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探析——以花都区雅瑶镇邝家庄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8
乡村振兴背景下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编制探索
王东升
【期刊名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6
【摘要】为实现乡村振兴,本文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编制的探索。
首先,本文分析了集聚提升类村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均衡和居民点建设分散等。
然后,本文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规划的思路,包括合理制定村庄发展目标、分阶段整治管控、特色文化融入规划和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等。
最后,通过产业空间优化、空间结构更新、农田土地整治、农房建设指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体的规划实施路径。
【总页数】4页(P0116-0119)
【作者】王东升
【作者单位】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下中部丘陵地区集聚提升类村庄认知及规划思考——以襄阳市卧龙镇洪庙村为例
2.乡村振兴背景下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新泰市龙廷镇上豹峪村为例
3.乡村振兴背景下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考——以叶城县兰干村为例
4.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研究——以阜蒙县于寺镇官营子村为例
5.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探索——以阜蒙县官营子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43宏观视野美丽乡村升级视角下大都市远郊区特色小镇创建探索——以广州市增城区蒙花布特色小镇为例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3.010文 \ 何 爱 \ He Ai \ 广州市增城区城市规划设计室规划师 梁锡英 \ Liang Xiying \ 广州市增城区城市规划设计室规划师摘要:增城区是广州市的远郊区,蒙花布特色小镇是美丽乡村升级型特色小镇。
基于广州特色小镇创建模式,分析蒙花布特色小镇创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在“产、城、人、文”和政策上的问题,提出如何更好创建美丽乡村升级型特色小镇的七点对策。
特色小镇的创建要加强规划编制、政策制度顶层设计、民生保障、生态控制、土地挖潜、人才引进与配套、运营管理和政策制度顶层设计。
从产业发展研究、功能空间布局、特色构筑、行动指引四个方面重点内容,解析蒙花布特色小镇创建的规划编制实践与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和启示。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Upgrading, the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Construction in the Outskirts of Metropolis关键词:特色小镇;蒙花布;创建;美丽乡村前言特色小镇发轫于浙江,随后引起了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提出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
2016年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推出《关于加快规划建设北部山区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穗府函〔2016〕119号),为广州市北部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区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纲领性的文件,指明了北部山区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花都区塱头古村的开发研究花都区塱头古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老村落。
塱头古村的建筑风格保留着古老的岭南建筑特色,村内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建筑、古村落和古树名木,如状元树、财神庙等,曾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不可避免,塱头古村的开发研究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保护古村历史文化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塱头古村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塱头古村的开发研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古村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
一、古村保护的意义塱头古村作为历史文化古迹,其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村代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是人们了解、研究当地历史的重要窗口。
古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文化、宗教、建筑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村的保护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古村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一种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游客,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
二、古村开发的现状及问题目前塱头古村的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
古村的保护意识不足,存在着破坏性的开发行为。
一些商业开发商为了谋取暴利,忽视了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随意的拆改和重建,破坏了古村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古村的基础设施滞后,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的需要。
古村地域狭小、交通不便,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限制了古村旅游的发展。
古村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存在管理混乱和权责不明的问题。
古村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古村的开发无序,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
三、古村开发的对策建议针对古村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加强古村的保护意识,增强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开发中要充分尊重古村的历史文化,尽量减少对古村的破坏,并且加强对古村的宣传,提高公众对于古村文化价值的认识。
加大对古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古村的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
花都规划分局开展“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村民参与活动
文章来源:广州市规划局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6日【字体:大中小】打印本
页
为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现代化美丽乡村”战略部署,切实推进花都区“美丽乡村”试点工作的开展,8月3日花都规划分局在狮岭镇新扬村开展该村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村民参与规划活动,花都区区委钟国雄副书记、花都规划分局高军局长、广州市规划局、花都区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花都区美丽乡村第九督查工作组、狮岭镇人民政府及狮岭镇新扬村委等有关领导及单位参加了此次活动。
新扬村是花都区美丽乡村建设首批试点之一,为使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更贴近新扬村的实际,此次活动特意设置了规划讨论环节。
在规划设计单位向与会的村民代表讲解新一轮村庄规划方案后,村民代表与规划分局领导、设计单位人员相互之间充分地探讨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就新扬村的“管理服务、规划建设、村容村貌、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乡村特色、资源利用、农民增收”等话题进行对话交流。
花都规划分局高军局长在活动上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积极推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乡村生活的城市化。
通过此次活动,规划分局与镇政府、村委更加统一思想,势将新扬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试点,使美丽乡村建设为花都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和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出重大作用。
村庄规划优秀案例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杨坪村村庄规划项目概况编制机制编制内容村庄类型:规模较小的村庄·区位位置杨坪村位于固原市东部,彭阳县城东南部,城阳乡东南部,距离彭阳县城约25公里,距离城阳乡约12公里。
彭镇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较为便捷。
·规划范围本次改造提升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面:村域范围与村庄建设用地范围。
其中村域面11.49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244亩。
·制定村规民约本着村民自治,发扬民主的原则,制定村规民约:·建房应服从统一规划,手续必须齐全,不得损害四邻利益;·严格执行建筑风格,保护好现有建筑物;·新建建筑必须服从统一规划,坚决反对我行我素;·不乱扔垃圾、乱排废水。
将村庄提升的各项工程制度化。
村内积极发挥带头领导作用,组织村民有序高效的投入到村庄建设工程中。
·加强宣传普及用农户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宣传画、标志、标语等形式,引导农民保护家园环境,自发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延续北方民居的建筑组合特点传承原有主房、院落、围墙、辅房等空间组合关系,同时主房设置坡屋顶改善室内保温条件。
·增植庭院绿化,美化庭院景观庭院空间增加乡土果木和花卉,优化庭院的景观效果。
·选取当地材料与装饰特点现状屋顶为各种琉璃瓦,墙面为粉刷涂料、瓷砖,门窗为铝合金或塑钢、木构门窗,大门采用金属外粉刷涂料居多。
建筑整治应选取当地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在节省经济投入的同时保留地域特色。
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示意图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王家岔连片村庄村庄规划项目概况编制机制编制内容村庄类型:连片编制村庄·区位位置本项目用地所含两个行政区,主要用地位于王家岔乡,少部分用地位于宋家沟乡。
·十村联动、整体发展、突出特色由传统分散建点的建设模式,向集中建带、连带成区转变。
以两侧山体为基底,打造“一廊三心十点”的立体空间结构。
美丽乡村规划案例分析
美丽乡村规划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将传统农村与现代特色有机结合,通过空间布局、景观设计、建筑风格等多方面的规划,创造出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下面将以某个具体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某省某县的美丽乡村规划项目,旨在提升该县农村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规划包括景观改造、村庄建设、农田治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景观改造方面,规划中提出了将农田、山峦、湖泊等自然资源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打造出独具一格的乡村景观。
其中,保存并恢复了一些传统农田景观,使游客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农村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山峦和湖泊周边建设了一些公园和休闲场所,供游客和当地居民休闲娱乐。
其次,在村庄建设方面,规划中提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卫生。
对于一些老旧村庄,规划中提出了进行整体的重建,修建新的楼房,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在村庄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造,提高了村庄的整体面貌。
此外,规划中还强调了农田的治理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农田的疏浚和水利设施的改善,提高了农田的耕种效率和抗灾能力,进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规划中提出了发展一些农业特色产业,如有机农产品、农家乐等,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综上所述,该案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综合考虑了自然景观、村庄建设和农田治理等多个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水平,同时通过景观设计和特色产业的培育,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了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发展。
这个案例给我们启示,美丽乡村规划需要全面考虑农村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通过整体规划和改造,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花都生态文明型美丽乡村
吴志腾;彭凤飞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5(000)032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中国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新布局与人民群众、企业、政府的努力密不可分.花都区作为广州市古村落分布较为聚集的地方,美丽乡村的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广州花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推进其新农村建设,力求开辟建设花都美丽乡村的新道路.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吴志腾;彭凤飞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广州 510830;广东培正学院,广州 5108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8
【相关文献】
1.美丽乡村之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以广州花都大布村为例
2.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r——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乌羊麻为例
3.关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家园的探讨--以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为例
4.生态文明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基于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分析
5.实用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方法论研究——以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黄梅县柳林乡塔畈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2了深刻的生态内涵[2]。
西安市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提出从2021—2022年按照“多村统一规划,区域一体建设,串点出彩成景”的标准和要求,培育11个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特色的美丽村庄片区,使之成为美丽村庄的标杆,乡村振兴的样板。
本文在“六个连片”建设任务下,以西安市鄠邑区石井片区为例,把产业振兴战略与片区建设理念有机地融合到“美丽乡村”这块土地上,从规划、道路、设施、资源、产业、旅游六个层面进行连片规划,打造鄠邑区美丽村庄片区建设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1石井片区概况1.1区域概况石井片区位于鄠邑区主城区的以南10 km 处,距西安市主城区45 km,是京昆高速与107省道重要的交通转换节点。
下辖7个行政村,选定蔡家坡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栗园坡村(栗园坡村、阿姑泉村、站马村三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下庄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栗峪口村(栗峪口村、东涝峪口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片区中心村规划区域,总面积约29.84 km 2。
南靠秦岭山脉,中部为山前坡地,北部为平原区。
内部主要有涝河、栗峪河、皂峪河、潭峪河、曲峪河流经,水资源储量巨大。
1.2文化资源境内有金龙峡风景区、古泉山风景区、将军山景区、大悲寺等旅游景点。
片区内有栗园坡知青楼、栗峪口红军过境纪念馆、凝泉塔和明代秦岭保护碑和由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区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关中忙罢艺术节。
石井片区是位于环线上的鄠邑东大门山水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交融的“诗画鄠邑”的落笔点。
1.3产业与交通概况片区各村的特色产业为经济作物种植,有猕猴桃、葡摘要 2021年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预计在2022年底培育11个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特色的美丽村庄片区。
本文立足于西安美丽村庄建设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依据西安市美丽村庄片区建设专项中提出的六个连片建设要求,提出美丽乡村片区建设发展策略。
浅谈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广州锦二村景观改造工程
为例
郑广明
【期刊名称】《花卉》
【年(卷),期】2024()4
【摘要】我国乡村历史悠久,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
然而,在如今现代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乡村发展受到了冲击。
对此,应该提高对乡村发展的关注程度,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的繁荣和进步。
在从化市高速发展的今天,为振兴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的发展得以跟进时代潮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刻不容缓。
以从化锦二村为例,以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为核心,探讨乡村景观规划深化设计,从而建设一张属于从化桃花小镇的特有名片。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郑广明
【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2.“美丽乡村”思路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长乐某自然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r——以潭头镇边兰村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重构——以甘肃省临夏市马家庄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5.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设计的运用——以桠溪美丽乡村宜居村景观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郊型古村落振兴模式的探索——以广州市从化殷家庄、花都港头村为例摘要:古村落是除历史城区外,承载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重要载体之一,广州市古村落包括68个市级传统村落及11个纳入历史风貌区的古村落,可分为远郊、近郊和城中3种类型。
其中近郊型古村落拥有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质生态本底,既靠近市区又未受到城市化的强力冲击。
通过深入分析近郊型古村落的现状衰败原因,重构古村落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联系,统筹古村落内外发展要素,构建类似“大树生长模型”的近郊型古村落振兴模式,让古村落在保护利用和更新发展协同作用机制下进入自我良性发展状态。
笔者进一步以广州市从化区殷家庄、花都区港头村两个近郊型古村落为例,解析如何运用上述模式,贯穿规划设计和实施运营两个阶段实现村落振兴,为广州市乃至全国位于近郊区的古村落振兴提供模式研究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古村落、传统村落、历史保护、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实施运营引言广州市68条市级传统村落及11条纳入历史风貌区的古村落呈现不同程度的衰落,通过研究村落与城区距离的关系可将其分为近郊型、远郊型与城中村3种类型。
位处城中的古村落主要受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村落自我无序更新,传统风貌、肌理几乎灭失,村落传统建筑占总建筑量在5%以下,属于“重度城中村化”的村落。
位处远郊的古村落因交通联系较弱,虽然没有受到大规模城镇化的影响,村落形态、自然条件等皆保持原型[1],但因人口流失与传统业态衰败,传统建筑缺少资金和人力的维护而导致自然损毁,属于“尚未城中村化”的村落。
由此可见,古村落历史文化衰败的本质原因是其原有业态、空间、设施无法满足当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表现出城中村“自我无序更新”和远郊村“自然衰败”两个趋势。
相较于远郊村和城中村,近郊型古村落在区位、交通、风貌、设施、生态等方面具有多重优势;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又是最容易被“城中村化”的区域,其保护利用的优势条件和迫切性都十分凸显。
从化西和万花风情小镇“呈现型”乡村风貌维育规划Preserve and Optimization Planning of the “Presentation” Rural Landscape for Xihe Wanhua Town in Conghua朱伟鹏 王飞 朱小林ZHU Wei-peng,WANG Fei,ZHU Xiao-lin2021年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下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乡村风貌修复提升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对广东省乡村建设问题进行归类,并提出建设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岭南美丽乡村的目标。
如何进行乡村风貌维育规划,保护农业生产用地,发展特色小镇经济,是广东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1 国内外乡村风貌维育规划的相关研究乡村风貌维育规划是建立在乡村本质特征上,以景观、产业、社会、生态体系为依托,反映乡村内在要素的规划、设计与修复工作。
发达国家景观规划管理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规划采取整体化维育思维,对乡村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景观规划形成有机的风貌管理体系[1]。
荷兰在1954年颁布的《土地重归法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乡村景观特征,利用“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eal Networks),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维育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论。
荷兰著名的羊角村以乡村风貌维育打造了世界级旅游品牌。
美国推动乡村环境规划,鼓励自我依存(Self-reliance),农业生产维育形成具有大农场、机械化生产特色的乡村大地景观[2]。
日本从1979年开始推广“一村一品”,目标在于深入挖掘地域性的产品资源,并以其作为地区品牌标志,体现精细化品牌维育思维,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城乡融合等综合性目标[3]。
我国规划学者刘滨谊、王云才教授[4]提出乡土景观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包括自然景观、生产景观和乡村聚落;刘黎明[5]认为乡村景观规划应科学规划乡村土地,合理分配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高效、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139-04 收稿日期 2023-03-25摘 要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色彩是乡村风貌的直观表达,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地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以岭南广府传统村落——广州花都港头村为例,基于色彩地理学,运用NCS自然色彩感知模型、色彩网络等方法,剖析建筑色彩构成属性、用色比例,阐释色彩演变特征,为乡村规划、村落建筑色彩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岭南广府传统村落 民居 建筑色彩 乡村色彩 演变特征Abstract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olor can provide intuitionistic expression for rural landscape,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aking Gangtou villag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olor geography and biology, with the method of NCS nature color perception model, color adjacent network, we deeply discuss the color extraction, propor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we hope it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refined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color. Keywords Lingnan Guangfu traditional village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rchitectural color, Rural color,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岭南广府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色彩演变特征研究——以广州花都港头村为例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Color in Lingnan Guangfu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Gangtou Village in Huadu, Guangzhou边文娟 | Bian Wenjuan 黄 东 | Huang Dong传统村落积淀、培育了地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在传统村落特色风貌中,色彩总是先于形体而被视觉感知,具有极强的空间识别、造型和调节作用,并能传达形体、形态要素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对于传统村落人工环境的空间感知具有重要意义[1];其次,色彩作为村落形象的直观表现,传承与延续着地域历史文脉,承载着地域记忆、审美价值,社会历史、人文逻辑,能够较好地保存本土环境的识别特色,对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凝聚民族集体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2]。
村庄规划的实践与探讨——以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荷溪村村庄规划为例胡惠芳【摘要】In view of the planning practices of Hexi Village, Chini Town, Huad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was introduced, "ecological, convenient, high -efficiency, sharable" were taken as principles for the village planning. The village planning was e-laborated from 4 perspectives: coordination between town planning and village planning, comprehensive village planning, renovation of old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new village. The implementation projects were summarized to discuss village planning. And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village planning should use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ly and demonstrat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针对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荷溪村的村庄规划实践,介绍了村庄现状,以生态、便利、高效、共享为原则,结合村庄现状进行规划.从协调上层次规划、村域综合规划、旧村整治改造和新村建设规划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规划实施项目进行了总结,从而引发对村庄规划的探讨.认为村庄规划应集约控制建设用地,并且体现项目的地域特征.【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32【总页数】3页(P15766-15768)【关键词】村庄规划;实践;探讨【作者】胡惠芳【作者单位】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新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4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9按照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广州市计划在2007~2009年,完成全市约1 146条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成功的村级村庄发展规划案例及范文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制定并实施村级村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以广东某村的发展规划为例,对其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范文,以供参考。
1. 规划目标广东某村的发展规划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该规划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明确的目标定位,即将农村发展与经济、生活质量和文化繁荣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
2. 发展策略在发展策略方面,广东某村的规划案例采用了多元化发展的战略。
通过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
此外,该村还倡导生态农业发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农村发展。
3. 资金筹措广东某村的发展规划案例在资金筹措方面表现出色。
该村采用了多渠道的筹资方式,包括政府项目拨款、金融机构贷款、社会捐赠以及各种合作方式。
通过灵活的资金筹措方式,确保了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4.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在广东某村的规划案例中得到了充分重视。
该村通过修建道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完善水电供应系统,建设学校和医疗设施等,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水平,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5. 民生改善广东某村的发展规划案例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村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社区层面,推动共建共享,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通过多方面的举措,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6. 文化振兴广东某村发展规划案例中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的振兴。
该村注重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倡导乡风文明,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农村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文化振兴,农村地区的特色和魅力得到了突出展示。
范文:某村村级村庄发展规划案例一、规划目标本次村级村庄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探析
——以花都区雅瑶镇邝家庄村为例
卢芳婷
广州市花都区雅瑶镇规划建设办广东
摘要: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升工程。
本文主要结合美丽乡村的规划实例,在简析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广州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新型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在基于城乡和谐发展新视野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走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活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建设策略。
因此,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方法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乡村现状
邝家庄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雅瑶镇北部,在雅瑶镇内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的自然村之一,北靠新街河,东接白云国际机场商贸区。
全村户籍人口2236人,暂住人口352人。
11年户籍人口数2440人,830户。
全村共分五个社,以一社和二社规模最大,约700余人,其余各社人口在250人左右。
村集体总收入主要源于物业出租(如文具厂、塑料厂、洗衣厂等),年收入约35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6800元,其人均收入远低于广州市平均水平。
在村域农用地被征用后,村民基本上依赖在外务工的非农收入,村庄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目前,主要的发展现状如下:
1.1土地利用现状
村庄建设用地为55.14公顷,占村域总用地的26.75%。
包括村居住用地与村生产用地。
其中,村庄建设用地主要以村庄居住用地(旧村及新村)为主。
1.2道路交通现状
邝家庄村域的道路等级较为明显,村外围为城市道路,内部为村级道路。
但村内部道路
走向与分级较为混乱。
城市道路主要包括凤凰南路,邝村东路。
村级道路由主要为2—6米的水泥路,部分道路狭窄,不能通车,给村民出行造成不便,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消防隐患。
1.3建筑物现状
旧村内部住宅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布局混乱,存在大量空心住宅,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其次,住宅建筑间距过小,造成消防隐患。
1.4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设施配套不足。
现有村庄以雨污合流为主,通过室外明沟就近排放,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周边河流;村内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问题较为严重。
1.5空间品质
现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待进一步利用。
村庄濒临新街河公园但缺乏畅通的联系;村庄拥有多个开阔的池塘而未能形成连通的水系景观,岸线生硬,更缺乏亲水空间;
村内有具有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公祠,公祠东临风水塘,但沿路立面凌乱,营造村庄特色风貌难度较大。
村庄公共空间缺乏,未能有效利用乡村元素(大树、公祠等)营造公共空间。
如何规划建设层面上确定村发展方向,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需要重点分析研究以下内容:①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设施的供给将改善村民生活品质;②更好的村庄建设指引有助于村民住房条件的改善;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通过多渠道鼓励村民参与,有助村庄精神的重塑。
二、规划方案
2.1规划理念
(1)注重活力的塑造。
城乡统筹的核心在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农村逐步凋蔽沉沦的境况。
邝家庄村应基于自身区位、禀赋,区域环境,寻求适合的村庄定位,激励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人口回流,形成合理的人口结构,维系村庄活力。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聚集,辅以有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邝家庄村将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
(2)强调与自然协调。
乡村有别于城市的关键,在于乡村与自然有着更为紧密和亲和的联络,乡村-自然的资源、能量转换是自适合的系统。
邝家庄村正从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基于旅游特色邝家庄村需要延续,维持其与自
然和谐的历史传统,在建筑布局、水处理、垃圾处理、能源利用方面实施更友好的策略。
形成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美丽乡村。
(3)突出地方的特点。
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地方,成为竞争中更为有效的手段,如何发掘地方特色,历史传统,与经济发展策略有效融合,成为地方-全球化背景下的关键命题。
与此同时,地方,传统是地方文化集合的重要组成,对塑造文化共同认知,提升地方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邝家庄村建设需以地方(地方文化、地方景观、乡村尺度)为村庄营造的核心,寻求独特与乡土,有别于周边城市化地区及城市公园地区。
2.2用地空间布局
土地规划形成“一轴四芯”的功能结构。
第一,综合服务轴为主要活动场所,核心功能(旅游服务、生活休闲、村民公共活动)均布局在综合服务轴上;其次,节点设置于与新街河公园及规划工业园便捷联系的地方。
远期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考虑如下几点:
(1)建设公寓,腾挪旧村土地。
村庄剩余建设用地,作为新村公寓建设,以集中式建设,作为腾挪旧村土地的启动区;
(2)抽疏旧村,重置功能。
在旧村基础上进行改建,保障风格统一,环境提升,以有历史的建筑整饬和新型休闲购物功能的置入实现旧村的再开发。
(3)新功能地块的建设。
南部地块以结合新街河公园的入口游憩功能为主,配置商业用地、停车场、游乐用地及原址重建的村委。
远期规划结构图远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近期考虑到可实施性,南部入口门户区及中部风水塘东侧地区,以景观生态整治为主,主要的景观整治集中于风水塘西侧(即龙湖路沿线)地区。
此外,通过完善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实现邝家庄村与新街河的无缝联系,使邝家庄村成为富魅力的旅游到达点。
近期规划结构图近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2.3道路系统规划
构建等级分明的体系,城市与村庄协调的三套交通等级体系。
(1)一级体系(城市道路系统):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二级体系(村庄道路网);
(2)二级体系(村庄主要车行系统):保证村庄道路系统完整性与消防要求,建设包括环村路与贯通村庄东西的道路;
(3)三级体系(村庄支路系统):村内支路建议以步行为主,以地方化的材质做路面硬化,营造良好步行环境,紧急情况可做消防通道等。
道路系统规划图
2.4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
邝家庄村作为与新街河公园一体的城郊休憩空间,其南部地块远期作为新街河公园的入口地区,成为游人进入新街河公园的重要入口,同时引导人们进入邝家庄村,体验村庄风貌,民俗人情,休闲游览。
南门入口区域设置商业、入口服务中心和滨水休闲景观带,以空间轴线的方式连接风水塘,使整体景观空间更具连续性。
同时连接祠堂和民俗风情街等景观节点,使整个区域在交通和景观结构上成为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
风水塘地区及宗祠一带的民房,远期可配套各类民俗类商业休闲设施,服务游人。
景观结构图
规划总平面图
2.5环境整治及风貌规划景观风貌控制重点:控制重要景观视廊(龙湖路、重要的东西向通道),关键的景观界面(沿水界面,沿重要市政道路界面,沿主要绿道界面),重要节点(祠堂、古树、街头绿化)。
(1)新街河公园作为最为重要的生态背景,需要协调好与新街河公园的交界面的处理,协调好新街河公园与邝家庄村交通联系的接口;
(2)龙湖路是行人体验村庄风貌风情的重要路线,需要对其建筑界面、绿化、人行道做重要控制;
(3)保护好村内重要的景观资源,如祠堂、古树等,适当延伸其公共性,使其成为村民、游人停留,交流的重要公共空间;
(4)注重对滨水界面的处理。
通过生态化的景观手法,提高其景观品质。
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2.6设施配套规划
规划提出要根据城市社区功能的标准要求来配套完善邝家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以实现邝家庄从农村型向城市型功能的跨越,全面提高邝家庄的生活品质。
①根据用地布局和功能结构的要求,有机整合了道路交通等为主体的基础设施规划;②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邝家庄的社会服务设施系统规划,重点加大了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管理服务等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
通过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邝家庄功能,以配套设施功能“质”的提升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三、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也是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因而规划也就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内容,笔者认为其核心是以美的内涵发展现代产业(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
由此在规划中提出了要以产业经济为核心,提升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村富民富、生态良好,生活美好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德凯,彭阳,等.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工作思考[J].规划师,2010.
[2]李迅,刘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
“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探析——以花都区雅瑶镇邝家庄村为例作者:卢芳婷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雅瑶镇规划建设办
刊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
年,卷(期):2013(1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jsllyj2013191478.aspx。