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重点整理最终版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8
1、温病 (略)2、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一是代表了一类疾病,即病名概念。
感受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
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季节,如大头瘟,烂喉痧。
二是代表了一种致病因素,即病因概念。
是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具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的特点。
5、新感: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致病特点一致。
如风温,秋燥,湿温等。
6、伏气: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如春温,伏暑。
7、昏谵: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指语无伦次。
8、昏聩: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9、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10、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证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11、春温:发生在春季由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初起以高热,烦渴,尿黄,甚则神昏谵语,痉厥等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2、伏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本病起病急骤,病势深重,而且缠绵难解,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表现。
冬春两季多见。
14、暑温:由暑热病邪引起,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15、暑湿感受暑湿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好发于夏末秋初。
课堂资料# 1 一、 名词解释1、 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 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里的温病。
3、 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 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
为湿热郁蒸气分之象。
5、 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 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
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 两阳相劫:病机名。
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 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
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
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
致病急骤,传染性极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
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
语出叶天士《温热论》。
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
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等。
内经.刘河间治疗.吴又可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叶天士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温热论.温病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特点特异致病因素温邪;传染性,流行,季节,地域;病理演变有一定规律性;临床表现具特殊性.瘟疫强传染迅猛危重.温毒局部红肿热痛溃烂肌肤斑疹传染流行冬春大头瘟烂喉痧.疠气致病暴戾具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新感温病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病情轻病程短总趋势外内浅深可自行好或深多变性.解表透邪.风温秋燥.特殊规律暑温初起气分证候.伏邪温病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初期即显里热证候高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里热内郁.可兼表证阴精不足易患病情重程长传变可外达或内陷.春温伏暑.清泻里热.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发热微恶风寒的证候类型.气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气生理功能壮热口渴苔黄.营热伤阴扰神窜络身热夜甚舌红绛.血动血耗血瘀热内阻灼热斑疹出血.日晡潮热下午3-5点发热或加重,热结肠腑阳明腑实伴腹满便秘舌苔黄焦,午后湿热交蒸伴脘腹胀满苔腻.身热夜甚灼热无汗热入营分实中有虚,血分热瘀交结.身热肢厥胸腹灼热手足厥冷,热郁里阳气不外达四肢真热假寒营血分,也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时有汗出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局部,热高汗出后热减继而复热.感受湿热或暑湿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战汗温病发展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多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预后脉静身凉好,热不退烦躁昏迷邪盛正衰危,全身战栗无汗正气虚不托邪外达差.神昏谵语神志昏迷语无伦次.营血分热挟痰内闭心包伴身热肢厥舌謇不语舌鲜绛.营热扰神昏谵轻烦躁伴灼热斑疹隐隐舌红绛.血热扰神昏谵狂乱伴灼热斑疹密布出血舌深绛.气分热结肠腑胃中浊热上熏神明伴潮热便秘舌红苔燥脉沉实阳明腑实.昏愦不语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最严重.多痰热阻闭心包.热闭心包兼阳气外脱伴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质淡白脉微细欲绝.神志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湿热郁蒸气分中焦脾胃酿痰蒙蔽清窍伴身热胸脘痞满舌黄腻脉濡滑.斑点大成片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退色,多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清胃泄热凉血化斑.疹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皮面抚之碍手退后常有皮屑脱落,多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化斑主兼透疹.忌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热动血;壅补以免恋邪;斑疹初透时过用寒凉以使邪热遏伏而变症.形态色泽分布兼症.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温疫病湿热秽浊极甚郁闭膜原证多凶险.风温首见汉张仲景伤寒论,清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春温病名郭雍伤寒补亡论,明王安道.暑温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秋燥清喻嘉言医门法律.麻杏石甘汤肺热壅盛肺失宣降.身热(肺热郁蒸迫津外泄)咳喘(肺气宣降失司)口渴(里热伤津)苔黄脉数.肺气郁闭脉络不通胸痛郁金桃仁理气通络,肺气不宣邪热炼液痰黏桑白皮贝母侧柏叶苇茎.清宣肺热平喘.麻黄杏仁开宣肺气平喘止咳,生石膏清泻里热.清燥救肺汤燥热壅肺损伤气阴.身热(气分燥热炽盛)干咳无或少痰鼻咽干躁(燥伤肺津津液不布)气逆而喘(肺失清肃)脉数苔燥.热灼伤阴口渴心烦,气机不畅络脉阻滞胸满胁痛连翘.清肺泄热养阴润燥.石膏辛寒清泻肺热,桑叶辛凉轻清宣透燥热,杏仁枇杷叶宣肃肺气止咳,阿胶胡麻仁养阴润燥,人参麦冬甘草益气生津.凉膈散胸胁郁热燔灼充斥上下.身热不甚心烦胸膈灼烧.凉膈泄热清上泻下.连翘山栀子黄芩薄荷竹叶大黄芒硝甘草白蜜.口渴天花粉呕逆生姜.甘苦化阴清热泄火冬地三黄汤高热小便短涩不利口渴无汗苔黄燥苍老.热郁少阳身热(胆热郁蒸外泄)口苦(胆火上扰)心烦脉弦数.苦寒清热养阴透邪.黄芩汤(芍药甘草大枣)加豆豉玄参方.清营汤热灼营阴.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营热扰心)舌红绛.热窜血络血热妄行溢于肌肤斑疹隐隐.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犀角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犀角地黄汤热盛动血.灼热躁扰(血热燔灼)斑疹出血(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损伤血络)舌深绛.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水牛角生地黄生白芍丹皮.桃仁承气汤热与血结少腹坚满疼痛(热入血分耗血伤阴血行不畅瘀热互结)舌紫绛或瘀斑脉细涩.凉血逐瘀.桃仁大黄芒硝芍药丹皮当归.黄连阿胶汤阴虚火炽.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温邪久羁上助心火下灼肾火致水亏火旺阴伤.泻火育阴.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青蒿鳖甲汤邪留阴分阴液亏损.夜热早凉(人体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余热留伏,卫气夜入阴分与邪相争故夜热,晨卫气出阴分行于表邪正无争则身凉)热退无汗(余热未随卫气外出)舌红少苔.病不在胃肠能食营阴损伤不养肌肤形瘦.滋阴透热.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加减复脉汤真阴耗竭耗伤肝血邪少虚多.低热(肾阴亏水不制火虚热内生)咽燥齿黑(肾精阴亏心神失养不充养)舌干绛(阴血亏虚)脉虚细或结代(阴亏液涸).滋养肾阴.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湿温难经,专著薛生白湿热病篇,专病吴瑭温病条辨.治疗湿热偏盛程度发热汗出口渴二便舌苔脉象,病位上下深浅,虚实转化.伏暑内经,病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王肯堂证治准绳.霍朴夏苓汤邪遏卫气湿重热轻.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苔白腻.湿邪偏重郁遏肌表肺气失宣热被湿遏.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膜原外通肌肉内近胃腑为三焦之门户实为一身之半表半里.湿热蕴毒弥漫上下充斥气分.湿热内蕴咽喉肿痛身目发黄.清热化湿解毒.甘露消毒丹.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蒿芩清胆汤暑湿郁阻少阳.寒热如疟(正邪反复交争)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和解少阳清热化湿.青蒿黄芩淡竹茹仙半夏枳壳陈皮赤苓碧玉散.湿热酿痰蒙闭心包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苔黄腻.清化湿热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炒山栀青连翘细木通鲜竹叶粉丹皮淡竹沥灯芯玉枢丹)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玄参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透热转气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药如玄参等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目的,慎用滋腻养血破散活血等药以免腻滞留邪破散伤血.风火内旋肺胃热盛,胆火上逆,胆胃不和,属气分热炽.肺胃热炽,邪热入营,引动肝风.。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1。
《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温热论》—卫气营血病机的深浅层次及治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温热论》—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及夹风夹湿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4。
《温热论》—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5。
《温热论》—温邪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6。
《温热论》—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7.《温热论》—三焦之邪里结阳明的治法,及湿热病与伤寒下法的区别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名解:1.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2.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3.温毒: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等特点,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4.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浮,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出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5.神昏谵语(昏谵):表现神志不清,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与谵语并称,多系闭证,实证。
6.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因为这些病的属性是温热性质,故称为温疫。
7.昏聩不语: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8.神志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
9.日晡潮热: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时,多由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属气分证热型。
10.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有面色淡黄,足胫冷等症,为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11.辛开苦降:湿温病证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治以药用黄连,山栀苦寒泄热,合以厚朴半夏辛温燥湿。
此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整脾胃功能,故谓之“辛开苦降”12.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多发于冬春两季,13.轻法频下:轻法指苦寒攻下的作用轻;频下指反覆多次运用导滞通便之法。
暑湿夹滞郁结肠道,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又因暑湿夹滞胶着肠道,故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此类往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即“轻法频下”,不宜峻剂猛攻。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毒: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寒热往来:指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虐,提示邪在半表半里。
主要见于湿热类温病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或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或湿热秽浊闭郁膜原。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身热夜盛: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
为热入营分。
热入血分,瘀热交结亦可。
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
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尽,留伏阴分。
时有汗出:指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
多在热高时汗出,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
为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湿遏热伏。
战汗:指温病发展过程中忽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恋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是指语无伦次。
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也昏谵并称。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逆传心包:指温病初起邪犯肺卫,未得及时正确诊治,邪不外解,手太阴肺的病变不解未传至阳明气分,而传至心包。
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所用清营热、滋营阴,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的治法。
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为阳邪,两者相合,耗劫津液。
浊邪害清: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症。
温病的特点?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病学重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温病学重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温病学重点的全部内容。
温病学重点绪论1.《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是温病伏邪病因学说最早的理论依据。
2.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余霖撰:《疫疹一得》;雷风:《时病论》3.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4.薛生白:《湿热病篇》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6.王孟英:《温热经纬》第一章温病的概念1.温病的命名方式1)发病季节:春温、冬温2)时令主气:风温、暑温3)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2.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湿热2)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新感温病:初起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治疗以解表为主(名词解释)伏邪温病:初起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名词解释)3.温疫: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变(名词解释)第三章温病辨正理论1.卫气营血辩证1.卫分证♦病因病机: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转归:由表而解;传入气分;逆传心包♦治法及代表方:辛凉解表,银翘散2.气分证♦病因病机:病邪入里,正邪剧争,热炽津伤♦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转归:邪退病愈;邪入营血;津气欲脱♦治法及代表方:清热生津,白虎汤3.营分证♦病因病机: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转归:透热转气而邪退病减;邪入血分,耗血动血;正气外脱♦治法及代表方:清营透热,清营汤4.血分证♦病因病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辨证要点:舌质深绛,见出血症状♦转归:邪盛正衰,危及生命;正气恢复,邪势减退♦治法及代表方: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2.三焦辨证1)上焦辩证邪犯肺卫证;肺热壅盛证;湿热阻肺证;热闭心包证;湿蒙心包证♦湿蒙心包证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2)中焦辩证阳明热炽证;阳明热结证;湿热中阻证;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湿阻大肠证♦湿热中阻证辨证要点:身热、脘痞、呕恶、苔腻(选择题)♦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塘垢、苔黄腻或黄浊.代表方:枳实导滞汤(选择题)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1.辩舌苔1)湿遏热伏证: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邪较重,而致热邪内伏)2)湿热疫邪郁闭膜原: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病多凶险)2.辩斑疹1)红活荣润:气血充足2)紫赤类鸡冠红色:热毒深重3)黒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气血尚活3.辩发热1)日晡潮热:发热午后益甚。
温病重点难点归纳1、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伴见身热、胸脘痞满、舌黄腻、脉象濡滑而数。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3、秋燥: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
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
4、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均提示热邪深入营血。
5、辛开苦降: 湿温病,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证。
治以黄连、山栀-苦寒--降泄里热,配合厚朴、半夏-苦辛(温)--开泄化湿,寒温同用,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节脾胃功能的治法,即所谓辛开苦降法。
6、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7、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若热闭心包而兼阳气外脱者,多伴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质淡白、脉微细欲绝等症。
8、温毒(病):一指病名,一指病因。
作为病名,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缠喉风、痄腮等。
9、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志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
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较差。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下面是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温病概述1.温病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温病的特点,如多见于秋冬季节、传染性强、发热等。
3.温病的分类,如外感温病、内伤温病等。
二、温病的病因病机1.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如六淫之邪入侵、风暴热化等。
2.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如情志内伤、五脏功能失调等。
3.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1.温病的表现特点,如高热、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等。
2.温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
3.温病的辨证要点,如热证、寒证、实证、虚证等。
四、温病的诊断1.温病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发热史、咳嗽史、鼻塞流涕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辩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3.温病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X射线检查等。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温病的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解郁利气等。
2.温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中药汤剂等。
3.温病的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等。
六、温病的预防和护理1.温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
2.温病患者的护理原则,如保持休息、饮食调理等。
3.温病的合理用药和药物副作用的监测。
七、常见的温病及其治疗1.温病的常见类型,如流感、急性咽炎、急性胃肠炎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如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等。
3.温病的预后评估和康复指导。
八、温病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1.温病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向。
2.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温病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
九、温病学的局限性和争议性问题1.温病学的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温病学中的争议性问题,如温病的定义和分类等。
总结:温病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温病的概述、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等方面。
熟悉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对温病的认识和理解,并能更好地进行温病的辨证和治疗。
温病重点难点归纳1、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伴见身热、胸脘痞满、舌黄腻、脉象濡滑而数。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3、秋燥: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
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
4、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均提示热邪深入营血。
5、辛开苦降: 湿温病,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证。
治以黄连、山栀-苦寒--降泄里热,配合厚朴、半夏-苦辛(温)--开泄化湿,寒温同用,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节脾胃功能的治法,即所谓辛开苦降法。
6、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7、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若热闭心包而兼阳气外脱者,多伴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质淡白、脉微细欲绝等症。
8、温毒(病):一指病名,一指病因。
作为病名,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缠喉风、痄腮等。
9、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志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
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较差。
2010中西医温病重点整理题型:选择(30分)-----单选50题,每题0.5分多选5题,每题1分填空(20分)——10题,每题2分名词解释(10分)——5题,每题两分(包括一个病名解释)简答题(10分)——2题,每题5分问答题(20分)——2题,每题10分病例分析题(10分)——1题病例分析题: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湿热类(湿温)包括诊断、辩证、分析症状、治则、处方、药。
证型以课本为准。
1、诊断:从舌像、脉象上区分温热类、湿热类(若为湿热类只能是湿温,其他没学不考)2、辨别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⑴从发病季节上看:暑温发病7-8月份,春温发病3-4月份,风温一年四季皆可发病(湿温也是7-8月份)⑵看初起表现:春温病是里热证,暑温病是气分证,风温病有表证3、辩证分型:简洁、看下PPT4、分析症状:相似症状可以一起分析5、强调不要留空一、总论部分:1、P1.温病学的概念: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因其辨证体系又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故现将其和伤寒、金匮同归于临床基础学科。
2、温病学发展概况: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明清时期(形成阶段)其中,明清时期(形成阶段)要掌握:⑴明末医家吴又可出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⑵温病四大家及其代表著作:叶天士——《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薛生白——《湿热病篇》是专论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著作,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内容。
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后世学习温病学必读之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三焦分治大法王孟英——《温热经纬》另外:看下表格概括P3 表1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概括P5 表2明清时期温病学主要成就概括3.P7.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病因---- 感受温邪,主症---- 发热,病机----易化燥伤阴)4.温病的特点:(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其中,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即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分为四个方面:1.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2.发热是温病必有之症,而且多数热势较高。
3.易内陷生变,出现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证候。
4.病程中都有阴虚,易耗伤阴液(Ps:以上两题都可能出简答题)5、温病的范围(命名原则)P9.第一段倒数4行(重点看下)温病命名主要根据发病季节、四时主气、病侯特点而确立。
发病季节:春温、秋燥、冬温;四时主气: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流行特点:伏暑、暑燥疫、湿热疫6、温病的分类P9.1.以性质分类(临床证候或病因是否兼挟湿邪)分为:1)温热类温病---- 纯热无湿2)湿热类温病---- 有热有湿2.以初起见证分类(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1)新感温病2)伏气温病(伏邪温病)(二)杂气学说1.“杂气”是有别于六气的一种物质吴氏认为温疫的病因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及不正之气无关,提出了崭新的温疫病因新说——“杂气论”。
2.“杂气”致病的传染性、流行性和散发性3. “杂气”致病的特异性、部位特定性、偏中性1)特异性即“杂气”是多种多样的,某种杂气只能引起某种疾病,不同的杂气引起的疾病不同。
2)部位特定性是指杂气(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有选择性地导致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发病。
3)偏中性是指有的杂气只能导致这一种属的动物发病,而不会导致那一种属的动物或人发病;有的杂气只能导致人发病,而不会导致动物发病。
7.P12温病病因包括7种病邪:(填空)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其中要掌握:⑴7种病邪的名称⑵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⑶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①攻窜流走、②蕴结壅滞)风热病邪1.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 易化燥伤阴3. 变化迅速暑热病邪1.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2.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 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1.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2.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3. 粘腻淹滞,传变慢,病势缠绵温热病邪1.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2.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3. 易耗伤津液8、P17.感邪途径(一)从皮毛而入(十之一二)(二)从口鼻而入 (十之八九)---可见从口鼻而入是主要感邪途径9、P17.什么叫新感温病、什么叫伏邪温病(名词解释)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10、P19.温病的辩证:掌握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的概念、各阶段各证型辨证要点卫气营血辩证:⑴概念: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括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
⑵辨证要点: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气分证——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血分证——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三焦辨证:⑴概念: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
⑵辨证要点:邪在上焦(5个):1.邪袭肺卫(卫分证)——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 邪热壅肺(气分证)——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3. 湿热阻肺(气分证)——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4.热陷心包(营血分证)——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5.湿蒙心包(气分证)——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邪在中焦(4个):1. 阳明热炽——辨证要点:壮热,大汗,渴饮,苔黄燥,脉洪大。
2. 阳明热结——辨证要点:潮热,便秘,苔黄灰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3. 湿热中阻——辨证要点:身热,脘痞,呕恶,苔腻。
4.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辨证要点:身热,腹痛,便溏垢,苔黄腻或黄浊邪在下焦(2个)1. 肾精耗损——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2. 虚风内动——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萎,脉虚11、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二者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
临床应用不能各一端,应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
上焦病变--卫气营血证候中焦病变--气分阶段下焦病变--无卫气营血证候12、P28.9种发热类型1.发热恶寒2.寒热往来3.壮热4.日晡潮热5.身热不扬6.身热夜甚7.身热肢厥8.夜热早凉9.低热5.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6.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7.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此为内真热外假寒。
8.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
9.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
13、战汗: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
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
14、P31-32.神志异常中神昏谵语、昏聩不语、神志昏蒙症状的描述及原因。
神昏谵语: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
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
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
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
神志昏蒙: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
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15、P33.辨斑疹、白pei辨斑疹---形态、病机、治疗(从形态上看斑疹:松浮为吉,紧束为凶)形态斑: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望之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
疹:形如粟米、高出皮肤,呈琐细小粒抚之碍手成因热郁于内侵入营血斑: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肤外发病位:(深)疹:风热郁肺,内窜营血,从肌肤血络而出病位:肺(浅)治疗原则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化斑汤)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倍玄参方)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热毒外泄(顺证)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热毒锢结(逆证)“松浮为吉,紧束为凶”辨白pei——为湿热类病症(出题:湿热类病症有何体征:白pei、腻苔)16、P35-38.辨舌,都看一下,特别是特殊舌。
(考选择)如:P38.杨梅舌属动血、动风先兆17、P44.温病的十大治法有:1.泄卫透表法2.清解气热法3.和解表里法4.祛湿清热法5.通下逐邪法6.清营凉血法7.开窍息风法8.滋阴生津法9.固脱救逆法 10.外治法标出的治法需掌握:⑴概念:如什么叫滋阴生津法⑵适用范围⑶分类:如滋阴生津法分为滋养肺卫、增液润肠、滋补真阴⑷临床运用注意事项1、.泄卫透表法概念: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在卫分病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分类:疏风散热:桑菊饮、银翘散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疏卫润燥:桑杏汤2、清解气热法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
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盛,但尚未与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分类:轻清宣气:栀豉汤加味辛寒清气:白虎汤清热泻火:黄芩汤加减3、祛湿清热法概念:祛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消除湿热的一种治法适应症: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分类:宣气化湿:三仁汤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分利湿邪:茯苓皮汤4、清营凉血法概念: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通络散血以清除营、血分邪热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温病邪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病证。
分类:清营泄热:清营汤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气营(血)两清: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5、滋阴生津法概念: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温病后期脏腑(肺胃大肠肝肾)阴液大伤者。
分类: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润肠:增液汤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18、P56. 劳复证、食复证、感复证的名词解释劳复证:温病瘥后,正气未复,或余热未清,因过早劳作重新发热者。
食复证:温病瘥后,脾胃虚弱,余热未尽,暴饮暴食或食油腻之品而复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余邪复作发热。
感复证: 温病瘥后,余热未尽,复感新邪,导致发病。
19、接种免疫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增强人体正气的方法。
(选择)20、温病的预防方法:一、培固正气,增强体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顺应四时,调适寒温。
保护阴精,固守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