程度。
鱼脍不但是王侯权贵宴会上的珍味,也是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家中的佳肴。
晚唐唐彦谦的《夏日访友》诗中纪录了他事先没打招呼,探访乡居老友,主人待客的菜肴中就有生鲤鱼片:“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鲙。
食疗养生的全球趋势不同文化中的饮食智慧饮食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多种文化的体现。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智慧。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食物对健康的影响,食疗养生成为了全球的一个趋势。
本文将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饮食智慧,探讨食疗养生的全球趋势。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和食疗养生智慧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食疗养生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药用价值,认为食物能够治病和保健。
中医药理论中有着“五味调理”和“四气平衡”的理念,即根据人体所需的五味和四气来调理身体。
例如,苦味食物可以清热解毒,甘味食物可以益脾胃,酸味食物可以收敛止泻,辛味食物可以发散表散,咸味食物可以软坚散结。
二、日本的饮食文化和食疗养生智慧日本人的饮食文化注重平衡和谐,在食疗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的智慧。
日本人推崇的“和食”是一种以米饭为中心,搭配鱼、豆腐、海藻等食材的饮食方式,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各种维生素。
此外,日本食疗养生中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追求食物的美感和视觉享受。
食物的颜色丰富多样、香味四溢,令人食欲大增,这也是独特的日本饮食智慧之一。
三、印度的饮食文化和食疗养生智慧印度人注重膳食的平衡和草药的运用。
印度饮食中非常重视各种香料的使用,香料对于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益处。
例如,姜、大蒜、辣椒等香料具有杀菌和助消化的作用,而且能够提升食物的味道。
此外,在印度食疗养生中,植物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印度有“植物药物学”这一科学体系,将各种植物应用于治疗和保健,例如黄姜、印度橙皮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植物。
四、地中海的饮食文化和食疗养生智慧地中海饮食被誉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之一,食疗养生也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地中海地区的饮食注重多种食材的均衡搭配,富含橄榄油、坚果、鱼类、蔬菜和全谷物。
地中海饮食中的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脏健康。
此外,地中海饮食中的红酒也被认为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2017年第1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中国传统的医学技术于公元5~6世纪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药食同源”是中医的重要思想。
本文探讨“药食同源”的思想对日本饮茶习俗的影响。
1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在日本的传播情况中医“药食同源”思想认为从日常饮食中不仅可以获得美味,还可以防病、治病,这是将“食”、“医”、“药”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记载它告诉我们,要通过日常饮食调节身体,增强免疫力,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
“药膳同源”的思想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
日本平安中期的宫中御医丹波康赖氏模仿中国医书的体裁,用汉文编撰的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医学书籍《医心方》。
此书收集了大量中国医书中“食养”的药方。
如第二十六卷“延年方第一”指出“《大清经》云:服菊延年益寿,与天地相守,不死方”。
中国学者陈仁寿[1]认为《医心方》有关食物养生观点可以概括为“养生以食养为主”、“治疗须以食治为先”、“调食要以宜忌为本”三个方面。
对“药食同源”研究比较深入是石塚左玄(1851—1909年),他出版了《通俗食物养生法》(1898年,博文馆),同年在东京成立“石塚食疗所”,并于1907年创立“食养会”,进行食疗研究和食疗实践。
“石塚左玄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在于尽量食用日本生产的食物,以日本的糙米为主食,如不足,则用其他谷物和薯类补充。
[2]”。
石塚的食养法传承了中医的养生思想。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欧美的医学技术进入日本,改变了日本人千百年来在医学领域的方式和习惯。
但“药食同源”的思想同样影响着现代日本人饮食生活。
第一、日本古典医学研究者们仍然孜孜研究将中医及传统汉方医学的精髓与当代饮食生活结合的方法。
如槙佐知子女士潜心研究《医心方》多年,其著作《药岁时记———学习古代医学智慧》(ちくま文庫,1989年)、《蔬菜的效用———学习〈医心方〉四千年智慧》(ちくま文庫,2007年)、《食物即医药———从〈医心方〉看四千年的智慧》(ちくま文庫,2009年)受“药食同源”的思想启发,从食疗的角度梳理了日常食物的食疗价值,并列举了大量的食疗方。
河南理工大学日本饮食文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班级:12-3班姓名:韩洁学号:311210070303日本饮食文化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在日本,无论是遣唐使时期,还是禅宗传入日本时期,以及日明贸易时期和江户时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日本列岛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日本饮食种类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
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
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
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
日本饮食被称为料理,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菜等,搭配有味噌汤(酱汤)、腌酱菜(渍物)等。
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脂少、分量少、种类多、颜色好看,而且非常讲究食器的选择。
即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怀石料理。
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石头。
据说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顿饭。
到了晚上就会又饿又冷、饥寒交迫。
所以和尚们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加热的石头(温石)抱在怀里。
后来人们就把仅仅填满空肚子,加热身体的轻淡的素食和简单少量的食品叫做怀石料理。
实际上这是从禅宗那里来的想法,因为禅宗和茶道又有深远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简单的饭菜叫做怀石料理。
卓袱料理。
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
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
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
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
因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
茶会料理。
日本的室町时代(14世纪)盛行茶道,于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
最初的茶会料理只是茶道的点缀,十分简单。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日本饮食文化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一种饮食文化。
它非常讲究食材的新鲜、色彩的搭配和味道的独特。
同时,日本饮食文化也十分注重餐桌礼仪和食用方式的规范。
在这篇论文中,将会探讨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和食”(Washoku)的传统。
和食是指传统的日本饮食模式,它由主食(通常是大米)、汤、主菜和副菜组成。
这种饮食模式强调平衡、多样性和节俭,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营养均衡。
此外,和食还强调食物的季节性和新鲜度,以确保最佳的食用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餐桌礼仪和食用方式的规范也是该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在日本,人们会用筷子来进食,同时会有一些特定的规矩来遵循,比如不把筷子插进饭中、不直接用筷子拿食物等等。
这些规矩体现了对食物和食用过程的尊重,也给人们的用餐带来了一种仪式感。
日本饮食文化不仅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寿司、天妇罗、炸鸡等传统的日本料理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美食。
其次,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也可以在其他国家的饮食中看到。
比如,在许多国家的餐厅中,人们可以找到日本风味的菜肴。
此外,日本饮食文化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日本人注重优雅和清洁,这也体现在他们对饭菜的处理中。
日本饭店的入口处会摆放洗手岩,以及放有纸巾和漱口杯。
这些细致的设计和关注细节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饮食的态度,也反映了日本人生活中的传统价值观。
综上所述,日本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闻名于世。
和食的传统模式、对食材的尊重和做工的精细、餐桌礼仪和食用方式的规范,都是日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日本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作者简介:于振涛(1977-),男,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怀丽华(1964-),女,辽宁北镇人,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及餐饮管理研究。
中医食疗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初探于振涛 怀丽华(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津 北辰 300040)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中医食疗传入日本及其在日本发展的历史,分析了中医食疗日本化的原因与特点,并探讨了中医食疗对日本饮食习惯的影响。
关键词:中医食疗;日本;饮食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32(2010)01-0014-02 中医食疗学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集中了中医和中国饮食文化精华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本文通过研究中医食疗传入日本的历史,探讨了中医食疗对于日本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影响。
1 中医食疗传入日本111 中医传入日本的历程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携带中医药文献赴日本的中国医学家是吴人知聪。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等医学书籍164卷以及儒释典籍、佛像、乐器等,自高丽出发抵达日本。
公元7世纪,处于上升时期的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确立了在亚洲的中心地位。
此时正值日本推古天皇时代,实际执政的圣德太子积极移植和引进中国先进文化,其中即包括中医药学,历次遣唐使来到中国均有学习医药的人员随行。
公元701年,正处于奈良时代的日本政府正式采用中国唐朝医事管理与医学教育制度,明确规定学医者必读《黄帝内经》《明堂脉诀》《针灸甲乙经》《新修本草》等中国医学典籍。
自公元6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的一千多年间,中医药学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112 中医食疗传入日本日本远古时代的医术包括祈祷、内服及外敷药物等。
内服药物最初是从酒类开始的,逐渐发展到内服草药及其它药物。
当时的治疗用药主要有草木的皮、根、叶、果和动物的脏器等。
日本的《古事记》就记载有雉、鸡、翠鸟、鼠、蜂、兔、猪、桃、葡萄等动植物药物。
可见日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认识到动植物除了具有饮食功能外,还具有药物的功效。
但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单纯应用上,加上日本文化总体上落后,所以并没有发展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中医传入日本时,中医食疗已有大成,至唐朝时已达繁盛之境。
当时的医学界相当重视食疗、食养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并且在医疗实践中加以应用。
随着中医学传入日本,中国食疗文化也传播到日本。
在传入日本的中国医学著作中,中国有关食疗的专著也全部传入日本。
这些著作让日本医学界系统地了解到中医食疗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理论体系,扩大了中医食疗在日本的影响。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往加深,《伤寒杂病论》《杂药酒方》《作酒方》《五加酒方》《食疗本草》《食经》《食禁》《膳夫经手录》等著作也陆续传入日本。
[1]随着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日本医者有选择地引用了包括食疗著述在内的中医著作,例如日本的《医心方》中就引用了《食经》《养生要集》《膳夫经手录》等许多中医食疗方面的著作。
日本著名医书《本草和名》也引用了包括《肘后方》《食医心镜》等文献。
中医食疗随着中医一同传入日本,并因中医和中医食疗的实际疗效显著,为日本人民所接受。
但从6世纪末至16世纪,日本还处于选择性接受和应用阶段,对于中医食疗的内涵理解也十分浅薄,对中医食疗的专门研究不多。
日本人民从中医和中医食疗中了解到为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可以通过饮食来进行食疗、食养,但是在日本人民的观念中,用于食疗的药物性食品是药,而不是一般概念上的食品。
这个时期的日本逐渐增加了对中医食疗的认识和应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的饮食文化。
2 中医食疗的日本化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到江户时代(1603-1868年)末期的将近300年间,日本医学界开始加速对中医药学的日本化进程,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医学体系———汉方医学。
汉方医学的兴起,促进了日本对于日本食疗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日本食疗学。
汉方医学“后世派”创始人曲直濑道三编著的以食疗为主的本草著作《宣禁本草》,开创了日本食疗学研究的先河。
其后又有曲直濑玄朔的《日用食性》和学者人见必大的《本朝食禁》,开始了日本食疗学的研究。
进入江户时代,随着日本传统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以及汉方医学的兴起,日本药物学研究进入全面飞跃的阶段,对本草学的研究更是卓有成效。
通过对药物学、本草学的研究,促进了日本食疗学的发展。
日本医学界根・41・据日本国情,对食物性药物的养生延年价值进行研究,通过食疗理论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撰写了许多食疗方面的论著。
主要专著有《食物和歌本草》;福田松伯《增补日用食性》;名古屋玄医《阅甫食物本草》;向井元升《庖厨备用倭名本草》;初山独湛《施食要诀》;新井玄圭《食物本草大成》;松冈恕庵《日用食性提经》《庖厨正要》《食疗正要》;神田玄泉《食物知新》;铃木重远《食物辨》《庖厨食镜》《食品辨明》;大津贺仲安《食品国歌》《庖厨录》;小野蕙亩《饮膳摘要》;高井伴宽《食事养生解》;大藏永常《日养食鉴》《德用食鉴》《食物能毒编》等。
[2]近代日本的汉方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在日本的医学教育中,食疗思想已是一项重要内容。
村井琴山的私立医塾就设立了“七规之制”,其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食养尽之”,这也证明了药食兼用的思想,说明了当时对食疗的重视。
日本食疗学的形成与发展如同汉方医学一样,都是源自中医药学和中医食疗,可以认为是中医食疗在日本融合发展的日本化进程。
3 中医食疗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饮食习惯、饮食行为和饮食结构的特点,它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所决定的,并与科学、艺术、文化、医学和宗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医食疗在日本的传入、融合与发展,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日僧荣西曾于1168年和1187年两次来华,1191年回国时带回中国优良茶种,在日本肥前的背振山和京都的梅尾山种植,并且撰写了《吃茶养生记》,提出吃茶有益养生,从此日本开始普遍种植茶树。
日本从食疗食养的目的出发引进了茶,茶的发展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结合,最终发展成为日本的茶文化———茶道。
311 中医食疗对日本饮食习惯的影响中医食疗传入日本,以药物的名义传入一批对日本而言是全新的食物,这些食物最终成为日本民众的日常饮食,丰富了日本人民的饮食生活。
例如唐朝高僧鉴真渡海赴日弘法随船带去的糖,就是被日本当作药品而引入的。
日本民众没有食用苦味的习惯,对苦味的利用是和药物密切相关的,就像苦瓜最初就是被当作胃药接受的。
日本把香辛料称为“药味”,其应用于饮食也是与药性有关的。
牛蒡传入日本是因其具有解毒、去热、消炎的药效,传入日本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日常食品食用至今。
日本在历史上因为受到律宗影响而禁食四足动物,在这个时期,日本民众为了强身健体,把四足动物作为药物来食用。
312 中医食疗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医食疗最初传入日本是与中医药学联系在一起的,用于食疗的食物在很大程度上被当成药,并影响着日本的饮食。
随着中医食疗在日本融合、发展,食疗开始影响日本人的饮食心态。
如每年正月初七是日本的人日,是日本一年中5个节日之一———七草节。
在这一天,日本人习惯吃“七草粥”。
所谓“七草粥”是用芹、蓟、鼠曲草、繁缕、宝盖草、芜菁和白萝卜等熬制成的粥。
“七草粥”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但其从中国唐朝传入的说法在日本是家喻户晓。
“七草粥”作为保健食品为日本民众所接受,并发展成为饮食文化和习俗。
在制作和食用“七草粥”时还要吟唱日本民间歌谣,祈求一年健康平安。
再如日本人在正月初一有饮用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是用花椒、防风、白术、桔梗、橘皮、肉桂等泡制而成的酒。
饮屠苏酒本是中国的旧俗,传入日本之初是取其治疗感冒的药效,后来成为日本饮食习俗延续至今。
[3]313 日本食疗是融合发展的产物日本食疗有其特异性,但其中的许多思想是接受了中医食疗的思想,有的思想是中医食疗与日本地理、社会、文化和科学发展等结合的产物。
日本食疗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医疗上的应用,对日本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医食疗在日本经历了传入、融合、发展的过程,促进了日本食疗学的形成和发展,并以此影响日本的饮食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融合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一过程,中国食疗文化才能最后在日本扎根,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1]小曾户洋.中国医学古典与日本[M].日本:讲谈社,1999.[2]潘桂娟.日本汉方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9-10.[3]张铁中.饮食文化与中医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4.I nfluence of D i et ary Therapy of TCM on D i et ary Culture of JapanY U Zhen2tao HUA IL i2hua(I nstitute of Commerce,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300040,China)Abstract:Revie wing the hist ory of the intr oducti on and devel opment of dietary therapy of T C M in Jap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 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etary therapy of TC M in Japan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dietary therapy TC M on dietary habits and ideas in Japan.Key words:dietary therapy of TC M;Japan;dietary culture;influence・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